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slovesj

    魯肅字子敬,無論孫權如何詬病,小說如何演義,這個人與周瑜、呂蒙兩人合傳,是聲名赫赫的東吳四英將之一。他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六年,卻無疑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之一。

    他勇邁絕倫,強弓利箭能穿厚盾;他寬厚得人,友瑜親亮眾望所歸;他略不世出,吳宮一對洞若觀火;他縱橫捭闔,聯劉抗曹奠定天下三分。算起來這個人無論是人品還是才華都無可挑剔,又是三國的局勢中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可偏偏存在感不高,有些人就是這樣,你知道他很好,好到常常忽略了他。

    魯肅出身豪富之家,相貌魁偉,好弄刀劍,少年時不治家業,樂善好施,振困周急,不遺餘力。遇到周瑜來借糧,家裡有兩個大糧倉,當即爽快地將一個糧倉三千斛米送給了當時還是個小小居巢長的周瑜。魯肅的慷慨豪邁令周瑜深以為奇,兩人傾蓋如故,相交莫逆。

    魯肅沒有因為居巢長官微兵寡而小覷周瑜,同樣的,對於殘暴庸碌的袁術的招攬,魯肅也沒有因為他權傾江東而多看一眼。這時候的魯肅熱血不羈,冷眼王侯,頗有豪俠氣度,令長輩大搖其頭,直說“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東漢末年,當眾人還沉浸在漢室的輝煌和太平中時,魯肅已看到了天下初生的亂象,他看似離經叛道的性格,卻是應運而生。

    “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他帶領魯氏一族以一種近乎逃亡的形式遷徙到了遠離權力漩渦的江東,以他的洞察和果決讓親族躲過了中原的戰禍。作為最早從末世中醒來的一批人,一開始的魯肅並沒有匡扶天下的宏圖,更沒有裂土封侯的野心,他聽從好友劉子揚的建議,準備去投靠鄭寶,卻被周瑜勸阻,轉而投奔孫權。

    周瑜勸魯肅投奔孫權的話其實很玄乎,說什麼“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其實這時的孫權雖然襲位不久,但是經過孫堅、孫策前兩代的積累,孫氏在江東可謂風頭無倆,豈是鄭寶能同日而語的?周瑜又何必用這些玄之又玄的話來誑好友呢?然而,在周瑜勸魯肅的一大段話中,只有一句話才是他真正要說的。

    ——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多年知己相惜,周瑜如何能不瞭解魯肅?以魯肅的目光如炬,又怎麼可能看不清局勢呢?周瑜明白,此時的魯肅選擇鄭寶,只是想至樂土,觀時變,明哲保身,守護一族富貴平安,並無心捲入亂世的漩渦中。於是周瑜才告訴他,當今之世,擇明主而仕,方才不辜負一身文武韜略。

    魯肅與孫權相談甚歡,魯肅甚至還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吳宮對。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段話直截了當,援古證今,第一指出今之曹操猶楚漢對峙時之項羽,強悍勢大,“不可卒除”;第二說如今的漢室猶如當年的嬴秦,覆亡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命運;第三建言孫權拒江東而觀天下,以長江為憑,勵精圖治,可成帝王之業。

    這一年是建安五年,魯肅不鳴則已,一鳴便是衡量天下,建號稱帝的大手筆。這被稱為隆中對東吳版本的一段對話,還早於隆中對七年。這一年曹操還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劉備還在為興復漢室四處奔波,眾人還對這個四百年的王朝存有幻想,魯肅卻一針見血地要取而代之。

    他的智慧可以是危邦不居,也可以是激流勇進;可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可以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無疑,孫權的年少英明讓魯肅在仕與隱的選擇中再無猶疑,同時,魯肅近乎於狂妄的宏圖壯志也打動了孫權。

    孫權厚賜魯肅,讓初到江東的魯肅豪富堪比當年,恩寵異常,令老臣張昭都有些看不過去。一時間君臣相得,周瑜常年征戰在外,魯肅儼然已是吳都群英中最耀眼的一個。劉表死後,魯肅建言結盟荊州,對抗曹操,但是魯肅到達荊州的時候劉表之子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魯肅轉而與劉備締結了聯盟。

    曹操揮軍南下,東吳群臣惶恐,一片投降之聲。此時周瑜尚未歸來,孫權猶豫難決之際,問及魯肅,魯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一番話直切要害,將哄哄鬧鬧的東吳集團劃而分之。這個集團裡有的是豪門士族,文武俊才,每個人都有他的分量,不會因為效忠於誰而改變,而孫權是一杆秤,他們現在便在孫權的稱上,但是,既然孫權這桿秤很快就要毀滅了,他們也不介意跳到曹操的秤上。投降未必是懦弱的選擇,只是沒必要做無謂的犧牲,但是對孫權來說,卻是背水一戰別無選擇的。

    看似坐擁江東的孫權,卻在此刻感到了孤軍奮戰的無助,魯肅是第一個站到他身後的人。孫權不禁感嘆道:“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魯肅結盟劉備,勸孫權召還周瑜,周瑜歸來後,一力主戰,剖決如流,指出曹操南下作戰的四大弊端,“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孫權揮劍斷案,赤壁之戰由此拉開序幕,孫劉聯盟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天才將領周瑜更是留下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魯肅從戰場上歸來時,孫權不但令諸將相迎,更是親自持鞍下馬,恩寵隆盛非常。孫權笑著對魯肅說:“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魯肅卻言:“未也。”眾人愕然時,魯肅舉鞭而道:“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

    從吳宮對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到現在的“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從始至終,魯肅追求的都不是偏安一隅,這一點他的三分天下戰略與周瑜的二分天下進而問鼎中原殊途同歸。只是,殊途同歸,終究是同歸殊途,赤壁之戰聯劉抗曹是魯肅與周瑜這位幾乎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摯友的最後一次合作,自此之後,魯肅立志於鞏固孫劉聯盟,甚至不惜勸孫權借地與劉備,與想要軟禁劉備,千里伐蜀獨取益州的周瑜已然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

    不幸的是,周瑜於伐蜀途中病逝,二分天下最終也因為這位軍事天才的去世而成為泡影,失去中流砥柱的孫權痛哭流涕,直呼:“孤何賴哉!”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周瑜的遺願竟然是讓政見與自己的完全相左的魯肅接替他的位置。周瑜知道,他二分天下的戰略無人能夠繼承,那麼在他離去之後,能夠協調諸將,防守邊陲,在赤壁之後的亂局中與劉備曹操周旋的人,就只有魯肅。

    而魯肅也確實沒有讓這位老友失望,他勸孫權讓劉備都督荊州,遠在許昌的曹操聽聞後,不勝驚恐,連筆都落在了地上。

    這一次,又是魯肅站在了孫權的身後。

    魯肅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是建安十九年。這一年劉備得到了益州,孫權想讓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卻上演了著名的一出“有借無還”,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三郡,劉備則派關羽對抗。

    昔日的孫劉聯盟此時已是劍拔弩張,魯肅邀請關羽相見,約定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帶刀赴會,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單刀赴會”。儘管在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的這些年裡,每有摩擦他總是顧全大局友好退讓,但這一次,被觸及到底線的魯肅據理力爭,義正言辭,竟讓一向豪壯的關羽也無言以對。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這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儘管魯肅一直以來都夾在孫權與劉備之間,苦心維繫著脆弱的孫劉聯盟,然而多年的忍辱負重,銜膽棲冰,終究也沒換來孫劉更長久的和平,無論是對孫權還是劉備來說,這聯盟既是他們抵禦強敵的盾,也是紮在他們心頭的刺,他們彼此需要,又彼此忌憚,雙方都只想從這聯盟中榨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不及去考慮越來越脆弱的聯盟徹底崩壞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魯肅的出場猶如江湖豪俠,放浪形骸,狂悖不羈,在孫劉間尷尬的位置上掙扎平衡的這麼多年,卻磨平了他的鋒芒和稜角,也耗盡了他的智慧和生命,心力交瘁的魯肅於建安二十二年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魯肅死的時候,不但孫權親臨葬禮,就連劉備手下的諸葛亮也為他發哀。他不能算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但卻幾乎是東吳集團人緣最好的存在,無論是孫權手下的周瑜、呂蒙,還是劉備手下的諸葛亮、關羽,魯肅以他的智慧與心胸,贏得了幾乎所有與他接觸過的人的信任和尊敬。魯肅作為孫劉聯盟的提出者和實踐者,為孫權展開了總括九州的宏圖,為周瑜穩住了赤壁後動盪的江東局勢,為劉備爭取到了立業的根基,他的出現成全了身邊的人,卻唯獨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最尷尬的位置上,他與周瑜和呂蒙合傳,然而寫在他前面和他後面的那兩位,卻稱之為孫劉聯盟的破壞者也不為過。

    魯肅代周瑜後,曾經去拜訪呂蒙,呂蒙問他與關羽為鄰,欲如何對待?史書上的原話是“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一向從容不迫,就連面對曹操大軍壓境都能淡然自若的魯肅竟然只能倉促應答,足見處境之艱難。倒是新進好學的呂蒙慨然陳列三策,令魯肅刮目相待。

    呂蒙是激進的主戰派,魯肅去世之後,他白衣渡江,奪回荊州,孫劉聯盟先經歷劉備的借地不還,後經歷孫權的偷襲奪城,終於徹底破裂,再無恩義可言。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已經將天下大勢洞若觀火,他制定了一條最有益的戰略,只是,再怎樣的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也敵不過人心的變化。多年之後孫權與陸遜論及周瑜、魯肅、呂蒙三人時,雖然肯定了魯肅吳宮對規劃天下和赤壁時一力主戰的功勞,卻以魯肅建言借地於劉備為短,可見世上的事往往時間久了,對的也會變成錯的。

  • 2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魯肅,字子敬,是東吳的四英將之一,在歷史上曾經幫助孫權立下過大功,他有很多故事,比如曾經勸孫權稱帝,後人稱之為那是魯肅版的“隆中對”;赤壁之戰前勸孫權對抗曹軍,是鐵桿的主戰派。後來替孫權索要荊州,也曾經不卑不亢,逼得關羽妥協。如此看來,魯肅並不是小說中寫的唯唯諾諾的受氣書生,其實早年還真的有些大英雄的氣概。且看這一段:《吳書》曰: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後雄傑並起,中州擾亂,肅乃命其屬曰:“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其屬皆從命。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餘人行。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還。肅渡江往見策,策亦雅奇之。這是正史中的一段話,裡面透露了下面幾個資訊:其一,魯肅不是文弱書生,他身材高大,早年就有理想壯志。因為天下大亂,曾經學習擊劍弓馬騎射來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並且在自己鄉間,召集過很多勇士,給他們衣食。在南山射獵,講習作戰要領。其二,魯肅在鄉間父老眼裡是個人物,魯肅又是練武,又是召集很多勇士,人們對他普遍看好,都認為魯家中興的大任在他身上,如果是一個身體孱弱的讀書人,絕對不可行。其三,因勢利導,號召自己的勇士站出來轟轟烈烈的鬧革命。天下大亂,中原一帶血雨腥風,魯肅明察秋毫,希望投奔江東的孫氏弟兄來發展自己和手下。其四,當時袁術派大軍相追,魯肅大義凜然,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這裡的魯肅很有點張飛喝斷橋的本領。魯肅順利到達居巢。和孫策相見甚歡,因為祖母去世,魯肅曾在家鄉守孝,但是在骨子裡和孫策一見如故。魯肅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和當時江東的周瑜是好朋友,周瑜也是一個英雄,當時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江湖曰:古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事實果然如此,小說中弱化了魯肅,其實目的就是突出了諸葛亮的高大形象,不過這委屈了有膽有識智勇雙全的英雄魯肅,三國演義的誇張《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諸葛亮,最令人欽佩的是他眼光遠大、雄才大略而且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除了直接描述,羅貫中還以下列兩點來襯托出諸葛亮空前 絕後的軍事和政治天才:一、諸葛亮清高而有志氣,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他為國為民,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曹操暴躁;司馬懿多疑;周瑜心胸狹窄;魯肅呆直;阿斗的無能和張飛的魯莽等。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眼光遠大和雄才大略,體現在他於“隆中對策”中分析鼎立三國,靜觀天下,然後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局勢。不幸,關羽剛愎自用,挑戰孫權而失荊州;劉備又因為輕敵而敗在陸遜手下。這麼一來,蜀漢陷入頹勢,隆中對策,北伐中原的全盤計劃於是遭破壞。馬謖的輕浮;阿斗的無能以及蜀中將才的凋零,更使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而害得他鞠躬盡瘁,在五丈原以身殉國。  諸葛亮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的軍事天才,體現在許許多多的章回裡,其中包括: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擺空城計,木牛流馬計敗司馬懿,最後死諸葛還能嚇走活司馬。  不幸曹操佔盡天時;孫權佔盡地利而諸葛亮只能靠人和。因為沒有天時和地利,所以諸葛亮不能成功而成仁了。當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正史中的諸葛亮  司馬光和陳壽都是帝制時代的儒生,他們同時具備儒生的長處和短處。儒生的長處是治史認真,敘述客觀;儒生的短處是分析和評論歷史時著重處世態度而不著重處事的方法。正史裡對諸葛亮的讚揚,基本上是他處世的態度。  正史對諸葛亮的肯定,簡單地說是他的清高、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為國捐軀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認真和嚴明。諸葛亮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的軍事天才,在正史中卻找不到!根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志》有關諸葛亮足智多謀和神機妙算的記載如下:  (1) 火燒博望坡沒有記載;  (2)空城計沒有記載;  (3)借東風、草船借箭、激將周瑜、三氣周瑜,沒有記載;  (4)看星象、卜未來和錦囊授計,沒有記載;  (5)木牛流馬的記載是:231年,諸葛亮自制了木牛,運輸糧餉,使士兵都感到輕快如常。   特別應該提的是,正史中的曹操冷靜而不急躁;司馬懿謹慎而果斷;周瑜有謀略;魯肅處事以大局為重,大智若愚;張飛也不魯莽!  有關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資治通鑑》這般記載;  (6)207年,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策,提出鼎立三國的理論。從207年到234年的27年間,諸葛亮備受劉備和阿斗的重用。221年劉備自立為皇帝,即封諸葛亮為丞相,可見劉備器重諸葛亮的一斑。  (7)三國鼎立的理論是奪取四川和聯吳抗魏,然後內部積極建設而外觀局勢的變化,等待時機,統一天下,完成霸業。在法正的協助下,劉備取得了四川。在聯吳抗魏的實踐上,劉備和諸葛亮都處理得不妥當。劉備借荊州,多次說還都沒有還,劉備和諸葛亮都在這方面多次得罪孫權,使吳、蜀的關係鬧得很僵。從209年到217年,幸虧吳國統帥魯肅以大局為重,多次忍讓,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魯肅一死,孫權便遣派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奪回荊州;陸遜接著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便立刻動搖了。  (8)內部積極建設,外觀時局的變化,等待時機完成霸業實踐工作,諸葛亮也處理得不好。227年到234年,諸葛亮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兵力比他強的魏軍。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敗在張郃的手下。中間四次的戰役,司馬懿不願意和諸葛亮對壘。每一回,諸葛亮在四、五個月內,軍糧吃完了,便不得不退兵。最後一次,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要激怒司馬懿出戰,不成。月底,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蜀國衰亡。  對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是一個小心謹慎,處世和處事都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讀書人。在治理四川的工作上,諸葛亮親力親為,執法嚴明,把四川管理得很安寧是事實。隆中對策,顯示諸葛亮在理論上也相當強。軍事上,諸葛亮也是一個能力相當強的戰術家。  但是這一切的總和都不足以推論諸葛亮是個大智大慧的人。單憑以上的素質,諸葛亮絕對不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弊病,那就是諸葛亮缺乏宏觀智慧!宏觀地批判諸葛亮,他犯了以下幾個具體弊病:一、宏觀上的弊病  諸葛亮處事過於謹慎,凡事親力親為,而不能發揮屬下的才能,因而不能充分發揮整體的力量。  諸葛亮經常親自審閱薄書,223年主薄楊顒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薄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諸葛亮感謝他的提醒,後來楊禺顒死了,諸葛亮哭了三天。然而,臨死之前,諸葛亮仍然犯親力親為的老弊病!234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堅持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婦人的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還是拒絕出戰。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只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的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並且處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還不到幾升呢!”就在月底,諸葛亮死於軍中。諸葛亮不會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諸葛亮器重馬謖;劉備臨終前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 其實,不可大用,你要仔細觀察他!”諸葛亮不以為然。228年,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馬謖在後,結果被張郃大敗於街亭。220年,諸葛亮顧慮劉備的義子劉封個性剛猛,擔心往後不易控制,而叫劉備斬劉封。諸葛亮掌權27年,特別是在223年劉備死後,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諸葛亮判決。然而,二十多年中,諸葛亮並不能栽培出蜀國的人才來!蜀華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雲、黃忠等。連捧諸葛亮不留餘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話來。栽培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諸葛亮先求戰而後求勝,以蜀國單薄的軍力,從227年到2 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強大的魏國。結果,司馬懿輕輕鬆鬆的不戰而屈服了蜀國的軍隊;諸葛亮卻勞民傷財,而最後是人亡國衰。二、諸葛亮的道德觀不夠宏觀:儒生所注重的道德是:○治學要認真,要學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處事要不怕艱難,鞠躬盡瘁,全力以赴,不能成功則成仁。○處世要憂國憂民,忠君孝親。○道德準則是立功、立德、立言的…… 以這個道德標準去衡量諸葛亮,未出祁山,他已達到了立功、立德的境界。加上出師表慷慨激昂地表明鞠躬盡瘁的決心而在祁山以身殉國,諸葛亮便完成了立言的偉業!所以從儒家的道德標準去衡量,諸葛亮已是一個完人!我卻有幾個問題要發問:諸葛亮以身殉國對蜀國有什麼幫助呢?諸葛亮是否有把握擊敗魏軍?為什麼硬著頭皮出祁山?諸葛亮當權27年為什麼培養不出蜀國的人才來?假如諸葛亮宏觀地一心一意為蜀國著想而不顧忌本身的道德形象,他應該怎麼做?解答這一個個疑問,我只要稍微詳細一點敘述魯肅的生平,和諸葛亮做一個比較,一切便一目瞭然了。魯肅的智慧不細讀歷史,不會發覺魯肅的智慧,因為寫歷史的儒生不可能領悟到魯肅的智慧。三國演義裡的魯肅當然更是個呆直的老實人而已!其實,魯肅一點也不呆直!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然而魯肅並不表現得特別高興。這麼一來,孫權便不高興地責問他。魯肅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才值得高興啊! ”呂蒙死,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及哭呂蒙時,他也曾批評魯肅好車大炮。光是這兩點便已經很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抱負很大而一點也不呆直的人!魯肅胸懷大志,眼光遠大,大智大勇,可以從資治通鑑的記載中看出來。200年,魯肅向孫權分析天下局勢,和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樣,建議“曹操不能除,為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禍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一帶佔 為已有,這就是王業的基礎了。”  208年,魯肅聽說劉表死,就向孫權建議要到荊州去說服劉備合作取荊州,共同對抗曹操。 曹操用兵神速,魯肅只能在夏口合劉備的敗兵。魯肅與劉備談論天下形勢,並說服劉備投靠孫權,接受孫權幕僚長的職務。曹操從江陵順著江東直追下來。諸葛亮對劉備說:“情況緊張,請讓我向孫權求救。”於是與魯肅來見孫權。諸葛亮激將孫權,過後便不再在赤壁之戰中出現。其實直到210年周瑜病 死,諸葛亮都沒有在《資治通鑑》裡出現過。  208年張昭等吳國郡僚害怕曹操水軍八十萬壓境而大多數都要投降。只有魯肅反對,並建議叫周瑜回來商量。周瑜以三萬水軍擊敗曹軍於赤壁。赤壁之戰剛過,周瑜表奏將魯肅的兵交給呂蒙統領。呂蒙稱讚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來,於大義上不可侵奪他的功勞。”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孫權推薦魯肅:“魯肅忠烈,處事謹慎,可以代瑜盡忠,如果將軍能夠採信臣的忠言,則死亦瞑目。”孫權任命魯肅代替周瑜領兵。魯肅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兩方聯合,共同抗曹,孫權答應了,這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15年記載,最初,周瑜、甘寧屢勸孫權取蜀地,孫權問劉備反響。劉備認為這不是好計:“劉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髮入山,以求不失信於天下。”並派大軍 阻擋吳軍。  劉備西攻劉璋時,孫權大罵:“狡猾的東西,竟然奸詐到這種地步!”等到劉備取得益州,孫權想討回荊州,劉備不還,而說:“等到孫權涼州平定,我才把荊州全部歸還。”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並多次欺騙孫權,使得吳、蜀兩國鬧得很僵。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維持的呢?當然是靠魯肅了!  215年資治通鑑這麼記載:劉備命關羽鎮守江陵,魯肅和關羽鄰界,關羽屢次起疑心,魯肅卻時常以友好的態度安撫他。  217年魯肅死。  表面上看來,魯肅除了會車大炮,心胸寬大,以及呂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現平平。確實,魯肅沒有象諸葛亮那般親國親為,鞠躬盡瘁;魯肅也沒有像諸葛亮寫出師表那般慷慨言詞;魯肅更沒有諸葛亮在臨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願。魯肅的平凡,正是魯肅的偉大!魯肅的大志是吳國有朝一日,平定天下。然而,魯肅當權 的年代,魏國勢力強大,曹操更是個才華蓋世的領導人,面對這麼一個強大的對手魯肅應該怎麼做呢? 魯肅的策略是“先求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魯肅看到,雖然吳國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然而由吳國單獨與曹操抗衡還是很難抵擋曹操左路從合肥攻建業,右邊從襄陽攻荊州的左 右夾攻的。即使是吳國守得住,肯定再也沒有餘力積極建設國家的經濟和軍力了。於是,魯肅必須借重劉備的才華,駐守荊州,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魯肅帶兵17年,沒有真正打過一場仗,他到底在搞什麼鬼呢?208年,呂蒙稱讚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來。”這裡頭提出了一個答案:魯肅在搞軍事基礎建設工作啊! 217年魯肅死,219年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222年陸遜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瓦解。在這裡,我感興趣的倒不是魯肅製造三國鼎立局面的老話,我的興趣是吳國那麼強大的軍力是哪裡來的?我的答案是,當然是總司令魯肅練出來的。魯肅和諸葛亮的作風不同。魯肅選擇由孫權右邊守建業;劉備左邊守荊州;自己卻積極練兵。魯肅的兵不是練來打蜀國的,而是要用來貫徹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於是打了兩場勝仗而輸了整個天下!  219年,孫權與陸遜評魯肅:“魯肅談帝王大略之業,這是他第一個長處。後來曹操趁著降劉琮的餘威,聲稱要領數十萬大軍水陸路俱下。張昭、秦文說應該逆接曹操,魯肅就反駁說 這樣做不行,勸我趕緊召來周瑜,讓他帶軍逆擊曹操,這是他的第二項長處。後來勸我借荊州給劉備,這是他的一項短處。 ”首兩項是魯肅的長處,最後一項其實更是魯肅的長處啊!以積極的建設來製造一個更有利於完成理想的形勢,而不重視本身的偉大形象,這是魯肅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設而不求出兵發揮本身的才華,這是魯肅的勇。  孫武說,會用兵的人戰勝而無盛名、無勇功,他所指的應該是魯肅這一類的將軍吧? 比起魯肅來諸葛亮的道德實在是太個人化了,他的智慧也太微觀了。歷史的借鑑儒家的道德有兩個毛病:一、 不完整;  二、 以個人為出發點,於是最後便淪入立功、立德、立言的死衚衕裡去!我對道德的看法是:治學要走出社會,然後從社會回頭看自己,這樣才能瞭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學習建設社會的能力;處事要宏觀地瞭解和分析形勢,盡力發揮整體的力量來制 造更有利的形勢;處世必須以整體的利益為前提,但求製造一個對建設民主人類社會更有利的形勢而不求立德、立功、立言。治國和用兵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除了要有社會道德也必須有解問題的方法。宏觀的方法基本上是要掌握整體的形勢規律,發揮及培養群體的才華,建設制度和貫徹理想。透過積極的建設,你主動地加強了本身的力量,製造有利的形勢。 最有效果的鬥爭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沒有消耗本身的實力而能儲存本身高深莫測的形勢。在被動情況下不得已而必須鬥爭,由必須先求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諸葛亮在實踐上表現出他並不能充分掌握整體的形勢和規律,當然他最致命的缺點是不能發揮整體的才能。在民族英雄中,諸葛亮式的悲劇人物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我不否認,諸葛亮不怕艱難、鞠躬盡瘁的果敢精神。但是,像諸葛亮治國二十餘年,當國勢衰微時則把責任往周圍人和天命上推得一乾二淨,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認為他們沒有建設國家的宏觀方法,而這正是民族當前的致命傷啊!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思想宏觀,心胸寬大,眼光遠大,以建國為抱負的人物,李世民、劉邦、魯肅都是例項。這些人是否才應該是民族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怎麼對待幾個年齡較小的兄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