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道子
-
2 # 使志安寧之秋
古代書法家多是文人,書法有書卷氣。書法最盛名於歐顏柳趙,趙孟頫之後“五百年無出右者”,我最佩服趙孟頫,“八體盡能”。.古代以書取仕,重用書法好的文人。古人受教育僅詩詞、書法、音律,禮儀皆有宜書法,不象現代的多科目、寫硬筆字、簡化字,電腦化,毛筆書法只是業餘愛好,即使書法很好的文化人也不受重視。時代不同,受教育不同,社會風氣,“現代書風”也是現代人超越不了古代書法的原因。
-
3 # 霍小姐的八卦爐
如同春秋戰國“群星閃爍/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一樣,書法藝術的興起也有其特定的滋生土壤和發展規律可循。
呵呵,霍小姐做為一名書法愛好者,發表以下拙見:
一是大一統封建制國家形成的前夜,小國割據紛爭,書法/藝術/思想受到束縛相對減少,個人才情/文人雅緻得到張揚和凸顯,於是書法藝術爭芳鬥豔,名家輩出。如戰國末年的李斯,三國時期的鐘繇,東晉王羲之等等。
二是皇帝喜好,引領一代風騷。如宋徽宗藝術修養極高,不僅自創“瘦金體”,而且欣賞書法藝術拔尖人才,形成了“蘇黃米蔡”的璀璨格局。其實唐朝的太宗、玄宗、武后也是書法好手,加之封建開科取士對“書品即人品”的格外看重,於是乎,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褚遂良、孫過庭、張旭、懷素等冠絕一代的大家使盛唐達到了書法藝術發展史的一個顛峰,甚至遠播日本等國。
三是明清時期王權至上,以及“文字獄”等對文人思想禁錮空前加強,使書法中的“臺閣體”空前氾濫,以致形成了科舉考試的專用通行字型。臺閣體一大特徵是整齊規範,但間接扼殺了藝術個性,使得明清時期書法藝術雖有王鐸、文徵明等點點亮光,但已是扭轉不了整體下滑、捉襟見肘的大頹勢!
四是書寫工具的變遷使然。從清末鋼筆開始出現流行,書法大家更是寥若晨星矣。
-
4 # 茶與書法
在書法上,王羲之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趙孟頫有何嘗不是呢?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稱趙孟頫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王之古,開一代風氣。”趙孟頫之後,沒有出現一個超越他的書法家出現,我想以後也不會有。
趙孟頫《膽巴碑》影片示範趙孟頫《前赤壁賦》影片示範趙孟頫《後赤壁賦》影片示範戀上八雅,邀你加入書法社群(一起練字)。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一言難盡啊。社會發展到今天,多種硬筆替代了軟筆以至於軟筆書法作為藝術登上舞臺,可是有多少人在練習書法呢?以前老師教學學生練習字帖是以顏體為主,力寵顏體,而趙體少之提起,所以在傳承上出現了斷接,後世之人很難學到趙體,趙體自然沒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