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累ing1
-
2 # 初中數學謝老師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學生還沒有真會。
什麼是真會呢?真會就是這一道題做完以後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知道怎麼改正,將這道題再出給他的時候,他能夠自己流暢的做下來,並能說清楚每一步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以及以後再遇到這種題的型別題,能夠寫出答案舉一反三,這才是真會。
在做題時我們人腦都是有惰性的,基本上能夠少思考一步就少思考一步,更何況是孩子呢?在拿到答案的前提下,孩子在看答案的時候,腦袋裡思考的僅僅是這一個答案中每一步是怎麼回事兒,但他並不想這步怎麼和上一步連線、為什麼在一起,順序因果到底是因為什麼,他通通不會想,他只是將題掃了一遍,這道題有沒有字不認識,有沒有公式沒見過,僅此而已。這是人腦普遍存在的惰性。
想克服這種惰性也很簡單,那就是養成習慣。平平常常就養成做題一定要徹徹底底弄明白的習慣。上課時一般學生都會有不會的東西,這時候如果僅僅是讓學生回去看答案,那是不可以的,講完以後需要讓孩子在你面前就將之前不會的題拿出來給你重新講一遍,這是孩子到底是敷衍了事,還是已經明白了就一目瞭然了。
孩子有題目不會,不要緊。要在不會的時候及時向老師發問,這才是關鍵的。靠自己,閉門造車,實際上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自己不懂的時候問問老師瞭解一下題目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每一步和每一步到底是怎麼銜接的,我相信她帶著問題去提問的時候他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理解。
希望可以幫到您,也祝學生考試順利,真正學會。
-
3 # 九鬥學生心理
很簡單孩子看起來懂,但是實質上就某個知識點沒有真正的懂,為什麼還會錯有這樣的幾種可能性。
1.孩子就某個知識點沒有真正的吃透,思維沒有真正的拓展開,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也就是某個知識點的正向思維孩子覺得很容易,再遇到新題型時,變成逆向思維孩子就可能“蒙圈”,這是最常見的狀態之一,也就是孩子沒有徹底的掌握某個知識點。
2.孩子的不良作業和學習習慣導致的錯誤。一些孩子在作業時,總會感覺自己遇到的題型很熟悉,基於某種“熟悉”,孩子把過往的解題習慣用在新的題型上,殊不知新的題型早已發生了“關鍵條件”的變化,雖然題型類似,但是條件早就已經有了變化,還停留在歷史的解題慣性思維上,孩子肯定不能得出準確的答案。
以上兩種情況在孩子們學習過程中一般是兩者兼而有之,特別是在一些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身上更是常見,腦子活、下筆快,就是讀題不準確、不細心是很多孩子的通病,所以要徹底解決這樣的問題,家長或者老師就要做到:
1.舉一反三,老師講題時的舉一反三,儘可能多的把題型對應的知識點講透徹。而如果是家長,“刷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顯得特別重要。
2.作業習慣的建設。慢慢的讀題,認真的把各種條件讀清楚,讀仔細之後再答題,這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真的很關鍵,特別是家長,不要總是在強調“快完成作業、趕緊做作業哪來那麼多磨磨蹭蹭”,而在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時,仔細、認真、準確率兼顧的同時保證的效率才是真的學習效率。
學生複習會做大量卷子,很多老師沒時間批改都是學生自己做完自己批,那遇到錯題有的學生看答案看明白了,也不問老師回去做題又做錯了,這是什麼原因?
回覆列表
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不僅僅是學生身上,所以我們要明白看懂了這個“懂”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學生遇到不會的題看答案的時候就已經表明學生在這道題上有疑問,答案看明白了,說明基本的概念是有的,別人說什麼都明白,但是是真的理解了嗎?
理解,是需要思考的,針對題主這種情況,看答案的時候是想了一下明白了,但並沒有深入思考為什麼這麼做,解一道題有多種方法,為什麼只有這種事對的,這個思路是在哪才進入正軌的。這都是需要學生認真思考的,只有這些真明白了,才是弄懂了一道錯題或不會的題。
其實學生有的時候就是在某一個地方卡殼了,只要這時候有老師稍微提點一兩句也許就明白了,所以如果遇到不會的題可以試試點知教育的線上輔導,三五分鐘就能解決一道難題,讓老師把你的做題思路開啟,引導你去思考,那下一次遇到類似的題也就真正懂了做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