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遠讀歷史
-
2 # 顧道驚城
一個國家是如何崛起的?
按照正常邏輯,應該是第一代統治者開天闢地,第二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第三代統治者讓國家富裕,第四代統治者讓國家達到巔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哪一代統治者是完全無法取代的。
比如說,漢高祖建立開天闢地,呂后恢復經濟,文景兩代皇帝讓國家富裕,漢武帝讓國家達到巔峰。
說起來,似乎誰都是無法取代的,但細細追究起來,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即使沒有漢高祖,必然也會有人出來做開天闢地這件事,因為當時的天下大勢就是由大亂到大治。
即使沒有呂后,以漢初功臣和同姓諸侯王的體量,想重新出現大亂好像也不太可能。
即使沒有文景兩代皇帝,經歷過漢高祖和呂后兩代的積累之後,國家本就到了高速發展經濟的時代。
說起來漢武帝好像更重要點,但漢武帝打匈奴,把漢帝國折騰得夠嗆,多虧了文景兩代的底子厚。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武帝似乎也談不上不可或缺。
但如果反過來說,上述諸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實也說得通,同樣有很多論據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事實上,在一個國家的成長過程中,並不是誰缺了誰不行,也不是誰缺了誰照樣行,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之所以覺得漢高祖或者漢武帝很重要,不過是因為西漢建立得過於順利,給了大家一種錯覺。
在歷史長河當中,很多國家的成長過程遠比西漢王朝更復雜,也更漫長。
很多國家的崛起,通常不像西漢王朝那樣順遂,而是要經過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付出,透過默默無聞打怪升級的方式,歷時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能逐漸崛起。
在這個過程中,統治者對於國家崛起的重要性似乎降到了最低;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統治者只是留下了一個名字,和幾件乏善可陳的事蹟。
關於這一切,我們看看羅馬帝國的發展過程就能明白。
最初,羅馬只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蕞爾小國;
後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羅馬終於成為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強國;
然後,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羅馬終於稱霸義大利半島,並且逐步統一了義大利半島;
接下來,羅馬透過近百年的戰爭,打敗稱雄北非的迦太基,成為環地中海的強國;
最後,羅馬又透過近百年的戰爭,打敗稱雄希臘半島的馬其頓,奠定了以地中海為中心地區的帝國基礎。
直到此時,我們耳熟能詳的羅馬統治者凱撒才終於閃亮登場。
如果我們願意正視這種歷史事實,還會覺得凱撒是羅馬歷史上不可替代的人物嗎?估計是不會的。
如果說凱撒不可替代,那麼他前面的統治者,就一定都是可以替代的嗎?同樣不好說。
歷史之所以容易演變成英雄傳奇,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喜歡抹去英雄的先輩功績,也會模糊英雄後繼者的功績。
我們必須得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凱撒被人們說了個神乎其神,最後卻被眾多反對者聯手火併出局,他死後羅馬一片混戰。
但即使是凱撒被人火併出局,羅馬也沒有停下繼續發展的腳步:屋大維作為凱撒的繼任者,在羅馬歷史上的地位並不遜色於凱撒。
可即使是在屋大維去世之後,羅馬同樣在繼續發展。
凱撒和屋大維之所以比他們之前和之後的羅馬統治者更出名,主要是因為他們出現在了歷史的關鍵節點上。
在凱撒之前,羅馬的其他統治者一直在默默地升級打怪,為了羅馬的發展做著自己的努力;
在屋大維之後,羅馬的其他統治者同樣在默默地砥礪前行,為了羅馬的壯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大家可以隨便找一個自稱精通羅馬史的人,問他一個問題:羅馬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蕞爾小國,在逐漸統一整個義大利半島的過程中,統治者都是誰?
大家也可以隨便找一個自稱精通羅馬史的人,問他一個問題:羅馬一路砍殺,逐個征服地中海各大強國,這一時期的羅馬統治者都是誰?
相信我,如果不翻開書、不開啟網頁一個一個查,應該沒什麼人能給出完全正確的答案。
為什麼會這樣呢?無非是因為處於這兩個時期的羅馬,並不是西方世界的主角。
凱撒和屋大維出場時,經過羅馬統治者一代接一代的打怪升級,羅馬已成長為西方世界的唯一主角。在這種背景下,凱撒和屋大維站在了羅馬歷史舞臺的正中央,自然就成了那個時代的主角。
可即便如此,在屋大維之後的羅馬統治者,其知名度都無法與凱撒和屋大維相提並論了。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羅馬已經逐漸走向統一和穩定,雖然它依然在不斷地成長和擴張,但傳奇色彩已經大大削弱了。
在講秦國的歷史前,我為什麼要先講羅馬帝國的歷史呢?就是因為這兩個帝國的成長曆程實在是太相似了。
羅馬的歷史從公元前753年正式拉開序幕,秦國的歷史則是從公元前770年正式拉開序幕。
東西方兩個標誌性大國閃亮登場的時間,竟然只相差了不到二十年。你說巧不巧?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老丈人夥同蠻族滅掉了。
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因為秦襄公表現得非常優秀,所以周平王就給了秦國一個正式編制,這使得秦國開始進入諸侯行列。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從這層意義上講,秦國是周平王東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此前的秦國,也只是一個緊靠關中平原的蕞爾小國,小得甚至都沒名沒份。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此前,如果江湖上有百大高手排行榜,估計秦國連入榜的資格都沒有。
周平王東遷後,秦國接管了周王朝遺留下來的大批資源,算是正式擠入了江湖百大高手之列。
可週王朝遺留下來的大批資源已經被蠻族所佔據,秦國只是得了一個名分,想要變得名副其實,還需要自己透過擊敗蠻族的方式來獲取。
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秦襄公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在四年之後戰死了。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但由於秦國已經走上了崛起的道路,所以秦襄公之死並不會有太多阻礙。
秦襄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文公上位,繼續經營秦襄公未竟的事業。
經過近6年的努力,秦文公終於把歧山一線的蠻族打跑了,秦國的版圖出現了一次大規模擴張。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在江湖百大高手排行榜中,此時的秦國應該可以排在六十或七十位左右。
秦文公死後,他的孫子秦憲公上位。
秦憲公在位期間,滅了蕩社、芮國和蕩氏三股勢力,使得秦國的版圖再次實現擴張。
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
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十二年,伐蕩氏,取之。
在江湖百大高手排行榜中,此時的秦國應該可以排在三十或四十位左右。
秦憲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武公跌跌撞撞地上位。
秦武公在位期間,先是兼併了邽、冀兩大蠻族,繼而又征服了杜、鄭兩縣,使得秦國的版圖又一次實現擴張。
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
在江湖百大高手排行榜中,此時的秦國應該可以排在二十位左右。
上述排名只是為了讓大家對秦國的成長有個直觀概念,不值得深究。
秦武公在位期間,距離周平王東遷已經過去了大約一百年。
在這一百年的時間裡,秦國終於取得了初期的海選勝利。
到目前為止,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依靠一代代國君的努力,但我們卻很難說哪個人是不可或缺的。
此後呢?還是依靠一代代國君的努力,我們同樣也很難說哪個人是不可或缺的。
秦武公死後,其子秦德公上位。
秦德公在位期間,秦國遷都到雍城(今陝西鳳翔縣)。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
這次遷都,意味著秦國的軍政重心開始東移,也意味著秦國把西北的主要經濟區佔得差不多了。
在這種背景下,終於拉開了秦晉之間連綿不斷的恩怨情仇史。
在此之前,秦國在陝西打怪升級,晉國在山西打怪升級,兩國是沒有交集的。
現在,秦國稱霸陝西,晉國稱霸山西,兩個區域性大國終於開始爆發正面衝突。
秦德公死後,他的三個兒子輪流坐莊,第三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穆公。
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
秦穆公在位期間,秦國似乎已經暫時擴張到了極限。
此時的西部地區已經被秦國曆代國君開發得差不多了,東部地區又被晉國牢牢掌控,秦國被堵死在黃河一線,始終無法向前發展。
但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在江湖百大高手排行榜中,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四強之一。
秦國稱雄西北,開始進入天下四強之列,終於可以和稱霸山西的晉、稱霸山東的齊、稱霸湖北的楚並世稱雄了。
而此時的羅馬帝國也已統一義大利半島,終於可以和稱雄北非、稱雄希臘半島、稱雄西亞的強國相提並論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秦國稱雄西北,大致相當於羅馬帝國統一意大半島。
有所不同的是:秦國實現這一目標,只用了一百五十年,而羅馬帝國用了將近五百年。
但這並不代表秦國就一定比羅馬帝國強,更不代表秦國曆代國君就一定比羅馬歷代統治者強。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主要還是區域不同的原因。
在中華大地上,秦國用一百五十年的時間成為四強之一,晉國和楚國也只用了一百餘年的時間,齊國得天獨厚,實現這個目標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的秦國雖然是四強之一,但和其他三個競爭對手相比,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
3 # 跪射俑
秦國崛起的主要歷史階段:
1、秦襄公時期(BC770~BC766):公元前771年,犬戎(西戎是一支,屬於氐羌族系)攻破西周(BC1046~BC771)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殺周幽王,滅西周。秦襄公原本只是西周王室的附庸(卿大夫級別),但他率軍英勇作戰,打敗了犬戎,並且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建立東周(BC770~BC256)。他隨後被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並得到周平王許諾如能驅逐犬戎就可獲得關中封地。
2、秦穆公時期(BC659~BC621):有一種說法認為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時期,多次擊敗強大的晉國並“三置晉君”,將秦國疆域拓展至河西(今陝西省東部渭南市、商洛市)。崤山之戰慘敗於晉國後,他轉向西方發展,稱霸西戎,使秦人成為西戎族群中最強大的一個部族。
3、 秦獻公時期 ( BC384~BC362): 秦獻公時期多次與東方強敵魏國開戰並且屢戰屢勝,奪回了河西很多失去的土地。石門之戰大敗魏國,更是扭轉了春秋中後期以來秦國面對晉國及其分出來的魏國屢戰屢敗、喪師失地的被動挨打局面,初步改變了“諸侯卑秦”的情形。此外他還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如廢除人殉制度等,促進了秦國社會的進步。
4、 秦孝公時期 ( BC361~BC338):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廢除了秦國古老的世卿世祿制,使秦國由封建領主制宗族國家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國力顯著增強,徹底改變了“諸侯卑秦”的局面,結束了秦國長期衰落的歷史。
5、秦惠文王時期 ( BC337~BC311):秦惠文王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南滅巴國、蜀國,東邊收復河西,修築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奪取崤山,使秦國崛起為與東方齊國東西對峙的超級大國。他也是對秦國崛起貢獻最大的一位君主。
6、 秦昭襄王時期 ( BC306~BC251):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先後削弱了三大強敵齊、楚、趙,又攻滅東周,迫使南韓稱臣,為後來 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 秦始皇時期 ( BC246~BC210): 秦始皇(統一前稱“秦王嬴政”)時期秦國一舉消滅東方六國,完成了統一,建立了秦朝(BC221~BC207)。
-
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秦國最初的發展狀態
秦為嬴姓之族,傳說是顓頊的後裔,其始祖大業是女脩食了玄鳥卵而生。這種傳說與東方民族相似,可能其起源於東方。
又傳說大業子大費幫禹治水,又幫舜調訓鳥獸,名為伯益,賜其姓嬴。大費的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他們的後裔在“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候。其玄孫曰中濡,在西戎,保西垂”(《史記·秦本紀》),看來此時秦祖先有一支遷到了西方。
商紂王時秦世祖蜚廉、惡來父子為寵臣,周武王滅商,把他們都殺了。周初武庚叛亂時,仍在東方的盈(贏)姓也參加了,周公東征,將這部分嬴姓部落也遷到了西方,使東、西兩部分合而為一。到了惡來孫子宅皋狼時,又成為周成王的臣子,其孫造父替穆王駕車,受寵而封於趙城,這便是趙氏的始祖。
同族中另有非子居犬丘,好畜牧養馬之術,做了周孝王的養馬官,孝王封他秦邑,以繼嬴氏祭祀,號秦嬴。經三傳到秦仲,正值周厲王時,西戎作亂,將犬丘的一支嬴族滅掉。周宣王即位,以秦仲為大夫,誅伐西戎,結果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子,長子即秦莊公。周宣王又召莊公兄弟五人帶兵七千人西征,大破西戎。
秦莊公兼有了犬丘之地,成為西垂大夫。莊公死,其子襄公立。襄公七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襄公帶兵救周。平王東遷,又派兵護送,於是周平王封其為諸侯,答應如把西戎趕走,賜以岐山以西之地。襄公之子文公在公元前763年率兵七百人“東獵”,第二年東進到汧水和渭水相會的地方,所謂“汧渭之會”(今陝西寶雞東北),“即營邑之”(《史記·秦本紀》),築城定居。之後,文公果然將戎族逐出,佔有岐山一帶,並將岐山以東獻給周王室。
秦自此漸強,到寧公時,遷居平陽(今陝西岐山西),又滅了戎人蕩社(今陝西三原)和蕩氏。再伐芮國、圍魏國,曾俘芮伯,後釋放。寧公死,秦一度內亂,寧公長子武公先被廢,後又嗣位。武公上臺後興兵伐彭戲氏,進兵華山之下,又伐邽(今甘肅天水)、冀戎。開始建立縣制。後又取杜國(今陝西長安縣東南)、故鄭國(今陝西華縣),建立縣,還滅了小虢國(今陝西寶雞)。
武公死,其弟德公即位,遷都雍(今陝西鳳翔)。德公死,長子宣公即位,在河陽與晉國交戰,取勝。宣公死,其弟成公即位。成公死,公元前659年其弟穆公嗣位。
二、秦國的崛起與秦穆公
穆公上臺後就敗茅津戎,娶了晉獻公女兒為夫人,與晉聯姻通好。這時晉滅了虞國,俘虞大夫百里奚,將其作為晉獻公女兒的陪嫁滕臣給了秦。後百里奚從秦逃走,被楚國抓住。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派人“以五羖羊皮贖之”(《史記·秦本紀》)。這時百里奚已七十多歲,秦穆公對他非常重視,將國政交給他,號曰“五羖大夫”。在百里奚的建議下又重用了蹇叔等人。
這時晉國發生內亂,公子夷吾在梁國,向秦國求援,並提出成功後將河西、河南、河東八城送給秦國,秦國為了向東方發展,就同意助夷吾復國。秦穆公便聯合齊國和周王室送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惠公回國後,殺了裡克等人,又想賴掉答應秦國的割地之約,造成內外不和。不久晉發生饑荒,向秦國乞糧,秦國給晉很少的糧食。
過了幾年,秦發生災荒,向晉乞糧,晉國拒絕。於是晉秦失和,秦穆公起兵伐晉,秦進入韓原(今山西河津縣、萬泉縣之間),雙方交兵,晉軍大敗,惠公被秦俘虜。周天子因晉是周的同姓,就派人來說情。
穆公夫人是晉惠公的姐姐,聽說惠公被俘,帶了兒女登臺,腳踏薪柴,穿戴喪服,以死要挾穆公,逼其與晉講和。晉國大臣陰飴甥會秦穆公於王城,求其釋放惠公。在這種形勢下,穆公釋放惠公回國。
晉惠公回國後,獻河西等地給秦國,並將太子圉送到秦國做大臣。秦將宗室女兒嫁給圉,又將晉地還給晉國。這年晉國又發生饑荒,秦國又以粟相濟。秦穆公就這樣恩威並施,暫將晉國壓服,並向東取得了發展。
秦穆公在位之時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幫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實現了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佔據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前627年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基本消失於中原的史書中,《左傳》中已經很少有記載秦國。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 ,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直到秦孝公時期,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正文完)
-
5 # 看鑑
這裡講一下秦國最初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商周時期,中國為一種多部族共處局面。與其他部族相比,秦人有兩項特別突出的才能,養馬和駕車。
養馬業一直為秦統治者所重視,直到商鞅變法時,秦律中還有盜馬者會被處死的規定,秦養馬業的壯大和發展,為以後連年奮戰的秦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良馬。史上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伯樂與九方皋,也全部出自秦國。
到了周孝王時期,秦人擅長養馬的訊息傳到了王宮,孝王因此將秦人首領非子召來給王室養馬,非子不負所托,將周王的馬養得膘肥體壯,孝王很器重他,便在都城附近,劃出一塊名為秦的地封給他,並將他由奴隸升為附庸,嬴秦之名由此得來。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頒佈了一項任命,賜封那位懂鳥語的,秦人首領秦仲為大夫,以誅殺西戎。由附庸到大夫,秦人的地位又上升了一級,不過,對於秦仲和他的族人來說,這次封賞代價實在慘重,因為就在不久前,秦人經營多年的西垂故地,遭到犬戎血洗。公元前825年,大夫秦仲率領族人,由秦地出發,殺向已淪陷犬戎之手的古老家園,西垂。奪回西垂的戰鬥,持續到第三年,秦仲死於犬戎之手。
周宣王並沒有失去對秦人的信心,他召集秦仲的五個兒子再次征伐西垂,苦戰多年,被犬戎侵佔將近二十年的西垂,重又回到了秦人手中。他再一次獎勵了秦人,冊封秦仲長子莊公為西垂大夫,從奴隸到馬伕 ,到附庸到大夫,再到如今的西垂大夫,秦這個古老的部族,在一次次殘酷的戰鬥中,悄然成長,現在他們距離真正的諸侯只有一步之遙。
公元前777年,莊公去世 ,襄公繼位為西垂大夫,一隻猛虎在西垂站定之後,向著東方,森然睜開了雙眼,但是 在騰身搏噬之前,這隻猛虎還必須跳過,最後一級臺階,這就是歷史留給襄公的使命,公元前770年,襄公受封為諸侯,這一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秦開國元年。
-
6 # 華夏人文歷史
隨著《羋月傳》《大秦帝國》等電視劇的熱播,秦國原本模糊不清的歷史形象頓時在大眾眼裡豐滿生動起來。但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滑入戲說庸俗的危險,真實的歷史與無稽的虛構煮成一鍋亂燉,“關公戰秦瓊”之類的笑話層出不窮。如《羋月傳》春申君黃歇與宣太后的戀情故事問題,真實的宣太后至少要比黃歇大20歲左右,黃歇還沒出生或者剛出生羋月就遠嫁秦國了,二者沒有在楚國發生戀情的可能性。
學校的歷史教材由於篇幅等原因限制,僅僅停留在平淡乏味而又單向度普及常識的層面上。譬如,關於秦國崛起,我們的常識是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而後統一中國的基礎,此外所知甚少。
秦國的歷史主要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十分簡略。有關的制度、社會生活等等細節都沒有記載下來,而近年來考古資料的大量發現,彌補了這個缺憾。出土的秦國簡帛包括當時朝廷及地方的檔案、律令、司法文書、簿籍、賬冊、檔案、私人信件等,涉及到當時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等各個層面。這些豐富的出土文物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史學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的新觀點、新課題,補充和訂正了以前的一些看法。
秦國崛起既有春秋時期秦穆公所奠定的西方大國基礎的歷史因素,又有商鞅變法進行深層次制度變革的現實因素,和此後秦國曆代統治階級按制度慣性勵精圖治的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有同時與西方遊牧民族和關東中原文明交往而有利於吸取二者之長的地緣因素,以及“三家分晉”導致阻礙秦國東進的巨大障礙消失的偶然因素,這些因素的合力締造了秦國崛起的神話。
與我們想象大相徑庭的是,秦與商部落都來自於中國的東海之濱,齊魯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半島。《史記·秦本紀》載:“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的祖先追隨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反周叛亂,遭到鎮壓後贏姓氏族被迫遷往各地。西陲秦人祖先和東方的部分嬴姓氏族形成了秦人的直接祖先。周平王東遷,秦襄公武裝護送有功,始封為諸侯,這是秦國建國的開始。相較周初公元前11世紀便封邦建國的齊國、燕國,以及韓、趙、魏三國的前身——晉國,秦的立國晚了三個多世紀。這樣一個被周征服的氏族,長期處於與中原文化中心有一定距離的邊緣地方。
秦二號銅馬車,當是秦始皇出行時所乘車的模型
秦國崛起的首要因素是“人才興國”。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首推秦穆公。
秦穆公思賢若渴。《詩經·秦風·晨風》寫道:“鴥(yu)彼晨風, 鬱彼比林。未見君子, 憂心欽欽”“未見君子,憂心靡樂”“未見君子,憂心如醉。”是說秦穆公招攬賢臣,賢臣紛紛奔來,就像鳥兒飛入樹林一樣,而秦穆公未得賢人的時候,是那樣憂心忡忡,悶悶不樂,以至如酒醉似的不安。他突破時代侷限,不拘一格發現、使用、愛護人才。西周以來的宗法制度,維護奴隸主貴族政治壟斷地位,在用人方面強調“親親”原則,違反這一原則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用人要分遠近親屬,外人能力再強也要為親屬讓路,就像今天的家族企業,外人基本進入不了核心管理層。秦穆公則不然,他在位期間任用的宗族見於記載者只有公子摯等三人,而任用的外人卻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子枝、內史廖、隋會、白乙丙、西乞術、孟明視等,這些人中有的來自晉國,有的來自中原其他國家,有的來自西戎。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秦穆公用五匹黑色的公羊皮,從楚華人手中贖回了七十多歲的賢臣百里奚。
秦穆公的成就可視為秦始皇統一大業的基礎。在秦國發展史,穆公時代第一次強大,孝公時代第二次強大。沒有第一次強大,秦國不能站住腳跟,就沒有第二次強大,就沒有後來統一中國的前提條件。秦穆公時代,秦國的強勢崛起,給秦國留下了豐厚的精神和制度資源。首先,秦穆公面向各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魄與胸懷使得引進人才、任用外賢的作法後來成為秦國的傳統。其次,秦穆公第一次使秦國強大起來,在中國西部實現了局部統一,並且促進中國西部的民族融合,同時與中原核心地帶的交往不曾斷絕,融合了東西方文明優勢的秦國在戰國列國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力。一旦大國夢想再次被喚醒,這些積澱將會發生巨大的作用。後來秦孝公的求賢令緬懷秦穆公的偉業,意欲開創一個秦國復興的新時代即是明證。
秦國崛起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制度創新。真正讓秦國走向富強之路的是三百年後的商鞅變法。商鞅入秦,在多次與秦孝公討論和以後的政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體系完整、邏輯嚴密,既充分吸取魏國、趙國、齊國等國的先進經驗,又緊密結合秦國國情和當時的國際環境的治國思想體系。制度創新是秦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商鞅根據當時秦國的情況,採取的主要措施是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具體而言就是以重農主義為取向的農耕政策,以削弱貴族的平民主義為取向的軍功政策,以國家主義為取向的集權政策,以法治主義為取向的以法治國方略。商鞅變法分兩個階段展開,歷時十餘年。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說明了秦孝公與商鞅君臣二人在秦國崛起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高度評價商鞅打擊宗法貴族,推廣縣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將其稱為“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認為這是秦國國力日強,並最終打敗群雄,建立中華一統帝國的根本原因。
第三個重要因素是秦國的技術強國戰略。秦人在水利經營、動力革命、交通建設和機械發明方面體現的技術追求,實現了國家綜合實力的上升,成為在軍事競爭中勢不可當的顯著優勢,成為兼併六國、實現統一的重要條件。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對蜀道的經營,對馳道和直道建設;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多出弩機,東方六國以“千鈞之弩”“三軍強弩”形容秦兵鋒之凌厲,秦兵器中有所謂“連弩”,秦始皇還曾使用這種“連弩”射海中“巨魚”。
秦人的精神氣質中,積極進取表現得非常突出,這集中表現在秦始皇的海洋意識中。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戰海洋意識的皇帝,表現出對海洋的佔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觀。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識才使秦朝這個內陸發展起來的國家,迅速成為一個包括著渤海、東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權之中華大國。可以說,將海洋作為陸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建構海陸文明一體中華大國的基本範型,在秦朝已經確立了其發展的基盤。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
7 # 君山話史
西周孝王時期,周政權多次遭到戎人的進攻,首都鎬京多次岌岌可危,周王室不得不臨時遷都到了犬丘。在犬丘(甘肅天水西南),居住著一個名為非子的養馬師,周孝王派他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間的牧場。非子不負所望,在他悉心管理下,牧場的馬匹大量繁殖。於是,周孝王封了一小塊地給他,這塊就叫秦。這時秦國並不是一個諸侯國,只是西周的附庸國罷了。
到了秦國第四任君主秦仲時,他主動請纓討伐西戎。然而,這時的秦國不過是個弱小的附庸國,軍事力量遠不能稱強大。在如狼似虎的西戎人的反撲下,節節敗退。公元前822年,秦仲戰死沙場,秦國淪陷。
秦仲的五個兒子求助於偉大的周宣王,號稱“中興明君”的周宣王慷慨地撥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隊,幫助秦仲諸子復國。沒有周宣王的雪中送炭,就沒有秦國的絕處逢生。
秦仲的長子,史稱秦莊公。他憑著從周宣王那裡借來的七千人精銳部隊,把西戎人趕出秦地,收復故土,再建家園。為了復仇,他拋棄了一切,甚至把國家交給弟弟,自己寧可餐風露宿,與西戎人血腥搏鬥。他讓自己的兒子們立下誓言:“西戎殺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絕不歸來。”
在秦莊公之前,秦國只是一個武力平平的小國,沒有光榮的歷史,沒有赫赫的戰功,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秦莊公給國家帶來雄心,帶來擴張的渴望,帶來不可動搖的復仇觀念。秦莊公在位四十四年,締造出一支偉大的軍隊。
莊公去世後,秦襄公繼承哥哥未竟的事業,繼續與西戎作戰。西周滅亡後,秦襄公感恩於周室的恩德,出兵助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大為感動,當即把秦襄公封為諸侯。從此,秦不再是一個附庸國,而是堂堂的諸侯國。同時,周平王給了秦襄公一張空頭支票:只要秦襄公能擊敗犬戎,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歸秦國所有。
為了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與犬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爭。公元前766年,秦軍兵臨岐山,秦襄公病逝於前線,在位時間共計十二年。
襄公未竟的事業,由兒子秦文公繼續完成。
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奮戰,到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國終於擊敗西戎,收復了被西戎人佔領的周王室的土地。秦文公遵照與周王室的約定,岐山以西的土地歸秦國所有,岐山以東的土地,秦國歸還給周王室。當年周平王的承諾,是雙贏的承諾。
秦在數十年與西戎的戰爭中,鑄就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從秦莊公經秦襄公到秦文公,歷經三代共計七十二年的時間,秦國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由弱小變成強大。自秦文公之後到最後秦統一中國的數百年間,秦國一直保持著國力的強盛,是一等的強國。
-
8 # 歷史哨聲
蜚蠊戰敗被西遷
秦國先祖嬴姓,在商朝是很有影響力的諸侯。
商紂王時,嬴姓有三大臣輔佐:治理有費仲,軍事有惡來,外交有蜚蠊。
在武王伐紂時,費仲和惡來或被處死,或戰死,只有在外的蜚蠊得以倖免,逃回到東部的商朝子姓國家——商奄國。蜚蠊以商奄國為基地,繼續舉為商復仇的大旗,聯合嬴姓國家。
這就是周公旦、周成王兩次東征的原因。
周成王擊敗蜚蠊的嬴姓國家聯盟後,殘滅商奄國,把蜚蠊一族和商奄之民遷移到今天的隴西一帶的邾。
蜚蠊一族和商奄之民於是成為了秦國先祖的基本組成。
“成王伐商奄,殺飛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翰?幹?)”非子養馬被封秦開秦人分支秦人先祖先是居住的邾,後來在周孝王時期南下到禮縣附近的犬丘一帶;非子因為養馬(據說是因為非子懂得喂鹽給馬吃的緣故)功勞,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封地為秦。
於是秦人先祖就花開二枝:作為嫡系的犬丘一族和分支的秦分支。
周厲王時期,因為西北平原開始出現乾旱,周國出現控制力鬆動,加上游牧民族對水草地的爭奪,於是遊牧民族反叛周朝。於是為西周承擔包圍邊境人物的秦人先祖就和遊牧民族開戰了。
“從1034年蜚蠊戰敗被殺的商奄之民西遷,到公元前842年西戎殺大駱嫡支,秦人先祖和西戎保持了192年的和平共處。這中間也許有小規模的衝突,但大致彼此保持和平。”公元前842年大駱嫡系被族滅前,秦人先祖分佈圖:
秦人先祖在考古遺址上的分佈:
秦仲祖孫三代的西戎之戰秦分支能夠在犬丘被族滅時保留下來,原因有兩個:
1、和犬丘嫡系具有“和西戎”的重大負擔,秦分支不足一提,如果不是後來建立秦國,秦分支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2、根據今天對西戎遺址分佈的 調查,秦分支所在的西戎部落很少,這是秦分支得以生存的現實條件。
秦分支的不重要性,可以從秦仲一心想要奪回犬丘就可以看出來。相比於秦,犬丘的戰略作用更大。犬丘對於秦仲而言,不僅僅是先祖之地的意義。
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攻打西戎;
公元前822年,秦仲戰死,周宣王給秦莊公5兄弟7000西周兵,幫助他們收復犬丘,實現秦仲一生的夙願——收復犬丘;
公元前777年,剛剛即位的秦襄公和親西戎,結束了秦和西戎65年戰爭。自此,秦仲祖孫三代對西戎的戰爭結束了。
秦襄公救周的本質是殺周幽王《史記》給我們的印象是,秦國之所以能夠封侯建國,就是因為秦襄公救周有功。但事實上,從公元前777年秦襄公以女弟和親西戎之後,秦和西戎就是一家,彼此不打戰,沒有理由為了周幽王而和西戎開戰。另外,封秦襄公侯建國的是周平王,而非周幽王。西戎幫助的是周平王,如果秦襄公幫助周幽王,周平王沒有理由封秦襄公這個敵手為侯。
因此,秦襄公救周,本質是秦以西戎身份,在驪山之下,大戰周幽王軍隊。所謂“戰甚力,有功”,是指秦襄公在驪山之戰對周幽王表現優秀。
秦襄公救周本質是殺周幽王的依據:
1、封秦襄公為侯建國的周平王,秦襄公不應當幫助周幽王;
2、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和親西戎,史書上再無秦和西戎的戰爭,雙方實現了和平,秦襄公沒有理由為周幽王對西戎開戰;
3、《周本紀》、《秦本紀》對驪山之戰記錄基本相同:
《周本紀》: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秦本紀》: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所謂的救周,其實就是匡扶正統,支援宜臼即位的大業。
秦襄公四代人東奪關中秦國在秦文公時,開始東擴,經歷了秦襄公、秦文公、秦寧公、秦出子(秦武公和秦出子是同輩)三代。其歷史過程如下: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攻打西戎到岐山,在戰爭中死去。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在郿縣營建城邑,秦國開始重心向東。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擊敗西戎,佔領岐山以西土地。“岐以東獻之周”。
公元前747年,秦文公佔據陳寶。
公元前739年,秦文公佔據陳倉。即“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公元前714年,秦憲公從西犬丘遷都到郿縣平陽(平陽位置:《括地誌:“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
公元前713年,秦憲公擊敗亳王,佔領其國蕩社(蕩社位置:《括地誌》:“雍州三原縣有湯陵。又有湯臺,在始平縣西北八里。”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攻打彭系氏(同州彭衙故城)。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佔據並設立杜、鄭二縣(《括地誌》:“下杜故城在雍州長安縣東南九里,古杜伯國。華州鄭縣也。毛詩譜雲鄭國者,周畿內之地。宣王封其弟於鹹林之地,是為鄭桓公。”)。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從平陽遷都雍城。
公元前672年,秦宣公和晉軍在河陽作戰獲勝。
自此,關中之地基本落入秦國手中。從《秦本紀》記載來看,東周的關中之地是被秦國奪走的。秦國東擴路線:西犬丘——岐山——陳倉——平陽——蕩社——杜、鄭縣。見圖:
綜述,秦人先祖從商朝的顯貴,在西周戰敗而被迫西遷,為西周承擔保衛西部邊境的重任。在西周的幫助下,秦分支重新奪回了秦人嫡支犬丘之地。在歷經65年戰爭後,秦襄公選擇了和親西戎,結束戰爭。為幫助宜臼奪取太子之位,秦和西戎部落一起和周幽王在驪山之下決戰,並擊殺周幽王和太子伯服。因此,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侯建國。
在周平王東遷後,從秦襄公就開始了東擴奪取關中之路,歷時79年(從公元前766年西岐秦襄公西岐戰死,到687年秦武公設立鄭、杜二縣)。
-
9 # 瓊林夜話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搞得申侯聯合犬戎進宮鎬京,將周幽王殺死,鎬京也毀於戰火。於是,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在鎬京保衛戰和護送平王東遷這兩件大事中,都有秦國的參與,因此,平王給了秦國一個侯國身份,將岐、豐之地以西的地方都給了秦國。當然,這些地方此時是戎族的地盤。秦國終於可以和諸侯國在一條起跑線上了。
一直到齊桓公時期,秦國即位的是穆公。秦穆公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的幫助下,滅國十二,開地千里,隨霸西戎。穆公死後,讓一干大臣陪葬,秦國一下子由強變弱。
到戰國時,秦獻公被迎回秦國,在甘龍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結束了一百多年的內亂,秦國開始有了起色。他的兒子秦孝公即位後,發出求賢令,求來了商鞅。在君臣協力之下,秦國進行變法,一躍而成為富國。到了秦惠王時,秦國已經成了一個強國,這才能讓張儀憑舌頭在諸侯間縱橫。在吞併巴蜀之後,秦國終於成了富強之國。到了秦昭王時,範睢提出遠交近攻,不聽話的則由戰神白起解決,秦昭王一度自稱西帝!秦昭王的兒子即位三天而亡,莊襄王即位三年病死。秦始皇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的幫助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回覆列表
【秦國之崛起】
秦國是如何在六國“合縱”抗禦秦國的情況下以西北一隅之地而崛起併吞並山東六國的呢?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制度基礎,包括法律、行政管理、經濟、郡縣制、鄉里制、軍功爵位制、激勵制、農田管理等。在如此夯實的基礎上,秦國還有著高超的外交政策,以“連橫”破解“合縱”,張儀發明此法,他用外交手段勸服楚懷王破壞了齊楚結盟,但此法只能破壞山東六國的聯合,並不能從根本上消滅六國,最終秦國還是藉助強大的軍事力量用戰爭來消滅他們。
【秦國的發展階段】其一,秦惠文王時期避重就輕,先攻取巴蜀,避過山東六強國的鋒芒,採用韜光養晦的政策,發展自身實力;其二,秦昭襄王時期遠交近攻,與較遠的諸侯國達成外交關係,慢慢蠶食較近的諸侯;其三,秦王嬴政時期收買、暗殺、離間其他各華人才,將其他諸侯各個擊破。
【第一階段】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年僅19歲的太子駟即位,史稱其秦惠文王,上篇提到秦惠文王受太子傅公子虔的鼓動將商鞅車裂,但商鞅的變法繼續實行,秦惠文王對內政治修明,對外避重就輕,韜光養晦。他啟用了張儀、司馬錯(司馬遷八世祖)為相,接連攻打魏國、南韓,取得很多地區,如此強勢的秦國令山東六國恐慌起來。
公元前318年,韓、魏、趙、楚等五國開始合縱伐秦,最強大的齊國明面未參與,但是在暗地裡支援著合縱政策,恰恰此時“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巴蜀兩國就是今天的重慶和四川地區,因為地處偏遠,被中原國家成為夷狄,巴蜀互相攻打,都去向秦國告狀,此時秦國內的張儀與司馬錯發生了意見分歧,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一個提議南下,一個提議東攻,這就涉及了秦國的戰略問題,秦惠文王就讓他們二人談了自己的想法。張儀說:“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張儀認為外交上與魏、楚連橫,戰略上攻打南韓腹地,政治上脅迫周王室,這才是秦國當時的戰略目標。張儀還說:“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應該去周王室所在地區爭取功名,而不是去巴蜀之地爭取小利。司馬錯聽後斷然反對說:“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司馬錯認為擴張土地、富裕百姓、廣佈恩德之後,自然就成王了,應該先改變強化自身,不應該去中原對抗強國,而是花費較小的力量去攻打巴蜀,獲得的版圖和財富得以強國,避免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秦惠文王結合當時的國情同意了司馬錯的意見。
公元期316年,秦惠文王攻打巴蜀並滅之,自此秦國更加強盛,同時鞏固了秦國的後方戰略要地。
【第二階段】秦武王擁有神力,一次他跑到二週之郊問鼎之重量,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將重鼎舉起結果砸傷自己,不久去世,年僅23歲,由於他沒有子嗣,無人即位,他的兄弟就互相爭鬥搶位,此時趙國的趙武靈王用計把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贏稷由趙國送回秦國,贏稷的母親是宣太后,曾是秦惠文王的妃,最終嬴稷成功上位,他就是公元前307年即位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一個有力支持者是宣太后同父異母的弟弟,魏冉,他是秦國兵權實際掌握人。他在掌權期間推薦並重用了白起,後來的白起成長為戰國第一名將,東征六國,建功立業,所以呂思勉在《先秦史》中提到:“秦滅六國蓋始於魏冉”,《史記》《穰侯傳》中也說:“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宣太后與魏冉
魏冉主持國政有功,被封穰侯,此時的秦昭襄王已經在位三十餘年,國政卻始終掌握在自己的舅舅手裡,恰巧范雎來到秦國,在一次魏冉想要以國家名義出兵擴大自己封邑的情況下,范雎抓住了機會,求見秦昭襄王。他故意來到永巷,在秦王路過時下人告訴他秦王要過,讓他退開,范雎大喊,秦國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麼秦王,此話正中秦王的心病要害,他被召入離宮,向秦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則王之尺也”。他建議秦王慢慢蠶食中原諸國,“王若用霸,必親中國以為中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則附韓、魏,因可虜也”。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以范雎為客卿,參與兵權,魏冉被逐漸排擠,最終鬱鬱而終。
【第三階段】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七十多歲去世,只有清朝的康熙老人家才超過他統治了六十年之久。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即位僅三天就不幸身亡,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三年,秦莊襄王正是秦王嬴政的父親。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
秦王嬴政
李斯本是楚國基層小官,生活很清貧,他想上進,就來到齊國向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他同學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韓非,學成之後看中秦國,公元前247年,他毅然來到秦國。首先他來到國相呂不韋門下做門客,呂不韋看中其才略提為客卿,此時國政大權還掌握在呂不韋手裡。直到公元前238年,嬴政才親政,相繼除掉嫪毐和呂不韋,自此趙太后徹底放下權力。嬴政十年時,由於積壓已久的內外客卿矛盾,秦王禁不住壓力釋出了《逐客令》,驅逐所有在秦國內的六國客卿出境,李斯也赫然在列,為此李斯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書中歷數秦穆公以來重用的客卿的成就,如商鞅、張儀、范雎等,提到驅逐客卿的各種弊端,嬴政讀後立即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摘取《諫逐客書》
李斯
嬴政審時度勢,作為一個君主可以知錯就改,具有很強的領導之氣,自此李斯開始得到重用。
李斯在勸諫嬴政挽留六國客卿在秦國的同時,開始輔佐嬴政利用各種手段打擊六國本土的人才。用重金收買他華人才,不從者就派人暗殺掉,甚至用離間的辦法挑撥對方君臣的關係。
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史記》《李斯列傳》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十八年,嬴政派王翦帶兵攻打趙國,卻遭到了趙國也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李牧(還有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和司馬尚的抵抗,王翦這時就賄賂趙王寵臣郭開和趙國使者,讓他們向趙王詆譭李牧和司馬尚,採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司馬尚被撤職。李牧死後,趙國不堪一擊,王翦勢如破竹,一舉拿下趙國的東陽,俘虜了趙王,從此趙國土地改稱秦郡。後來的齊國也是臣僚被收買而導致滅國。秦國最終一統天下。
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