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傅渥成
-
2 # 手機使用者58903279720
不知道“有趣”的標準是什麼。如果認為“化繁為簡”是有趣(例如麥克斯韋方程),那麼,實用的物理學分支都“做不到”,比如“熱力學”。以前有“公理化熱力學”一說,認為可以透過“純數學”方法,推匯出各種熱力學變數之間的關係。可是它要解決實際問題,與實際的物體“打交道”,而物體的“狀態方程”就必須準確(不能採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而“實際物體狀態方程”是不容易得到的,現在還不得不“實際測量”,於是就不再發展“公理化熱力學”了。這種情況與“凝聚態物理”相似。
但如果說“有趣”是指“發現”,那麼凝聚態物理應該比“理論物理”更有趣。因為現在科學手段更加強大了,特別是“微觀分析”手段的進步,“發現”會更多。
-
3 # 低熵製造機
概括來講,目前人類最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大概分為三大部分:
其一研究我們這個世界最微觀尺度,探究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小組成單元是什麼。這個領域研究的有趣問題包括希格斯粒子探測呀,測量中微子質量啊,超對稱啊,弦理論啊,量子引力理論啊。
其二研究我們這個宇宙最大的尺度,探究我們整個宇宙如何誕生,如何演化,如何出現星系又如何變成現在這樣子,又將如何消亡。這個領域考慮的有趣問題也很多,比如說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啊,宇宙微博背景輻射啊,暗物質和暗能量到底是什麼?引力波的探測和具體性質等等。
最後一個研究我們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普通人聽到這裡大概是一頭霧水,所以這個方向也是前沿理論物理研究三大方向中最不為人所瞭解的一個研究方向。這個方向的理念叫做:“more is different”. 中文意思就是“多了就是不一樣的”。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大堆原子聚在一起時的性質不能透過研究少數幾個原子來得到,一大堆小分子組合成都大分子後大分子的具體性質也不能透過單純研究小分子來得到。這就好比是很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會產生社會結構,階級結構乃至於國家機器,但是單純研究少數幾個人卻完全不可能增加任何關於社會,階級和國家的知識。
近代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數量和複雜性本身就是造物主。大量的新生規律會隨著系統複雜性的增加而不斷湧現出來。知道了基本物理規律就相當於知道了象棋的走子規則,而棋子多了之後,湧現出來的具體的走子技巧,計算思維,棋譜會遠比基本規則豐富得多得多。
當我們得到物理規則後,我們相當於剛剛走到起點,接下來要用這些規則來慢慢認識大量原子的呈展行為,來解釋生命,來回答智慧的起源。這些都是這個方向,也就是凝聚態物理的獨特魅力。
回覆列表
傳統上,物理學家大部分都信奉「還原論」。還原論認為較為複雜的系統中所呈現的現象總可以透過將其分解為各部分的組合。然而 大物理學家溫伯格曾經說「我們大部分人研究粒子物理既不是因為這些現象奇妙有趣,也不是因為其中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我們在追尋一種還原論的影象……(關於超導的 BCS 理論)最重要的成就是,證明超導性並不是還原論者的前沿領域。」
1972 年,美國凝聚態物理學家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在他著名的的論文《多者異也(More is different)》中提到了不同於還原論的另一種世界觀,我們今天將這種觀點稱為「演生論」。在演生論者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並不總是從小的尺度外推而得到的,在複雜的物理體系中,隨著時間的演化,系統中出現自組織,並且在不同的尺度上,出現演生現象。
凝聚態物理本身也是理論物理的研究物件,而它與粒子物理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聯絡。例如,凝聚態物理的典型問題就是電子在一塊固體材料中的運動情況。與經典粒子不同的是,電子是一種全同粒子,電子與電子之間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當我們把一個電子放進到固體中時,我們馬上就無法區分它與固體中的其它電子,這種「不可分辨」的性質不是由於我們能力的限制所造成的,而是來源於量子力學的一種基本屬性。因此在凝聚態中,我們面對的不是「單個」電子的行為,而幾乎總是電子的「集體行為」。那麼要怎樣才能描述這樣的集體行為呢?考慮到固體具有周期性的結構,當電子進入到晶體結構中,它週期性地重複面對著晶體中的其它原子。這種「週期性」提示我們可以用一種「波」來描述固體中的電子。而對於一種「波」,我們又可以將其抽象成一種抽象化的「粒子」。對於晶體中的各種波,我們也可以根據其波長、頻率定義出相應的能量、動量,將它們也看成是某種抽象的「粒子」。將固體中的「波」視為「粒子」的想法看似簡單,但其背後的思想卻非常深刻。我們用「粒子」這樣一種「個體化」的描述建構了固體材料中的某種「集體運動」的影象,這種抽象化的粒子被稱為「準粒子」。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凝聚態物理研究的是凝聚態中的「準粒子」,而粒子物理學家研究的是真空中的「粒子」,這二者之間也隱藏著深刻的聯絡。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橫跨這兩個領域的大師,例如南部陽一郎,例如文小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