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智教育

     我們都想孩子有個好性格,自己幸福,也能給他人帶來幸福。孩子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呢?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呢?在我看來,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後天的因素。不能說,孩子的性格天生就那樣,誰都無能為力;也不能說,家長、老師可以隨意改變孩子的性格。  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我們改變不了。比如,孩子天生好說、好動、好表現,你要孩子乖乖地跟著家長不要亂說亂動亂表現,豈不把孩子給憋壞了嗎?孩子天生膽小,你卻讓孩子去玩那些驚險、刺激的遊戲,豈不把孩子嚇壞了嗎?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孩子天生怎樣,就應尊重、愛護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  孩子性格中雖有天然的、難以改變的成分,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後天形成的,可以改變的。在孩子性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每個孩子身上都打著父母的烙印。孩子的性格好,表明父母的教育好;孩子的性格有問題,表明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既然父母的責任這麼重大,怎麼才能使孩子的性格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呢?  第一,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怨孩子不聽話、不服管,脾氣暴躁呢?因為這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去做有違其天性的事情,才會使孩子變得暴躁、叛逆。父母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培養教育,孩子心情舒暢、暢所欲言,還會與父母對著幹嗎?比如,孩子天生愛寫、愛畫,走到哪兒就想寫到哪兒、畫到哪兒,父母怕孩子把家裡的地面、牆壁寫亂、畫髒,把孩子的寫字、畫畫工具都沒收了,孩子的天性找不到正常的發揮渠道,能不與父母對著幹嗎?如果孩子喜歡寫字畫畫,父母就給他提供紙筆和場地,讓他盡情地寫、盡情地畫。孩子心中的願望透過正常渠道得以實現,還會性情暴躁地與父母對著幹嗎?!由此可見,給孩子的天性開闢一個自然通道,讓孩子自由發揮,對他美好性格的形成是多麼的重要。  第二,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看看當今中國,就會發現,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與反控制的悲劇。父母和孩子你方唱罷我方登臺,家庭“戰亂”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犧牲品。為什麼會上演這樣的家庭悲劇呢?原因有二:一是父母生養了孩子,覺得自己有功,就想控制、命令孩子,而孩子不願受人控制,便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二是孩子自認為地位特殊,對家人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致使父母忍無可忍,與孩子發生激烈的“戰爭”。這種家庭成員地位不平等引發的“戰爭”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和孩子衝突不斷,孩子能有好性情嗎?要想孩子性情好,父母首先應當明白: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的義務,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從小就充分傾聽、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和父母一樣,有說話、表態的權利。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誰都別想支配、控制誰,誰都需要尊重對方。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溫馨、民主的環境裡,父母不對他發號施令,他也不對父母大呼小叫,孩子的性格能不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嗎?  第三,不能強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齡、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發育、成熟早一點,搶在同齡人前,多學了一些東西,多做了一些事情,這樣好學上進的孩子值得鼓勵、肯定。但不能因為有這些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否認、貶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價值。有的父母無視自己孩子的情況,一味要求孩子早學多學,並美其名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小肩負超越年齡、能力的事情,能不怨恨父母、怨恨生活嗎?孩子每天生活在怨恨中,能有好性情嗎?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生長、發展規律,在充分認識、把握孩子實力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幫助、理解、支援,使孩子始終處於學有興趣,學有成效,學有目標,學有餘力的良好狀態。愛學習、愛生活的孩子,能不擁有一個好性格嗎?  第四,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如果父母每天針尖對麥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能有一個好性格嗎?孩子的性格出了問題,首先得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性情溫和,待人友善,孩子會性情暴躁、出言不遜嗎?父母怨天尤人、吵鬧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裡暗淡無光,能有Sunny般的性格嗎?父母要培養、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第五,要讓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做事不完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什麼事情都要別人給他收尾,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孩子說話、做事一板一眼,有頭有尾,會給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覺。怎麼才能使孩子完整地做成一件事呢?首先應讓孩子看到,父母做事都有一個完整的程式。比如,父母買菜做飯,先要上街買菜買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後才是煮飯炒菜,最後還要洗刷碗筷、擦洗灶頭——孩子做事也應像父母一樣,有頭有尾有順序。再比如,從櫃子裡拿玩具,不能開啟櫃子,拉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就把別的玩具撒一地。別小看拿玩具這麼一件小事,這也是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機會。孩子開啟櫃子,把別的玩具放到一邊,取出自己想要的玩具,關上櫃門,算是完成了一個程式。玩完之後,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來的地方,再把櫃門關上,才算完整地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是這樣,有開頭,有結尾,最終會形成一種很好的做事風格,這種做事風格延續下去,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做事性格。  第六,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欺軟怕硬的人。孩子在外受了氣,可能會找父母、老人撒氣,也可能會找比他弱小的孩子撒氣。孩子見著強者就開躲,見著弱者就開欺,沒有一點正義感、同情心,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骨頭軟、嘴巴硬、既可憐又可恨的人。怎麼才能不使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呢?首先要讓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輕視,孩子說話、做事都有自己的尊嚴、分寸,是不會招到別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勢群體聯合起來,或者有更強悍的人出現,孩子就會成為別人欺辱、嘲弄的物件,最終自取其辱。最後,孩子再弱小,再不被人重視,也應該有正義感、同情心。孩子有正義感,會贏得別人的認可。孩子在同齡人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見著“強人”不躲,面對“惡人”也不會膽小怕事。這樣的孩子即使成不了公平、正義的守護神,也會成為一個讓人禮讓三分的人。孩子不畏強暴,不欺軟怕硬,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令人稱道的性格。誰不願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好性格呢?  第七,讓孩子說話、做事都要替別人著想。孩子生來是不會替別人著想的,孩子能替別人著想,是父母培養、教育的結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73065果。怎麼才能使孩子善解人意、替別人著想呢?這就要讓孩子經常做換位思考:你喜歡這個玩具,別人也喜歡這個玩具。如果人人都只為自己著想,你爭我奪,是不是都玩不成這玩具呢?如果你能讓別人先玩一會兒,大家輪流玩,是不是都能玩上這玩具呢?孩子有這樣的思想和品德,能不成為一個性格完美的人嗎?  第八,既要孩子堅忍不拔、不服輸,又要孩子靈活變通、不固執。不培養孩子堅忍不拔、不服輸的性格,孩子遇著什麼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意志薄弱、不堪重任、一事無成的人。孩子需要意志堅定、百折不撓,同時也需要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執己見,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講清道理,讓孩子堅持什麼,放棄什麼都瞭然於心,自有主見,就能使孩子既堅定又隨和,既不輕言放棄,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牆不回頭。  孩子的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緊密相連的。好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培養起來了,好的性格也就隨之培養起來了。  人的性格是和人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性格好,預示著前途、命運會跟著好;性格出問題,預示著前途、命運也會隨之出問題。由此而言,培養、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後推的小事,而是從小就應引起父母高度重視。性格決定命運,此話不能不當真。

  • 2 # 大叔曰

    其實,決定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來,例如,他們天生所攜帶的性格基因、周圍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等,這些都在很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

    在這其中,孩子天生所攜帶的性格基因對孩子性格發展的大源概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就拿剛剛出生的孩子來說,有的孩了特別愛哭,而有的孩子總是很安靜地睡覺,他們的這種性格傾向就是由他們天生所攜帶的性格基因決定的。

    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傾向很可能就會貫百穿他們的一生。遺傳基因雖然決定了孩子性度格發展的大概方向,但受周圍環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孩子的個性還是會發生改變的。

    例如,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很活潑,但如果他們生長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環境中,爸爸媽媽整日爭吵、冷戰、鬧矛盾,孩子知的性格也會逐漸變得內向起來。

    又如,有些孩子天生很內向,但爸爸媽媽總是有意識地帶他去參加一些有意恩的兒童活動,或總是帶他,與那些愛說愛笑的小朋友接觸,這樣,孩子的性格也會逐漸變道得活潑起來。

  • 3 # 劉原四川師者情懷

    抓住孩子性格形成的各個階段有意識去培養。家長們想一想: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孩子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的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1、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2、手的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3、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4、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過度溺愛孩子,不尊重他,輕易地滿足他的物質需要,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三、千萬不要急於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己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也會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即可。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週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透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三週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復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家長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能力。

    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鬨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在孩子和麵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規則。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童年只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心靈寧靜1976

    我一直的論點都是,一個孩子智商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情商!

    你看現在的社會好多高智商的人,情商缺失,說明情商低在社會上是吃不開的!

    一個孩子只有智商情商雙面抓,這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可惜世界上完美的東西太少了!

    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情商,也就是一個性格完美的人。

    孩子的性格,跟他所處的環境,和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來世界都是一張白紙,要看你怎麼去作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少年西遊記》,新手如何快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