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山萬丈

    “免死金牌”學名叫做“丹書鐵券”,這物件從劉邦開始出現,清朝之前的歷代王朝都用此來籠絡功臣,免除死罪。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往往都未能達到其宣稱的效力,尤其在明太祖時期,更是成了一個大笑話。

    具體什麼樣的呢?根據文獻記載,鐵券形制如同拱形的瓦片,按等級分為大小七等,整個鐵券用金字鑲嵌,鐵券外邊刻著受封人的履歷、功勞、恩俸,用來記述功勞;中間部分是最重要,刻著免死、免罪、減祿的數目,用來時刻提醒,防止犯錯。諸如這樣的記載“本身,一犯死罪,減祿五分;二犯死罪,祿米全不支給。子,一犯死罪,祿米全不支給。”鐵券一共有九十七副,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的頒賜給功臣,右邊的收藏於皇宮內府,有事情的時候,合二為一,用以核對。

    明太祖朱元璋打垮了蒙古族統治的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國,“天下歸於一統”。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為了仿效古代帝皇表彰開國功臣的殊勳,對他們“賜以鐵券,以申河山帶礪之誓”,命禮部官員擬訂鐵券的形制規模。可是,禮部官員們誰也沒有見過鐵券的樣子,束手無策。幸好在元朝做過禮部尚書的翰林學士危素見多識廣,便向朱元璋奏道:唐昭宗曾經給錢鏐賜過鐵券,錢的子孫現多住在臺州,其第十五世孫錢尚德,元朝的時候做過青田教諭,聽說這件寶物現在還藏在他的家裡。朱元璋聽後大喜,立即下了道聖旨,叫錢尚德將鐵券送至京師。錢尚德接到聖旨後,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立即把錢氏鐵券和錢氏五王畫像一起送赴京城。朱元璋得悉鐵券已到,馬上會同幾位主要大臣——丞相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禮部主事王肅等一道觀賞。觀賞後命禮部用木照樣雕一模子,留作格式,以備製作。而後命有司設宴招待錢尚德一行,仍將鐵券並五王像交錢氏帶回臨海以世代寶藏。鐵券的進京,使朝臣們大開眼界,他們爭相吟詠,唱和不迭,臨歸時,文壇領袖宋濂特地為之撰寫了一篇詩序來紀念這件盛事。

    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二等,侯爵分為三等,伯爵分為二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於內府。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偽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平定,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公爵六人(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侯爵二十八人(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一併賜予鐵券。歷經十幾年腥風血雨,百戰餘生的開國功臣們捧著手中的鐵券,天真的以為自己用血肉換來的大明江山,必將永遠恩澤他以及他們的後世子孫。誰也沒有料到,噩夢從此開時,這張“免死券”最終卻成了他們的“催命符”。

    得以善終者14位,簡況如下:

    1.鄧愈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尤其善於撫慰降兵,可謂一代名將,開國後被封為衛國公。1377年,鄧愈平定吐蕃之亂,回軍途中病死於壽春。鄧愈生長於亂世,他的父親就是個重信講義之人,那時候民間有很多自發形成的民兵隊伍來保家衛國,鄧愈的父親當時就被推舉為團長,帶領隊伍英勇對敵。後來,他的父親戰死,鄧愈的哥哥繼承了隊伍,可惜,不久後,他的哥哥也因病去世,隨後鄧愈繼承兵權,親自帶兵打仗,那時候鄧愈年僅十六歲。鄧愈有領軍的頭腦,作戰的本領,每次出征,他都是衝在最前線,軍隊裡的將士因此也很信服他。兩年後,鄧愈率軍投靠朱元璋,連鄧愈這個名字也是朱元璋賜的,原來,鄧愈原名叫鄧友德。不負朱元璋所望,鄧愈為其打了無數勝仗。

      文言文《明史鄧愈傳》記載,鄧愈治軍嚴格,當他得知的部下搶奪百姓後,馬上下令凡掠奪百姓者,斬。那些被搶來的百姓,把他們安置在一間空屋內,還自己煮粥給他們吃。可還是有一些貪婪計程車兵出現,他們趁晚上打劫,被鄧愈知曉後,大街鞭打這些士兵示眾,以儆效尤。鄧愈將這些被搶來的孩子送回給了各家各戶,從此,百姓也漸漸認可了鄧愈。

      對於那些歸降的戰士,或佔領的地區,鄧愈讓他們保留於原籍,還讓後面的人耕田種地,一邊種地,一邊打仗,對百姓也相當仁愛,因此,那些百姓也相當愛戴他。

      可惜的是鄧愈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才41歲。文言文中提到,朱元璋對他的死非常悲痛,三天沒有上朝,親自祭奠他,親自為他選墓地,最後鄧愈被安葬與南京雨花臺。

    鄧鎮:鄧愈長子。襲封衛國公,改封申國公,他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以胡黨獲罪,鄧鎮受牽連坐罪被殺。

    鄧銘:鄧愈次子。

    鄧源:鄧鎮嗣子,本為鄧鎮的弟弟鄧銘之子。

    鄧梃:鄧源之子。

    鄧炳:鄧梃之子。1492年(弘治五年),授南京錦衣衛世襲指揮使。

    鄧繼坤:鄧炳之子。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續封定遠侯,世襲爵位。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去世。

    鄧祖錫:鄧繼坤之子。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襲定遠侯。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農曆四月去世。

    鄧世棟:鄧祖錫之孫。1572年(隆慶六年)農曆三月襲定遠侯。1588年(萬曆十六年)去世。

    鄧紹煜:鄧世棟之子。一作遠煜。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農曆十二月襲定遠侯。1627年(天啟七年)去世。

    鄧文明:鄧紹煜之子。1628年(崇禎元年)農曆二月襲定遠侯。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明朝京城失陷,被李自成軍隊殺死。

    2.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也是其“革命”之路的“引路人”,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湯和戎馬一生,南征北戰達三十多年,1368年朱元璋登位,準備大封功臣。朱元璋並沒有像對其他人一樣封湯和為公,而故意降他一等為侯。但湯和不貪公,也不發牢騷。繼續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幾年之後,被提升為公。湯和很善於捕捉朱元璋的心思。都說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無數,可湯和這樣關鍵性的“革命引路人”畢竟是安然無恙(湯和自己也做得很好,隨著地位、權勢的上升,他選擇及時地解甲歸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見朱元璋心性之一斑。在眾多高階將領中湯和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也就是說朱元璋對掌握軍權的老臣開始不放心了,湯和就投其所好,與其等他“杯酒釋兵權”,不如自己主動急流勇退,於是,在眾多高階將領中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還下令立刻撥款在老家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

    當時明朝所面臨的外患主要是倭寇,經常騷擾沿海一帶。朱元璋對此很頭疼,他把湯和召回來,讓他前去解決此事。湯和到達沿海地區,瞭解了實際情況後,決定在江浙沿海一帶修築59座城來防範倭寇。一年後,59座城建好了,湯和便返京覆命。這時,鳳陽新宅也已建成。湯和帶著妻子兒女去向朱元璋辭行,朱元璋賜他三百兩黃金、二千兩白金、三千錠紙鈔、四十多套彩幣,對湯和的夫人也是多次下詔褒獎,賞賜物品不斷。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覲見皇帝。

    湯和辭官回鄉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就此放過他,朱元璋安排了不少耳目去監視他,他的一舉一動每天都有人上報到朱元璋那裡。湯和每天遊山玩水,喝酒下棋,從來不和地方鄉紳結交,也不談論國家大事。他還嚴格要求子女,遵守法紀。漸漸地朱元璋對他放心了。

    湯和懂得急流勇退。在功臣名就、位極人臣時,他選擇了歸隱,實在不能不說湯和非常聰明。他懂得揣摩皇帝心思,懂得自保,這大概是他能得以倖存的原因。

    就這樣,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死後追封為東甌王,諡襄武,可說是備極哀榮。朱元璋是鐵了心要殺盡所有功臣的,天網恢恢之下,湯和能成漏網之魚,確實是個歷史奇蹟。可見,《明史》裡說湯和“沉敏多智數”,絕非溢美之辭,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了個“異數”。

    3.郭興曾參與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西征、平定四川等戰役,洪武三年(1370年),郭興被任命為秦王武傅,兼任陝西行

    都督府

    僉事。同年冬天,賜封功臣,郭興因為不守紀律的原因,只被封了個鞏昌侯,食邑一千五百石,賜予世襲的憑證。

    洪武四年(1371年),郭興攻伐蜀地,攻克漢州、成都。

    洪武六年(1373年),郭興隨徐達鎮守北平,與

    陳德

    於答剌海口打敗元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郭興於臨清練兵;十六年(1383年)巡行北疆,回京第二年去世。追贈陝國公,諡“宣武”,後因為牽扯到

    胡惟庸案

    被削除爵位。

    郭興能保命因為妹妹:

    郭氏

    ,嫁與朱元璋為妃,即

    寧妃

    4.顧時因功被封為大都督同知、濟寧侯。1379年,顧時病死,可謂善終。追贈滕國公,諡襄靖,歿葬明孝陵之北,以事皇帝。洪武廿三年,因

    胡惟庸案

    ,時祖名列於榜首,其子祖諱敬,字子期爵除,蒙蜀獻王恩,遷至四川,其後世中有因征討

    張獻忠

    而著名的明靖錦將軍、

    太子太師

    顧丁,諱存志,以及清朝乾隆年的翰林院編修

    顧汝修

    等,俱為其子孫。

    5.陳德曾參加長興守衛戰、鄱陽湖之戰,後跟隨徐達北伐,因功被封為臨江侯。1377年,陳德告老還鄉,翌年病死。追封杞國公,諡定襄。

    子鏞襲封。”——《明史》(卷131)

    其子陳鏞——臨江侯

    十六年為徵南左副將軍,討平龍泉諸山寇。練兵汴梁。

    十九年與靖海侯吳禎城會州。

    二十年從馮勝徵納哈出,將至金山,與大軍異道相失,敗沒。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黨,詔書言其徵西時有過,被鐫責,遂與惟庸通謀。爵除。

    6.王志曾參與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伐中原的戰爭,因功封六安侯。1377年,王志病死於南京。追封許國公,諡襄簡。

    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謫安南衛指揮使。卒,無子。弟琙嗣,改清平衛,世襲。志亦追坐胡惟庸黨,以死不問。

    7.華雲龍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又追隨徐達北伐,因功封淮安侯。後巡邊雲州、協守北平,洪武七年(1374年),有人彈劾華雲龍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還越級享用元朝宮中的物品,於是朝廷召回華雲龍,華雲龍在回京的途中去世。(據專家考證為賜死)不過頗為幸運的是,朱元璋履行了諾言,他的兒子都暫時承襲了爵位,記住只是暫時的。李文忠病重時,朱元璋命華中照料他;後來李文忠懷疑被下毒致死,華中因此事被連坐,貶謫而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論罪,爵除。

    8.吳良堅守江陰十年,屢挫張士誠,成為朱元璋的東南屏障,因功封江陰侯。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將青州封賜給齊王朱榑,又因吳良是齊王的岳父,便派他到青州督建王府。[

    1381年(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吳良在青州病逝,時年五十八歲,朱元璋輟朝三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江國公,賜諡襄烈。1382年(洪武十五年)二月,賜葬鐘山之陰。長子: 吳高,曾任神策衛試指揮使,襲爵江陰侯,後被廢為 庶人。

    次子:吳壽安。

    女兒:吳氏,嫁齊王朱榑,封齊王妃。

    9.吳楨為吳良之弟,深通水戰兵法,因功封靖海將軍、靖海侯。1379年病死。追封海國公,諡襄毅,與良俱肖像功臣廟。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論禎胡惟庸黨,爵除。

    10.俞通源為俞通海之弟,深習水戰,武藝超群,民間傳說其在作戰中,能在水面踏波而行。常隨徐達征戰,因功封南安侯,二十一年八月,以虢國夫人(俞通海妻於氏)卒而詔返京師。二十二年春,詔還鄉,賜鈔五萬,置第於巢。未行,二月二十七日以病薨於金陵家中,歲四十有四,賜葬江寧縣聚寶山之原。妻吳氏封侯夫人,子一女三,男曰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11.華高深習水戰,曾擊敗陳友諒,援助長興、攻破武昌、淮東等地,因功封廣德侯。後受命修繕廣東邊海城堡,於1370年病死於瓊州。洪武四年四月,廣東的工程竣工,華高到了瓊州,不久病逝。最初,因有人說他經營私利,所以他得到的年食祿最少,最後竟貧窮到了無法安葬的地步,朱元璋很是憐惜,於是下令補支祿三百石,但因為華高沒有兒子,所得的誥券被一併葬入了墓中。朱元璋還追封其為曹國公,諡號武莊,洪武四年六月還葬黃墩,其肖像被祭於功臣廟中。

    12.康茂才本為元將,投降前已官至淮西宣慰使、都元帥。投降後,康茂才參加過征戰陳友諒、張士誠戰役,因功封蘄春侯。1370年(洪武三年),康茂才又隨徐達奪取定西、興元(今陝西漢中),在回軍途中病逝,時年五十七歲。朱元璋得知後,追贈康茂才為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蘄國公,賜諡武義(一作武康)史載:康茂才、康茂林兄弟二人為朱元章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後,封弟弟在山東青州府為衡王,建衡王府。由於康茂林沒有兒子是康茂才二兒子康鑑過繼給他的。

    13.韓政曾參與平定張士誠、北伐元朝的戰爭,因功封東平侯。1378年病死。十一年二月卒,帝親臨其喪。追封鄆國公。

      子勳襲。二十六年坐藍黨誅,爵除。

    14.梅思祖初為元朝義軍元帥,後歸降朱元璋,曾參與消滅張士誠及北伐戰役,因功封汝南侯。1382年隨傅友德平定雲貴,旋病死。他最初是效忠元朝的義兵元帥,後來叛了朝廷,改投到“紅巾賊”龍鳳政權劉福通的門下。梅思祖的叛變行為導致他的老父親被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剁成肉泥(醢刑)。

      梅思祖的選擇可是他親爹的骨肉化泥換來的,總要信守幾天吧?可是不然。他依附龍鳳政權沒多久,又轉換門庭,投靠了張士誠,做了張的中書左丞,替“吳國”鎮守淮上重地淮安。

      這樣一個投降派,一來就讓他做大官,張士誠算是對得起他了。那時張士誠與朱元璋交兵正急,可梅思祖不“思”報答,反而很快辜負了張氏的信任,獻出所守四州之地,投降了朱元璋。為此,張士誠殺了他兄弟數人。梅思祖在洪武十五年卒於雲南,所謂死的早,昇天快,然而不幸的是,到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興故丞相胡惟庸黨案時,這位作古已經八年的侯仍然受到追究,一家人都被殺死——梅思祖生時害人,死了還要連累家人,

    這14位除了湯和外子孫都受胡案和藍案的牽連,免死金牌啥用沒有!

    20位橫死者簡況如下:

    1.李善長功業之偉,可比肩漢相蕭何,開國後被封為左丞相、南韓公。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和出生在安徽鳳陽的朱元璋算是半個同鄉。當年元末大亂,朱元璋作為放牛娃和落魄和尚的傑出代表,毅然決然地率領貧苦的小夥伴們鬧起了革命。雖說那時候拉隊伍鬧革命的人很多,但朱元璋是其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個。那時候的李善長已經四十來歲了,在家鄉也混得有模有樣,用現在老百姓的話說他就是“鄉里能主事的”。有一天朱元璋率軍攻打滁州,正好路過定遠,操夠了紅白喜事心的李善長敏銳地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他就趕著牛車去朱元璋的軍營拜見了這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老鄉。當時的朱元璋求賢若渴,又聽說李善長在他們鄉里是個能人,於是就熱情地接待了他。

    朱元璋熱情歸熱情,但他還是要看看李善長是不是真有兩把刷子,於是一場不亞於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幕就在在朱元璋的軍營裡上演了——當時朱元璋故作憂心忡忡地問李善長:“先生啊,天下這麼亂,你說何時才能安定下來啊?”李善長辛辛苦苦地來向朱元璋毛遂自薦,可不是一點面試準備都沒有的,他早就料到他的老闆會這麼問他,於是就把昨晚和他老婆演練了好幾遍的對話一股腦地都說了出來:“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長的意思是說:“朱老闆啊,你應該學習另一位創業達人劉邦先生,他也是白手起家,但是人家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創業五年公司就上市了。現在您面臨的市場環境和當年劉邦面臨的一樣,而且您的老家和他的老家離得又很近,只要您肯學習他的創業經驗,相信您不久也能成為首富。”當時的朱元璋雖說也領兵一方了,但是李善長一上來就讓他拿劉邦做榜樣,可以說是異常地看好他。朱元璋一聽高興壞了,認為李善長這個人做我的高管靠譜,於是就安排他做了“掌書記”。後來,朱元璋又讓李善長身兼數職,既做辦公室主任又做後勤主管,還做了人事部的經理。

    沒過幾年,朱元璋就在李善長的輔佐下奪得了天下。想想當初李善長對朱元璋說的話,果然都應驗了。不過李善長說錯了一點,雖然朱元璋也做了開國之君,但是他並不像劉邦一樣豁達大度,而且剛好相反,朱元璋可以說是歷朝皇帝中猜忌疑心最重的一個了。當然,朱元璋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徹底穩定,朱老闆心想既然創業剛剛成功,那也不能太小氣了,要給大家分分紅。李善長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造反之初,就忙裡忙外。開國後的朱元璋,自是不忘李善長的功績,並將丹書鐵券賜給他。朱元璋當著眾多文臣武將的面,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當時一共封了六公和二十八侯,李善長居六公之首,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而且李善長的年薪最高,每年俸祿四千石。同為開國功臣的劉伯溫只有二百四十石的年俸,由此可見李善長的地位有多崇高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給了李善長一個其他人都沒有的獎賞,那就是傳說中的“丹書鐵券”,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免死金牌”。據說鐵券上寫著這樣一行字:“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看到這,大家可能會想,朱元璋這個老闆真給力,除了給股份給獎金,還給發了一塊“免死金牌”,不僅能免當事人兩死,還順帶著免了兒子一死。然而,伴君如伴虎,深知朱元璋為人的李善長,愣是二話沒說,辭官回了家。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跑,已為時晚矣。數幾年後,就因胡惟庸造反,朱元璋愣是紅口白牙地說李善長是幕後黑手。於是朱元璋就抓住這個機會賜死了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李善長。

    當時朱元璋給李善長羅織的罪名是這樣的:“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字面意思是說“李善長作為開國元勳,知道別人要謀逆居然不告發,而且還猶疑觀望,實在是大逆不道。”其實朱元璋要表達的意思只有一個:別想著你的免死鐵券了,關於那塊爛牌子,解釋權歸朕所有!“手中握有“爾免二死,子免一死”鐵券的大明開國頭號功臣李善長“”免死金牌”愣是沒起作用,可嘆全家數十餘口無一倖免。

    2.徐達功業甚偉,可比肩漢將韓信,開國後被封為右丞相、魏國公,同樣位極人臣。朱元璋所頒發的鐵券中,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有3次,其子免死2次,其餘大多數公侯的免死次數都在2次或1次。魏國公徐達忠厚老實,和朱元璋從小玩到大,膽子很小。朱元璋還在當吳王時,故意把徐達灌醉,扶他到自己的大王床睡覺,試驗一下他有多大的野心。徐達酒醒後,嚇得魂不附體,在朱元璋面前叩頭謝罪,如搗蒜一般。朱元璋看了哈哈大笑。就是這個老實人,1385年,因為他老婆說錯一句話,朱元璋派人把她殺了。徐達的妻子謝氏是謝再興的女兒。朱元璋擅自作主把她嫁給徐達,沒有通知謝再興,謝再興因此懷恨,投奔張士誠。朱元璋最痛恨叛將,對他的女兒大概也恨屋及烏。

    謝氏武功很好,使百斤大鐵錘,有萬夫不擋之勇,就是缺心眼兒,心裡藏不住話。謝氏入宮朝賀時,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見皇宮金碧輝煌、十分氣派,忍不住對馬皇后誇獎:“你家真不錯,太好了!我家沒有你家好啊!”竟然被朱元璋聽見,你難道想弄個大皇宮不成?朱元璋又想起他父親叛變的往事,十分不爽。他在宮中設宴款待徐達,席間觥籌交錯之時,派勇士到徐府殺謝氏。勇士身手十分了得,殺掉謝氏後回來向朱元璋覆命,宴席還沒散。朱元璋高興地對徐達說:“你就放心吧,今後可以免除滅門大禍了!”徐達聽著發暈,回到家裡,看到妻子冰冷的屍體,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面對殺妻之恨,他不敢說個不字,連一點恨意都不敢有。1385年,徐達背疽發作,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卻賜以蒸鵝,不吃就是違抗皇命的死罪,徐達在使者的監督下不敢不吃,一邊老淚縱橫,一邊硬著頭皮,吃下這隻致命的蒸鵝,幾天後一命嗚呼。

    3.李文忠為朱元璋外甥兼養子,驍勇善戰,因功封左都督、曹國公,執掌帝國軍權。因對朱元璋屠殺功臣屢有勸諫,備受斥責,被削職幽禁,1384年疑遭毒殺。李文忠曾經批評皇帝太依賴宦官,對待官員太苛刻。他居然被毒死(有的說是病死),理由是——禮賢下士,周圍知識分子太多,難道你想搞小動作不成?臨死前,他對朱元璋說,我給你一句忠告:要少殺人,防止宦官作惡。朱元璋聽了,猜測是幕府教唆他這麼說的,大怒,把所有的幕府全部殺了,李文忠身邊的醫生、奴婢60多人全部滅族。不過,朱元璋還是採納他的部分意見:禁止宦官干政,不許他們讀書識字,否則剝皮處死。

    4.馮勝為開國名將,“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因功被封為宋國公。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找藉口殺宋國公馮勝。馮勝降服元代丞相哈納出的20萬軍隊後,押送降將,勝利班師。馮勝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宣佈有罪,剝奪兵權,發往安徽鳳陽軟禁。另外一種說法是,他回到南京後,朱元璋賜給他一杯毒酒,將他處死。馮勝在人生巔峰落馬,可能因為他驕傲自大,行為不軌。1389年,他的女婿周王曾經秘密地去鳳陽會見馮勝,可能他們的軍事同盟關係威脅到皇權。

    5.常茂為名將常遇春之子,為將勇猛多智,綽號“無敵大將”,蔭父之功,承爵鄭國公。1387年因罪被遠流龍州,4年後客死異鄉。

    6.唐勝宗作戰勇猛、謀略過人,因功被封為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復爵,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7.陸仲亨少負武略,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平定廣東、湖南等戰役中有功,被封為吉安侯。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復爵,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8.周德興也是朱元璋的“發小”,因功封江夏侯。1392年,其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淫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

    9.耿炳文曾堅守軍事要地長興十年,因功封長興侯。耿炳文成功躲過朱元璋的毒手,卻因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為敵,於1403年畏罪自殺。

    10.鄭遇春曾參加渡江戰役以平定陳友諒之戰,因功封同知大都督府事、滎陽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

    11.費聚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因功封平涼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

    12.趙庸深習水戰,後多次跟隨常遇春、李文忠北伐,立功甚多,因私納奴婢不得封公,只封為南雄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13.德慶侯廖永忠的免死鐵券,第一個成為空頭支票。他在很多戰鬥中有功,特別是在鄱陽湖之戰中殊死戰鬥。他還淹死小明王,掃除朱元璋稱帝的障礙。 廖永忠深習水戰,在鄱陽湖之戰中立有大功,後參加平定福建、兩廣之戰,因功封德慶侯。1375年,因“逾制”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朱元璋將其殺死,理由是他私自穿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屬於逾制,等同於有篡國奪權的野心。

    14.楊璟在平定湖廣、廣西及山西戰役中有功,因功封營陽侯。1382年坐胡惟庸案被殺,並滅三族。

    15.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打而死。朱亮祖原是元朝的一員猛將,作戰非常勇敢,雖被明軍多次俘虜,但從不求饒,誓死不降,一副要殺要剮全憑你處置的勁兒。朱元璋非常欣賞他的勇敢,委以重任。他曾經參加平定四川的戰役,因為擅殺部下,被皇帝取消獎賞。他鎮守廣東,仍然惡習難改,鞭打當地官員,接受富商賄賂,做了很多違法犯罪的事情。番禺知縣道同給朱元璋寫秘密材料,揭發朱亮祖的罪行。朱亮祖反咬一口,汙衊道同對他傲慢無禮。對大官傲慢無禮,就等於自取滅亡,將道同判處死刑。朱元璋將朱亮祖父子召到南京,用鞭子活活打死。朱亮祖參與過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及明夏政權的戰役,因功封永嘉侯。

    16.傅友德有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大功,被封為潁川侯,後改封穎國公。1394年,潁國公傅友德自殺。他為朱元璋效命33年,功勞不在徐達、常遇春之下,兒子做駙馬,女兒做晉王嗣子的妃子。藍玉被殺後,定遠侯王弼看穿朱元璋的心思,對傅友德說:皇上年紀大了,我們該早點找出路了!不幸又被朱元璋聽到,心裡老大不高興。這年冬天,大家在皇宮開宴會,還沒吃完,傅友德習慣性地站起身來,抹抹嘴,準備先撤。朱元璋很不高興,責備他大不敬,氣呼呼對他說:“你把你兩個兒子叫來。”

    傅友德起身剛走,叫衛士又傳話:叫他把兩個兒子的人頭拿來。不一會兒,傅友德真提著兩顆血淋淋的人頭來了。宴席的氣氛頓時緊張到極點,空氣似乎凝固了。朱元璋囁嚅道:“你還真下得了手啊!”沒想到傅友德作出一個驚人的動作,只見他從寬大的袖子裡拔出匕首,對朱元璋大聲說:“你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那你現在就拿去吧!”說完,把匕首往脖子上一抹,流血百步,自殺而亡。朱元璋怒不可遏,把他的家屬全部發配到當時兩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遼東和雲南。

    17.胡美參加過消滅張士誠戰役,並有平定淮東、福建之功,被封為豫章侯,改封臨川侯。1392年,因“穢亂宮禁”之罪被賜自盡。

    18.黃彬有平定江西、古州之功,被封為宜春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19.曹良臣有平定淮東、浙西之功,被封為宣寧侯。1372年隨李文忠北伐,戰死於阿魯渾河。

    20.陸聚原為元朝樞密院同知,後率部歸降朱元璋,隨徐達北伐,因功被封為河南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總的看來,歷代皇帝發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正如男士們把妹時的發誓一樣,可信度不高,基本不靠譜。認真,你就輸了。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千古未有。“雄猜好殺”是他的天性。他也真是偉得太大了。

  • 2 # 古今通史

    靜謐的黑夜,深宮廣院之中,曾經的“淮右布衣”朱元璋正倒揹著雙手,猶如轉磨一般的兜著圈子,迷茫中的他,似不知疲累,沉重的腳步象似透露著危局,緊鎖的雙眉也好似配合著烘托內心的焦灼,挺拔的腰身雖亦如壯年,但在此時卻給人一種錯覺般不堪重負的樣子。

    一個時辰,這在平時本不算短的時間,卻已在不經意中,隨著不止的步伐而匆匆掠過,“我該怎麼辦?我又能怎麼辦”朱元璋雖然一直陷於自責,但這對現在所遭遇的難題來說,怕是也已於事無補了,當初為什麼要給胡惟庸免死鐵券?一經想起就不禁勾起那本已停歇的出離憤怒:

    “用朕賜予他的權利作威作福,天子腳下把無辜的車伕私刑至死,誰給他的膽子,楊憲被誅後,朕本想著他能得些教訓,縱容他獨相擅權還不能表達朕對他的信任麼,本想敲打一下,嚇住就算了,誰曾想,他信以為真,竟然敢作亂犯上!而且......而且這廝竟然把自己謀反的勢力潛伏的如此隱秘,倒是朕疏忽了,李善長,你的好同鄉,你的侄女婿!胡惟庸的事你當真不知道麼......仁愛天下之心當真是不能有的,以往,還是我心軟了,早知有劉邦,何必瞎慌張。就是胡惟庸這事,徹底改變了朕的寬鬆性子,怪不得我今後殺盡功臣良將了。”

    而此時,身負遮天大鍋的胡惟庸還在緊鑼密鼓的佈置著由暗轉明的人馬精兵,微微扭動頸項,映入眼簾的自然就是那皇宮,那個想要奪取自己性命的皇帝,就在那裡!在大事可期的憧憬中,皇宮也彷彿散發著濃濃的蕭瑟。“朱八八,你等著......我賜你滿門剛烈,你以後就叫豬剛鬣好了”

    “惟庸得志,必為民害。”劉基的諫言適時的又在耳畔響起,令朱元璋的心裡不免又多了一層陰影、一絲焦躁、一分愧然“唉,是朕不聽忠言害了伯溫,終究也害了朕。”

    可是自責已然無用,免死鐵券……這免死鐵券一旦賜給他,無異於給他續命一條,而朕又有幾條命可以任由他屠戮?!我不能殺他,他卻可籍此殺我,朕不是無信無義之人,自己賜的免死鐵券,又怎可出爾反爾。

    隨著端硯與地面作出了親密接觸,巨響聲中,原本困得看似在撞牆的太監奇雲一個激靈轉而清醒,隨著目力恢復如常,不屑的笑意輕輕扯起了他的嘴角,唉,還是讓咱家幫幫這個死心眼的皇帝吧。

    “黃桑,所謂免死鐵券就是陛下您作為獎勵,賜給臣子們的一句話而已,相當於陛下您說——朕賜你不死,是吧,黃桑~”

    “那是自然,可這又如何?”朱元璋哀怨中輕蹙雙眉如深閨怨女般,略帶不耐的反詰道。

    “您對他免死兩次,那您殺他三次不就得了”奇雲以手唇邊斜吻,笑意中竟帶了絲嬌憨。

    “嗯————”生生止住嘔吐的朱元璋自是不敢多言,只能以狐疑的眼神暗示奇雲繼續說下去。

    奇雲顧盼一笑,“黃桑~~您......”

    “等等!你轉過身去說”

    面帶假意嗔怒的做作神色,奇雲重重擺過雙肩,然後才輕轉臀胯像極了春風浮動的楊柳枝葉。

    “黃~~”

    “滾到柱子後面去說......”

    槓鈴般的笑聲從紅柱後傳出——老奴獻上三計:

    (;°○° )

    黃桑如果想殺必殺之人,兩次免死,三次誅殺確是兒戲了些,老奴也只是打個比方。

    真正的方法,第一種就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鐵券免死,卻不免造反之人,如果謀反都可以,那是不是手持鐵券之人,都可以造幾次反呢,所以殺那些亂臣賊子,任何人都不會說什麼的,總不能因為陛下賜的鐵券,就讓皇上受死吧。即便沒有造反,您也可以安個罪名嘛,比如:他宅子所用土地,有王氣——比如,您去大臣家做客,我假裝跑過去阻止,您心生疑惑跑回宮一看,大臣家中刀槍林立!

    再比如:您可以著錦衣衛指揮使覲見,說“朕就是覺得他要造反!你懂的!”然後做抽搐性上下挑眉狀,錦衣衛可不是噴天噴地噴皇帝的言官,他自然會聽您的,手下得重些,什麼結果也都出來了,他自己不想活,難道全家也都去死麼,總會有辦法攀誣的,別忘了加一條謀反罪名。詔獄的刑訊可不是刑部能比的,比如,彈琵琶,一曲十面埋伏奏過,估計同黨名單比莎士比亞全集還要厚上幾分。

    第二種方法,殺了再說,適用於心情焦躁、毫無耐心和晚上沒做好夢的時候,殺就殺了,誰敢炸毛反手再整治他們,天威之下,他們自然是怕引火燒身,誰還來討這種無趣,再說了,該殺的人都已經死了,他又為誰鳴冤,難道不怕同黨之嫌。

    第三種方法:失手打死。我們沒有砍頭,沒有凌遲,更沒有剝皮揎草,只是因為某個太監的腳尖沒擺對角度,所以把人活活打死了,深表遺憾的同時,對這種不具專業素質的小吏,我們表示強烈譴責,道義上我們當然還是允許家屬收屍的,他的爵位麼,我也不剝奪,讓他帶進棺材,但是世襲罔替您就別做夢了,對此事,我們表示憤慨和痛心的同時,也感到深深的無奈,畢竟小吏也是為國效命,用力大些那表示他對國家忠心,認真賣力幹活吖,所以,這件事就算了吧。

    “好好好,其實四天前御史中丞塗節就已經彈劾胡惟庸謀反。正好胡惟庸又約我去他家中看什麼奇景,朕將計就計,選擇胡惟庸誘我,我逃回皇宮,見刀槍林立......”

    第一次用另類方式答題,主要是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剛回來,微醉的情況下答出此題,諸位勿怪,多謝多謝,今後會正經些,前面的篇幅不必認真,答題內容是最後幾段。拜託關注,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3 # 歷史有知社

    朱元璋是歷史上屠戮功臣最為登峰造極的皇帝,雖然民間流傳“朱元璋火燒功臣樓”的故事乃系虛構,卻也很符合朱元璋那種毒辣的性格。明初的開國功臣,經“胡惟庸案”、“藍玉案”而被洗劫一空,而令人啼笑的是這些開國功臣們皆持有朱元璋當初賜予的“免死金牌”,為何“免死金牌”也免不了功臣們一死呢?

    “免死金牌”的正式稱謂為“丹書鐵券”,因最早是用“硃砂”(丹砂)寫在鐵券之上,故稱“丹書鐵券”。而其本身又是君臣之間的一種“契約”,故也稱“丹書鐵契”。再後來,又改用金填字,於是,又稱金書鐵券。“丹書鐵券”是皇室給功臣們的最高褒獎,該制度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

    據《漢書·高帝傳下》記載:..天下既定,(劉邦)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而早期的“丹書鐵券”並沒有免罪、免死等特權,僅相當於功臣們的“功勞簿”,以作為功臣們及其後世子孫晉爵襲侯的憑證。但隨著後世帝王對勳臣、權臣籠絡需求的出現,漸漸就將“免除死罪”書寫在鐵券之上,也就成為了“免死金牌”。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為籠絡功臣勳舊,也決定效仿前例,給功臣勳舊們授予金書鐵券(免死金牌),便從吳越王錢鏐的後世子孫那裡,找來唐昭宗賜予錢鏐的金書鐵券,而加以仿製。明朝的金書鐵券按尺寸分為七等,凡被封為公、侯、伯的勳臣。依其功績大小,皆被賜予等級不一的金書鐵券。而這些“金書鐵券”雖功效不等,但也都有“免死”功能。

    那為何在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時,這些“免死金牌”卻統統失效了呢?

    其一,明朝的“免死金牌”,是除謀反大逆之外,一切死刑皆免。即是說,“謀逆”不在免死之列。這也是朱元璋為何要大興“胡惟庸案”、“藍玉案”的原因所在,此兩大案皆屬“謀逆”,而不在“免死”之列。受此兩案株連,前後被殺者達四萬五千餘人。

    其二,皇權至高無上而缺乏制約。儘管朱元璋以“胡、藍”兩案大肆誅戮功臣,可還是一些功臣勳舊精於“明哲保身”之道,而實在抓不到把柄。於是,朱元璋也就漸漸失去了耐性,將一些並無罪名的勳舊,直接賜死。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皆無罪賜死,此是對雙方契約(金書鐵券,本質上是君臣雙方的契約)的公然踐踏。

    西方能有“契約精神”,乃是其層層分封,致使君權較弱,權力相對均衡,而整個西歐中世紀史上又處於一種“分裂”狀態。肆意“毀約”會遭致孤立而自絕前途,故都不敢輕易毀約。而中國自秦以後,便處於帝制時代,皇權至高無上而缺乏制衡力量,錯殺、妄殺功臣名將的政治風險很低,而帝制在本質上已淪為一種“流氓”政治。

  • 4 # 盪漾飛劍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免死鐵券:

    免死鐵券最早名叫丹書鐵券,始於漢朝劉邦時期,劉邦當上皇帝后,為了拉攏功臣,安定自己的控制,就給功臣們頒發了丹書鐵券,來獎勵他們的勞績。但漢朝時期的丹書鐵券不具有免死功用,到了隋唐時期,鐵券上的漢字逐步由金取代了硃砂進行填充,鐵券裡邊也加入了免死的書令,所以隋唐之後的鐵券又叫免死金券,免死金牌或免死鐵券。之後歷朝歷代都沿用了免死鐵券,作為獎賞麾下最好的獎賞。畢竟人無完人,誰還不放個錯呢,萬一惹惱了皇帝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一旦有了免死鐵券那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啊。

    朱元璋殺大臣時,大臣沒有用免死鐵券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免死鐵券的最終解釋權歸朱元璋所有,為了能夠反悔,朱元璋也是下費苦心,在免死鐵券背刻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意思是說,其他罪都可免死,唯獨謀逆不可免死。也就是說朱元璋想要殺你,直接給你定的就是謀反的罪名。什麼?你問證據呢?皇上說你謀反你就是謀反,要什麼證據,開玩笑呢。

    第二,朱元璋可以獎賞免死鐵券,當然就可以收回來。朱元璋修建考場,歡迎天下士子前來考試,以便於選拔人才。但在這麼重要的節骨眼上,淮西勳貴中有人貪贓枉法,致使給考生鋪的專用路線居然被踏出一個窟窿來,貪官還非常囂張,手持免死鐵券不會被殺頭,使得朱元璋決定收回丹書鐵券,於是朱元璋去太廟祭祖告天的時候,點燃了告天的大銅爐,勒令淮西官員自覺上交,不上交的以後小心著點,這話一出,誰敢不交,最後,所有人都乖乖“自覺”上交,大臣等到被殺的時候,已經沒有丹書鐵券了,只能乖乖引頸就戮。

    第三,皇帝殺人太簡單了。永嘉侯朱亮祖坐鎮廣東期間,為非作歹,還殺了朱元璋一個官員,事後朱元璋非常生氣,把朱亮祖父子抓到南京。朱亮祖有免死鐵券“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無法直接殺頭,畢竟這時候大部分功臣都還在,朱元璋沒法直接破壞規則,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最終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朱元璋用鐵鞭對他們父子進行抽打,最後活活打死。事後,朱元璋下詔厚葬朱亮祖,還親自寫祭文,其中寫到“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說自己是一時生氣,抽了他幾下,不想下手重了,把人給打死了。潛臺詞:朕打死他,全是意外!這可不是破壞規矩,只是他們身體不給力,沒辦法,沒辦法,朕也很心痛啊。

    唉,免死鐵券實際上是一張催命符,歷史上拿到免死鐵券的一個善終的都沒有,南韓公李善長一人獲賜兩張免死鐵券,按照規定,李善長可以免死兩次,其子免死一次,但他的最終結局卻是全家老小七十多口同時被處死。藍玉擁有世襲免死鐵券一張。最終結局被滅滿門,株連一萬五千餘人死。

  • 5 # 明朝的歷史

    我的觀點是:賜免死金牌,是政治所需,殺擁有免死金牌的人,還是政治所需。一句話,那就是為了利益。

    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即犯了王法可以免除死罪的擋箭牌,與丹書鐵券功能相同。它的產生,看似是開國之君對開國功臣們的獎賞,實則也是君權與臣權相互鬥爭的結果,即兩者之間的一個平衡點。

    免死金牌,從它的歷史來開,牌子是金的,可是一般都免不了死罪。因為在真實的君臣鬥爭中,掌握生殺大權的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就算是免除了一次死罪,可是下次再犯呢?也就是說,它永遠都不會腐爛掉(因為是金的,當然鐵券除外),可是它的使用次數是有限,甚至屁用都沒有。而有些開國功臣自以為有了皇上賞賜的”免死金牌”之後,便可高枕無憂了,放鬆了思想,放縱了自己,最終都不得善終。有時候,免死金牌就是催命牌啊!

    朱元璋

    如朱元璋時期,雖然在開國之初頒發給好多有功之臣免死金牌,可是讀過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初期的赫赫有名且有免死金牌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朱元璋如同他的天才般的軍事能力一樣,在政治遊戲上還是頂級的高手,那些開國功臣如李善長、徐達等人皆被他玩弄於手掌之中,都不是朱元璋的對手。

    朱元璋,歷經九死一生,從無數兵將的屍體堆裡打拼出來的一代傑出帝王,對於權力的迷戀,可以比得上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他是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皇權的,膽敢有人試圖挑釁,結局都是死,這一點從他有預謀地利用胡惟庸案而廢除丞相制度的事情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的。

    朱標

    朱允炆

    加上,後來太子朱標去世,皇孫朱允炆才十幾歲,根本無法駕馭那些驕兵悍將和謀略過人的文臣,朱元璋為了讓大明的江山永遠都姓朱,不至於自己死後江山易姓,所以就大開殺戒,屠殺了有所的開國功臣,管他有沒有免死金牌,統統的殺掉。所以,朱元璋賜了不少人免死金牌,最終還是不管用。(歡迎關注我,一起侃歷史)

  • 6 # 笑看風雲在際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就是一個窮小子,為了保命還出家當了和尚,但他就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新的朝代。朱元璋白手起家的背後,離不開他身邊的一大幫功臣的幫助。朱元璋深知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的朱元璋,所以他在建立了明朝之後,給各位開國功臣送上了一份大禮,那就是有“免死金牌”之稱的丹書鐵券,這可謂是最有誠意的一份大禮了。但是因為這些大臣都不細心,漏看了四個字導致最後沒有一份丹書鐵券發揮了作用。

    雖然說丹書鐵券早就有皇帝頒發過,但是丹書鐵券的高光時刻是在朱元璋在任之時,共頒發了34份丹書鐵券,是頒發最多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對丹書鐵券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丹書鐵券持有者可以免死9次,他的家人有可能享有該福利3次。老謀深算的朱元璋也並不會任憑這些人拿著丹書鐵券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留了一手,在丹書鐵券的最後寫了四個字“謀逆不宥”。這四個字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隻要你不造反,我都可以縱容你錯下去。很明顯,這也是暗示各位一定要忠心,最終解釋權還在我手上。

    各位大臣可能以為拿到了丹書鐵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們也許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日後會造反,便慢慢忘記了這四個字,也有可能壓根沒有注意到這四個字。漸漸地,沒有了後顧之憂的開國大臣們,有一些便不滿足於自己做大臣,就想著自己當皇帝,無視了法律,走向了造反。

    這場丹書鐵券的遊戲結局是,14位因為生病而死去,其他的都被朱元璋憑藉著那四個字把他們都除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淘客發展新方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