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濟州運河印象
-
2 #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孩子三歲多了,只能發出聲音,滿嘴是話但就是不會說,可以說一個字都不會說,平時孩子用手勢來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家長很擔心,去醫院看過醫生,醫生說孩子沒有問題,就是說話晚,難道這是智商的問題?有的孩子三歲多什麼都會說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有沒有這樣說話超晚的孩子呀?
-
3 # 怪獸bobo
一旦發現寶寶語言發育遲緩,父母應儘快帶寶寶就醫,及時確定寶寶語遲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積極調整寶寶的心理與語言環境,對寶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解決辦法:
1、為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寶寶是憑感覺學語言的,父母的神情、動作、聲音,都能幫助他領會其中的意義。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語言交流越多,寶寶的語言能力就越強。寶寶學習語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因此,即便父母說了很多,他也可能無法及時迴應。但是父母不要就此放棄,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2、激發寶寶說話的願望 和寶寶一起遊戲,一邊遊戲一邊帶著寶寶說兒歌或者向寶寶描述遊戲過程中發生的這種情景。當寶寶有什麼要求,媽媽可以適當地根據寶寶年齡延遲滿足,逼迫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後再滿足他的要求。
3、鼓勵寶寶與年齡大的孩子玩 跟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在玩的過程,寶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就會在遊戲中得到有效的激化,對促進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支招】
2歲至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段時間發展最迅速。父母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著重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具體來說,要注意幾點:
1、要注意發音和用詞的準確性 儘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兒語及方言和孩子說話。與孩子說話時要速度緩慢,發音清晰。
2、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意願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願時,父母不要馬上替孩子說出來,應該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分勤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從而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
3、營造良好的親子溝通氛圍 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凡事多與孩子溝通。外出的時候,也可以鼓勵孩子把看到的東西告訴父母。與孩子說話時,儘量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否定等語氣,多使用請求、協商、肯定等語氣,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尊重感。
4、語言環境不要過於複雜 有些家庭,祖輩、父輩及保姆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年幼的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各不相同的語言,表達自然也會滯後。當然,在沉默後,孩子語言爆發時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語言。但是,多語言環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孩子說話晚。所以,建議想讓孩子掌握多種語言的家庭,最好先讓孩子掌握母語,然後再學習其他語言。
-
4 # 愛笑寶媽歐丹丹
我家寶貝明天滿七個月,現在正是咿咿呀呀學習說話的階段,天天在家“ma~ma”"ba~ba"地邊唱邊叫,我們陪她說話,也會很認真地盯著,有時會跟著模仿幾句,特別好玩。
寶寶學說話,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多和寶寶說簡短的詞彙和語句,語速不要太快,儘量一個字一個字地發音,讓寶寶聽清楚你說的是什麼,然後才能跟著學。
其次,要帶寶寶多出去玩耍,走親戚,讓寶寶感受一下熱鬧的氛圍,體驗在人多環境中,該如何吸收不同的語言發音。
第三,要多帶寶寶讀繪本,或者小故事,讓寶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第四,能有一臺早教機陪著寶寶就更好了,聽歌,講故事,英文,睡眠曲等,全都有。每天聽一會兒,能更有利於寶寶學說話。
最後,我想說,寶寶是否會說話,父母都要用心地照顧寶寶,不要和別人去比較。
-
5 # 小中醫邱邱—脾胃
0~3 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對寶寶進行充分的語言輸入和適當的引導,可以為寶寶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在這個時期,總有一些寶寶的表現讓媽媽們擔心:
女兒總是自言自語,咿咿吖吖,家裡人都不知道她說什麼。
去上早教,其他小朋友都和老師互動,我家寶寶什麼都懂,就是不肯說。
明明天天讀故事,明明看到什麼都教寶寶學著說,明明家裡從早到晚都在放故事機,怎麼寶寶就是「金口難開」?
除了生理因素和個體差異,導致寶寶「金口難開」最大的可能,就是我們在教寶寶說話時碰了下面這五個雷區。01
當寶寶用簡單的手勢向你比劃,你立刻心領神會,「旨」到即辦
媽媽的「心有靈犀」,對寶寶的需求的熱忱反饋,這固然很必要。
但是,如果一直對寶寶的肢體動作迅速理解,並馬上滿足寶寶的需求,寶寶可能就懶得用說話來表達需求了。
正確做法應該是這樣
當寶寶再用手勢比劃一個他已經會說的詞的時候,假裝不明白,試著引導寶寶說出他的需求。
這樣做,可以給寶寶一個機會,讓他逐漸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
例如,當寶寶伸手要桌上的蘋果,可以問他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你想要什麼,蘋果還是杯子?」(杯子在蘋果旁邊的情況下)
這裡注意引導寶寶用語言的方式要適當,切忌矯枉過正,命令或強迫寶寶使用語言,比如:「我不明白你什麼意思,你說出來,說『我要蘋果』」。
如果一定要堅持讓寶寶說出來才肯幫助他,寶寶可能會產生「如果我不會說,媽媽就不愛我了」的感受。
發現「愛是有條件的」,這對寶寶的發展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02
寶寶開口模仿你說話時,總是立即糾正寶寶的發音
發音從不清楚到清楚、不準確到準確,是寶寶「學說話」的必經過程。
然而,假如總是逮到機會就要糾正發音,生怕孩子「說錯話」的話,那也有點太過了。
如果你一直是這樣做的,請靜下心來想一想:對於讓寶寶「發音正確」這件事,你自己是否太過焦慮了呢?
事實上,在語言發展的最初階段,「他想說」才是首要目標,而「說得好」則是進階目標。
正確做法應該是這樣
不管寶寶的發音如何,第一時間給予迴應和鼓勵。
比如,如果寶寶說「屏狗」,你可以說「蘋果,你想要蘋果,說得很好。」
讓寶寶對開口說話這件事有興趣,他會更積極主動地開口說話。
另外,切忌因為覺得好玩兒而重複寶寶錯誤的發音。
03
媽媽和寶寶的說話方式不匹配寶寶的理解水平
有的媽媽得知「跟寶寶說幼稚的疊詞不好」,就儘量用成年人對話的方式來跟寶寶說話。甚至更過度,像朗讀艱深晦澀的專著似的,故意使用很多書面用語。
遺憾的是,在 0~3 歲階段這樣做,並不能讓寶寶更善於表達;對寶Bora說,沒有動作、表情、語氣輔助的長句,資訊量太大,難以理解。
你想啊,假如寶寶理解起來都困難,那麼資訊的輸入就是無效的,就談不上模仿和學習了。
正確做法應該是這樣
當寶寶剛會說話時,和寶寶交流盡量放慢語速、使用短句,並使用肢體語言或食物、圖片配合,幫助寶寶建立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聯絡。
這樣的交流過程,更符合寶寶的理解水平,讓寶寶可以和你「愉快地交流」。
04
缺乏耐心,容易發脾氣,讓寶寶害怕和你聊天
比如,當你已經教過寶寶很多次「幫忙遞雙筷子」這句話時,寶寶還是聽不明白,於是就衝寶寶發火:「寶寶,媽媽昨天不是教過你了,筷子啊,在這裡啊!」
對於寶Bora說,眼下最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現在大部分媽媽都已經很注重「積極教育」的理念,基本上不會出言傷害寶寶的自尊心。可是語音語調中的情緒也會讓寶寶對於和你溝通這件事有所畏懼,嚴重時還會產生自卑情緒。
這不僅不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對寶寶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也十分有害。
正確做法應該是這樣
就算心裡著急,也不能把情緒帶給孩子。
在上面的情境中,你可以帶寶寶走過去,跟寶寶說:「寶寶,這是筷子,媽媽放在這裡,下次拿給媽媽好嗎?」
05
頻繁提問、測試,看寶寶到底會不會
我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
這是幾?
這個小動物叫什麼?
找找北極熊在哪裡?
這些像考試一樣的問題,不宜過多使用。
我見過一個 2 歲寶媽和寶寶互動,在用紙板搭橋的時候指著紙板問他:「這是什麼?」寶寶看了看,走了。
我問媽媽,他之前接觸過紙箱嗎?媽媽想了想說:「好像沒有……」
媽媽只是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然而在寶寶看來,媽媽已經知道答案了,還故意問他,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頻繁「測試」,容易讓孩子牴觸。
正確做法應該是這樣
0~3 歲期間儘量多給孩子用自然的方式提供資訊,比如:「這裡有很多紙箱和紙板。」
或者當孩子看著你的衣服的時候,可以說:「我的衣服是藍色的,上面還有一隻北極熊」。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摸一摸北極熊,媽媽也可以摸一摸,然後說:「北極熊毛絨絨的。」
如果一定想測試一下孩子的程度,可以使用委婉自然的方式,比如和孩子玩積木的時候問他:「我需要兩塊藍色的,你能幫我拿一個嗎?」而不是舉起一塊藍色的積木,問「這是什麼顏色的?」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收穫滿滿?別急,要想讓寶寶學好說話,光忙著避「雷」還不夠,懂得「要做好什麼」同樣重要。
塗醫生點評摘要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經歷的增加而不斷髮展的,並且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情況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所以,家長不要過於著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達到某個具體的目標,比如會叫爺爺奶奶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或其他家人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一定要多與孩子用語言交流,告訴孩子你們現在正在做什麼,旁邊的盆栽叫什麼名字,圖畫書裡講了什麼內容,並儘量用形象生動且清晰的語言描述出來,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少說,甚至不說,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育。
另外,在引導孩子說話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情緒,也不要因為孩子說話晚或說話含糊不清而批評他們,否則反而會讓孩子更加恐懼開口說話。
並且,與孩子說話時,家長要適當放慢語速,尤其是在孩子開始嘗試理解家長說的話的時候,減慢語速能夠增加孩子分析詞彙的機會,這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來說很有幫助。
童姐朋友A,說她的女兒已經四歲了,仍然不說話,帶去醫院被診斷為自閉症。
醫生說起因就是寶寶從出生到三歲前,語言發育敏感期沒有得到足夠刺激。他和先生又疏於照顧,讓孩子太過依賴電子產品,導致語言發育遲緩,進而演變成迴避型的社交障礙,需要透過長期持續的語言刺激來矯正。
A說特別後悔,過去那些安慰她的“貴人語遲”、“長大就自然好了”、“XX孩子開口晚,後來還不是變成話癆”的事例,在殘酷的現實問題面前,統統失去了作用。
她和先生過去欠女兒的陪伴和引導,現在都需要加倍來彌補。
這是一個悲傷且殘酷的事!是的,每個寶寶的發育速度各有不同,但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遵循一個基本的時間軌道!最瞭解寶寶的肯定是媽媽,請相信媽媽的直覺!如果寶寶好像在通常年齡的幾周後都沒有達到某些發育里程碑,那麼建議媽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下,沒什麼問題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如果真的是發育遲緩,早發現早治療那肯定是最好的!
發育遲緩有很多種型別,主要有語言、運動、情感社交、精神,智力等,而0-3歲寶寶尤以語言發育遲緩、運動發育遲緩最為典型!那麼到底0-3歲寶寶語言、運動發育遲緩具體有哪些表現呢,一起來看看!
如果寶寶在以下的年齡段,仍然有下列行為,那麼表示孩子的運動能力發育遲緩:
新生兒-2個月
2個月大後:把躺著的寶寶抱起來時,不能抬頭,
寶寶不會笑也不會跟麻麻對視
3-6個月
3-4個月時,不會抓握、伸手拿玩具,無法很好的支撐自己的頭部
4個月時,不能將物品放入嘴裡,不會蹬腿。
4個月以後,仍然會有莫羅反射(又稱驚跳反射,面對突然的外來刺激,出現的雙臂伸直,手指張開,背部伸展或彎曲,頭朝後仰,雙腿挺直,雙臂互抱動作)。
5-6個月時仍不能自主翻身
6個月以後,有支撐也不會坐,有不對稱頸緊張反射
7-9個月
7個月時,被拉起呈坐姿時,頭部支撐能力仍然很差,
不能把東西放進嘴裡、不會伸手夠東西、雙腿不能支撐一定的重量。
9個月時,仍然不能獨坐
9-12個月
10個月以後,爬行時仍然姿態不平衡
12個月時,仍不會爬、有支撐也不會站
13-24個月
18個月時,仍然不會走路
學會走路幾個月以後,仍然無法自如的行走,或者只能用腳尖走路
2歲以後,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
36個月以後
3歲以後,仍經常摔倒或仍無法獨立上下樓梯
持續流口水
不能自如的擺弄小物件
童姐有話說:運動發育遲緩並不可怕,家長也無需特別緊張!透過專業的體療、運動學習可以促進寶寶的大運動發育,有很大的機會能讓寶寶趕上同齡正常的小朋友。
寶寶的語言發育,有四個階段會出現跳躍式發展,7-8個月時的咿呀學語期;1歲左右的語言起步期;2歲左右的語言爆炸期;2歲半左右的發現興趣期。如果在以下的年齡段,仍然有下列行為,提示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發育遲緩:
4個月時
仍沒有表現出任何開心或者不安的情緒
不會嘰嘰咕咕的自言自語
6個月時
仍然不會大笑或尖叫
仍不能發出“啊,哦,噢”等母音發音
7個月時
不模仿其他人的發音
不會用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
8個月時
仍然沒有開始在呀呀學語中發出b、p、f等子音發音
9個月時
叫寶寶的名字沒有任何反應
仍不會發音一些完整(包含聲母和韻母)的簡單詞語,如mama、baba
仍不會順著你的指示看你手指向的方向
1-2歲
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
1歲以後不會主動喊爸爸媽媽;
1歲半對大人的語言不理解,
不會按照要求指出身體部位,
不能聽從你的簡單指令:如拿鞋子等;
3-4歲時
說話仍有明顯的口齒不清,
對和其他寶寶交流不感興趣。
非家庭成員聽不懂他說話。
發育遲緩不代表寶寶就是笨小孩!只要不是遺傳性的疾病,透過科學的方法來引導治療,相信孩子的情況會慢慢好轉起來的!
即使寶寶出現了文中列舉的這些訊號,媽媽們也無需過分緊張,及時諮詢兒科醫生,根據寶寶的弱項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在成年前矯正成功。
光說不練假把式,
多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
對寶寶的身心發育都十分有利!
比如帶著寶Bora一場親子馬拉松,
有助寶寶運動神經的發育哦!
在帶孩子這事上,有些寶媽吐槽兩邊老人都甩手不管,一個人帶孩子連個搭把手的人都沒有。而有些寶媽則抱怨,雙方老人搶著帶,為這事沒少鬧不愉快。
小王鄰居家就是這樣。小夫妻都是獨生子女,生了寶寶後,雙方老人搶著要帶孩子,鬧了半天最後達成協議,一邊老人帶一個月。小兩口覺得頻繁換人帶會對寶寶不好,結果奶奶一句懟回來:“這是提前鍛鍊寶寶的適應能力,經常換換環境,小孩的性格會更開朗!”
幾家人輪著帶,孩子性格會更開朗? 真的假的啊?當然是假的!24個月前孩子正處於“社交敏感期”,必須有固定的養育者,有穩定的生活環境,錯過這個“敏感期”,孩子青春期容易發生叛逆。
美國科學學院院士Nathan A.Fox教授就兒童“社交敏感期”現象做過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研究證明,24個月前如果能在“社交敏感期”內,有穩固的依戀關係,穩定的生活環境,孩子青春期後不容易叛逆。
“因為他們有可以信賴的人,可疏解的視窗。”而寶寶在1歲前會有語言敏感期,“這個時期內,最好由媽媽來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這個時候是語言發展非常非常重要的階段。”
對於換看護人給寶寶造成的影響,小王也是深有體會。小惡魔出生後一直是姥姥姥爺在帶著,前段時間他們有事需回老家一個月,爺爺奶奶又過來不了。小王只好把小惡魔送到爺爺奶奶家,前前後後待了快一個月時間。結果,爺爺隔三岔五打電話說,寶寶老是吃手,怎麼制止都不管用。晚上睡覺也不安穩,醒來好幾回。
吃手、晚上睡覺不安穩,這些毛病都是換人帶以後才出現的,充分說明寶寶換人換環境後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焦慮。還好只住了二十來天就接回來了。一回來,果然馬上不吃手了。除了第一個晚上哭鬧好幾次,後面都是一覺到天亮。可見固定的看護人對於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
-
6 #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通常如果寶寶開口說話早,大家就覺得這個寶寶聰明機靈,但有的寶寶開口說話遲,或者會說的詞語少,就有人說“沒關係,這是貴人語遲”先來糾正一個錯誤,“貴人語遲”說的並不是聰明的寶寶說話遲,而是指謹言慎行,先思考清楚再說話。被套用在寶寶說話遲這個事上,不止沒道理,還會耽誤有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
寶寶語言發育能力表
雖然每個寶寶的生長髮育快慢不一樣,我們沒必要刻意去強求寶寶什麼時候一定要說話,能說多少字,但還是要有個基本參考值,如果語言發育能力落後常規太多,就要考慮是否是語言發育遲緩,及時去看醫生了。如果錯過了對語言問題干預的最佳時期,很可能會造成終生遺憾。
語言環境很重要,有些錯誤不要犯
為什麼有的寶寶很早就能開口說話,有的寶寶卻一直說不流暢話?這和爸爸媽媽為寶寶創造語言環境有很大關係。
1、沉默寡言的環境不利於寶寶學說話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是他最好的老師。想想如果平時爸爸媽媽都很少說話,寶寶去哪裡學說話呢?不是隻有正兒八經的教寶寶說話才是讓他學說話,陪寶寶玩遊戲、帶寶寶出去遛彎、給寶寶餵奶,這些日常生活點,都可以和寶寶多互動,不要以為他還小聽不懂你說話,寶寶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發出聲音,這有助於他早開口說話。
另外,多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多和其他小朋友玩,都能更好的為他創造語言環境。
2、 學一門語言就行了,真的!
有時在小區樓下看到老人帶著1、2歲的寶寶教他說家鄉話,還有的父母迫不及待的送寶寶上早教班學英語。
拜託,我們成人普通話學得很好了再學一門新語言尚且很難,何況這麼小的小孩。你一下子向他灌輸這麼多陌生的語言讓他怎麼學?反而會讓寶寶不知道怎麼開口說話,甚至害怕開口說話。
3、家長口齒要清楚
孩子喜歡模仿,所以平時家長說話也要注意,口齒清楚、發音準確、聲音洪亮、語速放慢。當然,還有一點,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髒話。
4、不要替孩子說話,有耐心、多鼓勵寶寶自己說
童姐之前就犯過這種錯,寶寶想要什麼東西時候,在那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我看著都著急,早等不及去幫他弄了。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你在無形中剝奪了寶寶說話的權利,時間長了他覺得只要透過手勢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還費勁說什麼話呀。
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多點耐心、多鼓勵寶寶去勇敢的表達。
5、少和寶寶說疊詞
寶寶最開始學說話,就是從疊詞開始的,譬如:爸爸、媽媽、飯飯等,家長們喜歡透過疊詞和寶寶交流,譬如“吃飯飯”。但是,按照寶寶語言發育能力表,1歲半以後寶寶留進入了詞彙量暴漲期,你再用這樣的詞語和他說話,聽起來萌萌噠心都要軟化了,但並不利於寶寶往更高階的語言能力階段發展,什麼時候才能連貫的說個句子呢?
6、寶寶說話和口腔也有關?
還真有關!
有些寶寶說話晚,就是因為口腔肌肉沒有得到鍛鍊,輔食新增的過遲或者平時餵養的食物太精細,咀嚼能力得不到鍛鍊,不僅影響牙齒的發育也影響寶寶吐音。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請忘記所謂愛因斯坦這些例子,畢竟這世上愛因斯坦只有一個。也不要聽信那種“XX家孩子以前怎麼怎麼,後來可聰明瞭”,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生長髮育各不相同,偶然一個例外不能成為必然。如果寶寶的生長髮育比正常水準要落後很多,請不要再問你問他問度娘,而是直接去醫院檢查,沒問題是再好不過,有問題及早干預治療才是最好的。
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7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分析: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0-15個月之間就會開始說話,到2歲多應該會說含有主語和動詞的簡單句子了。如果寶寶沒有生理原因,語言發展仍然緩慢,父母就該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一、指責、嘲笑讓寶寶不願開口。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齡孩子做比較,如果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寶寶說話不如別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寶寶讀音不準確,都會刺傷他的自尊心,讓寶寶對開口說話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
二、包辦代替讓寶寶懶於說話。很多“勤快”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寶寶失去了學說話的動力。如孩子想喝水,剛想張嘴提出要求,這時眼明手快的父母就已經把水杯遞了過去。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惰性心理,不願再張嘴說話,而是透過手勢和眼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三、語境不統一讓寶寶無從開口。現在很多家庭裡,語言環境非常複雜,如一個小朋友的爺爺說上海話,奶奶說地方話,而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同時面對幾種不同的語言,讓處在語言敏感期的寶寶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跟誰學說話,他很可能會選擇不說。
四、缺乏交流讓孩子沒有學說話的語境。現在大多數家庭裡都是老人帶孩子,而老人本來就話少喜靜,如果父母下班後再不和孩子進行充分的語言交流,那麼孩子就會缺乏學習語言的情境,語言發展自然受影響。
一、和寶寶多說話、多交流。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時間和寶寶說話,哪怕是你在說,他在聽,也會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有影響。如每天給寶寶穿衣服時都說“寶寶伸胳膊”、“腳丫出來了嗎”,或者“今天真是個好天氣”等,寶寶會逐漸對“腳丫”“天氣”等詞彙熟悉起來,為將來開口說話做好準備。
二、鼓勵寶寶多開口、多模仿。比如,讓寶寶坐在腿上,媽媽指著蘋果發音,讓他摸媽媽的嘴唇和鼻子,然後說“蘋果”。孩子說對了,就給些小獎勵。即使寶寶發音不準確,也不要訓斥或嘲笑他,溫柔地糾正就可以。
三、對寶寶的要求要延遲滿足。比如,寶寶用手勢告訴你他想要桌子上的水杯,這時你要引導他用語言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把水杯和玩具同時遞給他,並問他:“寶寶,想要什麼?水還是小熊?”直到寶寶開口說出他的願望,再遞給他。
四、擴大寶寶的社交圈。經常帶寶寶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並鼓勵他和年齡稍大的孩子一起玩。這樣在開心的遊戲中,在和別的寶寶的交流玩耍中,寶寶就會發現,開口說話並不難。
-
8 # 兒科醫生陳青
你好,當聽到自己家的寶寶你喊出“爸爸”或者“媽媽”時,心情都是激動興奮的。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幫助孩子孩子說話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照顧到寶寶的方方面面?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都沒有機會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寶寶的說話就越來越少,其實更應該讓寶寶開口說話,然後父母在滿足孩子的要求。
經常用重疊詞和寶寶說話?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有時候會使用疊詞等表現,例如“吃飯飯”、‘’睡覺覺‘’、等,這樣會影響寶寶說話的完整性,甚至會導致口吃。其實和寶寶交流也可以和像大人一樣正常交流就行。
糾正孩子錯誤的發音?孩子剛開始說錯話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要急於去糾正孩子,這樣反而會損傷孩子的自信,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育,父母只需要和寶寶正常交流即可,孩子聽多了自己慢慢就會改過來了。
語言環境太過混雜?寶寶天生就有識別語言的能力,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這種語言能力慢慢趨於專門化,會慢慢變得只能識別一種語言,但卻能同時學習多做語言。因此,在寶寶前期的時候如果寶寶接觸多種語言,則利於寶寶的語言的發展。
孩子吃的食物過於細小?有的家長怕孩子吃的太硬難以消化,所以經常喂寶寶軟食物,如迷糊、肉泥等,這樣反而不利於家長的口腔發育。寶寶說話流口水、說話不清楚或口吃結巴,往往都是因為他們的口腔肌肉得不到鍛鍊所致。
孩子整日有電子產品為伴?手機、電視有利有弊,但是也要注意和寶寶溝通時間,如果孩子一直玩手機,沒有爸媽溝通的機會,基本是單向性表達。沒有互動交流,就更加不利於寶寶的語言發育,所以爸媽要加強和寶寶交流,合理限制玩電子產品的時間。
回覆列表
隨著寶寶的出生,每個父母都滿心期待著寶寶剛開始說話時那一聲稚嫩的“爸爸”“媽媽”,這種喜悅是為人父母最幸福的時刻。然而總有些寶寶遲遲不願開口說話,這也讓寶爸寶媽頗為著急。
如果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卻遲遲不開口,或者語言水平遠低於同齡孩子,最好到醫院檢查。
下面幾種情況都會引起孩子說話晚。
♦ 聽覺器官異常
寶寶學話,要能聽到外界的聲音,才能逐漸模仿並學會說話。如果聽覺器官異常,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那就無法模仿說話了,最終也就不會說話了。
患有先天耳聾的寶寶剛出生時與常人無異,到了2-3歲還不會說話,才引起家長的注意,但這個時候已經錯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期。因此,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先天耳聾外,後天的一些因素如藥物損傷(鏈黴素)、炎症(中耳炎)等,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聽力障礙,最終妨礙兒童早期的語言發育。
♦ 大腦發育異常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如腦癱。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髮展,腦癱是可治的,尤其是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及治療可使很多腦癱患兒正常化。
而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高膽紅素血癥、多胎、高齡產婦初產、先兆流產、感染、新生兒驚厥、顱內出血等是引起腦組織損傷的高危因素。因此,要積極做好母親孕期、圍生期保健,預防早產、難產、窒息,是減少小兒腦部損傷的重要措施。
♦ 構音器官異常
構音器官包括肺、喉、面部、口部肌肉,硬顎、顎嚥肌、舌、下頜等,由於構音器官發生異常,也可能會造成語言的發育障礙。
如果是存在有構音器官異常的患兒,應儘早手術,並及時到正規的康復訓練機構進行系統規範的舌唇運動訓練、發音訓練及辨音訓練等,以便及早糾正構音錯誤。
一些小孩在小時候會出現口吃,一般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或消失,只有少數可持續至成年。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過分關注及緊張反而會給兒童很大心理負擔,從而加重了口吃或延長修正過程。
避免懲罰、歧視、戲弄或故意模仿兒童的口吃,鼓勵患兒多點參與集體活動和鍛鍊。另外,有節奏的唱歌、朗誦對兒童語言訓練有一定的幫助。
♦ 自閉症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疾病,其原因可能跟基因和遺傳有關。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一般來說聽力都還是正常的,但就是不肯開口說話或者不肯多說話,有些雖然可以說一些話,但往往卻是一些重複語言、鸚鵡學舌的語言,自言自語,或者是一些根本不可以讓人聽懂的能跟人交流的主動語言。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家的寶寶語言發育遲緩,並且伴有社會交往障礙和刻板的行為,應該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請相應的專科醫生確診,以早期發現孤獨症兒童,及早干預,以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