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003時光實驗室
-
2 # 貓眼看數碼
手機拍照質量主要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現在說說手機拍照的硬體,和一般的數碼相機一樣,手機攝像頭主要也是由光圈和感測器組成,光圈決定了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感測器則決定了畫素數量和單個畫素的大小。
比較現有的手機產品,我認為手機的光圈應該是最重要的,目前拍照水平最好的三星S7 Edge和三星iPhone 7 Plus一個光圈是F/1.7,一個是F/1.8,都是大光圈的級別。而大部分中國產手機的光圈都在F/2.0甚至以下。
平常我們用手機拍照的時候都多是處在室內,由於室內沒有足夠的光照,手機攝像頭必須要降低快門速度才能獲得更高的進光量,讓照片能夠看得清楚。但快門速度是有一個安全限制的,低於這個安全時間,就會出現畫面抖動、模糊等問題。在相同的快門速度下,大光圈可以讓感測器獲得更多的進光量,並降低ISO感光度,讓畫面保持明亮的同時更加乾淨、通透。
上圖左側使用F/1.7光圈的手機拍攝,右圖使用F/2.0光圈的手機拍攝,兩張照片的快門速度都限定為1/15秒。在手機上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如果在電腦上放大,會發現左圖的畫面更加清晰,這是因為F/1.7光圈下ISO感光度只有127,畫面上幾乎沒有噪點。而右圖的ISO感光度達到了800,仔細看就會發現比較明顯的塗抹感。
另外大光圈還能夠帶來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兩張照片的對焦點都在人偶的臉上,F/1.7光圈下可以看到黑明顯的背景虛化效果,人偶底座上的“LEBRON JAMES”都有一些模糊了。而F/2.0光圈下背景和對焦點四周幾乎一樣清晰,沒有起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智慧手機由於構造的關係,想要增加光圈是比較困難的,比提高畫素要難得多,而且會增加手機的整體成本,所以大光圈鏡頭的手機並不多。
當然除了光圈之外,感測器尺寸也比較重要。在過去蘋果iPhone手機一直都是手機攝影界的器材標杆。當年iPhone 6的800萬畫素攝像頭可以吊打同時期安卓手機的1300萬畫素的攝像頭。這就是因為iPhone 6的感測器尺寸達到了1/2.3英寸,達到了普通數碼相機的級別,而當時安卓智慧手機的感測器尺寸普遍只有1/3英寸甚至更小。感測器尺寸更大意味著單個畫素的面積更大,所以儘管iPhone 6只有800萬畫素,但每一個畫素的面積都更大的情況下,拍照效果自然會比1300萬畫素的手機更強。
另外蘋果iPhone手機攝像頭的軟體最佳化也非常優秀,這其中涉及到色彩的調整、白平衡、曝光度等諸多方面。據說蘋果有800人的相機團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技術人員負責在各種環境下除錯iPhone的相機,力圖讓iPhone相機在拍攝任何場景時都能展現出最好的畫面效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今很多城市霧霾嚴重,我們在拍照的時候會發現天空明明是灰濛濛的,但拍出來的照片中天空卻很藍,比實際的景色要更好看,這就是手機的影象最佳化軟體在起作用。
很多專業的攝影師會用單反拍攝RAW格式的原始照片,然後再透過Lightingroom或者PS等後期工具,讓照片變得更加好看。
而以iPhone為首的智慧手機本身就有強大的處理器,也就省去了人工後期的步驟,內建的照片處理軟體會透過一整套演算法自動將拍攝的原始照片變得更好看,然後再展示到人們面前。
所以這種手機內部的“後期處理”對於拍出好照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掌握頂級影象最佳化演算法的手機廠商只有蘋果和三星兩家。而華為之所以要和徠卡合作,就是希望獲得徠卡的相機演算法,提升華為P9和Mate 9兩款手機的影象最佳化演算法,從而拍出更好的照片。
-
3 # 機友派
首先了解手機鏡頭,雙攝像頭不一定比單攝像頭好,雙攝像頭原理也有好幾種,p9採用黑白搭配,iPhone7plus採用兩個不同的焦段。然後就是鏡頭引數,最大光圈、畫素什麼的。
-
4 # 老驥說事
在攝影圈有兩句“名言”。
No.1底大一級壓死人;
No.2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攝影師難為無光攝影;
這兩句“名言”分別說明決定了拍照兩個最重要的條件:底(Sensor)要大,光圈要大,手機拍照硬體的升級方向主要也是這兩個。
Sensor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測器,包括CCD和CMOS,現在手機上用的一般都是CMOS。而手機感測器做得最好的就是Sony,它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手機感測器市場。雖然Sony感測器誰都可以買,但是Sony很少幫其他手機廠商專門定製一款感測器,以前只有蘋果和索尼自家的手機能用上索尼定製的CMOS。要是哪家廠商能拿到索尼定製版的CMOS,絕對值得那家廠商大吹特吹。
那麼為啥說sensor越大,成像質量越好,而不是說畫素越高,成像質量越好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sensor的工作原理。
感測器(Sensor)是一種常見又很重要的器件,它是感受規定的被測量的各種量並按一定規律將其轉換為有用訊號的器件或裝置。用人話來說,就是將光訊號轉變為數字訊號的裝置。
我們常說的感測器尺寸指的是感測器對角線長度,尺寸越大,表示sensor越大,能處理的光訊號就越多。一般來說,感測器長和寬的比值是4:3或者16:9,手機感測器的比值一般都採用4:3。
我們知道,畫素其實就是一個點。以1200W畫素的sensor為例,它的寬度畫素數為4000,高度畫素數為3000。但是,感測器的尺寸是不一樣的。如果長度越長,那麼一個畫素能擁有的空間就越大,單個畫素能處理的資訊就越多,成像的效果就越好。假如我們把感測器當做一個城市,每一個畫素都是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很樂意去工作。但是如果把這1200W人全部遷移到一個小鎮上,這1200W人註定會生活得很不愉快,有的人會生病或者罷工。
下面我列舉一下幾款旗艦機的sensor。
IMX214
1300W畫素,1/3.06英寸,1.12 μm/Pixel
評語:索尼最經典的手機相機感測器
代表機型:小米4(2014年10月),榮耀6(2014年06月)
IMX230
2100W畫素,1/2.4英寸,1.12 μm/Pixel
評語:高畫素
代表機型:索尼XperiaZ3+(2014年09月),魅族MX5(2015年06月)
IMX240
1600W畫素,1/2.6英寸,1.12 μm/Pixel
評語:綜合素質特別出色的CMOS
代表機型:三星Galaxy S6/S6 edge(2015年03月),Galaxy Note4(2014年09月)
IMX260
1200W畫素,1/2.4英寸,1.4μm/Pixel
評語:手機相機夜景亮度的巔峰
代表機型:三星S7/S7 edge(2016年02月),三星Note7(2016年09月)
IMX286
1200W畫素,1/2.9英寸,1.25μm/Pixel
評語:黑白+彩色雙影象感測器
代表機型:華為P9(2016年04月)
IMX298
1600W畫素,1/2.8英寸,1.12 μm/Pixel
評語:可以看成IMX214的繼任者,索尼當家花旦
代表機型:一加手機3(2016年06月),小米手機5(2016年02月)
IMX377/378
1200W畫素,1/2.3英寸,1.55μm/Pixel
評語:引數最強悍的CMOS
代表機型:小米5s(2016年09月),谷歌Pixel(2016年10月)
從上面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手機感測器的尺寸是越來越大了,單個像素面積也越來越大了——這才是手機拍照質量提升的根本。所以說,有的人鼓吹手機拍照能超過單反,那純屬是扯淡。手機的規格尺寸決定了手機相機模組不可能做得很大——有的手機廠商做了一個拍照外掛裝置就是為了增加sensor的面積,而單反相機的sensor尺寸分分鐘秒殺手機的sensor。
除了sensor,光對於拍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sensor的作用就是將光變成數字訊號,sensor能接收到多少光就非常重要了,而決定sensor能接收到多少光最重要的就是光圈。光圈越大,sensor就能接收到越多的光,記錄的資訊就越豐富。現在手機最大的光圈值是F1.7(即1/1.7),包括OPPO R9s、三星S7和前不久炸了的Note 7都是配置了F1.7的大光圈。包括現在很火的雙攝像頭,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手機的進光量,從而提高成像質量。
除了硬體方面因素,手機的拍照演算法也是影響成像質量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iPhone系列的手機配置一直都是落後於旗艦安卓手機,但是它的拍照質量一直處於手機拍照中的頂尖水平,這就是iOS的演算法調教的結果。除此之外,iPhone的手機螢幕是最優秀的手機螢幕,沒有之一,尤其是今年新推出的iPhone 7上配置的手機螢幕,色域大大增加,達到了電影院顯示標準。所以我們在iPhone上看照片會覺得非常豔麗,這其中就有螢幕的作用。
-
5 # 影像大眾
農村有句俗話:驢不走怨軸管子。目前相機畫素基本沒問題,相片的好壞關鍵還是在攝影者。記錄人的片子永遠比記錄自然的片子流傳久遠,所以建議大家多拍一些社會影像,有人有背景有內容
-
6 # 值不值得買
首先,別跟我說“雙攝比單攝強,因為兩個攝像頭,進光量有兩倍”,這是有多不懂的人才會說的?!某品牌的產品經理也不好好和技術部門溝通就想到這句反物理?然後,雙攝目前還不能在畫質上單攝較真,即使是Mate9。原因有兩個,硬體限制,合成演算法限制。最後,什麼是決定了手機的拍照質量?三個因素,1、影象演算法;2、成像硬體組,包括感測器、防抖結構、鏡片組、影象處理晶片;3、自動模式的準確度(絕大部分使用者都只是隨手拍,隨手拍不好,硬體素質再強、手動模式出片再好,都不會有好的口碑,參考魅族PRO 5)。
然後,在DXO專業的測試機構公佈的測試資料中,得分最高的11款手機當中,並沒有任何一款搭載了雙攝像頭。而排名最高的雙攝手機,是80分的華為P9,位列總榜第27位。
當然,DXO只是針對畫質相關的專案進行測試,並不是全面的體現,因此,這個得分並不能代表一款產品全部。畢竟對於手機來說,偏科的產品一直都會比較尷尬,均衡更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但是,從側面證明,雙攝的研發比單攝要慢,成像質量也已依舊有很多要追趕單攝的地方。
但是,雙攝確實有很多可取處,例如在數碼相機時代就有已經有透過疊加的方法去提高照片畫質的做法,只是當時沒有像華為彩色黑白雙攝方案;華為首創的0.95光圈虛化效果;iPhone7 Plus雙攝變焦等等,這方面的功能差異化上才是雙攝的最大優勢:能做到單攝做不到的有趣玩法。
最後,雙攝在畫質上,還是有不少的改善的設計。其中,索尼開發出來的彩色-黑白攝像頭的雙攝組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組合最早用於奇酷360/華為P9上,並專門獨立配備的雙影像訊號處理器(ISP)作為圖片運算的技術支援,而且,由於黑白攝像頭取消了拜耳濾鏡,能夠更好的記錄細節資訊,然後再透過彩色攝像頭記錄的色彩,何必成一張高解析度彩色照片,理論上獲得同樣感測器的單攝像頭達不到的畫質效果。
但,就如上面所說雙攝屬於目前還是屬於新技術,存在著不穩定的問題,例如,在弱光環境下,有機率的不能啟用雙攝像頭拍攝,只能單個攝像頭進行,起不到提高畫質的作用;虛化合成瑕疵依舊不少等等。所以,相對來說,單攝像頭因為技術成熟不少,而且,研發成本要比雙攝低。而且術業有專攻,很多雙攝沒有的實用功能,單攝卻在不斷普及和加強,因此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在對焦上,全畫素雙核對焦是目前對焦速度最快的技術,加上搭載該技術的IMX 260感測器還擁有1.4μm超大畫素尺寸,所以,無論對焦速度還是畫質表現,都為三星S7贏得超好口碑墊下了基礎。
當然,全畫素雙核對焦還有個問題,就是感測器會相對較厚,因此不利於手機厚度的控制。所以,隨後,OPPO聯合索尼開發了雙核對焦,採用非全畫素的設計,擁有接近的對焦效能,但感測器厚度更薄了。因此,影響對焦的第一點:感測器效能,包括感測器尺寸,單個畫素體積、對焦系統。
其次,雙攝對比起單攝,更難加入光學防抖機構,由於防抖鏡組佔用的空間更大,所以很多搭載防抖元件就需要佔據更多的空間,因此有防抖手機要麼手機厚度較大,要麼攝像頭“凸起”很明顯,這個可以參考iPhone7。另外,雙攝暫時不能兩個攝像頭都加入防抖機構,有也只有iPhone7 Plus在廣角端上加入防抖機構了。
最後,就是光圈問題了。眾所周知,對於圖片疊加合成來說,光圈越大與不利於合成,因為景深會更淺的,對於影象對齊演算法是添加了很高難度,所以,華為把兩個攝像頭光圈做到等效F2.2後(Mate9依然為F2.2光圈),依然能做到最好的雙攝合成效果,真的不簡單(iPhone7 Plus合成由於還在測試,所以暫不討論)。
所以,相對雙攝來說,單攝在做大光圈這一點上就簡單不少了,現時最大光圈的手機是等效F1.7,分別是S7和R9s。其中,R9s還比iPhone7還薄。
所以,即使沒有雙攝的虛化合成模式,單攝手機一樣可以獲得不錯的背景虛化效果。
單攝不僅僅從防抖效能、對焦效能、感測器成像質量落手加強了畫質和拍照清晰度,還要從自動曝光和色彩的調教上下手,確保畫面清晰之餘,也要曝光準確、色彩養眼,夜景拍攝清晰。所以,有技術研發能力的品牌就在這兩個方面的演算法最佳化上下功夫了,例如,OPPO就開發出智慧曝光和多幀降噪兩個功能。
說到曝光,肯定要從測光開始說了。測光,是計測合適曝光的過程。只有透過測光獲得正確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照片。而測光分為上圖所說的幾個方式。分別針對不同畫面的覆蓋範圍進行測光。
而“正確曝光”判斷的基點並不考慮被測物件是什麼,而是按測光系統對場景的判定並反饋,然後把測光區域還原為18%左右的中性灰。而中性灰就是非常標準的灰色,測光系統的責任就是把測光區域盡最大的限度去還原出中性灰,而不是我們視覺上所視的環境光線亮度。
中性灰就是所有測光系統的基準,因此,為了準確曝光,就需要我們/相機找到畫面中的接近中性灰部分進行測光。如果選擇的位置偏暗,如上圖,測光系統為了還原出中性灰,就會拉高曝光引數,讓相機還原出中性灰了。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手機/相機選擇的測光區域並不是中性灰,因為在自動模式裡面,通常為了避免使用者測光點找不準,而使用了大範圍的測光區域,並取評均數值,去保證大部分場景的曝光相對準確。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拍出的照片“曝光不準確”的原因:因為測光沒找對。
好了,既然問題知道了,那就可以去尋找解決方案了。而解決方案其實很多人都聽說過,在相機時代,相機品牌為了旗下消費級產品足夠的簡單易用,就為其開發過一個叫做“場景模式”的功能,很常見是不是?而場景功能,就是針對自動模式下對曝光控制進行微調和最佳化,原理是儘可能的避免畫面出現大面積過曝和欠曝。而OPPO R9s的智慧曝光,就是一個進一步的場景曝光演算法最佳化,與傳統的場景檢測不一樣的是,OPPO加入了100多個場景最佳化方案,能夠更精準的進行曝光,同時無需使用者作任何調整。
另一邊智慧曝光除了曝光引數的最佳化外,還包括了色彩最佳化。而且,在色彩最佳化上,OPPO專門加入了300多個色彩方案,來改善照片的發灰、偏色等問題。確保照片色彩養眼、好看。
最後一個保證畫面清晰的功能,就是多幀降噪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專為夜景拍攝而設的功能。作用就是當環境光線不足時,裝置一般就是自動提高感光度,而多幀降噪就是為了減少噪點,改善高感光畫質的功能。其原理很簡單,由於噪點是無序排列的,也就是說,連拍多張照片後,同一個位置出現的噪點可能是紅噪點,也可能是綠噪點、白噪點,甚至是沒有噪點,這樣就有了比對篩選的條件,將噪點篩選出來。最後,根據進一步法的演算法進行猜色和畫素替換處理,達到去除噪點的效果,這就達到了畫質損失度極低的降噪效果了。
總結:
決定成像質量的因素是:1、感測器尺寸和單個畫素尺寸;2、鏡片質量、光圈大小;3、影象演算法,包括曝光判斷演算法、色彩最佳化演算法等
4、絕對不是根據攝像頭多少而決定的!
-
7 # 請認清自己的定位
注意是手機,不是專業相機。所以,就手機來說,首先感測器尺寸不一樣。第二鏡頭素質不一樣,比如索尼的是g鏡頭,以前諾基亞主打蔡司認證鏡頭。等等。還有光圈不一樣,1.7到2.2不等。還有個手機廠家的調教不一樣,每個人對照片的認識不一樣,比如有的廠家認為拍的色彩豔麗好看就行,有的認為還原真實色彩好。甚至有的廠家猶豫成本考慮,能拍出來照片就行。 最後,還有個手機的螢幕顯示效果也不一樣。
-
8 # 小森悅享
手機拍照的發展日新月異,決定拍照的質量也是多方面。
高階市場就是索尼,再往下就是Ov和三星。東芝的感測器諾基亞和華碩用過。也不排除一些中國產的旗艦機用ov的感測器,比如一加二。據說今年的三星s7edge也有部分用的自家的感測器
清晰度主要是畫素高,色彩鮮豔一般與手機廠商的調教風格和螢幕的材質,A屏的話可能看照片就豔麗點。
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感測器出現,有的會因為感測器的定位會有不同的機型出來,蘋果和三星一般用索尼定製的攝像頭。今年中國產廠商用索尼定製的較多,知名度較高的就OPPO r9s和vivox9的定製攝像頭。
每家手機廠商的調教風格和調教能力不同對照片也有影響。不是說新的感測器效果就一定好,老的感測器,你家的調教能力強,也能做出好的效果
很多手機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已經沒太多差別。在夜景和暗光逆光有差距。
一些技術,比如光學防抖和多種對焦方式。
在這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蘋果的800萬畫素比一些高畫素的拍照要好呢?(這個問題有點不太合時宜)
原因很簡單:去調校800萬技術更強,因為老,技術更成熟。
真想玩攝影,就還是用相機。
-
9 # 科技瘋匯
性質其實和單反一樣,只不過引數有所不同
現在手機最大光圈F1.7,越大光圈進入光線越足,在陰暗也有明顯的提高成像。
光學防抖+電子防抖,現在已經廠商有釋出四軸光學防抖,這些主要在手持時防止手動抖動影響確保成像問題。相位對焦和鐳射對焦,這兩大效果主要是讓手機攝像頭能自動對焦,不需要使用者手動對焦的作用,而老司機現在依然都是手動對焦。最為重要的是COMS,目前全世界按名氣排序:索尼、OV、三星,技術一定都是公司的主要命脈,目前旗艦手機都採用索尼旗艦攝像頭,所以這裡的差距並不大。而這些都是硬體方面的 ,而軟體方面也非常重要,蘋果手機可以說是最為出色的演算法,同樣的索尼攝像頭讓蘋果拍出來的效果就遠遠好過很多手機,而國內廠商也有不錯的相機最佳化,OPPO相機,華為相機都可以說是世界一級水平。特別在雙攝像頭方面華為P9的虛化效果成為經典。
-
10 # 傾城已然傳說
畫素並不是決定相機(或具有攝影功能的手機)好壞的標準,通俗來講畫素只能說明照片的大小。各品牌的手機攝影攝像都有其特點,我個人覺得從對焦系統來說,iphone手機攝影時的對焦是很迅速、準確的,並且項技能迅速根據對焦點測光,使得捕捉畫面可以很利索地完成,非常的智慧和聰明,拍攝效果也算很不錯,對比比較強,寬容度略小,不過兼有廣角,用處很大;諾基亞系列的攝影功能,對焦速度也很快,有時候甚至比蘋果快,但是中規中矩,沒啥特色,也不能說為了攝影買一臺w系統的手機吧?另外就是索尼,雖然索尼在對焦上被蘋果完爆了,簡直一塌塗地,晚上拍風景真的夠嗆,但是索尼跟很多安卓手機的攝影功能一樣,提供了多種模式,甚至可以設定曝光補償,這個很有用!因為蘋果的測光是根據對焦點測光的,雖然很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未必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但是索尼可以做到,拍攝時只要預先對好焦就沒問題了,因為索尼和卡爾蔡司是分不開的,卡爾蔡司鏡頭未成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細節,更多細節!寬容度也大!但是降噪稍微比蘋果弱了一些;三星就不怎麼說了,螢幕飽和度很高,要亮瞎狗眼了,拍出來的東西看上去好漂亮,用電腦看另一回事,偏色嚴重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比較多元化。
首先,感測器並不是決定手機相機成像的唯一決定因素。感測器是成像的基礎,但不是最終拍攝出片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最終成片效果還取決於生產廠家對感測器的技術調教,以及對成像出片色彩和風格的理解。有的廠家可能喜歡清新平淡,有的廠家可能喜歡濃墨厚彩。
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拍攝者本人。相機僅僅是裝置是硬體,拍攝者的拍攝技術水平也決定了手機拍攝出片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