-
1 # 奇聞異事大觀
-
2 # 萬水千山把夢追逐
去年曾經看過他寫的一篇散文是《我不是個好兒子》,寫了關於作者和母親多年來的感情,寫母親對他人生以及寫作的影響,表達懷念和愧疚之情。當時就覺得賈平凹的人品很好,很感恩,語言表達很細膩,質樸但卻厚重。
我節選文末的一段讓讀者感受一下:
“”而現在最苦的是我不能親自伺候母親!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麼兒子呢?把母親送出醫院,看著她上車要回去了,我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錢給她,我說,錢是不能代替了孝順的,但我如今只能這樣啊!母親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錢收了,緊緊地握在手裡,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領,摸摸我的臉,說我的鬍子長了,用熱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車。眼看著車越走越遠,最後看不見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開始打吊針,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 ”
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多麼質樸感人的文字啊,讓我們也為之動容。千言萬語的感激化作一股熱淚這是我們在熟悉不過的場景了。
後來瞭解賈平凹,知道他有一個小說叫《廢都》,曾在中國大陸被禁了十幾年。但這部小說卻在國外受到一致好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我就覺得賈平凹,敢於挑戰,敢於冒險,敢於把自己的美學、文學見解告訴大家,儘管不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但是時間總會讓真正的好作品洗刷出來。《廢都》就是這樣的經得起考驗的小說。
-
3 # 送他如客
首先賈平凹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奮的作家,現當代長時間高產高質的作家屈指可數。然後當然是他的才華,毋庸置疑。第三,此人給我的感覺是很低調,不炒不作,他是個專注的人,專心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第四,他是個貼近土地的人,作品的語言和情感是真正的接地氣。每當想起“我是農民的兒子”這句話,我總是會首先想起賈先生。賈平凹終究竟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特質和情懷的人,但他卻又不入世,更像是一個安靜的觀察者。
-
4 # 雜談小木
鑑於我跟他本人不熟,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而對於作品,自稱他的粉絲的我至今只看過他兩部半作品——廢都,秦腔,和半本老生,我看的磕磕絆絆,很慚愧,但是當代作家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和餘華,作為陝西作家群最優秀的三個作家之一,賈平凹是高產,也是高質量的,他寫的這些年中國西部農村城鎮的變化,算的上關注當下中國不多的幾位作家之一——當然,莫言也是也是,只是他的作品被搬上銀屏銀幕卻很少,好像只有高興,其實我覺得他被低估了,同時代的其他作家都因為獲獎或者作品的影響力名聲大噪,而他卻只是在人們排名當代作家時,列出來的幾位之一,也可能是跟他的題材有關,他引起的巨大爭議也是在二十年前了,但是現在隨著網路小說的崛起,這樣的純文學沒什麼人看了,就連莫言都是人們買起來裝逼得了,也許不久的將來,賈平凹也會是人們用來裝逼的道具,只不過,將來如果用來裝逼的書,都變成韓寒郭敬明張嘉佳時,我們是不是才感慨,書真是沒人看了。
-
5 # 李WQ6404311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次讀賈平凹的小說《臘月、正月》至今,包括他的散文至少我也讀過十幾個篇目。好象小說《雞窩窪人家》還拍成了電影。他的小說中雖然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描寫,但是在瑣碎的事件中對平凡人物的刻畫相當細膩,語言也很平實,比如《帶燈》《秦腔》等作品。《廢都》是比較轟動且有爭議的作品,反映的是開放初期古西安城中部分文化界的所謂文化名流的彷徨乃至墮落過程,其中雖有“性”的描述,但也是對人性墮落的鞭笞!賈平凹的散文很有品味,充滿人生真實感情,值得一讀!總的感覺賈平凹先生是一個低調而樸實、精明而況達、智慧且幽默的一個全才作家!
-
6 # 秦視點
反正就這樣活著,有時很快活,有時很痛苦。”在賈平凹那邊傳真來的11張手寫的回答記者提問的紙上,這句話像最先射出擊中眼珠子的一顆子彈,從擠滿文字子彈的槍膛裡。如果這是一個小年輕說的,那麼,洋溢著青春無敵的無所謂。如果出自一個為生計奔波的成年人,那麼,瀰漫著悲觀。而知天命之年的賈平凹寫下這句話時,是什麼?是看雲捲雲舒觀花開花落的自在、灑脫、超然?還是白雲蒼狗、人生無常的宿命?
寫稿之前去圖書館借賈平凹先生的傳記,借書的阿姨先是沒聽明白,接著說道,不是賈平凹(Ao,陰平)嗎?
生活中並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把賈平凹(Wa,陰平)念成賈平凹(Ao)。人們這樣念,並不表示他不被人熟悉,實際上該說恰好相反———就算沒讀過書的人也知道他的名字。在最初接觸他的書時,我也一樣這麼讀。但不管大家對這個字音有沒有爭執,有一點估計分歧不會很明顯:賈平凹是中國最具有大眾影響力的純文學作家。
就像在他父親眼裡,他永遠是“平娃”一樣,在各種不同身份的讀者眼裡,他有著完全不同的色彩和剪影。他躲在佛像、奇石、字畫、香爐、書籍後面,文字織成百葉窗,將他分割成一百種以上的形象。
普通人,見過賈平凹三字而念不準的那些人,知道他大約有因為兩件事。一是三毛與賈平凹有關的一切。1991年1月4日,三毛自殺。在三毛死後的第十一天,賈平凹收到了她寫給自己的信。信寫於1991年1月1日凌晨兩點,裡面說,“今年開筆的頭一封信,寫給您:我心極喜愛的大師。恭恭敬敬的。”此後,賈平凹寫了《哭三毛》、《再哭三毛》等文章。賈平凹的名聲,從純文學界跨向通俗流行文學界的讀者群。
二是《廢都》引發的中國文壇地震。這場地震,震中在文學,但震波,已遠超文學之界,政界、商界、學界,但凡讀點書的,都知道有一位作家叫賈平凹,出了本當代《金瓶梅》,書裡都是框框,被禁了,又獲獎了……等等。這次讓賈平凹經受非議、痛苦、恐懼與屈辱的事件,卻也讓他成為中國純文學界最具有大眾知名度的作家,成為中國作家的符號性人物。
在一個大屋子裡,聲音很多,每一種聲音就都不清楚。關於賈平凹的說法越來越多,像是無數的細微水珠構成瀰漫的大霧,你再也看不清這個人了。一種神秘籠罩在他頭上。人們說,他像是他最喜歡的蘇東坡那樣曠達飄逸,說他精通命理,但生活中的他,永遠是藍灰衣衫,絕不是羽扇綸巾、錦屋紈絝的風流才子。他說自己永遠是個農民,“像烏雞那樣,是烏到了骨頭裡的”,但他愛書畫,喜收藏,家中古物成群,往來雖然不至無白丁,但也名士成群。
多年以來,我看了他幾乎所有的小說,也陸續看過傳記、回憶與各種謠言傳聞。有限的接觸和斷續的閱讀,和大多數人對他的觀感並沒有兩樣。
最初讀賈平凹的小說,大約是高中看的《廢都》。我起初想買的是《土門》。因為看了《美文》上一則廣告,說是參加一個徵文比賽,還是怎麼的,反正有機會得到賈平凹最新出版的小說《土門》。那時候對廣告是言聽計從,認為這書一定好極。後來自然不可能給我寄書,就在攤子上買了《廢都》。一看,有點帶色啊,青春期躁動的驅使力量強大,挑著把帶框框的部分看完了,對情節則跳過、跳過、跳過。大學之後重讀,才感到作者的血如何在流動,如何把心血與真氣輸送進每個人物的骨骼肌肉裡。此外,高中看過的就只有《商州初錄》。書頁上只是個人像,知道作者是男的之後,想象的興趣自然沒有,專心看筆下文章,不管他心中丘壑臉上容顏。
重讀《廢都》時,已人在西安,並且賈平凹大學同學馮有源先生正是我們的文學創作老師。他無私而熱情地極推崇自己的老同學,課堂上除了講賈平凹的作品,就是講他的人生,以及私下行為的趣味。
西安城裡,賈平凹是傳奇且受尊崇的人物,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扯麵的、賣菜的也不例外。說出租車司機認出他來,不要錢;列車長認出他來了,請他到軟臥,好吃好喝。說有人因為喜歡讀賈平凹而成就了好姻緣,而被提拔高升。有同學說在公車上看到過賈平凹戴著墨鏡,不可考,但另一位在文學院走廊裡見到他並索要簽名卻是事實,因為有那魏碑體的字跡為證。
此外,就是偶爾聽同學說,某年,某一天,西北大學中文系的“黑美人藝術節”上,他來看學生們的話劇演出了。人們沒有說他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但不用說是藍色的,灰色的,黑色的。這種小道訊息聽來聽去,除了增加人物的傳奇成分,對了解這人並不有用。
後來便離開西安,卻在廣州、北京見了他幾道。都是因為採訪。第一次有些緊張。2005年,他因《秦腔》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5年度傑出作家”,我在賓館採訪他。緊張的表現之一,是我竟然沒有注意到錄音筆沒開,回來時只好憑記憶寫了一個版。他說話時,很少有大段理論,都是感性的比喻,有時跳躍得很遠,但比喻為這種跳躍架設了彩虹一樣的橋。實際上,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當時說的一些比喻,比如問他為什麼會在《秦腔》裡選擇鉅細無遺的散文式的筆法,他說,結構嚴謹大開大合的作品就像是很美麗的玫瑰牡丹似的,而那些細小的瑣碎的,就像是小黃花,一朵小黃花不好看,但漫山遍野的小黃花就很能讓人震撼。又問他這麼寫的難度在哪裡,他說,小黃花要緊密地綿延才有氣勢,所以寫作時最難的,就是掌握好氣息和節奏,極其緩慢,極其耐心,要是時疏時密,有的地方花一叢叢的,有的地方又一朵朵的,就像癩子一樣了。
當我這次真的完整觀察他的印記,才發現,他喜歡蘇軾,並不是因為蘇軾的神秘,蘇軾的“派頭”,不是因為蘇軾那被傳說模糊和神秘的皮影。也不止是因為蘇軾的曠達。不光是這些。我想,最核心的,他最喜歡的,是蘇軾的天才,是蘇軾對自己天才的追索和表達。他不能浪費了自己的天才。認為天將降大任於己,偶爾猶豫但終於不悔,才甘願受筋骨之苦,心神之累,甚至精神之辱。生命被貶黜,可以曠達待之,偶而對酒當歌;天才之火,只能隨生命熄滅,卻不能因境遇而暗淡。
所以,1982年,他被批評不夠關心社會和政治,落魄委屈卻沒有一蹶不振,卻回到初生之地商州。以腳為尺,丈量每寸土地;以心為眼,察看每縷風情,得《商州初錄》及又錄、再錄。1985年,賈平凹患了肝炎,遵醫囑,要擱筆治病,但他沒閒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浮躁》。《廢都》被猛烈批評後,他相繼推出《高老莊》、《病相報告》、《懷念狼》,幾乎以一年一部的作品在創作,像大躍進一樣生產,卻並不想像放衛星一樣收穫;他在尋求生命的突破口,天才的另一次迸發,但並不十分成功,直到《秦腔》。這部看不進但一旦看進去就出不來的書,讓我看到一顆不肯停止的心,而在此之前,我以為他已經只能自我重複。
也沒錯,他有忍耐,他有質樸,他有狡黠,他有怯懦。但忍耐不是為了平安,質樸不是為了形象,狡黠不是為了聲名,怯懦不是為了屈從。也自然,最初動筆須為立身,難免野心。當看到他如何在商州翻越山頭,在病榻冥思苦想,在擔驚受怕中秘密守護那些稍縱即逝的火花,痔瘡發炎,就跪在椅子上寫,趴在床上寫,妻子坐月子,坐在烘尿布的爐子邊寫,我並不感到他這是在受苦,實際上,他彼時肯定幸福。他痛苦,是感覺到天賦似乎離自己遠去的時候,於是他說“我是太貧乏了,貧乏到一種自大,無知到一種無畏。著書立說,書是著了,說卻未立。我得老老實實地從頭開始,去作功夫,我想,博大的藝術,何時親近到我呢?哪一日才能脫去小家子的硬殼啊!”他又說,“處世沒從流俗走,立身敢與古人爭”,把這個古人假設為蘇軾,那麼,他爭的是什麼?肯定不是忍耐、不是曠達,也不是派頭、不是傳說,而是與天才一較高低,因文章把酒相會。
賈平凹一直以帶點惶恐的語氣說自己才華貧乏,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一種謙虛,其次認為這句話說明他的執著。但謙虛和執著都並不真頂事,這是人類的精神,而造物主不關心這些。最後,且把蘇軾的詩和賈平凹的話拼貼在一起:“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反正就這樣活著,有時很快活,有時很痛苦。”
-
7 # 貳零貳五
看了他的大部分書籍,感受到了他對西安的愛,,對土地的眷念,對知識分子的擔憂與關懷。下面根據作品,具體談談。
《古爐》:一個人,一個村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段不可迴避的歷史。賈平凹首次直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最大歷史運動。
《古爐》雖然寫的是少年時代的記憶,但賈平凹的這部作品不是回憶錄,也不是自傳,而是小說。他採取的是寫實的方法,極力讓古爐那個自古以來就燒陶瓷的村子有聲有色、有氣味、有溫度。
《土門》圍繞鄉村與城市的爭鬥展開,講述了一個村莊城市化的過程。它是賈平凹長篇小說中最薄的一本,也是最有特色的一本。小說脫離了作者一貫的都市、嚮往鄉村的情緒,理智地對城市當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鄉村的保守心態進行了雙重批判。
高老莊:講述了大學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莊與往昔故人之間所發生的錯綜複雜的情感糾紛,體現了封閉守舊的環境所導致的人的退化和改革開放對人的改良。高老莊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村莊,據說那裡的人是最為純正的漢人,可是卻偏偏矮小而粗俗,甚至一代不如一代,這些與高子路的妻子對村莊的退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高老莊是高子路的故鄉,為了給父親做三週年的祭奠,高子路同妻子西夏從省城回到了故鄉。原本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大學教授的他回到村子後,再次接觸到舊的文化、舊的環境和舊的人群立刻使他回到了從前,開始變得保守、自私。此時的高老莊儼然成了一面魔鏡,照出了高子路骨子裡所固有的習慣,各種衝突和矛盾接踵而至。
回覆列表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原名賈平娃,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副主席。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同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1997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2015年憑藉《老生》入選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書之首。
主要成就:《浮躁》獲得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秦腔》獲第7屆茅盾文學獎
代表作品:《商州》、《浮躁》、《廢都》、《秦腔》
賈平凹的散文內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於傳統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現賈平凹的赤子之心,於現今複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於字裡行間清晰易見。
他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實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在他的《醜石》、《靜虛村記》、《夜遊龍潭記》等篇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一藝術特質。他的散文,濃的如酒般醇厚綿長,淡的如溪水清純透明。在一種古樸而又平淡的氛圍中,賈平凹道出他對生命、歷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種深邃的哲思。
賈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閃爍著哲理的火花。這種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論的重複,哲理的詮釋過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極富情致和個性。
媒體及作家評價:
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光明網評)
賈平凹這人說話時陝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觀察力,事實上,他的農民模樣掩蓋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個聰明、善於不露痕跡搞幽默的作家。 (作家王蒙評)
賈平凹的《秦腔》,從表述方面來說,他的語言表達很圓熟,但是,我從中看不到一個站在中國文學高峰上的鉅著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和內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瑣碎的、低迷的、陰暗的、甚至猥褻的寫作趣味。(文藝批評家肖鷹評)
平凹趣事:
在新作《高興》裡,賈平凹大爆兒時好友劉高興的隱私。劉高興也不是省油的燈,“反戈一擊”,向媒體大揭賈平凹的糗事,說賈平凹讀書時成績平平,綽號“一撮毛”。
劉高興說,他比賈平凹大一歲,兩人一直玩到初中畢業。賈平凹小時候頭髮比現在長很多,腦門上有一縷頭髮特別長,每次寫東西時那縷頭髮就會垂下來。這時,賈平凹就會很酷地一甩頭,將頭髮甩上去,“我覺得他是在耍帥,所以就給他取了個綽號‘一撮毛’。”
劉還繼續揭賈平凹隱私,說賈平凹偏科很厲害,除了作文好之外,其他都很平平,尤其是數學不敢恭維!”雖然兩人互爆了對方不少糗事,但劉稱兩人仍然是很要好的朋友。
1979年11月,在忐忑不安的焦急期待中,賈平凹迎來了自己幸福愛情的結晶———女兒。他小心翼翼幾乎不敢抱她,怕自己碰疼了她;而抱她在懷裡的那一刻,他又不捨得放下。他感覺到甜蜜、陶醉,繼而湧起初為人父的無限的自豪……他給女兒起名字叫淺淺———他希望女兒能像那淺淺的溪水般,永遠清純,明朗,歡快,向前。
1、女兒出生後,每一個節假日,他就一趟一趟從西安坐汽車趕回家,守著女兒。隆冬季節,小屋冷得像冰窖,他趕回家就燒爐子,做飯,抱孩子,餵奶,洗尿布……到晚上,還要在爐子上烘烤尿布。他忙碌著,也體驗著生命創造與成長的快樂,這些也激發了他巨大的創作熱情,於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孩子安靜了,他就趴在那張小小的單桌上,不停地寫啊寫,但只要孩子一哭,他就立刻停下來,去忙碌。
一次,孩子一連三個晚上無緣無故地哭鬧,不睡覺,只要抱,去醫院檢查,醫生量體溫、聽心臟、看舌苔,不是感冒,不是積食,醫生說:“都好好的啊,看來是睡覺顛倒了,回去慢慢兒矯正吧!”於是,年輕的父親和母親就又把孩子抱回家。孩子哭起來,蟬鳴一般沒完沒了,媽媽抱著她坐在被窩裡搖,“噢,噢———”地哼遍了她所能哼的全部兒歌。她哼得枯了,要父親作新詞兒,父親立刻像得到指令一般,趴到那小圓桌上一陣忙碌。接著,媽媽便照著稿子低哼:
“噢———噢,牛娃兒不吃草、草,狗娃娃兒也不叫、叫,淺淺兒睡著了、了———”不及吟完,淺淺又蠍蜇一般彈跳著大哭起來,蹬腳甩胳膊。媽媽生了氣,將孩子“咚”地丟到被子上,拖著哭腔說不管了。做父親的趕緊撿起來,左晃右搖,扭秧歌一般在地上蹦。許是孩子感覺到了運動的舒適,哭聲不那麼響亮了,只發出沉沉的颳風一般的嗚嗚聲。平凹也隨著這哭聲嗚嗚著,一時間,小屋的箱子、櫃子、桌凳等也振動了,媽媽也不由得破涕為笑了。
到後來,孩子的“顛倒覺”矯正過來了,當父親的眼圈卻黑了。
2、孩子一天天長大,後來,隨父母親在西安生活。賈平凹經常忙於寫作,加之他外事活動也很多,作息時間又跟女兒有很大的不同,於是在很多方面都管不上孩子。但在大的方面,他以自己父親“做人要寬容、要善良、要謙虛、要好好幹事”的家訓為原則,主張“無為而治”,他不對孩子提任何要求,希望孩子在大原則下憑藉自己的心性好好發展獨立的個性。
不過,作為父親,面對愛女淺淺的任性和淘氣,他偶爾也會行使父親的職責,“具體”管理一下,不過方法與效果,倒成為了文壇上的一段笑談———
一次,好友方英文住宿賈家,在小淺淺的枕頭邊發現了一個揉得皺巴巴的紙團,展開一看,原來是賈平凹寫給女兒的“教女書”,心中大喜,想,這可是一件難得的藏品,讀了之後,卻觸目驚心———
我警告你:
(1)我不知向你提出幾次說書桌要收拾,你總是不聽!
(2)家裡的筆全讓你弄壞 !這種不愛惜筆墨紙書的行為我們這個家不允許!
(3)從小養成不清潔的習慣是可怕的!
(4)你要亂,我幫你弄得更亂,你看著舒服不舒服!
(5)今天床也不給你疊。
(6)12歲的孩子,太不像話。
(7)不知錢來之不易。不知養成愛整齊的習慣,就不會靜下心來,不靜下心,學習就入不進去,你一定要改一改了!
——父字
雖說賈平凹是一個馳名中外的大作家,於方格紙上闡發古今幽情,評說世道人心,幾乎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的地步,但在一個12 歲的小孩子面前,卻顯得如此束手無策。這哪是“ 教女書” ,這分明是治安管理條例嘛! 效果如何呢? 女兒將他的“手諭”揉成一團,不屑一顧。正像方英文先生事後評說的那樣:“與其說平凹在管教孩子,不如說是一個大孩子對一個小孩子施行報復的惡作劇。”
3、雖然作為一個父親,賈平凹感覺到自己沒有盡到最大、最好的責任,但女兒還是“健康、漂亮、有知識”地成長了起來,又即將幸福地踏入婚姻的殿堂。作為父親,他感受到了莫大的欣慰,喜悅之餘,更多的是對孩子未來的思考、牽掛、期盼與祝福。他將自己深沉複雜的情感思緒用語言文字,在女兒婚禮上表述了出來:
深深的一個躬鞠了下去,再揚起臉時就有了盈眶的淚水,所有的人都長時間地鼓掌,為他精彩的演講,為一個愛著、幸福著、牽掛著、祝福著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