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看春秋7w
-
2 # 今生有你足矣29
圖片中的骨頭是牛或羊前腿關節處的骨頭,相當於人膝關節處的臏骨,看圖中骨頭的大小像是羊的,小時候經常玩,名字叫嘎拉哈兒,把四個嘎拉哈兒的左右和上面塗上紅藍粉三色,再加背面白色(骨頭本色),共四色。另外把骨頭正面(上面)叫心,背面(下面)叫背,左右兩面分別叫眼睛和耳朵(形狀特別像,具體左邊是耳朵還是右邊是耳朵記不太情了),還有一個小沙包,玩法是:把四個嘎拉哈兒輕輕撒開,距離不能太遠,把沙包丟在空中,然後開始翻嘎拉哈兒,在沙包落地前,不管翻沒翻過嘎拉哈兒,都得用翻牌的那隻手接住沙包不能落地。落地就算失敗,輪下一個人開始做,累記把紅藍粉白心背眼睛耳朵翻一遍,最快翻完為勝,可兩人或多人玩。小時候經常玩,因為也沒有其他的玩具可玩
我出生於七零年代前期的安徽農村,國家當時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物質供應相對匱乏。記得那時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須使用相應的票證。吃飯買糧用糧票,買鹽憑鹽票,吃點糖還要糖票,並且限量,不是說有錢啥都由著你,那時有錢還真不好使,得憑票!呵呵,估計現在的土豪朋友如果穿越,不幾天就得憋屈死!部隊的軍裝是曾經最奢侈,最時毛的成品服裝了,擁有一套牛皮哄哄呀。那麼平常老百姓穿什麼呢?答案是買布手工縫製。布匹也是緊俏貨,象我家人口較多,老老少少的加起來得有十五六口,可以多買點,憑購布證大概可以買兩丈多點(當時使用尺,丈作計量單位),勉強縫製一兩套新衣,關鍵是洋線(就是現在的棉線)也限量供應呀,不夠用!這沒能難倒我那雖沒文化,但卻心靈手巧,勤快賢惠的母親。自己紡線,用外婆給她的陪嫁——紡錘,在農閒時用她雙靈巧的手,紡出了一卷又一卷凝聚著深情的棉線!這裡就提到我愛玩的“牛骨頭”,其實它是紡棉線的紡錘呢!上邊兩張圖是網上下載的,由於年代久遠,又歷經數次搬遷,老母親的紡錘實在尋不到了,遺失前人的心愛物,就是種不孝,想想也是許些遺憾呢!
紡錘,在老家也有人稱“轉圈兒”,構造相對簡單,就是揀一根七八寸左右,兩頭粗中間細的牛腿骨,處理乾淨,從正中間(必須是正中)打個孔,用竹節子(帶釣的那種竹枝)或鐵絲穿過,固定牢固即可。看似簡單的玩藝兒,要真的玩轉起來卻大有學問。記得小時候,經常趁母親不在家,偷偷拿她的紡錘擺弄,即使忙的滿頭大汗也紡不出個象樣的線來。究其原因,無外乎年少輕狂,用心不專,未曾識得其中技巧。歲月悠悠,塵世輪迴!慈母已駕鶴西遊,在極樂世界應是安祥,本是善人呀!其時的小小少年,已為人父,夜半夢醒時分,常自捫心自問,慈母的辛苦,恩情敢忘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