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芒種1234

    不是出自佛經,而是儒家的思想,或說是傳統文化理念。

    而且佛門的孝與儒家的孝是有出入的。

    【孝養父母】儒家和佛教的孝道有什麼區別---索達吉堪布

    儒家的孝: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古代有這樣孝子,而現在有沒有呢?很罕見。2004年有個人把腎捐給了母親,這在當時轟動一時,感動了很多人。但古代並不是這樣,那時人人對父母都特別孝敬。

    或許有人問:“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後世有《二十四孝》等許多故事。可這孝順之舉,佛教有嗎?”

    佛教不但有,而且遠遠超勝,更不可思議。如虛雲老和尚,他為報答亡母深恩,吃盡了千辛萬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發願朝拜五臺山,以此功德,迴向母親早脫輪迴。在這個過程中,他兩次凍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薩化身救他脫險,三年後才到五臺山。後來又念未見母親現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見母親一面。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得知母親已轉生淨土。

    以這種偉大的行持報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難見到。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應以禮承事;死後,要以禮埋葬,並於逢年過節時,以禮祭奠。所以,他們對父母的報恩僅限於此。然佛教可謂更上一層,蓮池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父母徹底離苦得樂,才成就了真實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個人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要條件就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見,“孝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應深入佛經,像《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都可以稱為“佛門孝經”,經中詳細描述了父母恩重難酬,做兒女的應如何報答父母深恩。佛陀還親口說:“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因此,人想學道,孝順非常重要。

    而孝順方式,佛教的與世間的有很大不同。佛經雲:“飲食及寶,未足報父母之恩。唯導父母向於正法,便為報二親也。”意思是說,以金銀財寶、飲食衣物供奉,不能圓滿報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導他們行持正法,才是真正報答了雙親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讓父母不高興,也做了讓他們傷心的事,現在懂佛教的道理後,就應該行持善法,並把善根迴向給他們——這是我們的報恩之舉,是最圓滿的!

    很多道友可能會有一種懊悔:“小時候父母說什麼,我應該好好地聽。但現在父母已經死了,想孝順也沒辦法了。”但不要緊。若懂了這個道理,有機會可以教親戚朋友的孩子,同時自己也知道該怎麼跟人相處。

    譬如,不是父母,而是其他人叫你,你的態度怎麼樣?是不是像有些世間人那樣,領導上司喊了立即答應,而普通同事喊,就用另一種態度?如果這樣,那就是傲慢無禮的表現。

    表面看這只是一般的道理,但在實際行動中卻難以做好。所以,現代人和古人相比,確實特別差,而且是點點滴滴都差!

    此處講的並不是中觀空性,也不是氣脈明點,只是做事做人的世間道理。我們這些凡夫人既然還沒離開世間,就應該遵守這些規矩。畢竟內心的證悟,誰也看不到,但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別人喊你,你在那兒一副特別傲慢的樣子,別人會有怎樣的反感,你清楚嗎?所以,古人的行為規範,現代人的確需要。否則,每天接受的都是眼花繚亂的事物,那麼真正有價值的思想文化,就只能被拋棄,讓它斷滅了。

  • 2 # 夜無痕17

    這句話不是佛教的理論,出自於《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古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此“淫”非專指男女之“淫”,而是一切因慾望而生的煩惱,以及因煩惱而生的放縱、恣肆,過度,沉迷,無節制等等。所以古人有云:萬惡淫為首,百障萬門開。就是一旦慾望滋生了,所有的門也就打開了,當你知遇見不正,無明就會生,慾望就會驅使,心念就會因此而動,百障門也就開了。什麼是“障”,障就是煩惱,百障,那就是無邊的煩惱。煩惱之門一開,心則亂,心亂,則會生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佛F7汽車音響怎麼改裝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