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文詩天下

    唐睿宗李旦一生中,兩度為帝,卻三讓皇位。一讓他母親武則天,二讓他哥哥李顯,三讓他兒子李隆基。有人批評他性格柔弱,卑躬屈膝,對他很是不恥。但也有人認為他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給他很高的評價。那麼,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要對他有個公正的評價,咱們先得來說一說他兩度為帝與三讓皇位的情況。

    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立她和高宗的第三個兒子李顯為皇帝,是為唐中宗。李顯這個人,是有權力慾的。他不想像他老爹,凡事都聽武則天的,他要自己做主。他還想把他的皇后韋后一族的人扶持起來,和他老媽對著幹。自然,他這些舉動讓他的老媽大為生氣,他剛當皇帝55天,武則天就把他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立他的親弟弟,也就是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李旦繼位,武則天繼續臨朝稱制,也就是俗稱的“垂簾聽政”。但是,武則天的垂簾聽政和別的太后太皇太后完全不一樣,別的太后都是在皇帝身後拉一條紗簾子,躲在後面;或者像宋朝那樣坐在皇帝的對面。武則天則是一個人唱獨角戲,皇帝呢,只能住在別殿裡。而且武則天還不斷隨便換年號,“詔書”都改為“制書”。武則天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就是天下是我的,李旦你別來摻和。

    李旦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把皇位傳給他老媽的。他對他老媽說,他自己能力實在很有限,很平庸,與其佔著茅廁不拉屎,不如讓他母親來做皇帝。總之把自己說的非常的不堪,非常的無能,說得武則天不做也不行。於是就做了。

    武則天做皇帝后,怎麼安排李旦呢?一般老皇遜位,都叫做“太上皇”,總不能讓兒子做太上皇吧?那麼,能不能叫“太子”呢?似乎也不行。因為武則天還沒有考慮清楚,今後自己的皇位要傳給誰呢。於是就給了李旦一個不倫不類的“皇嗣”的稱號。

    為什麼武則天還沒考慮清楚將來把皇位傳給誰呢?這還真是武則天一個兩難問題。選自己的侄兒吧,畢竟不是自己生的,將來自己死後,都入不了武家的太廟。再說了,她那兩個侄兒,從小沒受過什麼教育,就兩混混,而且還做了很多惡事,將來把江山交給他們,能守得住嗎?武則天雖然武斷,但其實是個治世高手,涉及社稷江山的大是大非問題,她還是很明慧的。選自己兒子呢?也不行,這樣便意味著江山還得改姓李。那自己百年後,剛建立的周朝還不又得改回唐朝,自己不白忙活了嗎?

    武則天計較權衡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立自己兒子為繼承人。要立兒子為繼承人的話,當然應該是李旦了。但李旦堅決不同意,稱病不出,說要立也應該立哥哥李顯,不該是自己。武則天沒法,只要把李顯喊回來,立為繼承人。這樣,他“皇嗣”的稱號又變了,改為相王。這就是他二度讓位。

    後來在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朝廷大臣張柬之等人殺掉武則天的“後宮”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為皇帝。李顯當皇帝后,想讓李旦參與國政,並立他為皇太弟。“皇太弟”的意思很含糊,歷史上有過許多皇太弟,比如趙匡胤就立趙光義為皇太弟,蒙哥也立忽必烈為皇太弟。總之皇太弟有作為儲君的意思,但又不太明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大約是李顯對自己弟弟讓位給他的一種補償吧。但是李旦堅決不同意,李顯只好作罷。

    不久,李顯就被他老婆韋皇后毒死,立李顯的第四子、15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朝中大臣想擁戴李旦參與輔政,制衡韋太后。但是李旦還是那句話,堅決不同意。

    韋太后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甚至也想如武則天那樣取代李家天下,當歷史上的第二個女皇帝。但形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不但朝中大臣已經相當警惕,更為關鍵的是,李家出現了一個強勢的後起之秀,這個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他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殺掉韋太后,擁立李旦重新當皇帝。這也是李旦二度為帝。

    李旦雖然當了皇帝,但李家王朝並沒有太平。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發生了爭奪權力的鬥爭,而且兩人的鬥爭愈演愈烈。李旦本來想過努力調停,化解兩人的矛盾的。比如朝中大臣有奏,他總是要問這些大臣,是不是都徵求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見了?而且還特別交代,兩個人的意見都必須徵求,不能拉下一個人!他這樣做,目的是想找一種平衡。這也被歷史學家稱為李旦的“太極功夫”。但是這兩人較上勁了,李旦就算施展了“太極工夫”,也沒用。在這種情況下,他第三次把皇位讓給了自己兒子李隆基。

    李隆基登位後,立刻包圍太平公主府,太平公主被逼自殺,李隆基處死她的三個兒子。這樣,唐王朝的這一場宮廷風雨,終於得以塵埃落定。

    咱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李旦的三次讓位。第一次,李旦為什麼要主動讓給他老媽呢?其實是他已經看明白了他媽想當皇帝,反覆給他釋放的訊號。面對這樣的訊號,如果他不理,只能有兩種結果:一是像被害的章懷太子李賢或者被廢的廬陵王李顯一樣。二是和他母親對著幹,把他母親搬到。李旦有沒有能力把他母親搬到呢?這個我們且不去妄論,但有一點肯定是很明確的,他不想涉足到權力鬥爭之中,不想掀起宮廷的腥風血雨,所以才非常乾脆的讓位!

    第二次讓位給哥哥,卻又為什麼呢?照理說,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旦為繼承人的時候,這次她是真心的了。因為一者她的身體狀況已很糟糕,二者她也在武家後人與李家後人之間做出了選擇。李旦被立為太子,不會有什麼危險的了。

    不,李旦明白,不是沒有危險,而是危險更大。這個危險就是來自於他的哥哥李顯的。在武則天當皇帝之前,他哥哥和他都當過皇帝,而且他哥哥當皇帝在先。論資排輩的話,應該先是他哥哥的。所以他篤定他哥哥內心肯定有不平。更為關鍵的是,就算他哥哥沒意見。要知道,他哥哥身後有個姓“韋”的女人。這個女人沒有武則天的才幹,但是要論心腸歹毒,可比武則天厲害得多!如果自己真接招當太子了,那麼一場眼看要平息的宮廷風暴又將重新掀起。這可不是李旦願意看到的。

    第三次為什麼又要讓位給自己兒子呢?是兒子在逼他嗎?有逼的成分,也有他主動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爭鬥,已經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自己費盡心力,但是顯然是沒辦法調停他們的。要想結束這種爭鬥,唯一的辦法是讓這種爭鬥失去平衡,讓一方戰爭另一方。從李家江山的千秋萬代來說,勝負只能有一種可能,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取勝。所以他非常乾脆的第三次讓位。果然,李隆基一登位,就消滅了太平公主。這場從武則天開始延續至今的宮廷風暴,終於塵埃落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李旦的三次讓位,唐王朝的宮廷風暴,能不能這麼快結束,還真難說。正是因為有李旦的穿針引線,妙手轉陀螺,唐宮中雖然佈滿腥風血雨,但是,這種風雨還只是侷限在宮廷中,沒有太多禍害天下老百姓。而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以來的良好社會風氣還一直延續著,最終迎來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造就了輝煌強盛的大唐王朝。歷史學家在評價輝煌的延續時,一般會認為這是武則天的功勞,並且給這位中國第一女皇以極高的評價。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只是表面的。真正讓唐宮不散架,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國那樣的紛爭戰亂,保持國家的元氣,李旦的作用顯然是被嚴重低估了的。

  • 2 # 山色歸讀

    唐睿宗李旦三讓天下是真實的:包括兩讓皇帝位和一讓皇嗣(皇太子位)。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輪、李輪,後改名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李治與武則天所生第四子,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第三子)同母弟。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

    第一次讓皇帝位: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並臨朝稱制,裁決一切政事。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紛紛勸進。李旦迫於形勢,也上表請母后稱帝,並求賜武姓。是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這一次讓皇帝位是形勢所迫,不是真心真意。、

    第二次出讓皇嗣位:

    李旦在任武則天皇嗣期間,數次受到母親武則天的疑忌以及一心想繼承皇嗣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的誣陷,幾乎性命不保。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在狄仁傑、王方慶等大臣的勸說下,決定將政權歸還給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洛陽。李旦數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於李顯。是年九月,武則天覆立李顯為皇太子。這次是李旦心甘情願地讓出了皇嗣地位給哥哥李顯。

    第三次出讓皇帝位: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在葛福順、李仙鳧等禁軍將領的協助下,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少帝李重茂。李重茂迫於形勢,請求讓位於叔父李旦。在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勸說,接受了李重茂的讓位。是為睿宗,立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政治勢力日益增長,成為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太平公主為了長保權勢,便想更易太子,造成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長期的內鬥。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現,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他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舊自稱為朕。而皇帝李隆基則只能自稱為“予”。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為了奪回皇帝應有的權力,發動先天政變,派禁軍捕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並賜死太平公主。李旦初聞變亂,與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門避亂。他得知李隆基已撲滅太平公主的勢力,遂下詔宣佈竇懷貞等人的罪狀,而後正式歸政於皇帝,並遷居百福殿,頤養天年。至此,李隆基終於掌握了全部朝政。睿宗也把全部的皇權出讓給兒子李隆基。這次出讓應該說是七分真誠,三分無可奈何。

  • 3 # 晉崞古竹

    準確地說,唐睿宗是二登帝位,一辭皇嗣,三讓天下 唐睿宗李旦,初名李輪(李旭輪),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最小的兒子,出生不久便被封為殷王。李輪成年後,謙恭好學,歷封豫王、冀王、相王。永淳二年(683年),李輪改名為李旦。 李旦曾二登帝位,為大唐第五、第七任皇帝,史稱唐睿宗。“睿”者,聰明智慧也,李旦可謂無愧“睿”稱。終李旦一生,尊巔辱極交相更位,血火榮華無預卒臨,其雖乏文治武功,卻以二登帝位,一辭皇嗣,三讓天下而知聞於史。 始料未及卒登帝位,無爭天下一讓再讓 唐高宗李顯於弘道元年(683年)12月逝後,李旦兄李顯繼位為唐中宗,但二個月後的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即被其母則天皇太后廢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即史稱唐睿宗的大唐第五任皇帝。這是李旦第一次在做夢都未想的情況下突然成為皇帝。然而,睿宗名為皇帝,卻居別殿,實為傀儡,朝政國治等天下大事,皆由臨朝稱制的則天皇太后裁決。 睿宗即位一年後的唐垂拱二年(685年)正月,武則天下詔書“復政於皇帝”。睿宗本可藉此名正言順掌治天下,但是,其知皇太后非真心“復政於皇帝”,隨即公開奉表皇太后,“讓治天下”。如果說,睿宗即位之初武則天臨朝稱制乃名不正言不順,但此番武則天得睿宗“皇帝”讓而實領天下,卻是實至名歸。 武則天經過“改東都為‘神都’”、“拜洛授圖"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消除李氏宗室重用武氏族人”等一系列輿論、人事準備後,於則天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唐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唐睿宗李旦公開辭皇帝號,請改李氏為武氏,甘為聖神皇帝“皇嗣”(太子),第二次讓天下於武氏。 審時度勢暗保李宗,無慾皇位辭讓皇嗣 李顯雖讓出皇位降為皇嗣,但武氏宗人對此不甘認從。武則天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雖已身居高位,但仍一再謀為繼嗣太子,且屢言姑母則天皇帝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對廢李旦皇嗣之位未決。李旦則不動聲色,聽之任之。在宰相狄仁傑等勸說下,武則天未廢李旦皇嗣之位,卻在聖曆元年(698年)三月召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返回洛陽。是年九月,李旦固辭皇嗣,請讓太子位於剛返回神都的其兄李顯。武則天允其請,以李顯為太子,以李旦為相王。 身不由己復登大位,無心極權三讓天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傳皇帝位於太子李顯,史稱之為唐中宗。是年二月,李顯復國號“唐”。李顯重登帝位後,即立韋氏為皇后,並允急欲專權的韋氏參與朝政。韋后亂政,再加上意欲為武則天第二的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的妄行肆為及武氏餘黨不甘失勢,使得中宗朝自始即陷於動亂不寧。擁李顯復位的李旦於復國號為“唐”當月,即請辭太尉及知政事。中宗允李旦所請,欲立之為皇太弟,李旦又固辭不受。 中宗景龍三年(710年)五月,謀步武則天后塵的韋皇后及其女安樂公主合謀進毒,致中宗於六月駕崩。是月,李旦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一舉翦滅韋后及安樂公主黨眾,迫使繼位中宗的少帝李重荗讓皇帝位於相王李旦。睿宗重登帝位後,又面臨太平公主專擅朝政,欲廢太子李隆基的亂局。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四月,睿宗欲讓位太子,召三品以上朝臣曰:“朕素懷淡泊,不以萬乘為貴,囊(前)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眾臣不應,方止,但自此下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到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睿宗藉故“帝座有災”,為轉禍為福,強下制傳位太子李隆基。太子李隆基雖固辭不應,睿宗其志已決,責太子道:“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後即位邪?”是月,睿宗終於傳帝位於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則不負父望,剿滅了太平公主亂黨,開創了開元盛世。 唐睿宗五十五年的人生經歷,可謂古代皇族中的“睿”者,皇帝中的另類,看似無慾無志無能無為,實則卻以不動聲色的大智若愚留痕於史,並以其獨特的度勢觀、權位觀,給古今逐欲競位的權謀者以鏡鑑。

  • 4 # 狐狸晨曦

    唐睿宗李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他的“三讓天下”,即一讓皇位於母后武則天,二讓太子位於兄長唐中宗李顯,三讓皇位於兒子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宗李治去世後,皇太后武則天攝政,皇帝李顯不甘傀儡地位,試圖扶植自己勢力,被廢為廬陵王。李旦被武則天選為新的傀儡皇帝。實際上則被拘禁深宮,形同囚徒。

    武則天經過數年準備,代唐建周之時,此時的李旦是不讓也得讓,否則身家性命必不保。武則天稱帝,為收買舊唐臣民之心,令李旦改名“武輪”,封他為“皇嗣”,即宣告李旦仍為自己死後的皇位繼承人。

    就這樣,李旦做了6年天子、8年皇嗣,在這十多年都是故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幟,也被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親族視為首先要剷除的眼中釘。小人讒言李旦的正妃劉氏、側妃竇氏(李隆基生母),行所謂“厭蠱”之術,便被武則天處死,屍骨更不知所終。而李旦亦被酷吏羅織罪名審訊,幸得忠臣剖腹明志,這才化險為夷。

    等到武則天終於放棄以周代唐的鼎革企圖,決定將皇位還給李唐血統的兒子後,之所以要大費周章,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顯找回來代替李旦,立為太子,可不是多此一舉;而就是因為李顯遠離政治中心多年,此時實力,相比於李旦來說極為單薄,更方便於自己控制。

    因此,李旦這第二讓太子,同樣是在武則天的意志主導下,非他本人所能左右。武則天為了制衡新太子李顯,李旦也被改封為相王,結束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涯,可以開府治事,公開扶植自己勢力,其實是所得遠大於所失。

    擁立唐中宗、迫使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中,李旦的安國相王府和太平公主集團的鎮國太平府,出力甚多,勢力發展甚大。所以唐中宗復位時期,韋皇后和武三思的武韋集團,也一直並不敢對此二者輕舉妄動,三方保持微妙的平衡。

    李旦先讓皇嗣之位於皇兄李顯,推辭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賞,反而令他以寬厚恭謹之名譽於朝野。因此在皇室中已經擁有了仿如聖賢的隆高聲譽,如春秋時多次辭讓國君之位的吳國公子季禮一般為世人景仰。

    唐睿宗:李旦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去世不久,其子李重茂即位,臨淄王李隆基和鎮國太平公主聯手,聯合禁軍萬騎中的心腹發動“唐隆政變”,殺死韋后、安樂公主,不久又廢少帝李重茂,擁立自己的父親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不滿起兵,亦被殺。

    作為當時眾望所歸的繼位人選。李旦本人復位後,可絕不是許多影視劇裡塑造的那個唯唯諾諾老好人,只會一味聽任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擺佈。

    此時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眾多,黨羽已成。相王府諸人本來就是一條線上的螞蚱,李隆基只是他們策動政變時派出去的代表,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甚至必要時隨時可以作為棄子。李隆基能在禁衛軍萬騎中籠絡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為他是德高望重的相王李旦之子這個身份。

    而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的功績,亦遠難比當年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的赫赫開國功勳。剛剛投效他的那些禁軍頭目去和人才濟濟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語。

    當議立太子之位時,皇長子李成器主動退讓。李旦終以李隆基為儲,與其說是因為忌憚此時李隆基的實力,不如說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變中展現出的殺伐決斷能力。

    畢竟當時真正朝野勢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韋氏殘餘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團。根據新出土之《上官婉兒墓誌銘》,李隆基宮變時趁亂殺上官婉兒造成既成事實,就是為斬太平公主一臂。

    鎮國太平公主:

    而太平集團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厭倦了女主亂政,正直官員皆不願支援。畢竟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則天的志向野心,卻絕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幹,而只知賣官鬻爵,任用奸佞,窮奢極欲。後來太平公主府被抄沒時,其府中錢財堆積如山,竟堪與國庫相比。

    她們不經政事堂允可而濫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卻沒有如武則天那樣嚴刑苛法、隨時沙汰的監督。因此“女禍”已成為實現政治清明的障礙,卻絕不僅僅是出於男性官員的傳統偏見。

    李旦在位的起始幾年,面對李隆基的東宮和太平公主府的針鋒相對,儘量不偏不倚,既是不忍於兄妹之情,也是讓他們彼此牽制,保證自己最終仲裁者的地位。但終於亦能以國事和大局為重,藉著天象昭示“除舊佈新”,主動讓出皇位。

    此舉亦是作為兄長,對太平公主這個妹妹的最後警告,自己已不願再為容忍她對朝政的繼續把持了。若肯一起放手,尚可保富貴尊榮,否則天亦難救。

    李隆基在“先天之變”消滅太平公主集團之時,他已經得到了李旦讓出的天子名分,是堂堂正正的皇帝。因此非太平一黨的朝野百官全力支援,如此對付太平公主及其幾個面首倖臣,自然是舉重若輕、手到擒來。

    此後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先賢,革新吏治,一掃弊政,讓帝國政治撥亂反正,重回正軌,具有相當進步意義。

    開元年間,李隆基檢田括戶,建集賢書院,收集藏書,招募“長征健兒”十二萬,孳息軍馬,大力擴充軍事屯田,極大增強軍力。進而出兵攻滅後突厥汗國,連續擊敗吐蕃,招附回紇、渤海,扭轉了武周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其時大唐王朝國家安定,文化繁榮,萬邦來朝,史稱“開元盛世”,為之前歷朝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的彪炳政績,也彰顯了李旦當年的推讓是何等明。李旦諸多子孫,骨肉同樂,友悌無間,同享太平盛世繁華美景,更是其樂融融。

    在玄武門之變的數十年之後,有鑑於祖父輩的前車之鑑,同樣一個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現儲位和皇位平穩交接,進而開創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盛世。不得不說李旦父子,都具有真正為皇族利益乃至整個大唐王朝著想的大智慧。是為刀光血影司空見慣的大唐皇室中難得的一抹暖色。

    在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室傾軋中安然生存,在人世間至高的權力誘惑,能一直保持充分的理智,李旦廟號中的這個“睿”字可說恰如其分。

    「能以位讓,為吳太伯,存則用成其節,歿則當表其賢,非常之稱,旌德斯在。」如吳太伯這樣智慧,被歷朝歷代皆稱頌為聖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啊。

  • 5 # 歷史觀

    唐睿宗李旦在歷史上可能不是很有名氣,但是他的爺爺,爸爸,媽媽和兒子都是開啟過盛世的皇帝。爺爺李世民開啟“貞觀之治”;爸爸李治,開創永徽之治;媽媽武則天的名氣更不用說了;兒子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也正是家人都這麼厲害,他才明哲保身,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

    唐中宗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李旦雖然是皇帝,但不過只是武則天的傀儡,真正的實權還是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李旦被軟禁在宮中,不得干預政事也不能在宮中自由行走。徐敬業在揚州起兵發對武則天。宰相裴炎趁機請武則天還政於李旦,結果被武則天以謀反罪名斬首。後來,武則天主動還政於李旦,有了前車之鑑,李旦自然不敢貿然接受,數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求母后繼續臨朝。武則天遂順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請求。後來,朝廷百官勸武則天稱帝,李旦迫於形勢,也上表請母后稱帝,並求賜武姓。武則天稱帝后,李旦被降為皇嗣,遷居東宮。

    二讓哥哥

    武則天一直糾結把皇位傳給兒子好還是侄子好,在狄仁傑的說服下,武則天決定把皇位傳給兒子。本來李旦在京城,而且還是皇嗣,但是武則天並沒有把皇位傳給李旦,而是派人把李顯召回來,打算傳給李顯。李旦看出了母親欲傳位給哥哥的意思,就數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於李顯。於是,武則天就立李顯為皇太子。其實,武則天不願傳位給李旦是有原因的。李旦長期在京城,深受武家子弟的誣陷和迫害,如果李旦當了皇帝,勢必會對武家進行報復。而且李旦在朝中有眾多大臣擁護和同情,立他為太子難以被自己掌控,所以武則天選擇了李顯,放棄了李旦。

    三讓兒子

    韋皇后毒死了唐中宗李顯,立年少的李重茂為帝,把持朝政。李旦的兒子李隆基打著“誅諸韋以復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發動兵變。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李旦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揹著相王,立即行動,成功誅殺了韋皇后及其黨羽,擁立李旦為帝。這是李旦第二次稱帝,不過他知道這個皇位是兒子李隆基幫他弄來的。於是,他當了幾年皇帝就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去當太上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楊矯正牙齒能不能帶傅園慧一起飛,成年人牙齒正畸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