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8月,朱可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運用大縱深防禦體系,挫敗了德軍的“堡壘計劃”,並“轉守為攻”,開始了戰略性反攻。由於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進攻義大利,德國不得不面臨著兩線作戰的窘境,在蘇德戰場上全面走向防禦態勢。

    完全掌握主動權的蘇軍,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解放全蘇聯。然而,隨著德軍一路頹勢,蘇聯統帥插手軍事的毛病,再次顯現。好在蘇軍佔據著絕對優勢,實力越來越雄厚,所謂的“瑕不掩瑜”,朱可夫也只能是無奈地執行。

    蘇軍實力不斷加強,蘇聯統帥決定連續攻擊,戰略意義更大。

    如果說蘇聯能夠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不得不說英、美兩國的軍事援助。按照美國《租借法案》的內容,大批美式坦克、汽車、火炮等裝備運抵蘇聯,甚至是整套的工業生產線,不僅增強了蘇軍的戰鬥力,而且加快了蘇軍武器的研發。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的重灌備是打壞一輛少一輛,而蘇軍坦克往往是打壞一輛,增加三輛。這樣的裝備補充,換做是誰,都能輕易獲得勝利,這也就解釋了蘇軍雖然獲勝,但傷亡慘重的原因。也就是說,蘇軍更看重結果,損失大小不重要。

    眼下的大好形勢,對於蘇聯統帥來說,是希望儘快將德軍趕出國境,解放更多的領土和遭受德軍蹂躪的國民。當然,政治影響也是他更多考慮的一面,英、美兩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就是希望“二虎相爭”,他要證明的就是蘇聯越打越強。

    朱可夫自然也明白統帥的想法,但他更傾向於如何更多的、更快捷地將德軍的有生力量消滅在本土,為以後攻克柏林創造條件。兩人的想法不在“一條線上”,分歧是遲早的。果不其然,朱可夫的提議遭到了統帥的反對,但他無可奈何。

    在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決定下,朱可夫協調兩個方面軍,開始向第聶伯河的德軍發起進攻。士氣正旺的蘇軍,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許多部隊找來木排、小船等,甚至在晚上強渡第聶伯河,德軍防線很快被突破,蘇軍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到了年底,朱可夫率領的烏克蘭1、2方面軍,對節節抵抗的德軍“窮追猛打”,並解放了基輔,以及一個個大、小城市。在入冬前將德軍的中路和南路集團,擊退了300多公里暫停了下來,利用冬季的空檔期進行休整,積蓄能量。

    讓對手想不到的是,朱可夫“反其道而行之”,解放烏克蘭全境。

    1944年初,蘇軍統帥部決定從列寧格勒到克里木的廣闊戰線上,展開全線反攻。朱可夫負責協調的烏克蘭1、2方面軍,大膽穿插、分割、包圍了當面的德軍,併發出了最後通牒,但遭到拒絕,隨即發起了總攻,僅一週10萬德軍被消滅。

    為了挽救被圍的部隊,德國統帥部抽調了15個師前來解圍,在他們看來,這麼一支重兵集團,足以開啟包圍圈,解救自己的部隊。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面的蘇軍多達39個師,還佔據著空中優勢,營救部隊不僅被趕回出發地,而且再也不能動彈。

    3月的蘇聯冰雪融化、道路泥濘,根本不適合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機動展開,蘇軍的進攻會暫停一段時間。德軍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休戰期”,增派兵力、鞏固防禦。他們認為,只有穩定烏克蘭的局面,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防線的防守。

    然而,朱可夫決定利用對手的錯誤判斷,“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部隊繼續進攻。儘管有諸多困難,但士氣高漲的蘇軍,硬是在沼澤地裡鋪出一條條進攻路線,快速向德軍縱深挺進。經過短暫的較量,烏克蘭地區的德軍大多束手就擒。

    短短一個月,朱可夫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揮水平,解放了烏克蘭全境,他再一次榮獲“勝利勳章”。要知道,這枚勳章是蘇維埃設立的最高獎章,獲得的人很少,只有包括蘇聯統帥在內的3人獲得過兩次,而朱可夫是獲得“勝利勳章”的第一人。

    可是,朱可夫還是和以往一樣,哪裡有麻煩,他就去哪裡。

    1944月4月,朱可夫的第一方面軍已經推進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邊境。他奉命回到蘇軍最高統帥部,商量夏季攻勢的方案,面對勝利在望的局面,與會人員都顯得十分輕鬆。更讓人提氣的是,盟軍計劃6月份在諾曼底登陸。

    這可是加速德國滅亡的好訊息,他們已“回天乏術”了。朱可夫將目光放在了白俄羅斯,在那裡的德軍重兵集團,到了“該收拾”的時候了,這就是“巴格拉季昂戰役”。蘇聯統帥表示同意,並由他負責指揮,但依然監管烏克蘭第一方面軍。

    朱可夫負責指揮白俄羅斯方面軍,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形成合圍之勢。但讓他深感意外的是,面對這樣的危險態勢,德軍不僅不撤退,反而加強了反攻力度。這可是殲滅其主力的最佳機會,朱可夫怎能放過,最終10萬德軍被殲滅,並解放了明斯克。

    朱可夫的部隊,馬不停蹄地向波蘭的維斯瓦河挺進。但他敏銳地感到東普魯士地區,還有一股德軍的重兵集團,應該予以消滅。他提議從110萬人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裡,抽調部分兵力攻佔東普魯士,但遭到了蘇聯統帥的拒絕。

    事後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正是沒有及時的進攻東普魯士,給對手留出了加強戒備的時間,致使在後來的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朱可夫對最高統帥多次插手軍事的戰法頗有微詞,但“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喜怒無常”的人。

    隨著蘇軍的勝利追擊,最高統帥插手戰鬥行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似乎向世人表明,他也擁有高超的戰術水平。好在此時的德軍已成“驚弓之鳥”、士氣低落,讓這樣的“亂指揮”沒有形成太大的“惡果”,朱可夫也就沒再堅持。

    同時,盟軍登陸法國,在太平洋戰場重創日本,減輕了蘇軍的壓力,消除了對德、日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藉此良機,蘇軍連續發動了10次戰役(在蘇聯史上被稱之為“十次打擊”),解放了蘇聯全境,並將戰火引向了東歐和德國本土。

    俗話說得好,“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尤其是上下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雖不能說其是“卸磨殺驢”,但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武斷行事,只怕是落不了什麼好口碑,蘇聯統帥就是很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傳》、《回憶與思考》

  • 2 # 忍者先行

    1943年8月,朱可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運用大縱深防禦體系,挫敗了德軍的“堡壘計劃”,並“轉守為攻”,開始了戰略性反攻。由於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進攻義大利,德國不得不面臨著兩線作戰的窘境,在蘇德戰場上全面走向防禦態勢。

    完全掌握主動權的蘇軍,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解放全蘇聯。然而,隨著德軍一路頹勢,蘇聯統帥插手軍事的毛病,再次顯現。好在蘇軍佔據著絕對優勢,實力越來越雄厚,所謂的“瑕不掩瑜”,朱可夫也只能是無奈地執行。

    蘇軍實力不斷加強,蘇聯統帥決定連續攻擊,戰略意義更大。

    如果說蘇聯能夠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不得不說英、美兩國的軍事援助。按照美國《租借法案》的內容,大批美式坦克、汽車、火炮等裝備運抵蘇聯,甚至是整套的工業生產線,不僅增強了蘇軍的戰鬥力,而且加快了蘇軍武器的研發。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的重灌備是打壞一輛少一輛,而蘇軍坦克往往是打壞一輛,增加三輛。這樣的裝備補充,換做是誰,都能輕易獲得勝利,這也就解釋了蘇軍雖然獲勝,但傷亡慘重的原因。也就是說,蘇軍更看重結果,損失大小不重要。

    眼下的大好形勢,對於蘇聯統帥來說,是希望儘快將德軍趕出國境,解放更多的領土和遭受德軍蹂躪的國民。當然,政治影響也是他更多考慮的一面,英、美兩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就是希望“二虎相爭”,他要證明的就是蘇聯越打越強。

    朱可夫自然也明白統帥的想法,但他更傾向於如何更多的、更快捷地將德軍的有生力量消滅在本土,為以後攻克柏林創造條件。兩人的想法不在“一條線上”,分歧是遲早的。果不其然,朱可夫的提議遭到了統帥的反對,但他無可奈何。

    在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決定下,朱可夫協調兩個方面軍,開始向第聶伯河的德軍發起進攻。士氣正旺的蘇軍,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許多部隊找來木排、小船等,甚至在晚上強渡第聶伯河,德軍防線很快被突破,蘇軍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到了年底,朱可夫率領的烏克蘭1、2方面軍,對節節抵抗的德軍“窮追猛打”,並解放了基輔,以及一個個大、小城市。在入冬前將德軍的中路和南路集團,擊退了300多公里暫停了下來,利用冬季的空檔期進行休整,積蓄能量。

    讓對手想不到的是,朱可夫“反其道而行之”,解放烏克蘭全境。

    1944年初,蘇軍統帥部決定從列寧格勒到克里木的廣闊戰線上,展開全線反攻。朱可夫負責協調的烏克蘭1、2方面軍,大膽穿插、分割、包圍了當面的德軍,併發出了最後通牒,但遭到拒絕,隨即發起了總攻,僅一週10萬德軍被消滅。

    為了挽救被圍的部隊,德國統帥部抽調了15個師前來解圍,在他們看來,這麼一支重兵集團,足以開啟包圍圈,解救自己的部隊。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面的蘇軍多達39個師,還佔據著空中優勢,營救部隊不僅被趕回出發地,而且再也不能動彈。

    3月的蘇聯冰雪融化、道路泥濘,根本不適合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機動展開,蘇軍的進攻會暫停一段時間。德軍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休戰期”,增派兵力、鞏固防禦。他們認為,只有穩定烏克蘭的局面,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防線的防守。

    然而,朱可夫決定利用對手的錯誤判斷,“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部隊繼續進攻。儘管有諸多困難,但士氣高漲的蘇軍,硬是在沼澤地裡鋪出一條條進攻路線,快速向德軍縱深挺進。經過短暫的較量,烏克蘭地區的德軍大多束手就擒。

    短短一個月,朱可夫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揮水平,解放了烏克蘭全境,他再一次榮獲“勝利勳章”。要知道,這枚勳章是蘇維埃設立的最高獎章,獲得的人很少,只有包括蘇聯統帥在內的3人獲得過兩次,而朱可夫是獲得“勝利勳章”的第一人。

    可是,朱可夫還是和以往一樣,哪裡有麻煩,他就去哪裡。

    1944月4月,朱可夫的第一方面軍已經推進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邊境。他奉命回到蘇軍最高統帥部,商量夏季攻勢的方案,面對勝利在望的局面,與會人員都顯得十分輕鬆。更讓人提氣的是,盟軍計劃6月份在諾曼底登陸。

    這可是加速德國滅亡的好訊息,他們已“回天乏術”了。朱可夫將目光放在了白俄羅斯,在那裡的德軍重兵集團,到了“該收拾”的時候了,這就是“巴格拉季昂戰役”。蘇聯統帥表示同意,並由他負責指揮,但依然監管烏克蘭第一方面軍。

    朱可夫負責指揮白俄羅斯方面軍,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形成合圍之勢。但讓他深感意外的是,面對這樣的危險態勢,德軍不僅不撤退,反而加強了反攻力度。這可是殲滅其主力的最佳機會,朱可夫怎能放過,最終10萬德軍被殲滅,並解放了明斯克。

    朱可夫的部隊,馬不停蹄地向波蘭的維斯瓦河挺進。但他敏銳地感到東普魯士地區,還有一股德軍的重兵集團,應該予以消滅。他提議從110萬人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裡,抽調部分兵力攻佔東普魯士,但遭到了蘇聯統帥的拒絕。

    事後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正是沒有及時的進攻東普魯士,給對手留出了加強戒備的時間,致使在後來的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朱可夫對最高統帥多次插手軍事的戰法頗有微詞,但“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喜怒無常”的人。

    隨著蘇軍的勝利追擊,最高統帥插手戰鬥行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似乎向世人表明,他也擁有高超的戰術水平。好在此時的德軍已成“驚弓之鳥”、士氣低落,讓這樣的“亂指揮”沒有形成太大的“惡果”,朱可夫也就沒再堅持。

    同時,盟軍登陸法國,在太平洋戰場重創日本,減輕了蘇軍的壓力,消除了對德、日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藉此良機,蘇軍連續發動了10次戰役(在蘇聯史上被稱之為“十次打擊”),解放了蘇聯全境,並將戰火引向了東歐和德國本土。

    俗話說得好,“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尤其是上下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雖不能說其是“卸磨殺驢”,但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武斷行事,只怕是落不了什麼好口碑,蘇聯統帥就是很好的證明。

  • 3 # 鐵桿軍迷

    1943年8月,朱可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運用大縱深防禦體系,挫敗了德軍的“堡壘計劃”,並“轉守為攻”,開始了戰略性反攻。由於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進攻義大利,德國不得不面臨著兩線作戰的窘境,在蘇德戰場上全面走向防禦態勢。

    1944年9月,蘇聯經過三年多的抗戰,終於將德華人趕出了國境,並迫使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停戰議和、退出戰爭。並隨著戰爭潛力的釋放,如今的蘇軍已是一支實力雄厚的武裝力量,與英美軍隊一起朝著德國的方向挺進。

    然而,節節敗退的德軍似乎也在做著最後的打算。在他們看來,最好的結局是聯合英美等西方國家,共同抵制蘇聯。於是,部署在蘇軍方向上的兵力,遠遠超過其他方向。朱可夫的部隊,儘管勝利在望,但遇到的困難依然很多。

    完全掌握主動權的蘇軍,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解放全蘇聯。然而,隨著德軍一路頹勢,蘇聯統帥插手軍事的毛病,再次顯現。好在蘇軍佔據著絕對優勢,實力越來越雄厚,所謂的“瑕不掩瑜”,朱可夫也只能是無奈地執行。

    蘇軍實力不斷加強,蘇聯統帥決定連續攻擊,戰略意義更大。

    如果說蘇聯能夠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不得不說英、美兩國的軍事援助。按照美國《租借法案》的內容,大批美式坦克、汽車、火炮等裝備運抵蘇聯,甚至是整套的工業生產線,不僅增強了蘇軍的戰鬥力,而且加快了蘇軍武器的研發。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的重灌備是打壞一輛少一輛,而蘇軍坦克往往是打壞一輛,增加三輛。這樣的裝備補充,換做是誰,都能輕易獲得勝利,這也就解釋了蘇軍雖然獲勝,但傷亡慘重的原因。也就是說,蘇軍更看重結果,損失大小不重要。

    眼下的大好形勢,對於蘇聯統帥來說,是希望儘快將德軍趕出國境,解放更多的領土和遭受德軍蹂躪的國民。當然,政治影響也是他更多考慮的一面,英、美兩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就是希望“二虎相爭”,他要證明的就是蘇聯越打越強。

    朱可夫自然也明白統帥的想法,但他更傾向於如何更多的、更快捷地將德軍的有生力量消滅在本土,為以後攻克柏林創造條件。兩人的想法不在“一條線上”,分歧是遲早的。果不其然,朱可夫的提議遭到了統帥的反對,但他無可奈何。

    在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決定下,朱可夫協調兩個方面軍,開始向第聶伯河的德軍發起進攻。士氣正旺的蘇軍,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許多部隊找來木排、小船等,甚至在晚上強渡第聶伯河,德軍防線很快被突破,蘇軍大踏步地向前推進。

    到了年底,朱可夫率領的烏克蘭1、2方面軍,對節節抵抗的德軍“窮追猛打”,並解放了基輔,以及一個個大、小城市。在入冬前將德軍的中路和南路集團,擊退了300多公里暫停了下來,利用冬季的空檔期進行休整,積蓄能量。

    讓對手想不到的是,朱可夫“反其道而行之”,解放烏克蘭全境。

    1944年初,蘇軍統帥部決定從列寧格勒到克里木的廣闊戰線上,展開全線反攻。朱可夫負責協調的烏克蘭1、2方面軍,大膽穿插、分割、包圍了當面的德軍,併發出了最後通牒,但遭到拒絕,隨即發起了總攻,僅一週10萬德軍被消滅。

    為了挽救被圍的部隊,德國統帥部抽調了15個師前來解圍,在他們看來,這麼一支重兵集團,足以開啟包圍圈,解救自己的部隊。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面的蘇軍多達39個師,還佔據著空中優勢,營救部隊不僅被趕回出發地,而且再也不能動彈。

    3月的蘇聯冰雪融化、道路泥濘,根本不適合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機動展開,蘇軍的進攻會暫停一段時間。德軍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休戰期”,增派兵力、鞏固防禦。他們認為,只有穩定烏克蘭的局面,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防線的防守。

    然而,朱可夫決定利用對手的錯誤判斷,“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部隊繼續進攻。儘管有諸多困難,但士氣高漲的蘇軍,硬是在沼澤地裡鋪出一條條進攻路線,快速向德軍縱深挺進。經過短暫的較量,烏克蘭地區的德軍大多束手就擒。

    短短一個月,朱可夫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揮水平,解放了烏克蘭全境,他再一次榮獲“勝利勳章”。要知道,這枚勳章是蘇維埃設立的最高獎章,獲得的人很少,只有包括蘇聯統帥在內的3人獲得過兩次,而朱可夫是獲得“勝利勳章”的第一人。

    可是,朱可夫還是和以往一樣,哪裡有麻煩,他就去哪裡。

    1944月4月,朱可夫的第一方面軍已經推進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邊境。他奉命回到蘇軍最高統帥部,商量夏季攻勢的方案,面對勝利在望的局面,與會人員都顯得十分輕鬆。更讓人提氣的是,盟軍計劃6月份在諾曼底登陸。

    這可是加速德國滅亡的好訊息,他們已“回天乏術”了。朱可夫將目光放在了白俄羅斯,在那裡的德軍重兵集團,到了“該收拾”的時候了,這就是“巴格拉季昂戰役”。蘇聯統帥表示同意,並由他負責指揮,但依然監管烏克蘭第一方面軍。

    朱可夫負責指揮白俄羅斯方面軍,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形成合圍之勢。但讓他深感意外的是,面對這樣的危險態勢,德軍不僅不撤退,反而加強了反攻力度。這可是殲滅其主力的最佳機會,朱可夫怎能放過,最終10萬德軍被殲滅,並解放了明斯克。

    朱可夫的部隊,馬不停蹄地向波蘭的維斯瓦河挺進。但他敏銳地感到東普魯士地區,還有一股德軍的重兵集團,應該予以消滅。他提議從110萬人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裡,抽調部分兵力攻佔東普魯士,但遭到了蘇聯統帥的拒絕。

    事後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正是沒有及時的進攻東普魯士,給對手留出了加強戒備的時間,致使在後來的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朱可夫對最高統帥多次插手軍事的戰法頗有微詞,但“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喜怒無常”的人。

    隨著蘇軍的勝利追擊,最高統帥插手戰鬥行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似乎向世人表明,他也擁有高超的戰術水平。好在此時的德軍已成“驚弓之鳥”、士氣低落,讓這樣的“亂指揮”沒有形成太大的“惡果”,朱可夫也就沒再堅持。

    同時,盟軍登陸法國,在太平洋戰場重創日本,減輕了蘇軍的壓力,消除了對德、日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藉此良機,蘇軍連續發動了10次戰役(在蘇聯史上被稱之為“十次打擊”),解放了蘇聯全境,並將戰火引向了東歐和德國本土。

    俗話說得好,“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尤其是上下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雖不能說其是“卸磨殺驢”,但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武斷行事,只怕是落不了什麼好口碑,蘇聯統帥就是很好的證明。

  • 4 # 上善苦水

    烏克蘭對當時的蘇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歷史上,俄羅斯都非常重視烏克蘭戰略地位。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二戰之前舊的俄羅斯還是二戰之中的蘇聯,進攻都要經過烏克蘭。

    蘇聯進攻的時候,烏克蘭就是橋頭堡;退卻防守的時候,烏克蘭就是緩衝地;和平時期,由於蘇聯地理氣候的原因,烏克蘭又是大的糧倉。又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原因,烏克蘭又是商業和工業相對發達的地區,是南來北往的通商彙集地。所以說烏克蘭對於蘇聯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說悠死相關也不為過。

    圖中:被凍死計程車兵

    圖中:無數的莫斯科人民被飢餓和嚴寒奪去了生命

    圖中:因嚴寒,士兵被凍死在戰壕中

    圖中:動員起來的莫斯科人民修工事,減緩敵人的進攻。

    圖中:莫斯科人民在抵抗侵略者

    圖中:莫斯科的人民在戰鬥

    圖中:永遠在戰鬥

    圖中:被押解的德國戰俘

    圖中:雪地作戰很有特色,雪地戰士

    圖中:在嚴寒的雪地中,發起進攻

    圖中:戰鬥勝利後的喜悅、歡呼

    圖中:向著敵人,永遠戰鬥下去

    圖中的大閱兵充分體現莫斯科抗戰的決心

    圖中展現的是大閱兵後,立即走向戰場殺敵

    蘇聯在二戰進攻防禦的轉折點,歷史上我們都說是斯大林格勒,但真正向德國納粹進攻的出發地就是烏克蘭,他帶給蘇聯人民的感覺是一種安全保障。使蘇聯人民在做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終於看到了希望,看到納粹德國徹底失敗的結局。

    圖中:這是在莫斯科周圍的大反攻形勢圖

    圖中是朱可夫元帥像,是功勳卓著的戰將

    由於莫斯科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侵略者發動的戰爭有著切膚之痛。所以,朱可夫進軍烏克蘭,是在全體蘇聯人民熱情期盼下的舉國歡慶,莫斯科天天放禮炮,是壓抑已久的蘇聯人民內心喜悅情緒的大釋放,是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慶祝。

    讓我們記住那一段歷史吧!

  • 5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庫爾斯克戰役之後的1943年8月至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了進扼新羅西斯克附近的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稜斯克。至1943年11月德軍在蘇德戰場只有250萬兵力,其中202萬陸軍野戰部隊,在芬蘭有第20集團軍群的17.6萬人和其他基地部隊。在西歐和義大利的德軍有244萬人,而當時臃腫龐大的德國空軍的規模達到了令人驚訝的300萬人,但此時納粹德國戰敗已成定局。

    1944年初,蘇軍共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突擊性武器裝備方面均已完全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敵佔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1月3日開始,沃羅涅日方面軍率先攻入納粹德國本土,此後蘇軍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戰略性的大規模進攻性戰鬥(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進攻、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進攻、第一次雅西-奇西瑙進攻、納爾瓦戰役、卡累利阿進攻、卡累利阿戰役、巴格拉季昂行動、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第二次雅西-奇西瑙進攻、布加勒斯特戰役、貝爾格萊德戰役、杜克拉山口進攻、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克里米亞進攻),蘇聯史學家稱之為“十次斯大林突擊”,在1944年夏天收復了本國的全部領土,並將戰線全面推移到德國本土。

    同年8月至9月,蘇軍發動雅西-奇西瑙攻勢攻入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8月23日羅馬尼亞爆發八·二三武裝起義,羅馬尼亞王國投降,9月4日芬蘭政府和蘇聯停戰,芬蘭退出戰爭,9月8日保加利亞王國亦在蘇軍壓境下倒臺,德國的慘敗失去多位盟友,10月匈牙利企圖倒戈失敗,16日匈牙利全境被德軍及箭十字黨控制,淪為德國傀儡。到年底共殲滅德軍及其盟友軍約200萬人。至此納粹德國在東線的剩餘力量已無力阻止蘇軍西進,德國敗局已定。

  • 6 # 紅色手電筒

    打了勝仗還不能放放禮炮,慶祝一下,這個主意是斯大林想出來的,在庫爾斯克後期,蘇軍攻克了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以後,斯大林提出了這個建議,他認為古代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以後會用敲鐘來慶祝勝利,現在放放炮,再放放花什麼的來慶祝勝利。

    在一戰的康佈雷戰役以後,英國就曾經全國的教堂敲鐘來慶祝勝利,這種慶祝勝利的方式自古就有。

    在1943年8月5日,蘇聯人慶祝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在莫斯科用124門炮12響,但是到了蘇軍解放哈爾科夫之後,是用224門炮20響來慶祝。

    鳴放禮炮這個事,受到了前線軍隊和後方居民的普遍歡迎,這個例子一開,前線的各個方面軍就開始打電話要求給自己放禮炮了,於是後來把禮炮分成了三個等級,第一等324門炮24響,第二等224門炮20響,第三等124門炮12響。當然最後攻克柏林是用1000門炮放了30響。

    隨著蘇軍的不斷推進,解放了眾多的重要的城市居民地,蘇聯鳴放禮炮的次數越來越多。

    對於庫爾斯克以後的烏克蘭會戰,總的來說是蘇軍一路高歌猛進,追著德軍打,德軍雖然是組織了相當成功的撤退,但是蘇軍是解放了大片的國土,在一些大的居民點還有城市解放的時候,蘇軍自然要鳴放禮炮進行慶祝。按照蘇聯方面的統計,在整個戰爭中一共鳴放禮炮353次,其中第一等的23次,第二等210次,第三等122次。其中第一等的只有在解放各個加盟共和國首都和攻克其他國家首都或者其他重大事件,比如消滅關東軍什麼的。

    隨著蘇軍的大步向前進,鳴放禮炮的日子越來越多,甚至一天放幾次,在1944年的7月27日甚至是放了5次禮炮,而到了1945年,放的更歡,在1月19日和22日都放了5次禮炮。

    應該說,這種慶祝行動可以說清楚的表明了,戰爭就要結束了,蘇聯就要獲得最後的勝利了。

    在1945年5月9日舉行的勝利閱兵,蘇聯人用1000門炮放了30響。

    蘇軍將領對於這種榮譽是極其重視的,有的甚至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方,朱可夫就曾經回憶是瓦杜丁由於自己的部隊不能被鳴放禮炮來找他哭訴。而科涅夫也是對於這種事十分的重視。

    在整個戰爭中,蘇軍部隊中獲得這種榮譽最多的是烏克蘭第1方面軍有68次,其次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46次,第三是烏克蘭第2方面軍45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寰樞關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