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曾經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面積曾高達3600萬平方英里,涵蓋了58個國家和地區。那麼英華人是如何管理面積遠大於本土而分散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殖民地呢?從北美獨立之後,英國就更多地採用了間接統治的方式。這種方式承認和保留了殖民地當地的土著王國、部落、酋邦,派遣行政機構官員進行委託統治。在印度、南非的部分地區就是採用此種方式。這種方式和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直接統治比較起來,更容易為當地人接受,所付出的行政花費也較少。我們所熟知的英國在印度最早是透過委託東印度公司進行統治的,非洲的辛巴維(威)則也是由一個英國南部非洲公司(BSAC)所控制。透過這些代理商業兼政治機構的統治模式,英國逐步地在印度、南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站穩了腳跟。英華人在印度最典型的管理方法就是利用少數英國文職官員、軍隊和大量本土人士來實現管理的。這種做法之所以能夠實現,很大程度上與當時印度等國內部的四分五裂的政治現狀、多元分佈的民族地理格局有關。英國國會鑑於早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釀成多次土人的反叛,於是在1773年和1784年開始把東印度公司放在政府監督下。但是這還是一個過渡階段,東印度公司還是在實際打理英國在印度的商業和政治事務。隨著19世紀中葉亞洲民族大起義和蘇丹的馬赫迪起義,英國方面開始調整殖民地管理模式。具體來說,他們在1857年後的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教訓中結束了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而採用了君主統治的方式。英國的君主統治事實上是一種非常脆弱但行之有效的遠端管理,因為負責印度事務的英國國務大臣在倫敦辦公,他所依賴的只是一個最小規模的殖民地官僚機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民族獨立意識高漲的情況下,英國也逐漸改變了策略轉而經營英聯邦。但其實英聯邦只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隨著諸多前殖民地的獨立,英國剩下的海外殖民地已經不多了,主要是一些印度洋和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嶼。從英國殖民地的管理歷史上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保留了當地的原有的政權組織並巧妙利用,這樣使得英華人能更好地取得經濟收益,節約行政開銷。這一點與法國、西班牙的專制管理、大政府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 2 # 自己一言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及全球,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其中主力。

    他們主要是經濟殖民 、以英糸法律規章進行社會日常管理,並依靠當地親英派“夷人治夷”。

  • 3 # 縹緲孤鴻影45

    略知一點兒,殖民地太大了,全世界到處都有,有大國如美國印度,有小國多了去了,南非,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等,有大島有小島,香港就是,現在還有一些,如馬島,一開始用公司統治法,這是很狡猾的,以公司之名行政府之實,印度即是,具有相當自治性,緬甸也是如此,在美國是軍事統治,後來獨立了,在南非是殖民政府統治,在海外島國實行委託自己人自行統治,類似於分封制,在其如日中天時都願主動歸其轄制,後來兩次世界大戰,大損國力,因而大多獨立,那個政府不願獨立稱國,他見管不往,乾脆不管了,但有個條件,加入英聯邦,承認英國是老大,有困難要互相幫助,不象別國,一旦分開互相敵對,可知英人狡展,所以至今仍有勢力,他國不及也。

  • 4 # 奇石致遠

    殖民地多數是出現在白種人的世界裡,英,法,美,意,澳,葡,西都為老牌資本帝國。而英國的殖民地為世界最多,地域最廣,為當時資本帝國老大。

    從殖民地看,白種人在地球上更具侵略性,更具掠奪性。似乎比其他種族人,看得遠。管理的模式,多為扶植政府,駐少量軍隊與首腦機構。

  • 5 # 空觀12345

    英國一島國本土地盤不大,殖民地卻全球滿地開花!它所使用的手段主要靠:它的政經能量,炮艦政策,資源壟斷,文化輸出和滲透!英國殖民者主要依賴於他們成熟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進優勢!以及紮實的工業基礎!他們教育培養了大量的各種不同行業的管理型精英人才分散配送到各個殖民地,收集各種重要資源為他們自己本國發展共享,各自在外收集的資源共同利用!

  • 6 # 大腳汽車

    透過殖民地帝國管理機構有個專門的大廈,之前是東印度公司,之後英國國王負責。效率最高,比西班牙荷蘭法國好的多

  • 7 # 心不用則不痛1

    英國政府只需頒發一紙“皇家特許狀”,就引得英國冒險家們瘋狂湧向世界各地,奮勇開拓殖民地,歷盡艱險也無所畏懼。因為這小小的一張紙承認了殖民者的私有產權,激發了他們全部的殖民潛能。

    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版圖最為遼闊的殖民帝國。自古以來曾經出現過許多偉大的征服者,比如建立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等等,他們的帝國與大英帝國相比無不相形見絀。究竟要多麼大的野心和智慧才能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英華人自己的回答讓人吃驚:“我們似乎是在“心不在焉”中征服和殖民了半個世界”。

    英華人的私人殖民公司

    自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西歐各國掀起了海外殖民的狂熱浪潮。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君主花費大筆資金,派出大批的軍隊和傳教士,遠征海外,一旦取得成功,立即把所征服或侵佔的土地宣佈為王室所有,並由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員負責管理。這種由國家出錢出人向海外拓殖的方式,顯示出強大的威力,西班牙和葡萄牙很快在盛產金銀的美洲佔據了大片的殖民地,搜刮大量財富,一時兵強馬壯,稱雄世界。

    英國當時還是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國,看到西班牙從美洲運回大把大把的金銀,也很想分一杯羹。無奈囊中羞澀,根本沒錢支付殖民探險的費用。怎麼辦呢?英國國王決定利用一下不列顛民族的冒險精神。

    他們授權英國的探險家們成立私人殖民公司,到亞洲和美洲去開拓殖民,向他們頒發一紙“皇家特許狀”,許諾他們如果能生存下來,就可以在自己建立的殖民地上擁有種種開發、管理和貿易壟斷特權,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給。他們只能自力更生、自我發展、自生自滅。你絕對想不到,僅僅這麼一紙空文,就足以讓無數做黃金夢的商人、冒險家鼓起萬丈豪情,奔向海外尋寶探險。1606 年,倫敦的 21名商人從國王那裡取得在北美洲北部地區殖民的皇家特許狀,成立弗吉尼亞公司,集資運送了幾百名移民到北美洲,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

    沒有政府出資和保護的拓殖充滿了艱難險阻,供給不足以及欠缺經驗使早期邊疆開拓者大都因歷經苦難而撒手人寰。1623 年,英國皇室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移民到弗吉尼亞的6000 人中有 4000 人已死去。但這阻擋不了那些渴望發財的漁民、農夫、士兵以及不安分的鄉紳前赴後繼,奔向遠隔重洋的陌生土地。在弗吉尼亞佔領地,公司組織其成員開辦種植園種植菸草、茶葉等產品,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就獲得豐厚的利潤,吸引了更多人投資。在其後的100多年中,英華人在北美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除此以外,英國還在西印度群島、印度等地也建立了一些殖民地或殖民據點。

    到17世紀初,英國大部分貿易都為各種私人殖民公司所掌握。非洲公司操縱著與西非地區的貿易;東印度公司意在壟斷與印度、香料群島以及東方的貿易;弗吉尼亞公司則獨佔美洲地區的貿易。巨大的移民浪潮正湧向北美大陸和西印度群島,大英帝國的雛形依稀可

    見。

    私人產權的誘惑

    為什麼一張寫了字的紙就能讓英國不花一分錢,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呢?這顯然與私人產權的激勵有關。

    西班牙人到海外開拓殖民,是國王出錢和策劃的,征服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出產也都歸國王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政治生活中沒有什麼發言權,恐怕也沒有什麼積極進取的動力。國王對殖民地也只有一個要求,搜刮得越多越好。所以西班牙的殖民地往往都是資源掠奪型,將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積累的金銀和礦藏劫掠乾淨之後,只留下一片赤貧。而英國國王儘管摳摳搜搜只給大家發了一張紙,一分錢不出還想沾點兒便宜,但這張紙承認了探險家和殖民者的產權。他們只要成功地開發了殖民地,就能從中獲得成百上千倍的壟斷收益。這種私人產權的誘惑促使英國殖民者勇敢地到未知世界開拓。

    由於沒有國家的支援和保護,英國的私人冒險者必須避開強大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勢力範圍,只能到人口稀少、礦產資源貧瘠的北美大陸建立殖民地。由於殖民地的權益屬於殖民者們自己,北美殖民者們雖然也為英國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卻絕不會涸澤而漁,勢必要進行生產性開拓,與葡萄牙、西班牙對殖民地只顧掠奪、殺戮,不重視開發迥然有別。這也是英國殖民地能長久存在,而且經濟發展水平通常較高的原因。

    於是,英國在無數私人的冒險中迅速強大,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到 1763 年,英國已經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為中心的殖民帝國,一時間風光無右。

    殖民地原來是政府的負擔

    然而20年後,志得意滿的大英帝國卻驟然從全盛的巔峰跌落下來,幾乎被打回原形。

    與歐洲列強的多年較量,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為此,英國開始試圖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稅收以償還債務。可是殖民地是私人冒險家建立的,英國政府並沒有出資,只給過一張“許可狀” ,殖民者代表的是殖民地利益,而不是宗主國利益。所以北美13個殖民地從一開始就實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此時堅決不服從英國收稅的要求。雙方矛盾逐漸激化,最終戰場上見分曉,英華人被打敗。1783 年9月, 北美的13個殖民地宣佈獨立。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大英帝國轉眼支離破碎,在北美僅僅保有加拿大、紐芬蘭等幾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地方,以及其他一些小據點。當時的許多人認為英國將繼西班牙和荷蘭之後淪為一個二流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聽力障礙,兒童聽力檢查專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