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腫瘤專家姜爭

    腸腺瘤性息肉多大會癌變,無法給一個確切的數字

    大多數情況下,若腺瘤息肉直徑≥1cm、絨毛成分超過25%、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稱為高危腺瘤,癌變率較高,需立即切除,定期隨訪複查。

    腸腺瘤息肉是指?

    腺瘤是腸道息肉的一種型別,不是癌,但屬於癌前病變,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和腺瘤型別、體積大小、是否合併上皮異型增生程度有關。

    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型病變,根據組織學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腺瘤屬於腫瘤性息肉,而炎症性、增生性、錯構瘤性息肉屬於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若腸息肉短期內迅速生長、直徑大於2cm、多發、寬基廣蒂、或家族遺傳性腺瘤性病等,惡變風險較高,需及時處理。

    腸鏡檢查就能判斷是腺瘤嗎?

    一般來說,腸鏡檢查時,肉眼是很難鑑別息肉型別的,內鏡醫生會根據患者體徵、息肉大小、形態等,做一個初步判斷,要明確組織型別,可在腸鏡下取病理,活檢後明確。

    大部分內鏡醫生,在做腸鏡時,可透過觀察、觸碰息肉,根據其大小、數量、外形(有蒂無蒂、質地軟硬度、表面光滑還是粗糙、顏色、易出血等)、活動度等,做初步判斷。

    ①如果懷疑炎性、增生性腸息肉,可直接內鏡下摘除,有時也會直接讓患者回去,一段時間後,再複查腸鏡來觀察息肉是否有變化。

    ②如果懷疑是腺瘤性息肉,會直接內鏡摘除後病理,或病理後在決定摘除術式,大部分腺瘤性息肉摘除,會要求擇期住院進行,術後還需定期隨訪複查,以免復發。

    腺瘤性腸息肉症狀有?

    對於體積較小、相對早期的腺瘤,是無明顯症狀的,當腺瘤體積較大,進一步生長,或糞便過分乾燥時,可能會引起一些症狀,包括排便次數增多、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

    如果腺瘤距肛門較近,可能會出現息肉脫出、裡急後重、鮮紅色血便等情況,嚴重者會發生癌變,其中管狀腺瘤多見大便帶血,絨毛狀腺瘤多見黏液血便,具體還是要就診後明確。

    腺瘤性腸息肉切除後如何護理?

    1、腸息肉切除,不會有明顯的痛感,部分患者摘除腸息肉後,會有持續1-2周的腹痛,大多和腸鏡對腸道的牽拉有關,一段時間後會緩解,不要過度擔憂。

    2、對於多發腸息肉,可以一次性切除,但手術時間太長會增加患者不適,且創口太多,也會增加出血、腸穿孔的風險,醫生會視情況全部摘除,或擇期再行摘除。

    3、腸息肉摘除初期,需禁食水,利於創口癒合,待排氣後可進食流質食物,之後逐漸過渡到普食,以好消化、清淡、營養飲食為主。

    4、定期隨訪複查,一般根據息肉病理,決定複查頻率,諮詢主治醫生即可,大多會建議術後一年複查一下,看是否有再發。

    5、大多數腸息肉是在體檢時發現的,建議45歲以上人群,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沒問題,可每5年做一次腸鏡,早發現早處理。

  • 2 # 小荷醫典

    腸息肉腺瘤多大會癌變

    結直腸息肉多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成人大多為腺瘤,腺瘤直徑大於2cm者,約半數癌變。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更高。

    腺瘤是息肉中最重要的一類,不僅它最常見,常引起症狀,並且廣泛地被認為是結腸、直腸癌的前期病變。從腺瘤性息肉發展為結腸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由於會發生一系列的基因變化,這個過程長達5~10年。初起是黏膜上隆起,逐漸長大成球形,大小不等,直徑數毫米至數釐米,有的可達10cm,但大部分在1cm以內,體積較大者可能會癌變,管狀腺瘤直徑小於0.5cm者很少會癌變,而超過2cm的癌變率高達65%,絨毛腺瘤癌變率可高達55%~75%。非癌變和癌變息肉通常都不會造成症狀。即便在息肉發展成為癌時,症狀仍然較少,直到腫瘤增大或引起大腸梗阻或大便出血。此時,癌或許已經穿透腸壁,擴散至腹部的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如果患者在息肉轉變為惡性腫瘤之前將其切除,那麼就不會患上結腸癌。直腸和結腸腺瘤按其大小、部位、有無蒂和有無癌變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良性有蒂的腺瘤,一般可經內鏡圈套器摘除,小型無蒂的,在排除癌變可能後,可用活組織檢查鉗切除,切除後基底電灼。對大型無蒂或用內鏡切除困難者需手術切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學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