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和孩子閱讀過程中家長有疑問,孩子的閱讀速度應該如何控制?一本書讀幾遍才合適呢?
10
回覆列表
  • 1 # 晨光微曉

    孩子讀書會因個人習慣愛好而有不同,而節奏的把握上,家長可以透過參與的方式來進行調節。

    1.閱讀習慣的差異。

    有些孩子在閱讀時,喜歡一本書反覆讀,有點的孩子則喜歡一本書讀完放一邊,進行下一本書的閱讀。我家的兩個孩子老大屬於後者,老二屬於前者。

    這兩種習慣沒有優劣之分,只與孩子的個性和喜好相關。我接觸的大部分家長會描述孩子從小看書是第一種情況。

    老大看書快,所以涉獵面廣,而且,據我觀察,他隔斷時間就會把之前看過的書,再翻出來看看,我問過他,他有時候回答“這本書有趣”,有時候回答“我記得這本書上有……(某個知識點),我再看看”,有時候甚至直接回答“我記不太清這本書的內容了,再看看。”

    2.家長的參與。

    遇到前面所說的第一種情況,就需要家長慎重為孩子挑選書籍,這樣,透過反覆咀嚼,或者比較慢的瀏覽,孩子就會收穫自己的心得體會。我本人看書就屬於慢節奏的,但看過印象會比較深。

    希望以上我的回答,能夠給您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 2 # 積累ing1

    引用於曉冰老師的看法。經典適於讀得慢一些,多讀幾遍,甚至是多多益善,但其他的書,則可以讀得快一些,讀一兩遍也就足矣了。

    我們讀一般性的報刊雜誌,新聞資訊,目的是獲取資訊。讀這些,就比較適於快速高效地瞭解。比如,一份《北京青年報》常常有幾十版,怎麼也有十幾萬字,相當於一部長篇小說,如果要慢慢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那花的時間可就長了,完全沒有那個必要。我們通常看看最主要的新聞標題,循著新聞導覽,找到我們最感興趣的新聞瀏覽一下,其他的則一帶而過。紙媒閱讀如此,網路媒體閱讀也是如此。讀這樣一些東西,當然,快一些就比慢一些好。但如果是經典,則需要慢慢讀,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到更多。能品味的方面很多,從文章的主旨到文章的寫法,從內容到語言,甚至具體到每一個句子,都值得細細品味。

    再說說讀幾遍的問題,如果是一般的知識資訊,讀一兩遍也就足夠了,因為這些客觀的內容,無論你讀多少遍,都還是那個東西,都不會有什麼變化。而在初高中時期更要多讀書,讀好書,點知教育學生端就有很多的名著閱讀很適合初高中生閱讀。

    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對經典做了14個定義,其中有兩個,我覺得特別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經典值得反覆誦讀,不斷品味。

  • 3 # 陳章魚

    一本書讀幾遍,才算真正讀懂?這可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在我看來,其實針對每本書都應該經過這麼幾個層次的閱讀。

    我們要先經過略讀,再經過泛讀,然後再經過精讀。

    有人會說,這樣多層次的閱讀,這麼多手續的閱讀,會不會太繁複,太沒有效率啊?

    其實不會,反而是經過多個層次的閱讀,會比你想象中要經過只有一次閱讀就要把書中所有的知識都拿到手,這樣的方式更有效率。

    因為每一個層次的閱讀,你都會篩選出一些書籍進行下一個層次的閱讀,同時,也會為下一個層次的閱讀進行準備。

    可能有很多書籍,你在經過略讀或者速讀之後,你就會認為它可能還沒有必要去進行精讀,那麼你就可以相應地將它去放棄。

    略讀

    主要是透過閱讀書籍的序言、後記、目錄和你感興趣的章節,瞭解這本書主要說了些什麼,他的風格和難度你能否接受,如果你覺得這個大話題是你感興趣的,而且難度對你是適中的,你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泛讀。

    泛讀

    就是通讀全書,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建議不必糾結,跳過去,讀下邊,全書以快速的方式翻完,瞭解每一章每一節的大意,如果你覺得這本書中有很多內容是吸引你的,或者很多知識,是你之前不瞭解的,那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閱讀,也就是精讀。

    精讀

    你就可以認真地去咀嚼這本書了,對於文學作品,仔細賞鑑,對於知識性的作品,可以用筆記、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等等學習方法來幫助你進行內化,理解那些比較難的概念。

    一本書,其實很像是一座城市,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往往都是從大到小這樣來了解,你要先了解城市分幾個區,有幾條地鐵線,而不會一上來就跑遍這個城市的每一條街道。

    一本書也是如此,三個層次,從宏觀漸漸走向細節,這樣的閱讀,才更有效率。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家駒真的死了嗎?網傳在日本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