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爾摩辣

    在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可以看到圖畫書,這些地區低齡兒童的閱讀物件也主要是圖畫書,圖畫書為什麼如此重要?薄薄的幾頁插圖,又沒有多少文字,居然還有好多不要文字的“無字書”,這些書根本沒法用來認字,它們對兒童來說究竟有什麼用?

    一本薄薄的圖畫書動輒就要幾十元,而在超市、書店、報刊亭裡常見的兒童讀物,至少百十來頁才要十幾元,價效比看起來很高,讓兒童來讀這些書不好麼?又認字、又省錢、書又厚,可以讀得更久,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選擇又薄又貴的圖畫書呢?奧秘就藏在一張張的書頁裡。

    (一)圖畫書與供成年人欣賞的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首先,讓我們看看優秀的圖畫書和美術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賞的優秀藝術作品,是什麼關係?有沒有簡單或複雜的差別?是不是有藝術水準高低之分呢?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第一組對比圖都是傳統寫實主義的素描作品,分別是圖畫書《流浪狗之歌》中的畫面、十七世紀“巴洛克”時代荷蘭藝術大師倫勃朗的作品《兩個婦人和小孩》,它們都是運用簡單但靈活多變的線條來進行創作

    這一組,圖畫書《奧菲利亞影子劇院》所採用的表現手法和美國著名畫家懷斯的名作《草》一樣,都是寫實主義風格,表現現實中的場景及人物,刻畫都很細膩

    在這一組當中,圖畫書《媽媽的紅沙發》和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紅色的房間》,都是用極其濃烈的色彩和誇張的形象來表現畫家的情感,兩者都是野獸派風格。“野獸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龍展上,別人給這些畫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獸派主張色彩、線條、形象等應根據畫家的主觀感受來處理,反對“寫實”的再現客觀物象。

    上面一組是超現實主義畫風。超現實主義描繪的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或比現實誇張的場景及人物。比如圖畫書《夢想家威利》和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達利的作品《利加港的聖母》,我們甚至可以將《夢想家威利》這一封面理解為作者安東尼?布朗向達利致敬的一幅作品,這就好像許多電影導演運用許多相同的橋段和手法來表達他們對李小龍的敬意一樣。

    我們再來看看抽象主義的作品。分別是圖畫書《小藍和小黃》、以及抽象派的創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紅、黃、藍》系列中的一幅。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完全沒有具體的形象,以純粹的線、色、快,作為藝術的“語言”。

    最後我們來看看中國民族風格的繪畫。分別是我和徐萃的圖畫書《天啊!錯啦!》的一個畫面,和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作品《懷鄉》,兩者表現的都是中國水墨畫的韻味,有很濃郁的中國風格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美術史上的各種繪畫風格都可以在圖畫書中看到。圖畫書雖然以兒童為主要讀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賞的優秀藝術作品相比,沒有任何差別,兒童透過閱讀圖畫書,就接觸和欣賞了歷史上那些藝術大師的作品。

    不過,藝術這個東西多深奧,成人都搞不懂,小孩兒能懂嗎?這東西對小孩兒來說又有什麼用處呢?

    (二)高雅的藝術作品,兒童能欣賞嗎?

    “高雅的藝術作品,兒童能欣賞嗎?”這是許多家長給我們提出來的問題。孩子還小,能欣賞藝術作品嗎?他那麼小,理解力會不會不夠?

    社會學家經常把人類的早期——原始人類和兒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類和兒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現代的成年人普遍認為他們在各方面都比我們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創造力等。事實是什麼樣的?真的是這樣嗎?

    法國的人類學家斯特勞斯提出了野性思維的理論,給了我們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時代的藝術和近現代的藝術作了一下對比。

    原始時代:中國雲南滄源的巖畫、法國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巖畫和非洲古人類的巖畫。

    近現代:八大山人、齊白石、馬蒂斯和畢加索的作品。

    對比下來,他說你們看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誰高誰低的差別。也就是說,這些原始時代的藝術家完全可以和現代的大師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創造力是不弱的。

    舉完了原始人繪畫的例子,我們再來看看兒童繪畫作品的例子。

    我們將要看到的兩幅畫,是我今年夏天在廣東指導學齡前孩子們畫的。

    請看第一幅,你能猜出哪個是孩子的作品嗎?

    左邊是美國繪畫大師德?庫寧的作品,這幅畫價值兩千八百萬美金。右邊是孩子的作品,該如何衡量這幅畫的價值?

    這幅照片是孩子在我的啟發下自己“發明”的繪畫手法。這與美國繪畫大師波洛克同出一轍。

    圖為波洛克在用顏料澆灑在畫布上作畫。

    你能猜出哪幅是孩子畫的,哪幅是波洛克畫的嗎?

    可以說剛才原始人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問題,兒童繪畫的例子則更加震撼了。

    是的,都是左邊大師,右邊小孩,孩子都是學齡前。

    但是也有家長提出過這個問題,你教的這兩個孩子比較有繪畫天分,這樣的兒童的繪畫一定比一般的兒童好得多,沒有客觀性。

    看不懂的問題今天沒時間講了,以後有機會再說,請問您一個問題:這幾幅畫美嗎?只看美不美,先不要管畫的什麼,看不看得懂。

    其實,對所有兒童來講,在藝術天分上確實有所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像我們成年人想象得這麼大。即便是不那麼有天分的兒童,他在藝術上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都讓我們吃驚,每個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只是我們把他們中的一部分教育得不像個天才了。

    我教的這兩個孩子在以前並沒有受過特別的藝術訓練,和其他兒童沒有任何才能或技巧上的不同。但是,我們確實看到原始人和兒童有比我們差的地方。那麼,差在哪兒呢?在於資訊的掌握,原始人和兒童與現代成年人比起來,只是掌握的資訊量少以及缺少經驗,在其他方面,他們都不比我們差。

    兒童正是透過閱讀來掌握大量資訊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為兒童提供了哪些資訊,提供了什麼樣的閱讀材料。我們將從形象、繪畫過程、色彩、線條、肌理、技法幾個方面來比較一下圖畫書和市面上常見的兒童讀物在藝術性方面有哪些不同的表現。

    (三)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的不同表現

    我們先來看一下市面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例子。

    有很多家長看到這幅圖後和我們講,過去給孩子看的很多書,裡面畫的小動物都很可愛,難道兒童書不應該可愛嗎?在他們的印象裡,兒童書都應該是非常可愛的,這是我們成年人對兒童閱讀的一大誤區。

    兒童書到底要不要可愛?兒童為什麼可愛?

    兒童一般都長得非常可愛,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腦袋、小小的身子,這種可愛有一個術語叫做“丘位元現象”。不僅是人類,哺乳動物甚至包括爬蟲,幼年時期都很可愛,為什麼?這是為了讓成年人或成年動物願意去照顧他們、哺育他們,而他們本身沒有自覺到自己很可愛。比如一隻小狗走在街上,我們一看毛茸茸的很可愛,就拍了照片,然後把照片給小狗看。而小狗怎麼樣呢?它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它不覺得自己很可愛,它對這個沒興趣。

    對於小狗來講,他的注意力在於如何尋找食物生存下去;對於兒童來講,他需要的是獲取大量的資訊,不斷髮育成長。如果我們把可愛的東西強硬的塞給他,有一種自作多情、對牛彈琴的感覺。兒童書是不必可愛的。

    從上一章節我們所舉圖畫書的例項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圖畫書當中的人物形象未必可愛,而是各式各樣,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面貌。那麼,常見兒童讀物的人物形象又如何呢?

    我們來看這幅插圖,圖上的文字是這個意思: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但我們從這張圖上感覺到,這些熊、貓、兔子,它們長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開化妝舞會一樣。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

    這個都看過嗎?不管男孩女孩,高的矮的,都長一個模樣。為什麼會這樣?我曾經做過這類兒童讀物,今天就來“3?15”一把,說說這類兒童讀物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模板。

    出版社說我需要一個兔子,在這個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個兔子;

    出版社說需要一個狗,我就把這個耳朵去掉,換上一個狗耳朵,就是狗;

    出版社說需要一個貓,我就換上一個貓耳朵,就是貓;

    說需要一個小女孩,我加上頭髮就成了小女孩;

    說需要小男孩,我就換上小男孩的頭髮……

    總之,不管畫什麼,都是這一個模板變來變去。

    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要從繪畫過程上來說明。

    藝術創作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常見兒童讀物是一個“生產”的過程。生產過程和創作過程是不一樣的,生產過程最要緊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生產的速度,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產,因此才有了這樣一個模板。

    下面我們以一幅圖為例,看看常見兒童讀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看看這個繪畫過程象什麼?

    像不像生產流水線?這就是流水線上的一件產品。

    這個生產過程是這樣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個畫家,我先出一個黑白的線稿,然後再把這個線稿交給一個工作室,這個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線稿後就開始上色。工作室的結構通常都是這樣,老闆一般都是畫家,老闆負責和出線稿的畫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體的上色工作由僱員來完成。僱員是由老闆招募來的,可以不懂美術,經過簡單的電腦軟體培訓就開始上崗。

    大家請看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圖,首先從一個蘋果開始上色,然後是所有的蘋果,然後是梨,最後是盤子和背景。在這個過程中,我這個畫家和工作室之間可以不溝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認識,交給他我就不管了。

    因此,這類兒童讀物會出現許多低階錯誤。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這幅畫上面出現了兩條地平線。畫家已經給出了地平線,在這條地平線上,有樹,有花草。畫面上的小孩距離讀者比較近,地平線比較遠。但是上色之後,請看紅色圓圈圈出的地方,又出現了一條新的地平線。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藍天白雲的照片,在後面做為天空的背景。但是這個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適,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簡單的加了一個藍色,為了能夠和照片銜接,他就在藍色與照片的交界處塗了點白,就算是白雲了。但是從他的角度來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過了,錢掙到手了。

    但是任何一個兒童都會覺得這是另一條地平線,而且這條地平線很蹩腳,很怪異。地平線下方有點像海洋,但又和周圍環境不符,並且沒有大海的質感。說是天空,卻又明明有一條線,和上面的藍天白雲壓根就銜接不上。

    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兒出問題了嗎?

    這個草和蘑菇根本就沒有塗顏色,由於幹得太快、太馬虎,忘記塗了。

    我們再來看第三幅。

    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說,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氣結成了冰凌。

    電腦上色的人應該把玻璃上代表冰凌邊緣的黑色線條去掉,或者把它塗成藍色,體現冰凌的感覺。但是上色的人什麼都沒有做,結果,畫面和文字就傳達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長給孩子讀文字時,會講解說,天很冷,窗戶上結了冰凌。但是孩子們看到了什麼景象呢?孩子們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塊塊的敲碎了

    這樣的圖畫會給兒童造成認知上的混亂。兒童是很聰明的,你想騙他是騙不了的,他的感覺非常敏銳,他第一感覺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們告訴他這是結成的冰凌,他就亂了。

    一本這樣的兒童書,書很厚,價格卻很便宜,才十幾元,但是類似這樣的錯誤非常多,從錯誤的角度來講,這種書是非常“超值”的,我們暫時只介紹這三個。

    下面再來看一下“創作”的過程是怎樣的,我們以一幅風景插畫為例。

    從這幅風景插畫的繪畫步驟圖我們可以看出,其與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從第一步開始,這幅畫上就有門、有屋頂,畫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這才是繪畫藝術的創作過程。

    打個形象的比喻,好像這裡放著一個景物,我們厚厚的把它糊上許多層紗布,這時景物是完整而模糊的,然後我們再一層一層的把紗布揭開,揭一層就會清楚一點,紗布揭完,畫也就完成了。

    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則很難做到從一個蘋果開始畫起。而且即便是高手,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筆,也就是說,高手的心中也有一幅完整而模糊的步驟圖,只是沒有把它畫出來罷了。

    創作中,我們很難孤立的從一個蘋果開始畫起,如果這樣就難以顧及其它,而導致創作的失敗。由此可以發現,圖畫書的創作和常見兒童讀物的生產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生產的目的是大量出活,賺到錢。而創作的目的是交流。

    表達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自己的主觀感受、情緒、思想和認識。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藝術家有話要說,畫家是用他的畫筆在說話,一如作家用文字說話;舞蹈家用肢體說話;音樂家用節奏和旋律說話。而常見兒童讀物是生產,作者和讀者無話可說。他們在意的是趕快打法完活拿到錢,和你的孩子無話可說。

    我們舉一個用色彩“說話”的例子。

    這幅圖是德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名作《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中的一個畫面。

    劇院的舞臺前面都有一個突起的小箱子,觀眾席上看不見它,奧菲莉亞就坐在裡面,當演員在臺上忘記臺詞的時候,奧菲莉亞就在那裡給演員提示臺詞,這就是她做了一輩子的工作。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娛樂專案增多了,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劇院終於關了門,奧菲莉亞也就失業了。

    她在劇院裡收留了許多影子,於是就把這些影子藏在一隻皮箱裡——這隻皮箱是她全部的財產——帶著它們到處流浪。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海邊,她無法再往前走了,她覺得自己也該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邊,坐在了自己的那隻皮箱上。

    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幕場景,大海、沙灘、天空和奧菲莉亞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現了奧菲莉亞當時絕望、陰鬱的心情。

    這個例子就是畫家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不管大海、沙灘、奧菲莉亞所穿的服裝等等實際是什麼顏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們看了卻覺得很真實,不是色彩本身真實,而是色彩傳達給我們的感受很真實,很真切。

    同樣是表現大海,請看這兩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

    繪畫作者不是同一個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個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個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時間也不相同,但是我們看到這兩幅畫卻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藍的,太陽是紅的,樹是綠的,都是單調的固有色。

    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陽,另一幅沒有太陽,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紅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兩幅畫,畫出來的東西雖然多,但是帶給我們的資訊卻幾乎為零,在這兩幅畫裡作者沒有任何話要說,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儘快完成這件產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的畫面雖然非常簡單,但是資訊是非常豐富的。

    我們說過,兒童在藝術欣賞上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他在藝術方面的敏感度有時候比我們成人還強,你能夠看出來這之間有差別,兒童也一定能夠看出來,並且感受更強烈。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線條。

    我們看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線條的粗細都差不多。為什麼會這樣呢?還是繪畫過程決定的,它要求儘量減少繪畫所承載的資訊,以便於大量快速的生產。

    這類插圖在生產的過程中,還會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線條必須封口,這樣電腦上色的時候顏色就不會漏出去,省去了修圖的工作,即便是沒有繪畫能力的上色人員也能夠操作自如。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真正的繪畫藝術作品的線條是怎樣的。

    從直觀上,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繪畫藝術作品和常見兒童讀物的區別。藝術作品的線條變化非常豐富,粗細有致、濃淡不同。為了表現畫家想要表現的內容,會有誇張,有變形,筆畫有幹有溼

    我們再來看肌理。

    什麼是肌理呢?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總要利用一些物質材料,這些材料總會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跡。而材料的物質構成不同,留下的痕跡也不同,比如我們用泥巴捏出一個雕像來,和我們用金屬去鑄造一個雕像,用石頭打造一個雕像,儘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於使用的物質材料不同,其質感肯定是相差懸殊的,這種質感就是肌理。

    藝術家會利用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質感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在這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裡,鯨魚、大海、天空都是單調的平塗,這幅畫沒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這一項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作者也沒有任何話要說。

    接下來我們看圖畫書的插圖。

    在這一幅裡,烏龜、沙灘、天空,都有非常細緻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烏龜殼非常的粗糙,甚至感覺可以用手觸控到它?我們再看沙灘,有種踩上去非常鬆軟的感覺,有的畫家甚至用真的沙子直接往畫面上貼,以使讀者獲得更加強烈的感受。

    這是一幅南韓畫家的插圖,畫的是南韓或日本的小木屋。南韓和日本都是島國,環海而氣候潮溼,請看這幅插圖,很好的表現了木屋常年在海風吹拂下的斑駁、滄桑的面貌。畫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覺,當你走進去之後,腳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牆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聽到有海鳥在屋頂閣樓上築巢的聲音。

    與此類似的資訊我們從那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鯨魚都是虛假的。從肌理這一項的比較結果來看,無論寫實或感受上,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仍舊資訊貧乏,不真實。

    從以上的各項對比中我們似乎發現了一個規律,圖畫書的插圖都是畫家手繪的,技法多種多樣,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貼等等,而常見兒童讀物大部分都是用電腦製作的。

    的確如此,在技法這一項上,圖畫書呈現出豐富多彩,群芳爭豔的態勢,而常見兒童讀物則保持一貫的單調、貧乏。這使得一些家長甚至出版社,對圖畫書形成了一種新的誤區,似乎只要是手繪就是好的,電腦繪製的插圖一定是單調、貧乏的。

    真是這樣嗎?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繪畫的優劣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幅插圖。

    電腦製作的常見兒童讀物。

    水彩風格的插圖。

    版畫套色風格的插圖。

    寫實油畫風格的插圖。

    透過前面各項的比較,大家已經能看出這四者之間的差異,能夠評判出它們的優劣。

    不過我告訴大家這四幅畫其實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是由電腦製作出來的。因此,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答案是否定的。請您回憶一下我們給您介紹的第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就是圖 D1:“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 ,這一幅就是手繪的,是用水彩畫的。也就是說,一幅繪畫的優劣與否不在於使用什麼樣的技法,而在於作者頭腦中持有什麼樣的觀念。

    從這個例子中也可看出,圖畫書在繪畫藝術方面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常見兒童讀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畫,結果也一樣是糟糕的。

    圖畫書給兒童帶來了什麼?為什麼要看豐富多采的圖畫書呢?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先來講一個大鼠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三組大鼠幼崽。第一組大鼠的生活環境被安排得非常豐富,籠子被漆成五顏六色,籠子中還給它們安排了許多娛樂設施,像小轉輪、噴泉、小橋等等,在視覺、聽覺、嗅覺上對它們進行全方位的刺激;第二組大鼠的籠子取消那些豐富的刺激物,生活環境相對單調;第三組大鼠的生活環境,被弄得儘量單調、單一,籠子只保留其基本結構,並漆成單一的灰色,周圍背景的顏色也和籠子保持一致,甚至食物的顏色也弄得灰乎乎的

    等這三組大鼠成年之後,研究人員就準備了一個迷宮,在迷宮的中心放上食物,讓這三組大鼠透過迷宮自己去尋找食物。結果怎麼樣呢?

    生活環境最豐富的一組大鼠最先找到了食物;生活環境相對單調的那組大鼠找得比較慢,但總算是找到了;最慘的是生活環境單一的那組大鼠,其中許多大鼠甚至沒有找到食物,在迷宮裡迷了路,繞不出來了。

    這三組大鼠百年之後呢,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解剖。生活環境豐富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較快,解剖結果顯示其大腦發育的情況是:腦容量大、體積重、腦皮層厚;生活環境相對單調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一般,大腦發育狀況一般;而生活環境單一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最慢,腦容量最小,體積最輕,腦皮層最薄。

    這個實驗說明,環境刺激對於兒童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環境單一還是豐富,結果各不相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個實驗簡直就是兒童成長的模型,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家長要給他們提供一個環境,長大了就要進迷宮——也就是社會——自己去尋找食物。

    那麼,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分別能給兒童帶來什麼樣的環境呢?圖畫書可以給兒童帶來豐富化的環境。

    請看以下幾幅圖畫書插圖:這些都是描繪樹的插圖,同樣畫樹,卻可以表現出如此紛呈的姿態。

    有的樹好像笤帚苗一樣;有的樹則像中國情韻的彩墨畫;有的活像棒棒糖;有的酷似一團團的雞冠花;還有的如同百科全書裡的剖面圖;甚至就像兒童們自己畫的樹,任何一個孩子看到這幅圖後,都會立刻喊出“這是樹”,儘管它更像一隻棒棒糖;不管你怎麼變換樹的表現方式,孩子們都不會錯認了它,因為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最接近藝術家,藝術家畫的就是孩子們心中的樹。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常見兒童讀物,他們如何表現樹:

    請看左邊兩幅,這兩幅是電腦繪製的,右圖則是水彩繪製的。它們的作者並非一人、出版社並非一家、出版時間並非一日,但這些作者無論是用電腦,還是用水彩,觀念上和表現方式上都驚人的相似。這三種樹都是由一根棍棍,支起了一坨綠色作為樹冠。左下圖稍微複雜了一些,把樹葉一片一片的畫了出來,但這些樹葉畫的十分機械、單調、概念化,只是把眾多概念化的樹葉簡單疊加了起來,組合成同其他兩幅相似的一大坨綠色。

    常見兒童讀物的表現又是趨同,這種趨同給兒童帶來的是單一化的環境。那麼單一化和豐富化的環境分別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單一化的環境會產生固化性思維。

    讓我們來看看固化性思維的例項。

    這三幅圖是三位藝術家的三件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招貼設計作品,且都是飽受好評的得獎之作。內容分別是迎接香港迴歸、迎接澳門迴歸和迎接上海世博會。

    我們看,內容各不相同,藝術家也不是一位,創作時期也不一樣,所獲獎項也不同,但是這三位藝術家和決定頒獎給他們的評委們,也如常見兒童讀物的作者一般“英雄所見略同”!三幅招貼所使用的創作元素、構圖等等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一個男孩或者女孩,笑嘻嘻的伸開雙臂迎接和平鴿或某種不明飛行物。甚至男孩或女孩在畫面上所處的位置都驚人一致,如同商量好的一般。連色彩也很眼熟,就是單一、平塗的藍色、綠色、紅色。

    真是如出一轍,彷彿被施了什麼魔咒似的。大家看,如果我們把三幅招貼的主題換掉,說這是慶祝“六一”兒童節行不行?完全成立!如果招貼上不寫文字,你根本不知道它們究竟要說什麼。這樣的設計毫無價值,使得“設計”變得沒有意義,與喊口號、刷標語無異。而豐富化的環境能夠產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我們也舉招貼的例項

    這三幅圖是世界級設計大師金特 ? 凱澤的作品,三幅招貼都是他一個人設計的,內容全都是爵士樂音樂會。

    第一幅招貼是用黑人的大腿形成了薩克斯的形狀。薩克斯是爵士樂的標誌,爵士樂又是黑人音樂,請看薩克斯上的按鍵、喇叭口都是藍、綠、紅這些單純強烈的顏色,使人一看就會想起舞廳、酒吧等等爵士樂演奏的場所。這幅招貼的內容不用看文字就知道是一場爵士樂的音樂會

    第二幅是把爵士樂的另一標誌樂器——小號,包上樹皮,使之看起來像是一顆自然生長出來的樹木。請您仔細看上面“長”出來的樹枝,那上面的葉子不是一種樹的,而是從各地採集來的不同樹種的葉子,用以表示這是從爵士樂這一“母體”成長出來的眾多新生者。不用文字解釋我們就能看出,這是現代音樂與爵士樂結合的“新生代”音樂會

    第三幅招貼,音樂會的主題是視覺與音樂。我們說藝術都是相通的,但怎樣相通,在哪裡相通?抽象主義繪畫是說明這一問題的最佳範例。抽象主義是造型藝術裡最接近音樂的藝術流派,兩者都是直接觸動心靈的藝術。在所有藝術類型當中,音樂是相對抽象的藝術。抽象主義則完全放棄具體的形象,使色彩、線條等等就如同音樂當中的旋律、節奏,用以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而無須藉助形象來傳達。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抽象主義的繪畫,讓平面的繪畫裡凸起出一支立體的小號來,使人既可以體會到視覺藝術——比如抽象繪畫——與音樂之間相通的關係,又可以不經文字解釋便直觀的瞭解到音樂會的主題。

    我們看金特 ? 凱澤的招貼設計,作者相同,內容相同,卻有色彩紛呈的不同表現,出奇制勝的不同創意。

    從大鼠實驗到圖畫書,再到招貼設計,我們從這一切當中獲得了什麼啟示呢?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圖畫書適合兒童發展的需要。

    讀不同的兒童讀物就會產生不同的人生軌跡,圖畫書可以帶給兒童豐富化的環境,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而常見兒童讀物帶來的卻是單一化的環境、固化性的思維。

    儘管我們舉的是招貼設計的例子,但實際上,固化性思維對我們的影響遠遠超過藝術的領域……

    如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將地球的每個角落都粘結起來,使整個地球成為一個分工明晰的巨大工廠,每個國家都成為一個完整產業鏈條中的一環。人們常說,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經濟,處在產業鏈條的尾端。中國的人才處在世界人才金字塔的低層,我們成了發達國家的“加工車間”,只能和非洲以及印度這樣的國家為了微薄的利潤而競爭。

    為了降低成本,我們犧牲了我們的環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們缺少了什麼呢?我們缺少的正是創造力!我們急需創造力!創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而我們的許多兒童讀物卻在扼殺創造力,培養固化性思維!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就是扼殺他們的未來,扼殺我們國家的未來!

    改變這一切,就讓我們從兒童的閱讀開始吧。

    至少,封面很漂亮,裡面也很漂亮。原本無暇讀書的我們在給孩子一本一本買童書、繪本時,在陪讀、共讀時,也完成了自我薰陶,這些書不僅讀進了孩子的耳朵裡,偶爾也讀進了自己心裡。

  • 2 # 美羊媽咪

    在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好的相處時光。孩子們能夠安靜的坐下,仔細的看著書。有時候也會讓我講解給她們聽,現在突然發現有些簡單的繪本她們都主動講解給我聽了。說孩子太小不懂的,只是大人的藉口,我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自己沒在意的講給她們聽,她們卻能夠用小腦袋都給記住,真的太出乎我意料了。

  • 3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我女兒一歲多,已經接觸繪本一年多了,才幾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看繪本、小布書,開始女兒拿起小布書就會撕咬、扔掉。看到繪本只看幾秒鐘就會開始用嘴巴咬。漸漸地,女兒對繪本中的故事和可愛的動物形象所吸引,能夠跟我完整的看完一本繪本了,小布書也能從頭看到尾了。透過閱讀繪本,女兒學到了很多詞彙,還培養了閱讀的好習慣,真的很感謝這些繪本。

  • 4 # 凌兒媽媽

    我以前在大寶才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給她讀童謠,買那些認知的紙板書。然後有一天我發現還不會說話的她,當我說衣服的時候,她就懂得伸手去指書本上衣服的圖片。有了這個意外發現之後我更是堅持跟孩子一起讀書。到了兩歲多她就識字量大增了,有些我從來沒有教過她的字她居然都認識了。我覺得這應該歸功於我們長時間的堅持閱讀,而且我發現女兒一歲多開始會說話之後詞彙量非常多,短句子一句一句往外蹦。

  • 5 # 快樂慧媽育兒

    繪本給我哥和孩子帶來的變化有一下幾點:

    首先,讓孩子有了一個新的愛好。我家寶貝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用手機看動畫,一看就停不下來,對此很頭疼。於是我就開始培養他對繪本的興趣,讓他逐漸淡化對手機的依戀。透過實踐,起到了顯著效果。雖然說寶貝仍舊很喜歡用手機看動畫片,但是已經不會說看到就想看的地步。即使有時候看到我們在用,他也會先徵求我們的意見,允許了再看。

    其次,繪本成為我引導孩子的“利器”。我家寶貝現在兩歲多正處在第一個叛逆期,經常說的就是“不要”。比如不願意洗澡,不願意刷牙,不願意睡覺等等。每當他說不要的時候,我就會拿出繪本,或者跟他講繪本的主人公是怎樣做的,然後引導他該做什麼了。透過這樣的引導,他更加樂意接受然後去做事情這也讓我和寶貝的溝通變得容易多了。

    再次,繪本讓我家寶貝開始喜歡上書籍。我無法陪伴孩子到永遠,沒辦法教給他所有他需要的知識,畢竟我的學識也是有限的,而閱讀能讓他從別人那裡去學到更多。但培養閱讀習慣是要從愛上書籍開始的,只有愛上它,才能堅持下來,所以很開心寶貝能喜歡書籍。

    還有就是,跟著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增加了親子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增加了親子之間的感情,在互動中知道寶貝的興趣愛好,從而更進一步地瞭解孩子。

    此外,陪孩子一起閱讀,也讓我自己閱讀了不少的書。我看書的行為也在無意間影響的孩子。比如有時候我家寶貝就是看見我在看書,於是他也會去拿自己的書來看,這就是榜樣的作用。

    最後,在看繪本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自己在育兒上的不足。比如,要從哪裡開始看繪本,要怎樣引導孩子看繪本等等問題。知道問題所在就會想方法去解決,從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和孩子一起成長。

  • 6 # 小小天空飛

    1、豐富了孩子的生活。如果沒有繪本,孩子會整天嚷嚷著要看電視劇,不知道在家如何打發時光。閱讀繪本,是孩子汲取精神營養的方式。

    2、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孩子表達意思的能力清晰流暢,得益於對繪本的閱讀,平時故事講的多,對一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能清晰把握。

    3、培養了孩子喜歡閱讀的良好習慣。好習慣從小開始培養,從繪本閱讀開始,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 7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我看來,和孩子的童書閱讀時光,不僅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還讓孩子獲得了很多的知識收穫,何樂而不為?

    試想一下,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大人和小孩彼此坐在一起,手捧繪本,一起徜徉在繪本故事的海洋裡,沒有煩擾、沒有壓力,有的只是互動的喜悅,有的只是閱讀的快感,這種感覺多美!

  • 8 # 親子成長手冊

    1、可以和孩子很好的互動,閱讀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拿起書本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也可以是一個很要的育兒工具。

    2、給孩子帶來快樂,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感受了無限的樂趣,比如《點點點》這本書,讓孩子有一個動手體驗滲入進去的感覺。

    3、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孩子在閱讀親親自然圖書系類故事的時候,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學習就是無止境。

    4、促進了孩子的認字,閱讀的時候習慣指著書上的字,久而久之孩子無意之中認識了很多的字,連我自己都很驚訝。

  • 9 # 育兒不迷茫

    閱讀童書繪本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親子閱讀,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放下一切的煩惱,放下手機和電視,一起和孩子徜徉在繪本故事中也是一種享受,閱讀繪本的時候我和孩子的互動比較多,互動的時候我們都會感覺非常快樂,每次孩子都是在愉快的閱讀中進入夢鄉,我和孩子透過童書繪本的閱讀收穫了知識和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時,車身顏色應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