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酒麴奇

    范仲淹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被人廣而認之。范仲淹幼年喪父,透過科舉考試正式進入朝堂為官,後因直諫被多次貶斥,但范仲淹的為政思想並沒有因此放棄。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潁州上任的時候,病逝於途中徐州,享年64歲。下面就是范仲淹的簡介資料以及范仲淹故事集合。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吳越的一戶官宦之家。當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逝世,范仲淹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好改嫁,范仲淹也因此改名為朱說。公元1011年,知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離開母親,一人獨自去應天府求學。

  • 2 # 使用者4037054025969486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形象特徵:

    1、忠臣形象

    范仲淹是從士人角度講不管個人處境如何,都要憂國憂民,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這可以說是中國史上對士人承擔社會責任的首次明確闡述,是士人高揚主體精神的充分表現,是宋代知識分子積極參政、勇擔責任的典型體現。

    這也標誌著士人徹底從政治、經學附庸中解放出來,找回了個體的人生尊嚴和價值,可以看做是對孔孟儒學的超越和發展。錢穆先生認為“宋代士大夫矯厲尚風節,既自希文啟之”,將范仲淹看做是開啟宋學的先驅人物。

    2、諍友形象

    范仲淹和滕宗諒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進士。兩人在泰州時一同參加守護海堤的差使,定民心。在西北守邊疆時,滕君知涇州,范仲淹當時擔任環慶路經略部署,聽說葛懷敏打了敗仗,率領外族、漢族隊伍分為三路來援助涇原的兵備之虛。

    由此可見,兩人的關係是相當親密友好的。備受讒言詆譭的滕宗諒被貶到嶽州後,他勤於公務,僅用一年多時間,便使嶽州“政通人和,百廢待興”,重新修繕了殘存不堪的江南名勝岳陽樓。兩人關係很好,范仲淹也很愛惜他的才華,害怕他以後遭受迫害。

  • 3 # 江然恪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勵志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