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加什

    首先,從速度和大小來看,密集陣擊中炮彈是沒有問題的,但尷尬的是,戰列艦艦炮設計目標是擊沉戰列艦,眾所周知戰列艦個個皮糙肉厚,所以戰列艦炮彈除了高爆彈外,還有被帽穿甲彈,這貨的彈頭硬質被帽厚度100-200MM不等,還自帶大傾角,飛向目標軍艦時會完美正對目標,所以近防武器的小口徑彈藥能否做到有效毀傷是有很大疑問的。

  • 2 # HE觀察

    提問者這裡應該指的是各類艦載末端防禦系統,諸如密集陣或者俄羅斯製造的卡什坦,以及中國的730近防炮,這些近防炮,在設計的時候,主要是攔截各類反艦導彈,尤其是掠海反艦導彈,這裡必須要說明一點的是,雖然這些加特林炮都有射速快的特點,一秒鐘就能打出100多發炮彈,但注意,他們攔截反艦導彈,不是用的彈幕,而是根據雷達指揮,對導彈進行精確點射。

    基本上,這些艦載加特林炮發射的都是穿甲彈,諸如密集陣發射的20毫米貧鈾穿甲彈,其實際效能甚至要超過大多數的30毫米炮彈,其攔截導彈,主要是為了破壞其關鍵部位,諸如導引頭、控制系統、戰鬥部等,主要的還是為了破壞導彈的結構,一旦導彈的結構強度被破壞,導彈很容易因為飛行中的受力而自行墜毀,這類似於魚雷擊沉艦船,並不僅僅是在外殼上打個洞,而是要炸斷其龍骨,依靠其自身的重量徹底摧毀船隻。

    繼續說,二戰時代的戰列艦,雖然能夠發射多種彈藥,但在海戰中,其一般發射的是各類穿甲彈,為了穿透對方厚達幾百毫米的裝甲,這些動輒口徑在三四百毫米的穿甲彈,都極其堅固。在彈道末端,其速度會下降到2馬赫左右,這已經低於某些型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加上彈道固定,要想雷達鎖定,加特林炮準確擊中,那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問題來了,擊中後這些二三十毫米口徑的炮彈,根本無法擊穿這些巨型穿甲彈的彈體,很可能是被彈開,甚至無法影響這些穿甲彈的彈道,您看,這還有意義嗎?加上現代艦艇普遍裝甲薄弱,真要遇到一枚二戰時代穿甲彈飛過來,在無法避讓的情況下,想想媽媽或者求求滿天神佛就行了,別的,看運氣吧

  • 3 # oyster3

    後期的重彈全是吊頂的彈道來著……類似於現代的彈道導彈,應該在近防炮射界外,不存在什麼攔截的情況…這是在能打中的前提下…

    然而戰列艦用高拋彈道打中高速機動的現代驅逐艦的機率基本屬於玄學事件……

    不過混到主炮平射射界內也夠嗆,副炮齊射可是實打實的飽和射擊,就算能攔炮火數量也基本超過絕大多數單艦的攔截能力。命中不夠數量來湊嗎……

    最後,學過動量守恆嗎?往一堆幾頓重的飛行實心金屬塊裡頭扔小金屬塊試圖阻止它前進這種事情實在是太蠢了……

  • 4 # DeRichelieu

    高射速近防炮攔截導彈的原理是擊毀導彈使其偏離飛行軌跡或者使其戰鬥部失效,又或是直接引爆推進劑。而戰列艦火炮就不一樣了。以美國的MK7 1.225噸超重彈(AP)為例,實心,皮糙肉厚,純動能武器,干擾,擊毀,都做不到,機炮的子彈打上去基本都彈開了。

  • 5 # 星星墜落的小

    顯然不可能,戰列艦的穿甲彈很多都是超過1噸重的硬制合金,而且自帶超大傾斜角加自旋,你正對著這種物體打一大堆20mm/30mm的小炮彈根本不可能摧毀,甚至連使其偏離彈道都不可能。

  • 6 # 現代艦船雜誌社

    干擾可以,攔截很難。首先說一下攔截模式。一般的CIWS是計算來襲導彈在一個時間差內可以進行的機動範圍,然後用彈雨覆蓋這一個視窗,因此總的來說CIWS射速越高能夠在相同時間內“覆蓋”的面積越大,或者說在同等面積下炮彈跟多,就有更高的可能性命中來襲導彈。

    西班牙12管20毫米炮,也是為了提高射速的一種努力,而毛子很直接的AK630X2(不是卡什坦)

    再來看CIWS的攻擊模式:

    早期比如AK630是高爆彈,是希望“炸壞”來襲導彈,而隨著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發展,早期CIWS已經難以對使用厚重外殼的大型反艦導彈進行有效攔截。同時,一些口徑過小的火炮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比如密集陣,比如西班牙的梅洛卡,比如義大利的25毫米炮。

    (作為CIWS代表的美國密集陣系統。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就管CIWS系統叫“密集陣”系統。其20毫米彈動能不足)

    大口徑艦炮的炮彈飛行軌跡單一,末端速度在1-1.5 實際上“攔截”並不難,但難的是如何改變其飛行軌跡。

    衣阿華上的16英寸榴彈

    想要擊穿其外殼很難,而只靠著幾發30毫米炮炮彈的動量使之偏離也有難度。

    至於穿甲彈,自從馬卡洛夫發明了被帽,避免炮彈被裝甲撞碎,大部分穿甲彈都使用了這一結構。這一結構在面對40毫米以上大角度裝甲的時候依然可能被剝離,而且曾經出現過被觀測到被帽脫離的事故,可見這個結構強度是有機可乘的。而一旦被帽在飛行過程中剝離,炮彈大機率在飛行過程中橫向“打滾”,自然也就算攔截成功。

    大和級用的最左側為穿甲彈,紅色為榴彈,中間為拆掉被帽後的穿甲彈,可見如果能夠有效破壞被帽結構,則還是有機會導致炮彈飛行軌跡變化的,但是實際上很難打中這麼細節的位置,更大的可能近防炮打上去就像是炮彈遇到了瓢潑大雨,也不能說沒影響,但是意義不大。

    實際上面對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美華人也發現密集陣效果不佳,不光是射程不足,威力什麼的都已經難以應對現代化的反艦導彈,所以出現了炮導合一系統(俄國)或滾體導彈(美德/中)在5-10千米的位置上用導彈引爆對面的導彈。

    (中國產滾體導彈)

    各國軍艦上還繼續使用57-76-127-130毫米艦炮,實際上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空效果,可能這貨關公戰秦瓊的攔截大口徑艦炮可能性還高一點。

  • 7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理論上不行,現代艦載近防武器系統對亞音速的反艦導彈有著較高的攔截機率,對於超音速導彈則無能為力。戰列艦炮彈的初速至少在800m/s,即便是炮彈飛行到最後時,速度一般也遠遠高於音速,另外炮彈的訊號特徵和體積都比導彈小得多,所以是攔截不了艦炮炮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美皇后,茜茜公主是如何數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美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