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白字太白

    《羅織經》著者來俊臣等均為唐武則天時期的酷吏。史載:來俊臣本雍州一無賴,因誣告陷害朝廷重臣及諸王侯,被武則天賞識重用, “授朝散大夫,拜侍御史”。他夥同黨羽羅織罪名,實施酷刑,害人無數,最終也落得個斬首滅族的下場。網上和書刊中已有許多對《羅織經》及來俊臣的分析和評述,本人對《羅織經》感觸最深的是其露骨。也許正因為該文毫不掩飾地論述種種陰險毒辣的手段,標榜與傳統道德相悖的價值觀,所以才能成為“酷吏秘籍”。

    當今,文化之普及,資訊之便捷,思想之活躍,都與原著者所處朝代有天壤之別。出此判斷,相信《羅織經》的讀者自會鑑別善惡,“識破伎倆、反奸防騙,汲取有益的東西”

    (原譯註者馬樹全先生語)。

    原文:

    閱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家衰;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文:

    第一篇 識人真面

    人的性情多嬌揉造作,世間習俗盡虛假偽裝,怎麼能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這種態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最令人瞧不起的是,本來心懷怨恨,卻偏要裝出熱情友善的樣子。

    人的慾望多多,本性自私自利。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諉過錯,即便聖人也難以克服這一弱點,大概人之本性就是如此吧。慾望太多則貪婪,崇尚私利則枉法,罪孽由此而生。

    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懼災禍,或許因此而收斂自己的妄行;只是人會隨機變換花招,誰都難以預料。

    形成危害常常因為疏於考察,造成禍患往往由於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信賴寵臣,以致慘死,家族衰敗。吳王夫差不忍滅掉越國,最終亡了自己的國家。

    至親之情莫過於父與子,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總是存在。恩賜之豐莫勝於君對臣,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從未斷絕。

    因此說,人心多含狡詐,不能光看外表;世間冷暖,缺少情義,慈善家最終成就不了功名。

    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他人不要心存僥倖。不研習這個門道,哪能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人啊?

    原文:

    事上卷第二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憂,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勿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譯文:

    第二篇 侍候上司

    上司疑心重,下屬恐懼多。上下離心背德,禍事必然發生。

    高高在上的人驕橫,順從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憂慮,忠誠能消其憂患。表現順從無需避諱逢迎諂媚,表示忠誠不必忌諱醜陋不端,即使遭眾人憎罵,仍要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

    上頭的賞賜,儘管拿來享用,自己的性命都捏在主子手裡,怎能違背其意志呢?因此,智者善於窺探上峰意圖,愚人只會固執己見,他們福禍不同,訣竅就在於此啊!

    當主子的都不喜歡臣屬勢力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的非分之想。為臣者追求權勢必將走上絕路,心存妄念無異於自掘墳墓。周公旦(功高位尊)尚且懼怕,何況是普通人呢?

    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再賢良也不為過。功勞屬於主子,罪過留給自己。常懷戒備警惕之心,不要張揚你的智慧和勇氣。

    雖為至親至愛,也要忍痛斷絕關係;縱遇罪孽惡行,也不要站出來指責。

    如果真能如此行事,不僅能得寵,而且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層層上峰寵下去。

    原文:

    治下卷第三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闢。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譯文:

    第三篇 治理下屬

    沒什麼人甘願處於下屬地位。統治若不講方法謀略,不是下面冒犯上面,就是下面篡奪上面的權力。

    上面沒有威嚴,下面就會亂來。威嚴出自禮制,依賴於刑律,喪失在姑息縱容之中。

    私密之事切勿吐露給他人,謀劃計議必須避人耳目。不可單單寵愛一人,寵信專一必定帶來危害。

    機謀心思必須隱藏不露,與人交往不得過份親密,以使下屬感知你的威嚴而心生敬畏。

    下屬依附上司才能達成志向,上司依靠下屬才能成就功名。下屬提出要求,必懷進升願望,升遷宜緩慢安排,快了他便滿足不前。

    領導者打算支使人,神態要親切,對下以禮相待,切勿橫加斥責,將人拒之門外,那可就無人幫助你了。

    人人都有喜好的事物,以此利誘,沒有不歸順的;人人都有懼怕的事物,以此威逼,沒有不降服的。

    有才能可用之人,只要不危害大局,對其要容忍剋制;凡不可駕馭之人,雖能擔當大任,也必須治罪懲處。

    賞賜不要吝嗇,藉此削弱其意志;懲罰要及時,以此阻嚇其異心。恩惠與刑罰同時施用,才能與品德相互權衡,假如這樣還不見成效,該不會是老天與你作對吧?

    原文:

    控權卷第四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世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術乃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譯文:

    第四篇 掌控權力

    權力,是人不可或缺之物。獲取權力不容易,守住權力尤為艱難。智慧不足,權力不來,謀劃失當,終生災患,這可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呀!

    借“替天行道”的名義行事,名正言順;而“逆天而行,自取滅亡”,是扣在敵人頭上的罪名。

    庶民自有愚昧的地方,當權者自有高明之處。不宣揚你的恩德,眾人很難依附順從啊。

    動亂之年啟用能臣強將,平定之後則清除他們以絕後患;昌盛時期只用忠順之臣,國運庸弱時他們自會依從效命。

    名份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份與實權相背離,權力也就喪失掉了。

    愛權力勝過愛性命的人,沒什麼事不敢幹;權力若不讓出,他奪權的手段將無所不用其極。

    籌劃算度最為關鍵,不懂機謀,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的時候,用不著顧忌什麼君臣父子,骨肉親情,統統可以趕盡殺絕。

    用錢財爵祿約束臣屬,以阻其聚勢成害;用虛職空銜賞賜下屬,以收其本性野心。

    照此行事,什麼權力都可獲得,也都不會喪失。

    原文:

    制敵卷第五

    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沖,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譭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餘,而避其害,何損焉?

    譯文:

    第五篇 克敵制勝

    人人皆有敵。所謂敵人,就是與自己存在利害衝突,勢不兩立的人。覺察不到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服敵人就無法成就事業。在此疏失,危害極大,必須予以杜絕。

    君子與小人為敵,君子便成了小人;小人與君子交友,小人就變為君子。名聲都是虛的,智慧之人不計較名聲好壞;利益至高無上,愚痴之士只求行善積德。

    眾人之敵,不能講就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政敵,雖然是自己的朋友,也要當敵人看待。對於親朋的故交,可不能講自己與他關係密切;遇到受刑之人的舊友,即便他主動向我親近,也要棄之不理。

    迷惑敵人,使其不能察覺有你這個對手的存在,這叫靜待時機;在敵人動手之前將其制伏,此稱搶得先機。編造犯上作亂的罪行以構陷敵人,罪名要夠得上“極惡不赦”;編織淫亂邪惡的事情以誣害敵手,惡名要夠得上“寡廉鮮恥”。

    要論何時敵人的威脅最大,莫過於不見敵人蹤影之時;要論何種災禍的損失最大,視敵為友的下場最為慘烈。假如把旁人都當成賊寇,冷遇親人就像偶遇路人,怒待友人勝似面對仇敵,縱然因此遭人厭惡,卻能避免視敵為友帶來的危害,這能算得上什麼損失呀!

    原文:

    固榮卷第六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愆。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譯文:

    第六篇 鞏固地位

    榮譽地位,蒙恩受寵,總有個開始,然而能善始善終者少而又少。吉凶福禍,變化無常,有頭腦的人能避災減禍。

    地位和恩寵並非命運所定,積極謀取才有好的結果;吉凶福禍,擇人上門,謹慎小心方能消災免禍。

    君王命令,絕不違抗,這是榮譽地位的根本,智慧之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使其存續下去。後繼有人,榮譽與地位方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使其惠及子孫。

    為官者沒有固定的主子,需隨機應變以取悅不同的主人。君王都有寵幸的臣屬,即便門路不通,也須設法和他們攀上關係,交結朋友。任何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得罪人,必先仔細察訪他的宗親背景。

    人都有賢明和呆愚之處,任用人不能要求他們處處比自己高明。

    榮譽地位讓眾人羨慕,也能引起眾人怨恨。對上要表示心滿意足,對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

    仇家宿敵必須剷除,猥瑣小人切勿輕視,這樣隱患便不會釀成災禍。

    喜怒哀樂,不露聲色,深思熟慮,著眼長遠,這樣就不容易遭人算計了。

    原文:

    保身卷第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奸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譯文:

    第七篇 保全自身

    人不會自我傷害,只會被他人傷害,這叫立世之道;別人不寬恕自己,只能自我寬恕,此稱為人之道。

    君子珍惜名聲,小人愛惜自身。追求名聲的人束手束腳,注重利益的人永不吃虧。

    不去彰顯美名德行,誣衊誹謗便傷不到自身;不去標榜正義仁愛,就不會遭奸邪勢力的敵視反對。

    公開誇獎讚美他人,將其捧到盛名難負的地步,這樣他便失去警覺;暗中散佈隱私醜聞,專門攻擊他人諱忌之處,這樣有利於儲存自我。

    百姓不與官吏爭鬥,顯貴不與他人結怨。弱者首先保證生存,不可逞強顯能;強者務必收斂鋒芒,凡事留有餘地。

    責備自己寧可苛刻加碼,讓人同情憐憫並無大礙;指責他人不要過份嚴厲,小恩小惠也許能辦大事。

    怎樣算醜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並不把惡行看成醜惡的人,地位顯赫;什麼是美善,也無固定的評判,並不把善行視為美善的人,日日安穩。

    自我憐惜,別人才會憐惜你;自我厭棄,別人就會厭棄你。

    一旦沒有了良心牽絆,突破了道德障礙,你便練就了百毒不侵之功!

    原文:

    察奸卷第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辨。奸者禍國,忠者禍身。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以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譯文:

    第八篇 察辨奸人

    奸邪之人不會自行招認,忠良之人不會自詡爭辨。

    奸臣禍國殃民,忠臣禍己殃身。沒有智慧不能成為奸臣,奸臣的智慧都屬陰謀詭計。心存良善的人幹不了壞事,因為善人的良知無時不在。聰明才智壓不住陰謀詭計,於是討伐奸雄難以取勝;良知不能作用於一切,所以奸賊壞人防不勝防。

    記住,忠與奸的標籤是可以掉換的。本歸奸詐之流,因為被上面重用,照樣被譽為忠臣;原屬忠良之類,因為被君王罷黜,依然被貶為奸臣。權力更迭,對人的評價跟會著變化;時過境遷,奸邪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名聲好壞,不足為憑,是忠是奸,只有君王說了才能算數!

    記住,奸邪之名出自人們的好惡。被眾人敵視厭惡的人,本非圖謀不軌,也會被視為奸邪壞人;被眾人視為同志朋友,原本虛偽奸詐,也能被當成忠良好人。合群同道方能從中牟利,離群叛道只會招引災禍。

    耍奸犯科能得實際利益,所以人人都可能當奸臣;忠誠無私往往引禍上身,因此人們難以做忠臣。壞人眾多,好人稀少,此的確為世間現實。句句表忠,聲聲罵奸,這不過是世間表象。

    何謂奸人,一要看上面的旨意,二要靠利己的判斷,拋去表象,探求實質,奸人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原文:

    謀劃卷第九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恆友,禍存斯須,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禍方懲。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謬,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

    譯文:

    第九篇 講求謀劃

    君王不用權謀駕馭下屬,眾臣恐難治理;臣屬不用計謀應對君王,官階難以晉升;官吏不用智謀對付同僚,不能剷除敵手。

    官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仕途中兇禍四伏,無時不在,這是爭權奪勢造成的必然結果,智慧之人對此切不可懈怠。

    若要提前料知敵人動向,必須現在就著手謀劃;剷除仇敵務必乾淨徹底,施用計謀不能顧忌重重。

    欺君之罪,罪大惡極,以此罪名誣陷對手,令其無可赦免;貪贓枉法,法度不容,聽任敵手行惡成害,而後問罪不遲。

    君王倚仗權勢統治臣屬,權勢不足要講策略權術。下屬憑藉機巧計謀對付君王,計謀用盡需以實力抗衡。臣子官吏相互鬥智角謀,智謀不夠便要加以陷害。

    行事貴在機密,走漏風聲必定引禍上身;行動貴在迅速,緩慢拖拉則讓他人佔先。

    將其功勞成就顛倒成罪行過錯,徹底挖掉他的立足根基;將其言談話語編排成謬論邪說,使人不斷增加對他的厭惡憎恨。

    策劃不止,計謀不斷,這樣不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嗎?

    原文:

    問罪卷第十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昭,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招其害。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譯文:

    第十篇 問罪之法

    法典的好壞,不看怎樣論述,而看怎樣執行;刑典的宗旨,不在如何罰罪,而在如何定罪。

    是人便可加上罪名,興師問罪必落實罪人。罪行不會自動顯露,密信舉報可揭露罪行。

    君王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先耐心等待,有了詔令就逮人收監。人犯自辯,歷來常見,審訊不得心存憐憫,動刑切莫心慈手軟,如此審案,沒有不招認的。若因拒不認罪而被刑訊致亡,用畏罪尋死來解釋即可。

    人人都會拉幫結派,給一人定罪,便可檢舉其同黨共犯。供詞不得存在缺陷,要認真修補,切勿有違其真實可信。案子辦到如此程度,罪名便可以成立了。

    人不同,心不同,專揀意志薄弱者加以攻擊,其精神肯定崩潰。肉體同,痛楚同,專挑人最懼怕之處嚴刑拷問,此人犯必定屈服。

    憐憫之心不可存留,憐憫他人便不能證明自己的忠誠。朋友更宜從重懲處,幫朋友開脫只會給自身招來禍害。問罪還是免罪?治人以罪當然難於免人罪責,不過再難也得幹!

    原文:

    刑罰卷第十一

    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人刑者非人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

    譯文:

    第十一篇 施用刑罰

    要想置人於死地,最有效莫過誣其謀反;要想誘逼人屈服,不施酷刑難使其就範。施刑要講方法技巧,懲罰貴在靈活多變,各種手段統統用起來,什麼樣的人都會低頭認罪。

    知書達理的人畏懼災禍,愚昧無知的人害怕酷刑;用語言誅殺罪人,這是最高的行刑手段。

    明智者自會認清時務,愚頑者一味強辭辯理;拿陣勢威懾犯人,這是動用刑罰的開始。

    有人可以接受死亡,卻難以承受痛苦,用刑要選人們最不堪忍受之處動手。有身份的人耐不得屈辱,人們還都擔心株連親屬,懲罰就從人們最不心甘之處下刀。

    人不願認罪,那就在原控之上罪加一等;拿不到罪證,那就逼真地偽造罪行證據。套不上刑則就加以誣陷,任何罪行都可編造出來;不用怕定罪無名,只怕上面不會產生猜疑。

    受刑者會詆譭治罪的人,執法者會指責懲罰不公。只會沖人叫罵的人低賤,能挑判罰毛病的人高貴。對付低賤者,可以放手凌辱折磨他;遇見高貴者,則用生死來威脅他。分清人之貴賤,手段的取捨問題豈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原文: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奸邪。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託,託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譯文:

    第十二篇 瓜葛關係

    事情不搞得轟轟烈烈,就不能令人震驚矚目。案子若不能牽涉多人,功勞就無法彰顯易見。上面要的是安定,下面求的是寵信,案中固然存在冤情,那也是在所難免嘛!

    榮譽,是賞賜者給予才能享受的;災禍,是禍害者犯罪才會遭受的。不屬自己的榮譽切莫拿來自恃,屬於他人的罪過切勿寬縱放過。

    對需要定罪但尚無真憑實據者,可用別的罪名代替;對需要懲罰但還夠不上罪行昭彰者,用他人的惡行補足。對於離心叛道的人,可設法誣其為敵之同黨;對情感上怨恨的人,可編造奸詐邪惡的行為加以構陷。

    官宦的朋友,是庶民的敵人;親屬的朋友,是仇家的敵人。所謂敵人,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榮顯時的朋友,敗落時就是敵人;貧賤時的朋友,富貴時就是敵人。所謂朋友,也是會因時而異的。

    因此說,權力不可放手,放棄權力就失掉了立身之本;感情不可濫用,隨意表露感情便會遭人忌恨。交往不可過密,過於親密就會讓人疑竇叢生。心聲不可坦露,心意和盤托出將致禍患四伏。

    聰明人不會引禍上身,能耐人專鑽空子求功。下餌引誘,上鉤逮捕,事情沒有不順理成功的!

  • 2 # 龍宿於炕

    從社會經歷的角度來說,《羅織經》就是一部赤裸裸揭露人性弱點的教科書,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更具有現實意義。只不過原著者的身份和名譽問題,我們許多人在靈活運用這部教科書的同時也在恬不知恥的貶斥它!它也是一部有著強烈現實指導意義的教科書!試問:在今天這個利慾薰心的年代,不管是官商工農,誰不是一步步按照《羅織經》設定的路線在做人做事呢?

  • 3 # 羅織經職場權謀解讀

    《羅織經》是一本羅織罪名、陷害他人的經典。它的最大的價值就是對人性的洞察深刻見骨,對職場人際關係分析透徹,各種人際複雜的利益關係總結得非常到位。

  • 4 # 時尚天水

    《羅織經》,大家對這本書的最大印象是,一本羅織罪名、陷害別人的書。實際上,這本書有3/4的篇幅是在講,如何處理自己與領導、同事以及下屬之間的關係。即便是最後三卷,討論如何羅織罪名的內容,我們也可以從中瞭解小人伎倆,從加強防範不被陷害的角度,怎麼跟小人打交道。

        《羅織經》對職場人性,有著深刻見骨的剖析,對職場洞察人性、開闢官場上升的道路、保持和謀取更多的實際利益,都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人們對權謀的最大印象,多數來自小說或者是電視劇,而內容剖析得不透徹,不能形成一個權謀的體系,嚴重脫離了我們的職場實際,指導操作性不大,甚至有些是扭曲人性。

        而我打算結合我多年的職業經驗,在各個階層所觀察到的人性和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結合案例分析,來講解這本《羅織經》。

        透過案例,剖析其中這些人性、利益、權力等等背後的邏輯,然後給出相應的職場乾貨,這些乾貨,有些是心法、有些是可操作的步驟。

        因此,你必然會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面和更清晰的角度看職場、看世界,你原本熟悉的詞語,例如權力、激勵、忠誠等等,你會重新理解它們。

  • 5 # 旃檀香嚴

    這是一本令人看了冷汗直冒的書,這也是一本用盡刻毒手段的書,這是惡人們一輩子都想實踐的書,這本書就是《羅織經》。《羅織經》是連一代武皇武則天都看了無話可說的書,可見其內容有多可怕。

    羅織經是誰寫的

    《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是由武則天時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著,實際上就是“整人經”,“害人經”,教他們的門徒如何編造罪狀,安排情節,描繪細節,陷害無辜的人。他們還爭相發明了刑訊辦法,名目繁多,可謂整人有數。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為何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羅織經有多可怕

    同時期的酷吏周興臨死前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甘願受死;一代名相狄仁傑讀完全冊,驚得冷汗直流,卻不敢喊冤。來俊臣羅織罪狀的方法其實並不高明。具體做法是,招集無賴數百人,讓他們共同羅織,千里響應。欲誣陷一人,即在各地同時告發,造成證據互補,欺上瞞下。他還與同黨一起對告密深入研究,編撰出一本《告密羅織經》,從原理到技術都有詳細的介紹。採用他們介紹的方法,誣告的成功率極高。一旦遇有無法落實的案件,人們都說:“只要交給來俊臣推勘,一定能查獲實情。”來俊臣等還發明瞭許多拷訊囚徒的嚴刑酷法。或以醋灌鼻,關押到地牢中;或將人放到甕中,在甕的四周燒火烤炙,並絕其糧飾,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將人投到糞穢之中,備受荼毒。他還同索元禮等創造了十號大枷,冠以叫人聽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還有一種用鐵籠頭連著枷鎖的刑具,輪轉於地,囚犯轉眼間即悶絕身亡。還有許多的刑罰,都是將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羅織經》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酷吏自己總結的書,對我們今天瞭解酷吏政治具有重要意義,透過閱讀這些文字能夠使我們更感性的認識酷吏政治,從而更進一步的瞭解則天一朝的歷史原貌。

    人性的險惡程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羅織經》之所以可怕就在在於它展現的是赤裸裸的人性中的黑暗面,告訴我們如何去作惡。這種負能量的東西當然會讓人不舒服,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 6 # 般若修行

    羅織經察奸卷八:

    這一卷,通篇都在說類似於他這種人是什麼樣的人。若是他人站在別的角度來分析這些的話,還讓人覺得十分有道理。但是他這種人來說他這種人,這就有點讓人覺得是誇自己了。他覺得類似他這類人,如果你沒有能力,就別去招惹。畢竟能成為他這類人,智商方面都是很高的。如果你沒那個稱就別去找不自在。

    這卷這句話倒是很可悲,也反映了現在的現實狀況。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挺真實的,這句話。他說如果當一個奸臣,當然了現在就是說貪那個什麼的,或者是壞人哈..隱晦些。如果當這類人有好處可得的話,那麼大家都會選擇去做這類人。如果當一個好人會遭到什麼不好的事情,那麼大家就會很難繼續做好人。這都是實事,當今社會種種事件的發生都在刺痛著這個社會的好人。 有幾個人天生就是冷漠心腸呢。誰還沒有點故事呢。唉,看下卷吧!

    羅織經謀劃卷九:

    這一卷很直接,直接說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都是在互相的玩套,互相的套路著玩!你套路他聽話,他套路你給他好處!其中最為讓人噁心的一個害人道理,但是也是這個社會上層出不窮的東西,更是現在網路上嚴打的一個東西!沒錯,那就是造謠!!其言設繆,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這個放在古代,幾乎每個人都是潔身自好,把自己的名譽當做比生命都重要的東西,人人看中這些!你偏要去造謠抹黑一個人,那個人定是無法忍受,所以.....

    這在古代是讓他無敵,但是無恥也是正比的!現代社會也有不少惡意競爭的一些關係,也會做出這些東西!這都是犯法的,希望諸君生活不易,好好做人。

  • 7 # 民商法王律師

    《羅織經》是一部專講角謀鬥智的書籍,是由武則天時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著。時至今日,此書亦被看做陰謀學的扛鼎之作,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好人不長壽,禍害遺千年。懂華人的心理必須要看古書啊,古人早已經總結好了世代不變的道理。現代文明發展到這個程度,你本性善良一點兇惡一點已經不是生存狀態的決定因素了,要看你聰不聰明,懂不懂巧妙地適應這個社會。有些高人大隱隱於市,善於用巧妙的手段維護自己做人的原則,可以兼得名利和善良。但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視。他們害人無數,一方面源於他們心狠手辣、無恥之極;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機和手段實不乏“高明”。正直善良的人們如果小看了他們,難免會吃虧上當、遭其暗算。從這個意義上說,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們洞悉其奸,勿受其害。正所謂,防天花需種牛痘;只有瞭解邪惡,才能戰勝邪惡。

    《羅織經》共十二卷, 分為閱人卷、事上卷、治下卷、控權卷、制敵卷、固榮卷保身卷、察奸卷、謀劃卷、問罪卷、刑罰卷、瓜蔓卷。涵蓋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權謀學等多個學科。前三卷主要是講在工作(仕途)中處理和同僚、上級以及下級之間的相處之道,而中間六卷其實講的是在仕途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以及一些競爭和提升中致勝的方法論,只有最後三卷才是真正講的“羅織”陷害。這本書和我們平時所讀的佛儒道經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以自身利益作為出發點,而不是圍繞統治者,更不是圍繞普通民眾和國家社稷的利益,來討論各種問題。

    《羅織經》毫無疑問是一本邪氣逼人的非正統國學典籍,假如毫無原則的吸納精髓,不為自己設立道德和心理底線,最終是害人害己。就好比一個人不分好歹,只吃人生鹿茸蟲草等補品,而且來者不拒,那因食品致病就是必然結果,所以還是要堅持把四書五經,君子之道作為正道,當做主食,《羅織經》之類的只能是偶爾調節口味、補充營養的補品,是兵家的“出奇”;再次,勸各位牢記一點,那就是這個世界的各種哲學都承認因果律的普遍存在,善惡有報,真實不虛,所以《羅織經》的內容不是不能用,而是用的時候即使過程很陰暗,但一定要把善作為目標的主要成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存在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