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羅說理財

    根據最新的訊息基建投資額已增加到34萬億了。

    為什麼放出如此大量的基金投資額

    首先是2月份的PMI慘遭血洗,只有35.7,代表經濟短期萎靡,這也是因為疫情的影響。但是3、4月份PMI能不能重振雄風,誰也說不清楚。所以,為了穩定經濟增長,各省市都積極的在行動。

    經濟增長大家都知道靠三匹駿馬來拉動。一隻叫“出口”的馬也因為疫情原因病怏怏,什麼時候復原全憑天意。一隻叫“消費”的馬也被關在馬廊裡了,要走通還得看到5、6月份,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才可以。現在就只剩下“投資”這匹靚馬了。所以固定資產投資就成為了現在穩增長的重要手段。

    與2008年是否可比?

    當前34萬億的投資是未來幾年的投資規劃,並非像2008年一年內投完。而且08年的時候M2增速17.82%,當時並不是很缺錢,就好像年輕小夥累了休息會就好了,但是4萬億就像餵了大補藥,立馬精神,而後遺症也多多。而目前M2增速8.4%,經濟體量也是08年3倍多,能承受住更大的劑量。

    同時,這次投資中還包括“新基建”的投資。

    傳統基建包括建橋、修路等大開大合的專案,是以鋼鐵、水泥為主體的投資建設。而2008年隨著鋼鐵、水泥和鋁等一系列產品出口市場轉弱,內化有限;當時繼續加大產量,就造成了資源浪費、產能過剩。直到2015年供給側改革時,還在解決歷史遺留的產能問題。

    而這次除了投資傳統基建,投資方向還有新基建,包括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等,著眼的是未來的產業佈局,更符合當下的發展。

    34萬億的到來,對投資有什麼影響?

    整體來看,對股市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利好,2008年釋放4萬億後,大盤從當年10月底的1664點,一路反彈到2009年8月的3478點。而這兩天,大盤也開始有了上漲的苗頭,成交金額已經連續10天突破萬億。此時,佈局一些優勢板塊的基金,享受國家的政策紅利,就是極好的機會了。

    當然,這類行業主題型基金,都是暴脾氣,經常暴漲暴跌,需要你做好計劃、調整心態。

  • 2 # 悅湖潭

    中國還在迅速的城鎮化過程當中,截至2019年,我們的城鎮化率剛剛超過60%,距離發達經濟體的80%以上,還是有較大的空間。

    目前,我們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在提升,這1%的背後是1000多萬人口。而反觀我們現在的超大城市和一線城市,雖然樓房越來越漂亮,商業中心越來越繁華,但是人口密度越來越高,道路越來越擁擠,停車越來越難,街道原來越狹小……根據國際經驗,城市化的過程,也是大型城市圈、超級城市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國目前在不斷推進和擴容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以武漢、重慶、西安為中心的城市圈,就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城市圈的擴大、人口密度的提升、經濟聯絡的加強,對基建的需求也會更大,以筆者所在的杭州為例,無論是杭州主城區,還是大杭州城市圈,市內和城際交通仍然滿足不了需求,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5萬億的基建投資不是一年就投下去,而是5年的規劃。我們過去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受益於我們持續對基建等公共事業的投入,相信在我們城市化程序不斷推進的當下,大規模的基建,仍然會對整體經濟的發展、城市圈的融合起到很好的作用。當然,前提是要全國一盤棋,做好合理規劃。

    最後就要說到對股市基建概念板塊的影響,未來1-2年,相關概念板塊預計會有不錯的收益。

  • 3 # 老Q樓市觀

    為降低快疫情影響,加快復產復工,提振經濟信心,目前全國很對省份都推出了鉅額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計劃,從四川、重慶、陝西、河北、河南、雲南、福建、浙江等省份公佈投資總額高達25萬億。這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如下影響:

    1、帶動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基建將帶動鋼筋、水泥、工程機械等建築原材料及相關上游產業鏈行業的發展,畢竟25萬元不是個小數目,至少在會拉動該市場處於一定的活躍狀態,極大拉動經濟發展;

    2、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 基建開工進行時,不僅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也需要大量相關設計、工程建設技術及施工人員,這樣增加了就業崗位,促進就業,進而促進消費,維護社會穩定。

  • 4 # 謝洪波沔陽

    這是一個偽命題。

    25萬億也好,34萬億也好,這是地方政府推出的重點專案的預計投資總額。按照這個規模,如果全國各省都效仿的話,總的額度超過100萬億。

    具體落實下來能有多少?還得等今年人大和政協大會的情況。

    任何一項國家經濟政策的出臺,都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如此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效果到底怎麼樣?財政是否可以承受?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到底怎麼樣?會不會擴大城鄉差別?對供給側改革的影響有多大?地方政府債務堰塞湖怎麼化解?

  • 5 # 工保網

    為應對突發疫情對國民經濟的衝擊,基建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託底作用逐漸凸顯。不同於2008年的一攬子“四萬億”,2020開年的中央部署在繼續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的同時,也有意突出了新方向:2月以來,中央三次會議均提及新型基礎設施的成長潛力,並提出要加快建設進度。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傳統基建以“鐵公基”(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為代表,聚焦於交通、能源等領域;新基建則發力於科技端,一方面著力開拓數字領域,另一方面聚焦傳統基建短板,包括5G、人工智慧、大資料中心等科技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補短板”專案,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等應用場景。三月首周的盤面表現可謂近期大基建行情的縮影:特高壓、5G概念等新基建板塊集體發力上揚,建築、建材、高鐵等舊基建也表現強勢。相應的,新舊基建兩手抓,也成為多家分析機構的投資建議。

    1

    “新基建”:補短板,促創新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基礎設施,也是新型建設:寬口徑的廣義新基建側重補短板,窄口徑的狹義新基建則更重創新。2018年10月國務院釋出《關於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以來,基建補短板力度逐漸加大。此次疫情暴露出了物流短板、交運短板以及醫療短板,直接帶動醫療、衛生領域成為補短板發力方向,如黑龍江2月釋出《關於支援重點專案建設具體措施的通知》將公共衛生防控能力、物資儲備體系、公共環境衛生等補短板專案納入“百大專案”加以推進;也加大了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等保就業、促民生領域的補短板需求,如廣東3月釋出的《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專案計劃》著重補足高等教育、應急保障等民生短板。另外,201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後,“新基建”也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此次疫情導致的實體經濟停擺,加速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也帶動高階基建投資增長、填補基礎設施建設空白。從目前公佈的今年重點專案建設清單看,多地都計劃將智慧製造、電子資訊等高精尖產業作為主要發力方向,新型資訊通訊、城域物聯專網建設也成為基礎設施重點。立足當前,“加強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已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數聯”的全面升級要求“新基建”滿足全新需求;放眼未來,資訊產業勢必成為資訊時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新基建”也應為未來的技術發展留出餘地、朝未來的全新時代超前佈局。

    2

    “老基建”:

    中央投資加快下達,地方投資加速推進

    在“新基建”水漲船高的同時,政策率先聚焦於“老基建”領域:從中央看,發改委3月5日訊息稱下一步將抓緊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支援鐵路、機場、重大水利等重大專案建設;從地方看,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專案投資計劃清單中,高速公路、高鐵、能源等領域仍是重要部分。這與傳統基建對於產業鏈的拉動效應有關。從傳統基建產業鏈看,基建投資牽動著上游的房屋建設、專業工程、裝修裝飾、園林工程,再上游的建築材料、機械裝置以及相關的工程保險、工程擔保等行業也息息相關。且傳統基建專案能夠加快發揮投資效能:加大新投資專案的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專案建設,加強專案儲備與前期準備,便能顯著帶動產業鏈運營、加快投資週轉速度、迅速轉化為消費能力。另外,資金來源對於基建投資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截至3月8日,今年已發行地方債1.29萬億元,募資用途向基建傾斜的特徵較為明顯,其中傳統基建仍佔較大比重。且去年下半年起地方專項債券可作為鐵路、機場、收費公路、水利工程等符合條件的重大專案資本金(《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及專案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專項債用於資本金能夠放大槓桿效應,疊加基建投資的乘數效應,將進一步引導社會資金加大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因此從短期配置看,“老基建”會迎來政策紅利與資本追捧。其中,在“疫”後重建、刺激經濟的政策重心下,順應“穩增長”趨勢的傳統基建專案更將獲益,交通強國戰略下的軌交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基建,以及中央部署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都將乘上東風。

    從2008年的“四萬億”,到2020年的“新舊基建齊抓並舉”,基建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提振作用不曾有變。而隨著時代發展,“傳統基建託底,新興基建發力”也成為大勢所趨。從中長期配置看,“新基建”會是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成為引領新一代產業革命、實現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且其投資模式較為靈活,對於市場主體而言機遇頗多,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