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咪成長日記

    謝謝邀請!坦白說,我對這類零售形態沒有太多研究,只能單純從消費者角度分享個人的小看法。便利店從7-11到馬雲的盒馬再到各種小賣部,其實本質上區別不大,只是銷售和服務方式的不同。所謂增加了智慧化,資料化,也只是AI在管理營運及銷售場景的運用,噱頭多過實質。然,在便利店,這一小區,辦公樓周圍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核心訴求上,大佬們大概沒有深入探討過。它很像個貼身的生活服務管家,隨時幫你處理現今外賣,網路購物所不能提供的全方位近景服務。如,我所在的城市,很多小區便利店會提供哪怕一包鹽,一瓶水的上門服務。各種衣服修改,檔案的影印,列印,傳真,家庭用電維護,電器維修等專業要求不高的生活服務。便利店不是簡單的小超市的概念,更是生活服務管家,是貼心的生活助手,對物管也是一定的補充。

    最後,我想從商業的角度說,商業專案的本質是在提供核心基本訴求的基礎上增加附加服務,而非頭重腳輕式的忽視了存在的基礎,然後包裝和概念去忽悠A,B,C輪投資,投資者或許角度不同,偶爾腦殘一回,但消費者不是白痴,市場最終會給出答案!

  • 2 # 網際網路老兵郭子

    這個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哈,那麼我來具體說說無人貨架這個行業

    今早有訊息稱,去哪COO張強已經加持便利蜂,張強是何許人也?有什麼能耐?

    來上資料

    2014年1月,張強加入去哪兒網,從零起步組建目的地事業部,擔任公司副Quattroporte及目的地事業部CEO;2015年9月,憑藉無可非議的驕人成績,張強晉升為目的地事業群CEO&集團執行副Quattroporte;僅僅三個月後,張強再度晉升,成為去哪兒網COO。而在出任去哪兒網目的地事業部CEO之前,張強曾分別就職於阿里巴巴、美團網,幾度獲得阿里巴巴全國銷售冠軍團隊銷售冠軍。 在張強的帶領下,這支被業內稱之為奇蹟的“酒店直銷鐵軍”,從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直籤酒店數量迅速突破30萬,在中低端酒店佔據了絕優勢。

    張強出身地推,從一線做起,具有很強的地推能力和思維模型,實幹家,可不是花架子,能做到高層,說明有企業家基因,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在全國加持80多個城市前提下操盤便利蜂,鹿死誰手?

    回顧一下,果小美&番茄便利 VS猩便利VS便利蜂

    今天就單從一個角度上說 主創團隊分析分解

    猩便利:原阿里副Quattroporte呂廣渝+日本羅森資深副Quattroporte+美團點評創始人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

    果小美:原美團鐵軍靈魂人物阿幹+原聚划算總經理閻利珉+原美團區域經理殷志華

    美味生活:原美團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周顯軍+原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原美團外賣大區經理沈鵬

    便利蜂:去哪莊辰超+美團去哪系張強+原鄰家創始人王紫、創始團隊來自7-Eleven和鄰家

    分解一下各個核心團隊提供的主要資源

    猩便利:原阿里副Quattroporte呂廣渝+日本羅森資深副Quattroporte+美團點評創始人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

    猩便利:戰略+便利店經營理念+¥+¥+¥+¥ (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為啥都變成了¥,都是戰略投資,其他資源估計供應很少,畢竟王興是一個憂患意識比較強的人,大家都懂哈)

    果小美:原美團鐵軍靈魂人物阿幹+原聚划算總經理閻利珉+原美團區域經理殷志華

    果小美:戰略+聚划算的經營理念+區域性的打法

    美味生活:原美團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周顯軍+原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原美團外賣大區經理沈鵬

    美味生活:區域性的打法理念+¥+¥+¥

    便利蜂:去哪莊辰超+美團去哪系張強+原鄰家創始人王紫、創始團隊來自7-Eleven和鄰家

    便利蜂:原來操盤去哪全國戰略性打法+金剛加持+便利店經營理念+具有二次創業的狼性

    其他不多說哈,大家自己對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

    無論什麼情況下,我看的是源頭,也就是第一性,也就是創始人,創始人或者核心團隊的人是什麼樣的什麼背景,關係到全國的戰局是向哪方面發展,也就是從0到1的創新思創過程,這個過程尤為重要

  • 3 # codeZN

    猩便利:猩便利正陷入一個矛盾當中,他們在上海有6家線下門店,還在做辦公室貨架的事情。他們講的故事是:線下門店可以給辦公室貨架去做前置倉的支撐。這個邏輯在我看來就很有問題。如果沒有高密度,沒有高滲透率,幾家線下門店有何戰略價值?就這幾家零星稀鬆的店,怎麼能做到給辦公室貨架提供供應鏈支撐?如果要做到供應鏈支撐這個目的,請問,你得在全國開多少個門店?何時能達到這樣密度的門店?投入的資金和人員得是多少? 不然你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猩便利的品類和坪效(除去促銷),相比711、全家有什麼優勢?要知道“好鄰居”在北京有300家門店(大多加盟),估值也只有8500萬美金。

    便利蜂:cc的便利蜂一直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一直在不斷的搖擺、試錯過程中。按照內部人士講的cc的理念,就是新零售領域什麼紅火熱度高,就去派一個小團隊去小規模試錯、探索,如果驗證能成功就一直做下去,如果驗證不成功就撤掉。現在便利蜂內部有很多的不同的團隊在做各種不同的試錯。但零售不是網際網路,不是試錯就能夠打出來的,零售的試錯成本遠遠高於網際網路,cc的這種打法是否靠譜值得觀察。

    另外從便利蜂的門店來看,他們的調整也很大。一開始做二層樓,被驗證是失敗,因為零售顧客根本不願意去上二層樓,他們還想拿飲品放在二層去吸引客流上樓,也被證明是妄談。現在他們開始把二層樓改造成堂食,效果會怎樣也需要看。

    另外便利蜂的坪效也沒有一開始那麼高了。最開始的時候,便利蜂在中關村的那一兩個店,日銷3萬,但很大一部分是促銷造成的,還有就是cc的光環效應、PR所吸引的中關村嚐鮮使用者。現在聽便利蜂內部人說,便利蜂平均一個店的日銷也就1萬。此外,便利蜂的運營成本是非常高的,遠高於711、全家。

  • 4 # 常大夫餓了

    便利店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提供便利的服務、產品,並且地理位置優越的購物場景。就算現在各種打著新零售旗號的便利店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其根本上並沒有改變便利店的本質,頂多是擁有更好的補貨和送貨能力而已。

    而就像前面說的,地理位置是便利店的核心,佔據了有利的商區,客流量就像平臺流量那樣湧入,就好比電商來說,流量為王,便利店同理。那麼7-11、全家和羅森在過去十幾年來不斷開店,雖然速度並不怎麼快,但是本質上就是在搶佔地盤。商區和社群的店鋪資源其實是有限的,誰佔了先機,誰就有了絕對優勢。

    這就好比馬路上80%的位置上停的都是小綠車,任你摩拜和小黃車再怎麼不要錢,也搶佔不下來最大的份額。

    猩便利這批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他們選擇中途攔截,把你前往小綠車路統統攔截掉——在辦公室安放無人貨架,於是這種跟爛大街的無人售貨機同理的無人貨架就火了,可能是現在帶有“無人”二字的專案都能有人願意投吧。

    那麼在共享單車逐步退卻熱度的時候,便利店應運而生,資本集團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又迎來了新的玩物,抱著“什麼熱門我們炒什麼”的精神,幾家名不見經傳的便利店輕鬆融資幾個億,於是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便利蜂vs猩便利,就如同當初摩拜vs小黃車。可唯一不同的是,共享單車的角逐中,只剩下了摩拜和小黃車,但是在便利店行業,全家和7-11這種經驗老道的便利店還沒死,店鋪的優勢和巨大的流量將繼續關照他們。

    說了這麼多,還不如坐等明年戰局結果,且看風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下裝修房間裡油漆味很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