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正經的白學家
-
2 # 遠坂宗敬
簡單地說,時代變了。《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這種風格的動畫是在那個不講利益只講質量的特殊時期才產生的藝術動畫。而到了新時期大家都在追求利潤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吃力不討好的傳統風格藝術動畫就不再受歡迎,成了落後的動畫風格,而鄰居成熟的商業電視動畫於歐美髮達的工業動畫電影成了我們新的模仿物件,國內動畫公司開始盲目學習日本的商業電視動畫和歐美工業動畫電影,最後在這種盲目學習中迷失了自我,變得不倫不類(這幾年總算是有點自己的風格了,不過是起點風...汗)
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南方週末》對吉卜力創始人高畑勳的採訪,在採訪中高畑勳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中國動畫藝術電影的探索在改革開放之後,因為要追求利潤反倒衰退了。”
在80年代初,高畑勳和宮崎駿一行人在上海觀光期間,原本是想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討論動畫的製作,結果沒想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層卻只關心薪酬制度,討論計件收費要比固定工資更好。但在宮崎駿等人看來,一旦選擇了計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國學派的影片了。因為計件付酬本質上是“反創新”的,因為系列片相對固定,只要把角色和背景確定下來就不用再下什麼功夫了,基本是按部就班地做機械工作,日本行業內就是這樣一直在推行計件付酬,而此前的中國確實在每部短片中都去勇敢嘗試新的創作手法,充滿了想象力。但現在隨著廠內領導們的改革,這種動畫風格也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會有“ 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這類說法出現。
附:南方週末那篇文章名字:“社會主義的他們,實現了藝術至上的動畫 吉卜力創始人高畑勳談動畫電影”
至於我們以後有沒有希望再能看到這樣的作品...什麼時候我們國內支援傳統動畫風格的學院派起來了,我們才有希望做出新的《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就像國內推崇歐美藝術動畫電影的學院派這幾年興起後,國內出現了一些歐美風的動畫電影活動一樣。
-
3 # 泡麵菌
有幾方面的原因,但核心的點還是在於,做這樣的動畫未必能賺錢,甚至是貼錢,自然就沒有企業願意去做。
在60-70年代做《打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動畫基本上是以製作優秀的動畫美術片的作品為目標,實打實的做質量內容,但到了現在就不一樣。首先就是環境因素,做動畫還是以商業為主,能不能賺錢取決於動畫的題材和內容方向,所以現在隨處的動畫片都是奔著大部分觀眾能接受或者喜歡的題材內容去做。
其次,雖然現在也會有很多人喜歡這類動畫片,但大多數是出於情懷,即使現在有企業願意做這些動畫,數量也不會多,更多的是拿來當情懷消費,一旦數量多了,不但讓人反感,更有炒冷飯嫌疑,是不可能與如今主流的動畫想抗衡的,很大可能是面臨虧錢,賠錢賺吆喝麼,我想也沒有哪個動漫企業願意幹這事。
回覆列表
底下的答案說的非常對。核心問題是:不賺錢。
大鬧天宮我不知道大家瞭解多少。這類作品其實往往是不會被規劃到動畫裡的。更多被規劃到藝術品行列裡。
這類作品有一個理念,就是:貼錢做。日本動畫你看到的大部分動畫其實都叫做“商業動畫”。
他們是商品而不是作品。而大鬧天宮,更接近作品而不是商品。它是以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作為第一需求的東西,而不是以觀眾需求作為第一位的東西。
所以這類作品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多見。因為缺少基本的商業機能,如無根之木,說沒救沒了。
反觀喜洋洋,熊來了等動畫,都是精準的把握了市場的動向。子供向動畫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所以能不斷盈利,同時增加了生產的熱情。
只有在絕對盈利的情況下,才能有不斷湧入的資本投資。然後才能帶來創作人才的彙集和創作。最後才能體現在作品的質量和產量上。
對於《大鬧天宮》這種作品。我們更多地是看中他的情懷。但是情懷不能當飯吃。情懷永遠只是情懷。我們可以勒緊褲腰帶,不吃飯不喝水3天。但是十天呢?半年?一年呢?人一輩子可以貼錢做一部《大鬧天宮》。但是這種貼錢買賣,做了一次就不會再做第二次了。不像其他動畫會有源源不斷的經濟收益鼓勵、吸引新鮮血液來不斷的加入這個陣營,對整個行業都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