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耿碩說骨
-
2 # 瑞庚臺醫-經理
75歲的林先生,需經常到各廠區巡視,數年前開始右膝走路會痛,症狀愈來愈嚴重,忍了多年才來看診,經X光檢查確診為晚期退化性關節炎。
▲X光顯示,大腿骨與小腿骨間應有的軟骨空隙完全磨耗消失,使股骨與脛骨靠在一起。
為能儘快復原,並降低磨損再置換及併發症機率,選擇接受牛津滑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當天便能下床走動及上下樓,隔天略有腫脹感,第7天即恢復上班;林先生對於置換後的膝關節完全無異物感,如同量身定做,感到非常滿意。
晚期退化性關節炎 術後無異物感
退化性膝關節炎在X光顯示,大腿骨與小腿骨間原本應有的軟骨空隙,被完全磨耗消失,使得股骨與脛骨靠在一起,行動時引發疼痛,進而影響活動功能;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肥胖或長期過度使用膝關節者;治療方式包括:藥物、物理及手術治療。
傳統全膝關節置換 犧牲較多組織 晚期退化性關節炎傳統採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將3個關節面都置換,或至少置換內外側脛骨股骨關節面,但因破壞的軟組織較多,且犧牲了前十字韌帶,因此恢復期較長,彎曲度受限較多,在下坡或下樓梯時會變得較困難。 研究也指出,全膝關節的聚乙烯墊片磨損率達0.2-0.3mm/年,即便使用超耐磨聚乙烯墊片,仍無明確的臨床文獻顯示可因此減少磨損與翻修。
▲膝關節伸直時,聚乙烯塑膠墊片(箭頭)向前滑動。
▲膝關節彎曲時,聚乙烯塑膠墊片(箭頭)向後滑動。
牛津滑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只需將聚乙烯墊片裝置在平坦的脛骨平臺,讓它可以前後自由滑動,並保留了前十字韌帶,因此幾乎和天然的關節一樣,平均傷口僅7公分,由於破壞度較少,因此恢復快,術後步態更正常,下坡或下樓梯的代謝消耗比全膝關節減少25%,走起路來更為輕鬆。
平均磨損率為0.01-0.03mm/年,而同一關節在沒有置換關節的另一側也鮮少發生磨耗,20年的追蹤顯示僅2.3%,因此可說是一種非過渡型的微創手術。
對於年齡在60歲左右、肥胖、活動度高、術後仍需做較粗重工作者,牛津滑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是較適合的選擇;但脛骨平臺後側1/3關節軟骨已經磨損,或前十字韌帶功能已經喪失者,就比較不適合使用。
進行這項手術重要的是需要做好周密的事前規劃,韌帶的穩定度與彈性、關節的大小,都需要就病人的身高、體重、甚至腿型做準確設計,才能讓病患術後快速恢復,儘快返回工作崗位,或回去從事原本喜歡的休閒運動。
-
3 # 健康科普關醫生
膝關節置換手術後一般需要6個月左右才能恢復好的,進行手術之後需要進行絕對的臥床休息,不能過早的下地走路,可以放個枕頭在腳踝處促進血液的迴流,平常要減少關節的活動,不要吹風,受涼。恢復好之後,不能長時間的久站,不能進行劇烈的運動,容易導致出現損傷。
回覆列表
從大量臨床經驗來看,關節置換術後6周左右基本活動度定型,因為切開的肌肉瘢痕攣縮正是在6周左右形成,不過並不是不可能增加,仍然可以透過更專業的康復手段再提高。所以,在早期尤其是6周內要系統的康復訓練。
衣:術後儘量穿寬鬆的衣服,方便術後鍛鍊和行走。
食:嚴格意義上講,骨科並沒有忌口,但是辛辣刺激少吃,對切口癒合不利。注意的是,菸酒一定要戒掉,不僅會導致骨質疏鬆假體鬆動,骨松骨折,飲酒後摔倒發生假體周圍骨折將是災難性的。
住:家中保持地面整潔乾燥,防止摔倒。早期最好有家屬陪伴,直到生活可以自理。行:在指導下拄拐行走,後期脫拐後更要注意安全。
關於康復:萬萬不可自作主張進行訓練,不要躍進,也不要害怕。疼痛、腫脹都是康復訓練的正常反應。但有新的狀況要及時向醫生彙報,醫生才能做出合理的處置。尤其是明顯的不適感和術區刀口的狀況。
您最關心的活動度問題其實也恰恰是醫生最關心的問題,那怎麼才能獲得良好的活動度呢?以下是我們的術後康復經驗:1,踝泵訓練
平臥位雙腿伸直,向上勾腳和向下踩,並保持5-10秒鐘,配合踝繞環運動。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促進血液迴圈。此動作建議貫穿整個早期臥床期間(術後前7天)。
2,直腿抬高訓練
仰臥位,保持伸直膝關節,抬高讓大腿和床面呈30~40度左右,堅持5-10秒,再緩慢放下。旨在臥床期間提高患肢力量,鍛鍊大腿前側肌群,為後期下地康復做準備。建議每天100次,貫穿整個康復早期(術後6周)。
3,屈膝滑足
平臥位腳跟貼著床面,來回慢慢滑動,滑動過程中腳尖始終衝著前方,不要旋轉,屈髖達到最大限度時保持5-10秒,提高髖膝關節靈活及穩定度。建議每天50次,貫穿整個康復早期(術後6周)。
4,床上伸直練習
膝關節置換術後應先進行伸直訓練,1,足踝處墊一個柔軟舒適的小枕頭,高約250px,放鬆肌肉,利用重力將膝關節自然伸直。2,如果不能自然伸直,則需家屬輔助輕輕按壓膝關節貼至床面,膝關節下不能塞進手掌為止。3,對於自然伸直不能的患者,可選取重量適當的重物放置於膝關節上。
5,床上屈曲練習
膝關節置換術後即可開始鍛鍊屈曲,1,先將患肢抬高,雙手環抱大腿,2,放鬆大腿肌肉,使小腿緩慢放下屈曲膝關節屈曲至90°,有時患者恐懼無法放鬆肌肉,家屬應安慰患者,並輕扶患肢輔助屈膝至90°,3,每天1次屈曲至90°,建議貫穿整個康復早期(術後6周內)
6,床邊屈曲練習
床邊壓腿屈曲練習是效率更高的屈曲訓練方式,但疼痛感相對較強,1,患者坐於床邊,雙腿自然下垂,2,健肢壓在患肢上面,緩慢下壓,3,早期壓至90°,每天一次,6周後可壓至更大屈曲角度,直至110°。
雙柺是髖膝關節置換術後下地行走的必需輔助工具,使用好這個輔助工具甚至可以加速康復,縮短康復週期。那麼如何正確使用雙柺才能更好輔助我們康復呢?下面的康復GIF教你如何應用雙柺行走!
1,正確架拐
無論髖、膝關節,無論單側、雙側,我們建議使用雙柺進行康復,拐的高度為:腋下可以放下一橫拳,雙手扶手處與兩側髖關節同高,拐略寬於雙肩。通常術後6周內應拄拐行走,6周後可逐漸脫拐。
2,單側髖、膝關節關節置換的早期行走方式
單側髖、膝關節置換術後應使用三點式行走法,1,雙柺同時跨出適當距離,2,患肢邁出與拐相同距離,3,健肢跟進,並可超越患肢適當距離。
3,雙側髖、膝關節置換後的行走方式
雙側同時置換應用四點式步態法,1,出左拐,2,邁右腿,3,出右拐,4,邁左腿。此行走方法適用於雙側同時置換或單側置換康復後的患者(半足長度)。
4,正確上樓
康復早期(術後3個月內),患肢力量相對較弱時,應先邁上健側腿,再患腿與雙柺同時跟進。每一層臺階都如此。康復後力量強時可雙腿交替上樓梯。
5,正確下樓梯
康復早期(術後3個月內),患肢力量相對較弱時,應患肢與雙柺同時下臺階,再邁下健側腿。每一層臺階都如此。康復後力量強時可雙腿交替下樓梯。
以上的康復動作可以在早期更好的鍛煉出理想的關節活動度,至於鍛鍊的強度,要跟您的主管醫生共同商討,因為他更瞭解您的病情和假體選擇。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的康復更有幫助,就馬上轉給身邊更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