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L000YG
-
2 # 國家人文歷史
有個人因素,也有時代背景,商鞅變法,秦孝公無條件支援,但是換了皇帝就不一定了。變法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積怨已久,總會在某個時機爆發。但是,不管什麼時候,改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從一個貧弱偏僻的二流國家,一躍成為強國,卻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他重新確立的等級制度,使大量靠世襲、資歷、行賄等途徑成為貴族的人失去特權。而新法中最讓人爭議的就是“連坐法”。這種制度是建立戶籍制,把百姓置於國家的嚴密監視之下,並使他們互相監視、監督。告發奸人,予以重賞;隱情不報,予以重罰;藏匿奸人,刑罰更重。在同一個社會組織裡,一人有罪,則人人受刑,甚至株連三族。至於酷刑,什麼腰斬、鑿頂、抽肋、鍋烹,哪一樣都讓人心驚膽戰。商鞅實際上把“告密”行為制度化、法律化了,人人都是密探,處處都有監視的眼睛,結果是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很大的原因是秦孝公的無條件支援。秦孝公英年早逝之後,已經醞釀了20年的風暴驟然來臨。對商鞅恨之入骨的貴族們乘機告發商鞅謀反,失去後臺老闆的商鞅逃到了函谷關,想住客店卻沒有證件,店主不敢收留他,因為按照商君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要受連坐之罪!商鞅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走投無路,只好回到封地,倉促地組織了一支人馬,起兵造反。戰敗後,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後人對商鞅的評價,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商鞅的嚴刑峻法歸結為他的“天資刻薄”,這也成為後世評價商鞅是“酷吏”的主要依據。即便國富民強,試問又有誰願意生活在那樣的制度中呢?
但也有人認為,商鞅之法,實為戰爭時期的非常之法。當時的秦國,民風強悍尚武,私鬥濫刑,不知畏懼,欲使民畏法,輕罪重罰是必要的手段。而為了讓被剝奪利益的老氏族做出讓步,嚴刑峻法更是必不可少。
1000多年後,又一位力排眾議、走在時代風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朧、清風拂面的夜晚,在隱隱半山掩映的書齋中,面對商君一生事蹟,淚溼衣衫,揮筆寫下詩句: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3 # 大秦魂的微博
願意探究這個問題的,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不明就裡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但有一部分人遠比吃瓜群眾更關心這個問題,更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
這部分人人就是被商君革除了世襲特權的貴族,和他們的難兄難弟,以及幫兇、走狗、利益集團。他們極盡誹謗、歪曲、詆譭之能事,先入為主的事先定義商君沒有壽終正寢就等於商君是刻薄的,不得人心的。這兩者有關係嗎?
他得罪了老貴族,本身就身處險境,完全比今天的崔永元還危險,為啥他就只有壽終正寢才能證明他是個偉人?成功的人?
《老子》當中有句話——受國之不祥天下之王,受邦之垢社稷之主!這裡的“不祥”是指用兵,老子多次談到——兵者,不祥之器,有能力統帥兵馬,守衛國家,這才是天下的王者。而受邦之詬,就是被人詬病,被人不理解,歷史上哪個變法圖強的人,沒有被人咒罵過?春秋戰國各國都有類似的情況,商鞅,吳起,趙武靈王,北宋王安石,明朝張居正,清朝雍正皇帝,總之這些變法圖強的人,都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而且這些反對他們的人,還是特別有耐力,特別能堅持,能在他們死了以後,還罵上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其實一個人怎麼個死法不能代表著成敗,更不能代表著人品,甚至不代表著他生命的結束。《老子》當中不是有那句話嗎?“死而不亡者壽”,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他們就稱得上死而不亡!商君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回覆列表
是。。。改革觸動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不挨辦很難…“商鞅變法”使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