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毅豐鑽飾Jack

    首先,清軍是吳三桂投敵,開啟山海關入關的,並未和明軍在長城一線激戰,明長城由此得以保全。

    其次,古時修建長城,戍邊乃國之大事,有專門的督造官監督質量,確保了可靠過硬的質量,歷時數百年而完整無損,屹立不倒!

  • 2 # 周身刀

    看看現今層出不窮的豆腐渣工程,就知道,真正的基建狂魔是老祖宗。

    至於滿韃子為何毀不了長城?除了進攻方向和路線的因素外,吳三桂居功至偉!

    當然,滿人的馬蹄硬還是長城的城磚硬也是可以探討的問題。當年基本上還是屬於冷兵器時代,現代戰爭的毀滅性武器幾乎沒有。

    長城作為大漢民族的“一道疤痕”,除了建築和文化旅遊的意義之外,其他的實在是乏善可陳。

  • 3 # AlexanderG

    長城八達嶺段被儲存的確實還可以,但再往西就不行了,尤其是甘肅、陝西、寧夏 、山西境內的,說不復存在也差不多

    2000年,青島毀齊長城,在原址蓋起了仿八達嶺長城,只是為了旅遊產業

    2003年,山西朔州虎口長城被全部推倒蓋新的,然後被作為政績得到表彰

    2006年,內蒙烏蘭察布挖長城修公路,只被罰50萬;

  • 4 # 蘭臺

    如果指的是明長城,那麼我可以負責的說一句,清朝沒有“修”過長城,但是絕對“修繕”過明長城的。

    清朝政府修繕明長城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 戰爭需要;第二、內地與蒙古貿易之地

    先說戰爭需要。

    清朝與蒙古諸部的關係並不總是那麼親密,尤其是準噶爾部,清朝康雍乾三代一直與準噶爾部作戰,直到乾隆時期徹底消滅了準噶爾部為止,歷時近150年。

    在這150年時間裡,清朝曾多次修繕“明長城”。

    比如在康熙五年,甘肅提督張勇就上書康熙帝,為了防準噶爾部突然入侵,請求在嘉峪關一帶修築長城。

    “自扁都口西水關至嘉峪關築邊牆,以限內外。”

    要知道明長城甘肅段主要集中在甘肅東北方向,而張勇修築的這段長城則位於甘肅西南方向,可見清王朝並非不修長城。

    而隨著康熙帝與準噶爾部爆發大戰,清朝在西北地區修築邊牆反而更加頻繁。

    比如康熙三十三年,當時的川陝總督佛倫奉命巡查陝西三邊邊牆,之後向康熙帝彙報了邊牆的現狀和修建計劃:“三邊牆垣,歷年久遠,坍壞已多,若不亟為修理,必致倒廢。但三邊遙遠,不能剋期修理,勒限完工,請於明年漸次修補。”

    (殺虎口)

    到了雍正年間,雍正九年和通淖爾之戰,清軍兩萬騎兵全軍覆沒,雍正帝為了防止準噶爾騎兵沿著草原突襲京師,接連下旨要求官員修繕古北口、宣化、大同等地的長城,並提到:“至於邊牆,年久倒塌而地當緊要者,亦應酌量修築,以肅邊境。”

    可見,清朝並非不修長城。

    其次,清朝修繕明長城也是把長城沿線當做內地與蒙古貿易的集散中心。清朝也藉此設卡收費。

    比如明朝宣大防線的“殺胡口”在清代就被改名為“殺虎口”,清朝在此有一定數量駐軍,主要是為了在此收稅,在清朝,殺虎口已經成了內地與蒙古重要的貿易中轉站了。

    根據學者研究,清代內地與蒙古貿易基本上依託於這些明長城的關隘,大約有50多處,清朝在這些關隘都派駐有駐軍與官員,對這些貿易點也時長進行修繕。

    綜上所述,清朝確實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但是清朝肯定修建過新的長城以及修繕過明長城。

  • 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清朝是修過長城的,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清朝常常嘲笑明朝修長城是耗費民力的無用之舉,是明朝君臣“視野短促”的體現。

    吹噓自己“以藩部為屏藩”治理邊疆,治邊之功不僅超越明朝,也超過了漢唐。

    康熙三十年,康熙在塞外一本正經的說過:

    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備朔方(沙俄),較長城更為堅固。

    所謂以德治邊也!

    然而,真香定律在大清朝也是存在的。

    在順治時期,西北第一大邊患,不是明代的瓦刺和清朝的漠西蒙古 ,而是位於青海地區的蒙古諸部。

    順治十三年,清朝下諭厄魯特部落巴圖魯臺吉、土謝圖巴魯戴青等人訓斥他們說:“乃數年來,爾等頻犯內地,劫奪馬牛,拒敵官兵,率領番夷,威脅搶掠督撫按屢經奏報,即行遣官曉諭,爾終不悛。”

    再比如又如三藩之亂和王輔臣之亂時,青海蒙古“邊前犯洪崖堡,今又乘我兵進剿河東,乃拆毀關隘,襲執官吏,與官兵會戰,永固城副將陳達戰歿……”

    因此,清朝在上述地區一直沒斷的在修建長城。

    到了康熙五年,甘肅提督張勇甚至上表請求要求修建“自扁都口西水關至嘉峪關的長城”。

    對,這一段長城是清朝從無到有修建起來的。

    明朝在這個地區修建的長城主要在甘肅東北方向,張勇修建的這段長城在甘肅的西南方向。

    到了雍正年,因為雍正帝不準蘿蔔藏丹津繼承他爹的地盤,做青海和西藏的唯一首領,蘿蔔藏丹津造反。

    清朝後來雖然打敗了蘿蔔藏丹津,但是部落地區嘛!難保他們不再造反。

    所謂“以德治邊”,後邊跟不上強大的軍事壓力,誰和你講“道德”呢?

    於是,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請於西寧之北川邊外上下白塔之處,自巴爾託海至扁都口一帶地方‘建立’邊牆,築建城堡”。

    所謂“建立”!當然是修建新的長城了。

    康熙三十三年,川陝總督佛倫奉命巡查陝西三邊邊牆,之後向康熙彙報說:

    “臣奉旨查閱三邊,查陝西自肅鎮嘉峪關北邊,以至寧夏賀蘭山起處,俱系土築邊牆;自賀蘭山之勝金關起,至賀蘭山盡之平羅營,原無邊牆,以山為界……三邊牆垣,歷年久遠,坍壞已多,若不亟為修理,必致倒廢。但三邊遙遠,不能剋期修理,勒限完工,請於明年漸次修補“

    康熙答應了,這次整修明朝留下了的邊牆,是為了預防噶爾丹的侵襲。

    噶爾丹曾經人讓康熙有多頭疼,這裡就不詳述了,不讀歷史書的,也讀過《鹿鼎記》。

    雍正九年十月,雍正帝對古北口、宣化和大同的防禦作出了指示說:

    至於邊牆,年久倒塌而地當緊要者,亦應酌量修築,以肅邊境。著御史舒喜,天津總兵官補熙前往,會同古北口提督路振揚親往踏勘

    乾隆十二年,山西巡撫在表功的奏章裡向乾隆彙報說:

    “晉省墩兵從前因邊方緊要,每墩設兵一二名,今各墩在腹裡,自應因地制宜,酌量徹留,除樓子營所管石城等墩臺一十六座,俱設在邊牆或與邊垣附近……”

    不僅僅修整了長城,還在長城上佈設了士兵呢!

    你看,清朝前期的每一個皇帝都修建過長城。

    只是,到了清朝後期,蒙古地區經過一百多年的佛教治理,再也沒有能力製造邊患,長城才真正失去了作用。

    不過,後來長城又搖身一變,開始防範漢民出關了。

    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們只需知道,那時候,長城還是在使用著就行了。

    反而是民國的三十多年裡,長城無人管護,被破壞的厲害。

    不過,幸好時間很短。

    後來,就開始保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保持精力充沛,有效避免困、倦、疲、乏等不良生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