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峰清雪
-
2 # 那抹火焰藍
其實不僅僅是小孩子遇到困難會退縮,大人不也是一樣的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退縮。只是經過了時間的磨練,有些人選擇了退縮,有些人選擇繼續前進。
那小孩子還很小,經歷的事情特別少,他們沒有經驗去面對困難,選擇退縮是特別正常的。所以這個問題就出需要大人去調解。
首先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面對困難,第一反應是我來試試看,而不是我不行!
其次,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都記得及時表揚孩子,不好的時候給以歷史的鼓勵,不要讓孩子灰心,再去培養他的自信就不那麼簡單了!
最後,並不是所有的困難都要克服的,有的時候選擇放棄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3 # 十八線mama
我覺得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容易退縮是一個很正常的情況,別說是孩子,就是我們成年人,難道說不是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嗎?這只是人之常情罷了。不過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所以很可能是家長放大了這個正常現象,過早給孩子貼上了一個容易退縮的標籤,進而讓孩子越發向著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的方向發展了。
-
4 # 漫漫育兒路
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是人的本能反應,而不只是孩子的行為,大人也常常會這樣。孩子生活閱歷少,很少參與競爭,沒有危機意識,所以面對困難時容易退縮。作為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小培養孩子自立意識,不要事事代勞,做孩子保護傘。
二、不打擊、不攀比,多引導,樹立孩子自信心和判斷力,引導和鼓勵孩子去嘗試,並對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要盡力去完成,家長在孩子做事過程中不斷鼓勵,完成時充分肯定,增強孩子自信心並且享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
但一定要告誡孩子,不是所有困難都可逾越,世界上有很多單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的事,不可凡事較真,一意孤行。凡事盡力就好!
-
5 # 雨滴思澤
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就像人遇到驚恐的事情時,本能的反應也會是不由自己的驚慌失措,然後才能慢慢的平復。退縮的前提是對困難缺乏瞭解,缺乏如何面對及解決的辦法。其實比困難更為重要的部分,就是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及毅力的培養。何況孩子的退縮,也可能是自我保護意識的萌發,需要正確的疏導。
-
6 # 積木育兒
隨著孩子不斷地成長,會面臨越來越多地挑戰,有的孩子會迎難而上,而有的孩子卻垂頭喪氣,經歷了一點點失敗就退縮不前不願意再嘗試了,這是為什麼呢?
成人的評價方式孩子的自我概念與父母親的評價方式密切相關。在生活中,有些家長或老師看到孩子失敗後,就苛責他們能力不足,比如會對孩子說“你真笨!一點用都沒有!”這樣,孩子就會形成“我是一個笨孩子”的自我概念,認為自己是失敗就是因為自己無能或者不聰明,從而懷疑自己。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標準過高,孩子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家長的標準,在頻繁地挫敗中漸漸失去信心,形成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個體認為自己當前的行為和結果毫無關係,即自己無法控制結果。在孩子面臨困難情境時,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就不會再努力了,以後再遇到困難,甚至簡單的任務,也感到絕望無助,不願意再去嘗試,這就會阻礙孩子的自我發展,不利於形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出錯或失敗是難免的,是他們正在學習,不必急於糾正或否定,可以多留些時間給孩子,讓他們慢慢來,比如在孩子學習吃飯時,只提供必要的指導,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和自我控制感。其次,及時肯定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比如對孩子說“你很努力地在堅持!你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
7 # 願你成為你自己
每個人都有畏難情緒的呀!但在孩子身上特明顯,一是孩子不會像成人一樣懂得偽裝或者趨利避害,二是孩子本來就是在不斷的成長學習中,所要面對的問題麻煩,困難比比皆是,他自己的能力不夠,所以頻率上出現退縮的時候就多了。
我們除了多鼓勵孩子,不給孩子貼不好的標籤,比如你是個笨蛋啦,傻啦等等,還得從小就教會怎樣一點一點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家長不包辦,不帶辦,不打擊,當孩子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肯定孩子,當他取得成功的時候,為孩子送上歡呼和掌聲。慢慢的從簡單的過度到困難的,當孩子從一次一次的遇到問題之後解決問題,獲得的成就感會戰勝困難本身帶來的畏難情緒。
而且家長還得做到,認清事實,不強人所難。人總有自己不擅長的,做不好的,不能去要求孩子事事做好,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自己。遇到有些真的解決不了的困難,別死磕,請求幫助不算退縮也是解決問題喲。
-
8 # 早晚英語Carl老師
其實不光孩子遇到困難會退縮,大人也容易退縮。
孩子喜歡新鮮感,很多東西不新鮮了就不喜歡了,就會換另一樣東西了,也就是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做事也一樣,時間久了沒有新鮮感了就容易厭倦,遇到困難就很更容易放棄、退縮了。
所以,孩子從小的教育很重要,孩子自己選擇做一件事件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持續做,直到獲得結果,比如學書法、游泳、英語等,引導和鼓勵孩子堅持特別重要,不能讓孩子形成遇到一點難事就選擇放棄的習慣。否則,孩子長大了,也容易一事無成。
-
9 # 因風而響
遇到困難退縮很正常,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困難,本能的退縮到較為舒適的過往習慣中。
困難好比成長的臺階,每上一個都要勇氣與信心,這些孩子要面對的,要克服的,也意味著孩子要付出或不舒服,要承受,要擔當。這個過程是要學習的,家長和學校正是教孩子們獲得知識與勇氣,信心的地方。訓練孩子的心智,克服困難。
-
10 # 媽咪Jane黃靜潔
許多小朋友都存在"畏難"現象,而"畏難"則是缺乏自信的表現,而缺乏自信可能會導致日後行為的偏差。所以,我覺得媽媽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寶寶的自信。有了自信,"畏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媽媽要給予不斷的鼓勵:在小朋友的眼裡大人的一言一行總是具有領導魅力的,如果媽媽能在寶寶氣餒時,孜孜不倦地鼓勵他:"寶寶,其實這遊戲(或運動)並不困難,媽媽幫你,你一定能學會的。"大人對兒童傳達希望、鼓舞與支援的信念,那麼無疑是集中力量最強大、最有效的方法。
多帶寶寶參加兒童社交: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參加校園以外的"兒童社交"活動,多跟其他孩子玩。校外輕鬆自然的環境更利於孩子徹底的展示自我,降低他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並且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大家能相互鼓勵和推動,共同克服困難。在我大兒子上幼兒園時,他們的老師就很嚴肅地勸解我要讓孩子每星期至少一兩次去參加校外的Play date。在放鬆情境下交流玩耍,有助於幼兒的身心發育。
找對玩具與遊戲:有的時候,孩子要求換"運動"或換"遊戲"玩,可能是他不會玩,也有可能是由於他不感興趣造成他沒有動力去玩。所以,媽媽可以試著變換運動的方式,或者換遊戲的形式。也可以仔細觀察和寶寶同年齡的小朋友都在玩什麼遊戲或運動,以判斷自家的寶寶可能會對哪種型別的遊戲或運動感興趣。
假期即將來臨,媽媽在為寶寶做好保暖和健康防護的前提下,多帶寶寶走出家門吧!
回覆列表
孩子的這種現象用心理學解釋是一種退縮行為,而這種退縮行為其實是一種另類的攻擊性行為。它屬於一種由心中的恐懼引起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通常瞭解的攻擊性行為是指具有明顯特徵的暴力行為,其實這只是攻擊性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許多性格內向的孩子,當他們表達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採取的是迂迴的方式,也就是退縮、冷淡、刻板等特徵。
這種心理問題通常是在小孩1-3歲期間留下的。比如父母苛求完美,嚴厲批評孩子,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採取攻擊性行為對待父母,如果父母格外強勢,攻擊性行為就會變得間接。
人之常情,大家都喜歡成功,渴望得到肯定,多數孩子都喜歡獲得成功的喜悅。家長要多觀察孩子,多鼓勵孩子動手動腦自己解決問題,不要溺愛,也不要苛求完美。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挫折,教會孩子吃苦,適當的時侯給孩子設立一些小小的困難,在孩子解決困難後及時表揚,樹立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