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竹道人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疆土比較遼闊,地處古代中華文化的重要中心,佔據山東半島,土地肥沃,也很富裕。

    在齊國鼎盛時期,其國君重視士、農、工、商,一直固守一方,稱霸一方。但最終因為國君繼承者的昏庸無能,而使得齊國逐漸失去了“爭雄稱霸”的優勢。

    齊國沒有同一天下,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國君齊桓公晚年昏庸

    在齊桓公的晚年,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而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齊國能人志士相繼去逝後,齊國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在孝公死後,接下來的一連串的內亂爭奪國君之位,使得齊國國力大大衰落,最後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而此時的秦國,正處於國力強盛的頂峰,所以這一盛一衰,也導致了齊國無力同一天下。

    二、齊國大將田單復國

    在燕軍引兵圍攻齊國即墨之時,城中推舉田單為大將。雙方相持達五年。直到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後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進而收復失地而復國。後來,田單卻受到齊王猜忌,最終前往趙國出將入相。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

    三、任用小人疏於防範

    齊襄王死後,齊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而後勝為人貪婪,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此時國君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也不加強戰備。直到五國都滅亡後,齊王才感到秦國的威脅,在慌忙之下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而此時大勢已去,悔之晚矣。

    如《孟子》所言,“天時、地利、人和”,春秋戰國末年,齊國的幾位國君繼位者無論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諸多主客觀因素使得齊國國力每況日下,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秦國的國君,卻有足夠的戰略眼光禮賢下士、廣納人才。由此可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也非秦國莫屬。

  • 2 # 木木大神0111

    1.齊國重士農工商,但不重視軍事實力。稱霸是在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300多年前。王賁大軍一到,立馬投降,毫無骨氣。

    2.五國伐齊,使齊元氣大傷。五國伐齊,齊差點亡國,國君被殺,從此一蹶不振。

    3.齊國國君昏庸腦殘。接受秦的遠交近攻策略,破壞合眾;與秦互稱東、西二帝,拉仇恨。

  • 3 # 填哥嗑歷史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大舞臺上,齊國是一個響噹噹的存在。

    它,雄踞山東,威震諸侯。它,率先稱霸,開啟春秋爭霸的時代。它,西敗魏國,把魏國趕下霸主神壇,它,北滅燕國,開啟戰國吞滅大國的先例,它,南敗楚國,使得楚國從此衰弱,它,合縱攻秦,使得秦國割地求和。

    齊國臨淄

    不僅如此,齊國還非常的重視商業,民眾富甲一方。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史記.殖貨列傳》

    富庶的齊國,使得它得以開創一個先例,建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僱傭兵——齊國技擊。據說,齊國的技擊之士在戰場上殺敵一個,就能得到八金的賞賜,這就讓齊國計程車兵奮勇向前,以殺敵為榮。在戰國初期乃至中期,齊軍的戰鬥力因此得以提高不少。

    但是,如此富庶、如此重視士、農、工商的齊國,卻在戰國中後期稱雄一段時間之後,迅速衰落,默默無聞。

    公元前221年,已經消滅其他五國的秦國大軍,兵分兩路,進攻齊國。秦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兵臨臨淄城下,齊王田建不戰而降。齊國被滅亡。

    富庶的齊國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甚至最終淪落為被消滅的命運呢?

    其實,齊國不能一統天下,原因有多個方面

    一、主要方面,齊國君主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與能力。

    齊威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想要一統天下,得要有一統天下的雄心,秦國雄心勃勃,奮六世之餘烈,終成一統天下之勢。

    齊王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與能力。

    戰國時代的齊國,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看。

    1、戰國初期至齊桓公(田齊桓公)時期。

    這一個時期的齊國,忙於內鬥。國內的田氏與齊國多位國君忙於奪權。後來田氏奪得政權,又忙於鞏固穩定政權。齊國高層爭權奪利,連外戰都連連失利,更不要提一統天下了。

    2、齊威王到齊閔王三代。

    這三代是齊國最具雄心的三代人。他們雄心勃勃,西敗秦魏,北滅燕國,南敗齊國。使得齊國盛極一時,得以和強秦並稱東西兩帝。

     三十六年,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史記.田完敬仲世家》

    但是,不得不說,此時的齊國也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更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齊威王跟楚莊王一樣,在位三年,不理政事。後來聽鄒忌的一席話之後,才勵精圖治,在國內整肅吏治。使得齊國國富兵強。打掉魏國的霸權。

    齊宣王時代,濫用武力,滅掉燕國。但是又治燕不力,在燕國搶奪民財,激發民憤。除此之外,齊宣王大力發展稷下學宮,表面上招賢納士,但是並沒重用這些士人。

    後來的齊閔王,濫用武力,敗楚敗秦,滅宋。過早漏出獠牙,使得周圍國家感受到威脅。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組成聯軍,五國攻齊。其實後來楚國也參與進來,等於六國攻齊了。

    這種局面秦國不是沒有遇到過,但是秦國每次都用巧妙的外交策略,連橫其他國家,因而得以化解。但是齊閔王面對滅國危機毫無策略,只是硬頂,最終導致國都被攻破,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滷器。——《史記.田完敬仲世家》

    齊閔王也算不上明君。

    相比之下的秦國,秦孝公即位之時,底子比齊國不知道差多少,但是秦孝公的一紙求賢令,求來商鞅,與秦孝公一起啊,在秦國力行變法,使得秦民大治。

    後來的秦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是仍然用商君之法,任用張儀,東面連橫而鬥諸侯,南敗楚國,西南方面征伐巴蜀,北滅義渠。使得秦國成為一個足以媲美齊國的西方大國。後來,秦武王即使在位三年,也為秦國拿下南韓重鎮宜陽。

    而秦昭王更加不用說了,對內穩固統治,對外基本把諸國的兵力給消耗乾淨了。

    3、齊襄王和齊王田建兩代人。

    五國攻齊之後,齊襄王即位。但是齊襄王最多也就是穩固統治的主。齊國再也沒心。沒有力氣去與別國爭霸了。更別說去一統天下了。

    齊王田建的才能連他的老爸都不如。而且被老媽和舅舅掌控的死死的。對外則是奉行“事秦謹”的策略。最後被秦國給耍了。

    所以,齊國君主,既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更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這是齊國沒有能一統天下的關鍵。

    第二、齊國沒有一統天下的條件。

    1.齊國沒有一統天下的地理環境。

    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除了六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之外,地理位置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但是齊國顯然沒有秦國的地理優勢。

    齊國東是大海,西是強大的三晉,南是強大的楚國,北是七雄之一的燕國。雖然在這中間還有魯國。宋國等等小國。但是齊國無論攻打哪一個國家,都會引起國際紛爭。所以說齊國可以說完全沒有發展空間。

    公元前312年,齊國吞併燕國。引來秦、趙、魏、韓的干涉。在佔領五年之後被迫撤退。

    公元前286年,齊國吞併宋國。不久,即引來五國攻齊,差點滅亡了齊國。

    秦國則不同,它向北、向西,向南發展都比較容易,就向東和向東南發展難了些。而且秦國一旦面對五國聯軍,封鎖函谷關和武關就可以了。

    齊長城

    但是齊國的西面,可以說一馬平川。雖然齊國建有長城,但是並不能有效的阻擋聯軍的進攻。五國攻齊之戰,秦滅齊國之戰,都是被敵國從西面吸引主力,北面長驅直入了。

    2、齊國沒有一統天下的軍事力量。

    在齊莊公時期,齊國發展了技擊。

    齊國的技擊,一定程度上強大齊國的軍事力量。但是與後來的魏國的魏武卒,秦國的秦軍相比,齊國還是缺了一大截。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齊國的技擊有三大缺失:

    a、獎賞力度不夠

    秦商鞅變法,殺死敵人一個甲士,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不僅僅財物有了。連地位也提高了。

    而齊國的技擊之士,斬殺敵人一個甲士,只是賞金八兩。再無其他賞賜。

    b、成為技擊之士不容易。

    齊桓公在位時,管仲對軍制進行最佳化。對獲得勇士爵位計程車兵進行訓練考核。凡是經過徒手格鬥、摔跤、游泳、騎術、劍術、射箭等技能優異者,才能成為持戟之士,相當於國家的常備國防軍,駐守五都,這就是“技擊”的由來。成為技擊之士不容易。

    齊國技擊之士

    c、造成齊國私鬥成風

    為了成為技擊之士。齊國國民必須勇武。而齊國沒有商鞅變法中禁止私鬥的規定。所以齊國國民私鬥成風。

    如此的技擊之士,倒是很像電視上的一些古代的遊俠,單打獨鬥相當厲害。上陣殺敵就呵呵了。畢竟如果沒有遇到特殊情況,誰也不想為八兩黃金丟掉性命。

    五國攻齊之後,齊國軍隊的戰鬥力更是迅速退化,以至於秦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齊國都不敢反抗了。

    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自古,能一統天下的,除了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更要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齊國坐擁大好河山,卻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更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還沒有一統天下的地理條件,雖然重視士農工商,使得自己富甲一方,最終不過為他人做嫁衣而已!

  • 4 # 蠍子向左走

    當時的齊國疆域臨海,齊桓公也很善於利用海上資源,很快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當時還有一個稱號就是“海王之國”。除了齊桓公這個好的領袖之外,當時也有很多名臣輔佐在他身邊,包括、等人,這些人也是齊國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齊國商業發達,當時周邊鄰國也都受到秦楚兩國的壓迫,因此不存在任何威脅。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為什麼齊國沒能夠統一天下呢?

    戰略眼光短淺,頻繁修改政策

    不論是春秋的姜氏齊還是戰國的齊在戰略方面的眼光都是有所欠缺的,只顧自己的那一套,全然沒有從大局考慮,導致政策搖擺不定,沒有最核心的支柱。特別是在戰國時期,這種現象尤為嚴重。而秦國從變法開始就一直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以法治國,這也是它在後來能夠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

    軍事發展薄弱,重視程度不夠

    《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一個齊華人,但是在齊國卻並沒有受到重視,最後到做官。齊桓公統治時期的齊國是最為強大的,但在這個時期也不敢與交戰。不過即使交戰估計也會慘敗,當時經常與齊國交戰的是,但齊國卻多次失敗。到了這裡打敗就能夠得到滿足,大將的能力也得不到施展。

    任由大國發展,沒能形成壓制勢力

    齊桓公在位時,楚國就已經逐漸興起,但齊國對此卻並沒有採取任何壓制措施。放任楚國、秦國這些國家不斷壯大定會成為齊國的威脅,也不利於齊國的發展。

    沒有一統天下的思想和精神

    到底能不能一統天下還得看國君是否有這個想法,齊國的底子這麼好,齊華人認為無需征戰也能富足度日,對外界的發展也絲毫不關心。齊桓公只想做到尊王即可,而齊威王更是容易滿足,能當霸主就已經非常滿意了。

    驕傲自負,自毀滅亡

    齊威王最後留下的這些積蓄全部敗在了的手裡,齊國滅了讓開始有些傲慢自大,蘇秦在此時又一直慫恿其攻打其他國家。本來合縱是想要對付秦國,沒想到這些國家卻和秦國一起瞄準了齊國,造成齊國最終慘敗。

  • 5 # 話史煙雲

    無論是晉國還是齊國都是亂臣賊子篡權上臺,所以導致晉國、齊國雖霸而不能王天下。

    齊國雖然士農工商繁榮而昌盛,但是北有燕、西有韓趙魏,南有楚,勢力犬牙交錯,動一國而數國攻。

    春秋時,百里奚曾言:天道滄桑,順之者逆、逆之者順。齊國盡享山川鹽澤之利,於國勢來說,即為順;與諸侯爭霸、統一天下來說,即為逆!

    戰國七雄中,具有統一天下能力的有趙、秦、齊、楚,基本繼承了春秋時彌兵之盟所確立的“春秋四大國”的地位。

    春秋或戰國四大國具體分析

    秦國東面有黃河、太行山天險,南面有武關鎖國據守。士、農、工、商皆不如六國,但對於軍事爭霸來說就是王興之地。

    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也就是說:秦國徹底的軍事失敗或者是覆亡,可能性很小。秦國只要沒有滅亡、分裂,基本盤還是存在的,更高一級或者是不牽涉生死的追求不是他必須的追求!

    相比齊國,原本是姜氏齊國,周朝開國的元勳,後為田氏齊國所篡國。姜氏齊國受封於周天子,田氏齊國也受封於周天子。

    晉國原本就是小宗篡奪大宗成為諸侯,最後三晉分家,公卿成為諸侯。

    也就是說,齊國、南韓、燕國、趙國、楚國、魏國,他們的關係遠比知道的複雜。六國在道義上沒有統一天下的基礎。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士,軍力大增。而且在後世,源於河內、太原的帝王也不在少數!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內繼位蕭王;唐高宗李淵起兵太原;後唐李克用的大本營也是太原;元末名將王保保的大本營也是太原。

    但是,趙國西不能攻打秦國、北有匈奴,南有韓魏、東有齊燕。

    趙武靈王曾想:東邊安撫燕國,向西繞過沙漠進攻秦國,但是沙丘之變,餓死於宮中、計策不能實行!

    楚國因為在戰國時期變法失敗,國力不能整合,不僅與齊國作戰,而且與韓魏、秦國同時作戰。早已經失去了春秋四大國的威風!

    總上言之:齊國重士、農、工、商,為何只能稱霸而不能統一天下?

    齊閔王一戰而吞併宋國,五國伐之而亡國!就是說齊國雖然有以上的優點,但是軍力不是獨尊、戰力也不是獨尊、國力更不是獨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在學齡前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