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中居士

    絕大多數情況下,″序"和"跋″十分重要!但也隱著兩個問題,一是:讀者容易受到心理學"先入為主"的引導;二是:序跋也是一家之言!!

  • 2 # 梅山425

    看書序言很重要,首先序言闡明寫作背景,目的、意義、作用、作者等。看序言,讓我們對書有個概括的理解,幫助我們選擇書,以及怎樣讀書,達到什麼水平等。

  • 3 # 待曉兒

    人們讀書的時候,有一部分內容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書籍的《序》。

    這個《序》到底有沒有用呢?

    客觀來講,有三種情況:

    第一,不是給讀者看的《序》,沒必要看;

    第二,和書籍內容相關的《序》,看與不看影響都不大;

    第三,有言外之意的《序》,價值要大於書籍本身。

    那麼,重點就在於,如何甄別所看書籍的《序》到底是屬於何種類別。

    無用之《序》,特徵比較明顯

    我們選擇書籍的時候,一般會看書籍的知名度和出版社。

    一般無意義的《序》,知名出版社如人民文學、中華書局等等是不收納和新增的。

    而比較知名的作品,一般也會有很多知名人士作序推薦,質量都比較靠譜。

    所以,遇到這兩種情況的書籍,《序》是可以讀一讀的,還能有點收穫。

    而如果一部書,既不是非常知名,也不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那麼就需要簡單地去瀏覽一下《序》的作者和內容了。

    真正有價值的序言,作序者會用相對客觀的語氣來陳述事實,而不是用來吹捧作品,既砸了自己的招牌,又影響讀者的觀感。

    一般只有劣質書刊為了追求銷量,罔顧作品質量和作者權益,才會採用這樣不成熟的辦法來矇騙一些比較容易受影響的讀者。

    如果發現,該部書籍的《序》有很明顯的語氣傾向,尤其是喜歡用比較空洞的溢美之辭,比如“人性光輝”“普世價值”等等這樣不著四六的話,那麼基本就可以判定是無意義的內容,不必再讀了。

    但也需要注意,序的好壞並不能代表作品的優劣,有一些作品會被序言連累。所以,我們說不讀《序》,但還是要去看一看作品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書籍不必去讀《序》,那就是一些工具性作品。

    比如字典,它的序就是介紹出版資訊和使用方法的,一般人都會使用,沒必要再去看。

    還有比如教科書一類的作品,包括中小學和為大學課程而編訂的教材,它們的《序》一般也是介紹編寫目的的,有時候會連帶著交代預期學習效果。

    這種《序》是寫給授課教師的,讀者就沒必要再讀了。

    相關之《序》,錦上添花

    再來說一下兩種《序》。

    一種是自序,即由作者親自寫的,這一種通常是有點意義的,交代一下作品創作的意圖。

    有的比較矯情的,說是“瑾以此書送給……”,也是序的一種,比較有個人意義。但篇幅不長,讀一讀就當娛樂了。

    另一種是由其他人撰寫的前言一類的作品,簡單介紹書籍的內容、出版意圖等等資訊,古籍中還有“凡例”等條目也可以算作《序》的一種,交代選用材料的由來,以及字句的選擇傾向,如何使用其內容等等,比較注重功用性。

    這種《序》可以在讀書過程中起到一些正面作用,但不看也沒什麼太大的損失。

    在這一部分的《序》中,有一些作品還是比較有價值的。

    比如金聖嘆評的《三國》、《水滸》等作品,思想性就非常高。從中也可以窺見一代文豪對於這些作品的見解,為我們理解作品的內涵有很大幫助。

    還有一些篇章可能並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只是作為後來的讀者對這部書的一個評價。但因為他們的觀點比較中肯,被很多人認可,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會提供一些幫助。

    這些《序》有時候並不是作者新增的,而是在書籍出版編校的時候,編輯偶爾看到了某一篇文章,和這本書的內容有相關性,會聯絡這篇文章的作者,徵求其意見,作為該書的序言一起出版,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

    所以說,這樣的《序》不一定就和作品內容有關,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不同的、有價值的思想。

    畢竟我們讀書,也是要從作品裡汲取營養的,那就葷素不忌,多多吸收好了。

    言外之《序》,意味深長

    在《序》這一部分中,有一類相當特殊的存在,需要我們格外關注。

    這種《序》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它就是為這部作品而創作的,但它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要比這篇作品還要重大。

    還是先來說“自序”。

    “自序”不一定是在書籍的最前方,也可能在書籍的末尾。比如《史記》中的“太史公自序”、《論衡》裡的“自紀”等等,都是放置在作品的末尾的。

    這樣的作品就很重要,交代了非常多的資訊,司馬遷的生平資訊、創作歷程、史學觀點;王充的思想衍變、憤慨由來等等,都在這一篇章中。

    如果不讀這一部分,對於書中的很多觀點是不可理解的。

    比如《太史公自序》: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從這一段話裡就能知道,《史記》其實是一部私修史書,為“一家之言”,很多事情是“天下放失舊聞”。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司馬遷對一些細節會描述地很詳細。那是聽說或推斷而來的,重要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和史觀。

    舉個現代的例子,葉嘉瑩先生有一本書,叫做《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這本作品當中,詩歌案例其實很少,最最精華的就是其前端的“序言”,這一部分也佔據了該書極大的篇幅,價值意義最為重大。

    再來說其他人為作品寫的《序》。

    “XXX”作序推薦,如何如何……

    其實都是一個效果。

    但是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有時候作序者並不認可他要作序的書,可又磨不開顏面,也或者許是潤筆很高比較心動,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想說一些違心的話。

    那該怎麼辦呢?

    他們就會在“序”中間接地說一些“兩面話”。

    比如,一本很平庸的詩集送到了一位文豪手中,需要他來作序推薦。於是這位文豪就在序中講解了詩歌的創作以及評鑑的理念,然後舉出前賢的案例,比如李杜、元白、蘇軾、陶淵明等等非常知名的作家。

    通篇讀下來就給人感覺,這個《序》與作品關係並不是很大,但你又無法說兩者沒有關係,這就是“兩面話”。

    有人會感覺,這是作序者對於這部作品不滿意,有意地用這樣的《序》來進行諷刺。

    可也有人認為,這是作序者對這部作品的肯定,認為這些作品足以達到他所舉先賢的水平。

    所以,即使有此疑慮,書籍作者或者其他評鑑者,因為作序者沒有明確解釋,只能各執一詞爭論,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種含義。

    畢竟也不能要求作序者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萬一是不理想的豈不是自討沒趣,所以只能堅持自己的理解了。

    但時間會淘洗作品,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對這些作品進行品鑑,是非好壞總能對比地出來,所以這種《序》就顯得非常有趣了。

    那麼,這樣的《序》,如果不讀的話就非常可惜,甚至它們要比這些作品更為精彩。

    所以,書籍中《序》的部分雖然不起眼,篇幅往往都不是很長,但內裡乾坤很大,需要仔細甄別。

  • 4 # 十二十頁

    看書時經常看到序言、引言、前言。

    三者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序言的作用書籍中序言,類似於我們去遊玩中的“嚮導",可以為你做指引。文章中的序言,類似於談話當中的開場白。詩句中的序言,類似於中藥當中的藥引子。序言重要嗎?需要看嗎?

    首先說明序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不要看取決於序言型別。

    序言分為幾類?哪些需要看?小說裡的前言(序言),算是精華,通常概括小說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或提一下書中有趣的地方。如果喜歡小說,建議看(有時候讀完序言,一部小說等於劇透了)自序類序言,為了說明書籍的著述或作者的一些基本情況,例如寫作緣由、特點等。有一些自序是放在正文後,也稱為跋。《史記》總共一百三十卷,而最末一卷就是《太史公自序》,建議看。他序則常常要對作者、作品作介紹和評論,或對書中的觀點作引申和發揮。建議選擇看。

    目前也不乏一些作品不注重序言,導致寫了很多"樸實"的話,就沒有必要看了。

    序言就像是一把鑰匙,成功的讓你開啟書中的大門。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序言

    該詩表達了作者難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悶心情。讓讀者能簡單瞭解《紅樓夢》作者的心情,為讀者做了指引。

    序言也許是一句詩,也許是幾句話,也許是一個篇幅。其實只要你喜歡這本書,讀懂書中寓意,其實序言看與不看對讀者影響不大。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我是小十二,一名愛好讀書與寫作的普通人,歡迎交流。

  • 5 # 崔寶明字明月

    先回答問題:序言很重要。要看。

    但不必刻意追求先讀序還是後讀序,也不見得非要把序讀的很通透。我一貫思想,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了新款漢蘭達、現款還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