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澤溪陪娃看世界
-
2 # art張小玉
學藝術的人怎麼就一定得“奇奇怪怪”了?
小玉的觀點有兩個:
1.藝術家也有人的正常屬性!
2.我們不刻薄!
結合自己的藝術人身份來和大家一起聊聊。
小玉在藝術展上
有些藝術家很作,有些很正常。小玉身邊的朋友主要是畫畫的和做裝置藝術的,有一個女孩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最煩大家說,你穿衣服打扮一點不像個學藝術的。
左邊是小玉的藝術家朋友,正在自己的個人藝術展上,右面是觀眾。左側的藝術家,有穿的很奇怪嗎?也沒有吧!
excuse me?學藝術的應該怎麼穿怎麼打扮?
奇葩說裡,“滾圈任賢齊”唱搖滾的飛飛當時也說過這麼一個事,他參加了場婚禮,其中桌上的一個人看到他梳了一頭髒辮就問他,是做美髮的嗎?當時他也很無語。
是呀,人總是對一類人貼上一個固有的標籤,比如藝術家就該不瘋魔不成活,就該格格不入,就該特立獨行和周圍的人言行舉止一點都不一樣。
當然,看上去就特立獨行的藝術家肯定有,但是更多時候,這種特立獨行其實並不表現在外在,而是內在的思想和精神上。
說簡單點,藝術家的與眾不同,哪那麼容易一眼看出來,更多是表現在創作的藝術作品之中了。而後者,需要你去理解。
你覺得藝術家很刻薄,更多時候其實很寬容。大家好像常常覺得藝術家很挑剔,比如聽音樂,很多人覺得網路歌曲就聽好聽,不過藝術家卻要聽肖邦和老柴;比如面對畫,一般人更多就能欣賞個蒙娜麗莎,而藝術家們卻好像常常面對大眾看不懂的抽象藝術聊的津津有味;比如看電影,大多數人吃著爆米花樂完故事情結就好,而藝術家們卻總要挑一些難理解的電影然後說出個哲理來……
不過,這只是藝術家的一方面而已啊!
我們既看丹納的《藝術哲學》,也一樣看唐家三少;既聽的了整場的交響樂,也會到五月天的演唱會現場揮熒光棒;我們能解讀的了特呂弗的《四百下》,也一樣能看《小時代》的時候感動一下姐妹情。
怎麼樣,面對你們不由分說都會吐槽的《小時代》,我們反而不會那麼強烈的去噴。
因為,藝術家會將自己對藝術品的審美標準和對生活娛樂的日常標準區分的非常清楚,苛刻的,是我們對藝術創作和學術的態度,而寬容的,是我們看待生活中一些娛樂的事件。
所以,藝術家大概不會神色鄙夷的說,你是個low(bi)!
一些小小的與眾不同1.愛看畫展,特別愛看。
2.看到生活中任何和藝術有關的事情時,基本都會引起注意,而且帶來聯想。比如看到奇葩說片頭,就會告訴別人它裡面包含了哪些名畫。
奇葩說,身後兩張名畫。
卡拉瓦喬《女占卜師》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先說這麼多吧!
感謝閱讀,
不喜歡千萬別勉強。
-
3 # C小姐藝術維C
廣州美術學院的天橋就像時裝秀,隔壁學校的理工男心情不好時就來看美女養眼。
認識一個妹子,男友學美術出身,成了她的御用攝影師,再也不用拿“男朋友攝影師”這個名詞指代會把人拍得比真人醜的攝影師。
題主的擺盤的確很可愛,這樣每天吃飯也會心情棒棒噠~
如果你讀過藝術學院,就會發現,當身邊全是學藝術的,個體跟個體之間差異是很大的。有關心流行文化的,也有愛好小眾的;有愛打扮的,有不在意外表的;有為人大氣的,有為人小氣的;有吃貨,有懶得吃飯的;有喜歡戀愛的,有喜歡孤獨的;有開放的,有保守的。。。。
但如果說共同點,我覺得學藝術的人的感性素養會比較高吧,畢竟天天做作業都要用到感性。
回覆列表
不瘋魔不成佛 一句話基本可以概括了 個性分明 走極端 與眾不同 我不是搞這個的 但喜歡 在裝修都看別人怎麼弄得年代 我第一反應就是幹嘛和別人一樣啊 手機用黑莓 後來軟體太少放棄了 但不用蘋果 前些年都跟風 受不了 衣服一樣 從不看別人怎麼穿 還是那句話 大多數不瘋魔不成佛 極個別可以做到李白的詩那樣 大眾都接受理解 當然我不欣賞李白 我喜歡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