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妮品歷史
-
2 # 銘記恩澤方
徐庶出山幫劉備打了三個不大不小的勝仗,就去曹營了,樊城屬荊州一部分,荊州在,樊城在,不需要刻意去管,何況諸葛亮接手了。
-
3 # 鄉土夢哥
劉備打才曹仁後,曹操聽程煜之計,把徐母接曹營,程煜仿徐母筆體,把徐庶騙會曹營了嗎?徐母知是計,願做莊母報漢皇,懸樑自盡了,才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
4 # 社會我航哥
題主的意思是徐庶在幫劉備取了樊城後去了哪裡?取完後怎麼就不管了?其實在徐庶邦劉備取了樊城後就被曹操用他母親逼去了曹營,而劉備因為兵微將寡,又無頂尖謀士相助,根本就守不住樊城。具體我們來說說其中過程:
徐庶,字元直,本來是一遊俠,傳言是水鏡先生學生,水鏡先生看他很有才華,便讓他出山,早日尋得英主徐庶臨出行時,水鏡先生對他說:你到天不下雨,屋簷下卻在滴清水的地方,遇到一個流離他鄉,旋轉四方,德布天下的人,便是你所要找尋的英主。後來便找到了劉備,其實這個條件也就是隻有劉備了。這是一個說法,還有就是徐庶客居荊州,劉表多次邀請徐庶在荊州做官,但徐庶看劉表卻是不對眼,他看劉表雖然是皇帝的親戚,性格卻是優柔寡斷,知善不能取,知惡不能去,荊州水軍都督蔡瑁就是這樣,所以徐庶堅決不去。
後來劉備戰敗來投靠劉表,徐庶透過觀察,發現劉備雄才大略,並能夠善待部下,知人善用,所以前往拜見劉備,劉備這時候也是缺人,所以兩人一拍即合,好像打瞌睡剛好有人送來枕頭,劉備就拜他為軍師,整頓軍事,訓練士兵。
在輔佐劉備後不久,曹操就派曹仁攻打新野,這是徐庶輔佐劉備的第一戰啊,曹仁一上來就擺了個八門鎖金陣,徐庶鑽研儒學,很快就識破這個陣法,並很快攻破了曹仁的陣法,這就是徐庶破八門鎖金陣。破陣的同時,徐庶發現曹仁大軍盡出,後方樊城必然空虛,所以叫關羽帶兵乘虛拿下樊城。
徐庶一戰成名,曹操在得知劉備有徐庶這個軍師後,就打聽徐庶是誰,這是手下謀士程昱恰恰知曉,就問程昱:徐庶才能比汝如何。程昱回答:十倍於我,又說有可以讓徐庶來投,原來徐庶雖有大才,卻是個愚孝之人,曹操就讓人拿了徐庶老母並冒充她的筆跡騙了徐庶去了曹營,
所以徐庶雖然幫劉備拿下了樊城,卻讓曹操騙去了曹營,從此終身不獻一計,而劉備呢,兵不過幾千,將不過關張,肯定守不住樊城啦,不是不管而是管不了。
-
5 # 韶華傾夢
演義中的樊城,似乎處在一個不確定的位置。樊城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發生在第七回,也就是孫堅因為袁術的挑唆,開始攻打荊州的劉表。孫堅是從江東一帶出徵的,也就是東南方向率軍突襲樊城。
黃祖在樊城被孫堅打敗,被迫逃往鄧城。但孫堅卻一直緊追不捨,在鄧城再次把黃祖打敗。黃祖最後只能越過漢江,逃到襄陽。從這一路的行軍路上來看,樊城在鄧城的東南方向,也就是新野的東面。
在《李典列傳》中,新野的劉備突襲了葉城,而葉城就是平定山一帶的葉縣。也就是說,葉縣在新野的北面。但在演義三十五和三十六回的時候,葉縣變成了樊城,而樊城也直接變成了曹操的地盤。為了攻打隱隱有崛起之勢的劉備,曹操直接派遣曹仁、李典,以及呂曠、呂翔等人領三萬兵駐守樊城。
要知道,當時的荊州牧可是劉表,而劉表雖然沒有對外的擴張之心,但是其管轄的荊州還是比較平穩地,而且他一直對北方的曹操有很強的戒備之心。從劉表安排張繡守宛城,劉備守新野便可得知。可作為大後方的樊城,如今卻直接成為曹操的地盤裡。
但這裡就不展開多述了,直接回歸正傳,徐庶拿下樊城之後去了哪裡,為何不管樊城了?
徐庶是在劉備駐守新野的時候才投靠過來的,雖然他投靠的時間較短,但是以徐庶的謀略便很快地在劉備勢力那裡站穩了跟腳。而徐庶向外打響的第一戰,就是曹仁的襲擊戰。因為對經常被曹操打敗的劉備過於小覷,也不瞭解徐庶的才能。同時,因為二呂的死亡,這些都大大刺激了曹仁,使得曹仁氣憤地率軍要踏平新野。
但在對戰的過程中,鬥陣曹仁敗給了徐庶,而夜間的偷襲也被徐庶所查。所以,曹仁最終大敗,宛城也被關雲長所得了。因此,從這個時候起,樊城就歸屬劉備了。畢竟,劉表已喪,蔡瑁等人在扶持劉琮上位,而且聽到曹軍的訊息後,更是有投降的想法。所以,這個時候的荊州勢力也顧不上劉備。
奈何天不遂人願,徐庶的名聲讓曹操很重視。況且,就算得不到徐庶,也不可能白白的讓給劉備,為自己樹一大敵。所以,曹操便命人“請”徐庶的母親入許都,並以此來威脅徐庶。而徐庶為了救母,也在劉備有困難的時候拋棄了劉備。
徐庶走後,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這個時候的樊城,依然屬於劉備勢力,而且他的管轄者也從劉備和徐庶,轉變為劉備和諸葛亮。但名義上,樊城還是屬於荊州牧劉琮。只不過劉琮管不到樊城罷了。
但在建安十三年的時候,已經消化完袁紹勢力的曹操,開始舉兵南下。曹軍南下的訊息傳到荊州,原本就有投降之意的荊州各世家,便夥同劉琮一起投靠了過去,這麼一來,劉備雖然掌控著樊城,但名義上已經屬於曹操的了。
而劉備在看到荊州本地勢力已經投靠曹操後,劉備也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根本守不住新野和樊城。所以,為了能夠活命,劉備勢力開始戰略性南撤。而在撤退之餘,火燒新野,也把新野和樊城的原居民一起帶著撤退了。
所以,樊城就成為了空城,而其也真正屬於曹操的地盤了。赤壁之戰時,曹操兵敗,劉備勢力也只是取得荊州、南郡、襄陽,但樊城貌似還在曹操的手裡。
-
6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出場時間很短,他化名單福擔任了一個時期的劉備的軍師。徐庶的出場主要是為了諸葛亮的出場做個鋪墊。但是,為了烘托諸葛亮的高大的形象,徐庶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也是出盡了風頭。他連續打敗曹軍的進攻,最後還打敗了曹軍的大將曹仁,奪取了樊城。
不過,小說就是小說,在小說裡有很多虛構的情節。徐庶打敗曹仁是假,奪取樊城更是子虛烏有。因為當年劉備在中原立足不住,只得南下荊州,投奔劉表。但是劉表對劉備也是心懷疑忌,不敢過於信任他。劉表把新野交給劉備駐紮,用以防備北方曹軍的侵襲。
新野位於南陽盆地中心,雖然名稱是個縣,但是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商業繁華。劉備在此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他尋訪賢人,發展勢力,多次給曹操的部隊以重創。劉備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可是,劉備不可能從曹仁手中奪取樊城,這是因為,樊城這個時候還在劉表的手中。
新野位於劉表的荊州北端的前哨,而樊城則處於新野的南方,劉備怎麼可能從新野北上奪取樊城呢?因此,徐庶幫劉備奪取樊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樊城在三國的歷史上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樊城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這是因為,樊城是和襄陽聯為一體的。兩座城市夾漢水而立,控制著漢水的交通。而且在中國的地理形勢上,襄樊控制著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從中國中路出發,不管南征還是北伐,都必須透過襄樊,因此襄樊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而在赤壁之戰後,東吳為了全據長江的需要,直接將兵力投入長江上游。周瑜和曹仁在江陵經過一年的爭奪,才拿下了江陵。曹操在丟失江陵後,就將襄樊作為自己的南方防禦樞紐。這是因為,江陵孤懸於長江北岸,它的北方就是襄陽。在軍事地理上說,襄陽和江陵之間的陸上道路相距三百里,如果江陵不奪取襄陽,江陵很難立足。
這也是後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主要原因。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開始還很順利,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當時的曹仁被關羽嚇破了膽,想要棄城逃走。他的手下滿寵勸住了他,說如果你棄城逃走,那麼洪河以南的地域就都不會是曹魏的地盤了。曹仁聽從了滿寵的建議,這才勉力支撐了危局。
確實,當時如果曹仁放棄樊城,關羽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他一面趁勢追殺曹仁,擴張戰果。一面可以整頓地盤,將襄樊、江陵和上庸連成一體。這樣,即便是東吳偷襲江陵,關羽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從這些實戰的事實可以看出,樊城的重要性有多大。
可是,在襄樊之戰後,我們就好像沒有再聽說樊城有什麼重要的戰事了。那麼,這麼重要的樊城,怎麼突然一夜之間,重要性就消失了呢?
這種情況,是曹魏和東吳之間的形勢變化所造成的。在關羽佔據江陵的時候,是時刻以北伐為己任的。他的軍隊對曹軍有著很大的壓力。曹軍被迫採取守勢,襄樊作為曹軍防禦關羽的據點,當然十分重要。可是,當關羽敗亡後,東吳佔據了荊州。東吳的戰略方針已經和關羽完全不同了。
東吳在定下武力奪取荊州的那個時刻起,就已經放棄了進取的戰略,把重心放在了防禦保守上。呂蒙向孫權建議的時候,就是孫皎守南郡,潘璋駐白帝,蔣欽率領萬人機動防禦長江,自己前據襄陽。這個戰略完全就是一個防禦的戰略。而且在呂蒙死後,據守襄陽也沒能實現。
這樣,東吳一方面要面對蜀漢的軍事壓力,一方面又要面對曹魏的虎視眈眈。它的兵力由於奪佔荊州防線拉長而稀釋,再加上和劉備進行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夷陵之戰,實力大受損失。這樣一來,東吳哪裡還有餘力去北伐呢?
曹魏在剛開始對東吳的實力還比較高估了。在東吳增兵荊州的時候,曹魏還上演了一出燒燬襄樊主動撤退的鬧劇。誰知道東吳根本沒有力量向北方發展,沒有去佔領曹魏放棄的地區。事後曹魏君臣一邊後悔,另一邊也摸清了東吳的實力底細,轉變了對東吳的戰略。
從此之後,曹魏的勢力一直壓制著東吳。雖然東吳發動了幾次反攻,但是就如同彈簧一樣,東吳終究無法立足。東吳的軍隊一撤,馬上曹魏的勢力就又恢復過來。直到三國結束,東吳滅亡,這種戰略形勢也沒有改變過。
既然東吳沒有北伐的能力,而曹魏又佔據著戰略的主動權,那麼樊城的戰略意義就大大降低了。樊城從直接處於戰爭一線的重要防禦樞紐,變成了處於後方縱深的安全地區。沒有戰事在它的周圍發生,我們當然就不會聽到它的傳奇了,這就好像樊城突然從歷史中消失了一樣。
不過,襄樊的重要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們是不會甘於寂寞的。雖然在三國時期後期,它們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是在其他的時代,照樣有無數的戰事發生在他們的周圍,繼續上演著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
-
7 # 江湖小曉生
徐庶的能力被過分誇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畢竟徐庶在劉備手下沒有做出什麼功績,除了推薦諸葛亮以外,其實和孫乾、糜竺等人,沒什麼兩樣。
此後徐庶還背叛了劉備,為了功名利祿投靠曹操去了。當時徐庶的母親是不知所蹤,而不是被曹操擄走,所以徐庶進曹營,那是在權衡了劉備和曹操的高低以後,做出的職業判斷。
由此可見,徐庶幫劉備打下樊城這件事,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徐庶之所以聞名天下,那是因為他和諸葛亮之間特殊的關係,其故事多是杜撰而來。
01曹操尚未南下,樊城依舊是劉表的地盤。政治家的任何安排,其實都是帶有目的性的,靠感情來安排工作,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那麼劉表為什麼要把劉備安排在新野縣城呢?
首先新野這個地方在襄陽、樊城的北方,曹操要是大軍南下,劉備是第一個做炮灰的。曹操必須先經過新野,才能下樊城、破襄陽,進而奪取荊州。其次新野縣城狹小,有利於管轄劉備。劉備雖然人馬不多,可手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而且劉關張三兄弟名聲顯赫,劉表自然是要防備的。新野縣城地盤小,物資都需要劉表單獨供應,而且跟襄樊有一定距離,自然可以遏制住劉備。再者劉備是曹操的死對頭,把劉備安排在新野,即使曹操南下以後,劉表也可以告訴曹操,自己這麼做等於是主動把劉備送到曹操跟前了。以此換取曹操的好感,屬於投機行為。由此可見,劉表對劉備,其實是一邊防著一邊用著,並沒有真心想要讓劉備駐守在荊州地區。新野在樊城的北方,所以曹操要想打樊城,就必須要先經過新野縣城。
因此當時曹操大軍南下的時候,樊城尚且還在劉表的手裡,並沒有被曹仁佔領。那就不存在徐庶設計奪取樊城的事情了。
曹仁渡過河面,上岸奔至樊城,令人叫門。只見城上一聲鼓響,一將引軍而出,大喝曰:“吾已取樊城多時矣!”眾驚視之,乃關雲長也。仁大驚,撥馬便走。雲長追殺過來。曹仁又折了好些軍馬,星夜投許昌。於路打聽,方知有單福為軍師,設謀定計。不說曹仁敗回許昌。且說玄德大獲全勝,引軍入樊城,縣令劉泌出迎。---《三國演義》
樊城是荊州重鎮,曹操奪取以後,視其為曹魏的屏障。關羽北伐的時候,水淹七軍,差點就打下樊城了。這件事嚇得曹操甚至打算遷都,可見樊城是多麼重要的一座城池。
02劉表輕易是不會把樊城交給劉備的。不管是曹操還是劉表,其實對樊城的重要性都十分了解。這是一座堅城,南下或者北上都需要透過這座城池。
當年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曹操不斷派兵前來支援曹仁,先是派遣了于禁和龐德,結果被關羽水淹了,後來又派遣徐晃前來,並且唆使孫權反水,這才化解了襄樊的危機。
那麼曹操為何如此看中襄陽和樊城呢?我們看看地圖就能明白,樊城和襄陽隔著一條河,樊城在河北岸,襄陽在河南岸。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
從北方出兵,要想南下奪取荊州,其實從樊城、襄陽是最方便的。從南方出兵,要想北伐曹魏,從襄陽、樊城這邊出發也是必要的。
這麼一來襄陽和樊城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雖然樊城比襄陽小,但是就算丟了襄陽,曹操也絕對不會願意丟了樊城。因為樊城在水之北,是防守曹魏的關鍵所在。
同樣的道理,劉表當時控制著襄陽和樊城,這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而且劉表本人的治所就在襄陽,那就更加看中樊城的地理位置了。
他不會將一個身邊這麼重要的城池,隨便就交給劉備這個剛剛結識的朋友。他對劉備還是有防備之心的,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樊城是不會給他的。當然,在他臨死前,讓劉備鎮守樊城,防備曹操,這倒是有可能的,畢竟曹操南下的時候,劉備的確曾鎮守過樊城。
03劉表將治所遷徙到襄陽,那是非常有眼光的。荊州原來的治所在南郡下轄的江陵城,這裡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可是劉表單槍匹馬進入荊州以後,卻將治所從江陵轉移到了襄陽,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劉表意識到,荊州南部是沒什麼隱患的,無非就是幾個州郡的管理工作。東邊處於戰亂狀態,江東尚未一統。西邊劉焉剛剛到任,也沒時間開疆拓土。
唯有北邊是最讓劉表擔心的地方,當時荊州最重要的兩個郡就是南陽郡和南郡,這兩個地方的人口富足,賦稅龐大。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
所以這兩個地方就受到不少人的紅眼,劉表之所以將治所從南邊的江陵城遷徙到北邊的襄陽,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南郡,影響南陽郡。
果不其然,袁術大軍來了以後,南陽郡就這麼被袁術給佔領了。這地方沒有遭受什麼戰亂,所以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郡。袁術佔了這裡,也就有了稱帝的想法。
既然已經失去了對南陽郡的控制,那劉表是絕對不希望再失去南郡的。南郡是足以和南陽郡匹敵的大郡,治所建立在襄陽,有利於鞏固南郡的統治。
而襄陽最重要的屏障,自然就是一水之隔的樊城,所以劉表也十分看重樊城的駐防工作。劉備剛來的新兵蛋子,劉表哪裡放心把樊城給他呢?徐庶更加不可能輕而易舉就從曹操手裡奪取樊城這一個重要的據點了。
總結:樊城和襄陽始終屬於捆綁銷售。襄陽和樊城靠的太近了,過去一直屬於劉表。劉表死了以後,劉琮繼位。他選擇投降了曹操,襄陽和樊城也就落在了曹操手裡。
曹操奪取了荊州以後,與劉備孫權大戰,結果兵敗赤壁。不過曹操並沒有徹底撤回北方,而是留下了曹仁鎮守襄陽和樊城。
當初也打算守住南郡,但是不太現實,還是被周瑜和劉備給打下來了。但是襄陽和樊城是曹操不可能丟棄的地盤,因為如果他還想著南下一統江山的話,就必須要佔領這兩座城池。
此後關羽北伐,也是一直在攻打襄陽和樊城,這裡是北伐的突破口。打下這裡至少南陽郡就完全暴露在劉備集團眼前了,這對曹操極為不利。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志》
回覆列表
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不但丟失了這些民眾,軍隊也損失慘重,成建制的部隊大概只剩下關羽的船隊了,這還是事前安排走的。
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不言而喻,沒有了他就沒有了立足之地。有句話叫做兵貴神速,用周瑜的話說,劉備是天下梟雄,難道他不知道時間對於他搶佔江陵有多麼寶貴嗎?帶著這麼多人慢騰騰的走,什麼時候能夠到達江陵?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帶著這十萬民眾南撤呢?
三國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起因是漢末爆發的黃巾起義,有很多諸侯也都是成名於鎮壓黃巾軍,像曹操、劉備、孫堅等等。這種反抗與鎮壓長時間造成的結果是,人口大量的消失。三國初期的諸侯混戰,伴隨著燒殺搶掠和人為屠城,這種人口急劇消失的狀況絲毫沒有改變,以至於三國都有軍隊屯田的記錄。《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給了他十個郡的封地,曹操只接受魏郡一個郡。許攸給曹操上書說,現在魏國雖然名義上有十個郡,還不如過去封給魯王的一個曲阜人口多。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頒佈過一個《修學令》,規定:“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還有不滿五百戶的縣。同時還表明,不但人口少,還極不均勻。
戰亂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人口的惡性遷徙。如初平三年(公元192),王允、呂布等設計殺死了董卓,由於沒有安撫董卓手下的將領,董卓舊部李傕等人合圍長安城,反攻呂布。呂布兵敗逃走,王允被殺。李傕等人搶掠長安城,“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趕走了呂布,這些人又相互攻殺起來。當時,長安周邊的三輔之地還有十萬戶,由於他們相互縱兵搶掠,攻城掠鎮,兩年內幾乎已經沒有人了。造成這種狀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吃的,人都逃走了;二是留下來的也餓死了。像這種情況絕不僅僅是長安一地。漢獻帝被李傕等人追趕著逃回洛陽,由於走的時候被董卓放了一把火,來到原來的宮殿,仍然還是斷垣殘壁,既沒有吃的,也沒有住的,百官們只能住在野草之中,原來的皇宮竟然荒涼到這種地步!正因為如此,曹操要遷都許縣,漢獻帝和百官竟然沒有一人提出異議。
佔領一個地方要有人,有人耕種,這樣才可以擴大賦稅,有了人才可以擴大軍隊,因此,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還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比如稍後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曹操想遷徙江濱郡縣的人口,徵求揚州別駕蔣濟的意見,蔣濟認為不可,曹操執意要行,結果是十幾萬民眾都跑到江南去了。蔣濟在勸諫曹操時,還提到過官渡之戰前,曹操曾經遷徙過燕縣、白馬等地的人口。後來曹操和蔣濟再議論此事,蔣濟說,不遷徙就會“失去那些人民”,可見,如果得不到土地,得到人口也是不錯的選擇。
劉備帶著這十幾萬人,實際上就是為了得到這些人。或者說,這也是一種遷徙人口的行為。所以《三國志》在此用了一個“將”字。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曹操進攻荊州,劉備駐守樊城,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得到這個訊息,曹操已經到達宛城。就這樣,劉備帶著樊城的民眾向南撤走,一邊走,一邊不斷有新的民眾加入,等到了當陽,已經有十幾萬人。
問題在於,這些人為什麼要跟著劉備走?
有人可能要說,曹操有屠城行為,這些人可能害怕曹操來了要屠城。這種情況是可能有的,因為畢竟曹操有過這種劣跡。但問題在於,民眾能先於劉備知道劉琮投降、曹操要來了嗎?劉琮投降,這樊城已經是曹操的了,他還有必要對一個已經屬於自己的城池全部屠殺嗎?後面的事情是,曹操在當陽追上了這些人,“大獲其人眾輜重”,而並沒有殺害!不久之後曹仁守樊城,關羽水淹七軍,擒獲大將於禁,樊城仍然沒有易手,為什麼?就是樊城仍然有民眾在。這說明,樊城的這些民眾大部分已經回去了。
人們說到曹操和劉備,往往拿著這件事作比較,說曹操殘忍,就說曹操徐州屠城;說劉備仁義,就說有十萬民眾自覺跟隨。本文不否定這些都是事實,但劉備的仁義不表現在這件事情上,至少他開始的目的並不在此。否則,有兩件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一是,劉備駐軍樊城不假,但樊城有劉表任命的地方官員,劉備要走自己走就是了,百姓是怎麼知道的?二是,劉備說過,他不忍心拋棄百姓自己離去。但在當陽的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時,他只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