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明媚167437346
-
2 # 逝水流花
謝邀。怕被忽悠,被拒絕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 對自己不夠自信,也因源於在心理上自己屬於被拒敏感者。所謂的被拒敏感者就是他們的情緒及行為因對於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反應過度敏感。會被焦慮,不安的情緒困擾。他們希望被對方重視,認可。所以有許多的需求也不敢提出,即使怯怯地提出又怕對方拒絕自己讓自己丟了面子。
這樣的人,看似隨和沒脾氣,和每個人在一起沒有自己的主張與意見,實則自己內心不痛快,不開心,而依然硬撐門面,讓自己活受罪。
一般這種人自小多是因為要求長期被父母拒絕,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故此他只能以犧牲自己的需求換取對方對自己的接納,故此會違心地做許多事,所以,身心始終無法統一,便會讓自己懦弱,膽怯。造成對他人的依賴性極強,而內心脆弱地經不起大風浪。而又敏感得如一片葉子落地他都覺得出是自己的問題。
對於被拒敏感者,要學會接納自己,要理解自己心理形成的原因,要不斷地從生活中的小事中給予自己信心,要多讀書,提高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充實而具有能量,這樣你會發現自我的調劑治癒自己的敏感心理。
-
3 # 手機使用者52293254301
為什麼有人害怕被忽略或被拒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忽略就是不被重視,被拒絕就是不接受,這是打壓的表現,害怕,忽略,拒絕,首先是不自信,沒有足夠的社會能力,知識量也不應,心裡素質也差,所以害怕,
-
4 # 等待何嘗不是一種邂逅
可能是童年有陰影,被人欺負父母打罵對比數落嚴重等因素,最主要還是內心的孤獨和自卑以及對社交的些許牴觸和排斥心理,害怕突視和拒絕。所以童年的經歷可以奠定一個人日後的成就,也能毀去他的人生
-
5 # 松海85366042
害怕被忽視被拒絕這是什麼樣的心裡?我感覺還是自信不足,自信不足包括技能和理念方法還沒有到位,思考還不完善,應對上把握還欠缺,所以自信不足。應提高和完善自己,敢於開拓不斷創新,鍛鍊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人生路上逐漸完善自己,增強自信心,好的技能好的理念好的方法都不會被拒絕更不會被忽視!你覺得呢?
-
6 # 臥龍359
有的人害怕被忽視和被拒絕,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不足所至!又想出人頭地!又害怕能力不夠!又怕別人瞧不起!自生矛盾心理!這樣就產生了這種想法!只有安定自己的思想!努力作事,平常心待人。這種心態就能迎刃而解!
-
7 # 鵜鶘心理陳小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在一個世紀前說過:人類不僅是需要同類相伴左右的群居性動物,而且我們有這樣一種天生的傾向,即希望被同伴注意,希望獲得贊同。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懲罰是脫離社會,並完全被人遺忘,而不是軀體上的處罰。每個人都會害怕自己被忽視和被拒絕,這是本能的體現,人是在與他人發生聯絡的過程中構建了屬於自己的主觀世界。國外有研究發現,單身、離婚和喪偶者的死亡率明顯高於一般人,而相反的,社會支援對癌症等嚴重軀體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同時被忽視感對於人格的形成也非常重要。現代心理學中,人際關係理論認為每個個體人格的形成都可以看做是與生活中重要人物互相作用的產物,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絡的需求同其他生物需求一樣是一種基本需求,就像嬰兒需要父母充分關注,否則就會變得無助而缺乏安全感。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獲得安全感,害怕被忽視,我們才傾向於逐漸形成並強調能得到讚許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的特點,並遏制或否認社會受到批評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的特點,參照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評價,逐漸發展出自己一套自我的概念。
如果個體非常擔心被拋棄,可能是因為在成長經歷中,經常受到批評和否定,而較少的獲得讚許。有這樣成長的過程的個體,對自己的評價是較低的,容易產生不安全的感覺,害怕自己被忽視和被拒絕。
-
8 # 容安心理psy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Heinz Kohut認為,“被看到”的感覺和人的自戀發展密切相關。
自戀是一種由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
也就是說,適度的自戀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而過度的自戀才會引發社會適應不良等心理健康問題。
在原始自戀發展成自體結構的過程需要“撫養者的迴應”作為催化劑。嬰兒時期,我們都有全能自戀,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們餓了就可以吃到奶,我們哭了就會被照拂。甚至父母吵架了,我們會很自責,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如果自己能做得更好一些,父母就會和好如初等等。
而撫養者在這個過程中執行了一個重要的功能--“鏡映”,像鏡子一樣讓孩子看到自己被理解、被迴應。在這種理解和迴應中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在別人心中的樣子,建立自我概念。正如英國精神分析家Winnicott所說,“嬰兒仰望母親,在母親眼中看到他自己”。如果撫養者能夠用適度的鏡映來回應孩子,孩子的自體成長便得到了滿足。
而做了母親的人都知道,無論你多麼愛自己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做到對孩子的每一次召喚做出迴應,更沒有辦法做到每一次都準確理解孩子的意圖。而這種非及時迴應和鏡映失誤會給孩子帶來挫折感,適度的挫折感為孩子提供了學習鏡映自己的機會,透過內化過程獲得自尊感。
而那些長期沒有得到適度鏡映的孩子會體會到強烈的被忽視感,或說“沒有被看到”,這引發了自戀創傷,孩子的內化過程被切斷,不能夠從現實中獲得滿足感。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農村體驗生活,田頭有幾隻羊,女兒興高采烈地跑過去觀察、撫摸,拔了草餵羊。而身邊一位農婦扶著剛剛會站立的兒子與身旁另外一位農婦聊天。懷裡的孩子拼命想要掙脫母親的束縛靠近羊,而母親的雙手如鉗子般牢牢地鉗住他小小的身體。孩子應該是使盡了力氣,小臉憋得通紅,而他的母親依然在抓著他的同時悠閒地和旁人聊天,絲毫感受不到他想要去靠近羊的意圖……
看到這一幕,心裡酸酸的,這個小娃娃的全部世界都被母親限制在雙臂能達到的一小方天地裡了。而母親養孩子唯一的準則是孩子的安全,至於情感、慾望,那些都超出了她注意力能夠覆蓋的範圍。小娃娃從小便深深地感受到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被看到”。而這種“被看到”的需求將在他長大後透過加倍的代償來彌補,然而這種彌補也未必能夠滿足那顆從小就被忽視傷害的心靈。
“被看到”是健康自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小時候缺失,長大就會加倍索取。比如我們不停地發朋友圈,不停地渴望點贊,不停地在人際間或網路上表達我們的觀點,甚至是上傳一些匪夷所思、不被社會普適價值觀接受的影片、文字,這些都是渴望“被看見”的表現。
正如Kohut所說,人一生都需要滋養性鏡映。只要我們索求鏡映的過程中是快樂的,那麼我們就是健康的。
被diss的感受一定很糟糕,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被看到、被迴應、被認可、被贊同。而外界的看到、迴應、認可、贊同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把自己的快樂寄託於別人的評價是一件不可掌控的事情,而我們確定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交給旁人操縱嗎?
幸福的根一定要紮在自己的心裡,內源性的滿足才是穩定而長久的。
願我們都被生活“看到”,願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溫柔以待。
回覆列表
這是多數人的正常心理。人活在世,都希望被別人重視、活得精彩,讓別人羨慕的感覺肯定很好。沒有哪個人樂意讓別人忽視,讓人瞧不起。要不人人都想出人頭地,升官發財。有了地位有了錢,人們就不會看不起你,你就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做人一定要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