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坤哥
-
2 # 爆笑圖文段子
目前選擇人工髖關節需要考慮患者年齡、關節周圍的條件、經濟條件等。年輕相對骨量比較好的患者適合生物型、陶瓷材質的關節。年齡偏大骨質疏鬆嚴重適合金屬對聚乙烯和骨水泥固定的關節。藥物使用及治療方法請謹遵醫囑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明顯,老年人常出現骨質疏鬆,因身體協調能力下降等各種因素易摔倒,往往出現股骨頸骨折。近年來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越來越多,股骨頸骨折尤其頭下型骨折難以癒合,嚴重影響老年朋友的生活質量。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成熟,可以使股骨頸骨折的老年人快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據統計中國2017年全國共完成30萬例髖關節置換手術。多半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還有少一半是相對年輕的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隨著人工關節制作工藝和材質不斷改進,人工關節的效果得到改善,使用壽命也大大延長。各種各樣的人工關節層出不窮,怎樣選擇合適的人工關節成為患者和醫生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那麼選擇人工髖關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其中與關節使用壽命息息相關的是關節配件的耐磨效能。
人工髖關節的耐磨性主要與關節的摩擦介面有關。目前較常用的人工髖關節介面材料包括:合金材料、陶瓷、聚乙烯材料等,這些介面材料可以交叉組合,構成了諸如金屬/金屬、金屬/陶瓷、金屬/聚乙烯材料、陶瓷/陶瓷等摩擦介面組合。
(一)金屬/金屬摩擦介面
這種摩擦介面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即已開始應用,然而該介面可產生大量金屬磨損顆粒,這些顆粒可被巨噬細胞吞噬,產生異物反應,磨損產生的金屬離子還可能進入血液,引發機體的過敏反應。近幾年這類介面關節多已停用。
(二)陶瓷/陶瓷摩擦介面
陶瓷材料具有極佳的耐磨特性,這使其大大減少了磨損顆粒的產生;它還具有高親水性,可以吸引極性液均勻覆蓋到陶瓷表面,從而獲得了流體薄膜潤滑,增強了其耐磨特性,所以陶瓷/陶瓷介面關節可能是目前最耐磨的人工關節。但陶瓷也有自身問題,如相對較脆,有極低的碎裂可能,另外少部分病人術後活動時關節有異響,影響舒適度。還有,陶瓷介面關節價格昂貴。所以,在美國非全民醫保國家,或在歐洲全民醫保的發達國家,陶瓷關節均不在普通醫保報銷的範圍。基於耐磨性,可能年輕患者更適合選擇陶瓷介面關節。
(三)陶瓷/高交聯聚乙烯摩擦介面
相對陶瓷/陶瓷介面關節而言,陶瓷/高交聯聚乙烯介面的關節耐磨性儘管不及陶瓷/陶瓷介面,但也是很優異的,還可以避免異響,價格較陶瓷/陶瓷介面相對便宜,這個選擇可能更適合大部分人群。
(四)聚乙烯/金屬摩擦介面
聚乙烯在髖關節主要是用於製造襯墊,但不耐磨,產生的磨損顆粒可能引起骨溶解,進而導致假體鬆動。製成高交聯聚乙烯後耐磨性增加。現在主流人工關多采用的是高交聯聚乙烯,形成金屬/高交聯聚乙烯,陶瓷/高交聯聚乙烯摩擦介面。由於材質不同往往導致價格不同,一般是金屬/聚乙烯金屬/高交聯聚乙烯陶瓷/高交聯聚乙烯陶瓷/陶瓷。
與價格相關的還有關節假體的製作工藝,目前用於人工關節制造的高交聯聚乙烯、陶瓷均依賴進口,尤其陶瓷僅有德國一家公司生產。基於耐磨性考慮,金屬/高交聯聚乙烯可能更適合老年病人使用。當然基於價格考慮金屬/高交聯聚乙烯關節更便宜。儘管,金屬/聚乙烯(非高交聯)介面假體最便宜,但由於耐磨性差,不建議使用。陶瓷/陶瓷,陶瓷/高交聯聚乙烯,金屬/高交聯聚乙烯等介面人工關節都是不錯的選擇,需在您主刀醫生的建議下,結合病人年齡、經濟狀況、平時運動狀況等來選擇一個適合的人工關節更為科學。
回覆列表
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種類非常多,如中國產的、進口的及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選擇進口的還是中國產的人工關節假體,是患者及其家屬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前常常難以決斷的一個問題。 人工關節假體對其形態的設計、表面處理、材料選用、製造工藝以及包裝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進口的人工髖關節假體價格比中國產的貴1-2萬元,但具體是進口關節的效果好還是中國產的好,或者說使用壽命更長,目前還暫無定論。雖然中國產關節與進口關節在質量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隨著國內生產工藝的提高,近年來中國產關節的質量也有了改進,其材料也呈現多樣化,如鈦合金、鈷鉻合金、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患者髖關節損壞的程度不同,人工關節的選擇也會有不同。此外,髖關節是否需要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各自特定的適應症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提高了髖關節嚴重病損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5~20 年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但是隨著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年輕化,人們發現在年輕的患者中,全髖置換術的效果遠未達到理想狀況,患者年齡越小,置換術的遠期效果越差。小於55 歲的患者全髖置換術後假體的10 年存留率僅為80%左右,16 年存留率僅為33%,而在小於40 歲的患者中,假體的10 年失敗率高達30%~56%。在導致人工關節中、遠期失敗的原因中,磨損和鬆動是最重要的因素。 金對金全髖表面置換在10年前開始進入臨床應用,金對金的設計比早期表面置換假體(金屬對聚乙烯)在冶金和摩擦特性上具有很好的改進,早期表面置換在金屬材料、固定方法和介面(增加了金屬和聚乙烯的磨損)三方面有不足,新型假體塑性更薄,使用更好的固定技術,裝置能更好地耐受。在表面置換使用超過十年以上的國家裡,表面置換大概是所有全髖置換的10%,比如澳洲2007年是7.9%,許多歐洲國家(英、法、德)使用率從6%到9%。與傳統的金屬對聚乙烯人工假體相比,新一代金屬對金屬假體在理論和臨床選擇上有著較大優勢。首先,金屬對金屬磨擦付耐磨損效能更好。在快速磨損期,金屬對金屬假體的線性磨損率為25~35μm/年,到第3 年進入穩態磨損期後,線性磨損率降低到5μm/年,容積磨損率為0.3mm/年,比傳統的金屬對聚乙烯低100 倍。同時,金對金使全髖表面置換和大股骨頭全髖假體成為可能,二者分別有利於保留較多的股骨側骨量、最佳化股骨近端的應力傳導、術後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更好。 儘管金對金假體有著更加良好的耐磨損效能,但是仍然無法迴避由於磨損而帶來的金屬離子釋放的問題,金屬對金屬關節置換的患者需長期並有可能術後一生均處於這種較高的金屬離子濃度環境,長期持續的較高金屬離子濃度環境是否會致敏、致癌、致畸以及加重腎臟等臟器負擔目前仍不清楚,不過隨訪至今仍然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金對金髖關節假體植入與上述問題有相關性,至少截至目前來看金對金髖關節假體是相對安全的。國外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植入金屬對金屬假體後,患者腫瘤和腎病的發病率以及惡性腫瘤的死亡率與健康人群並無明顯差別。 另外,對於金屬對金屬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應當嚴格掌握。由於介面摩擦形成的金屬離子在體內積聚,且需要透過腎臟排洩,並有可能透過胎盤屏障,故此慎用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和有近期妊娠可能的女性。另外,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可採用表面置換術。而年齡較大、患有骨質疏鬆症、肥胖症、絕經後女性等應慎用表面置換術,可採用全髖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