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勞耶維奇
    最“偉大”的日本天皇--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1852年—1912年),日本菊花王朝第122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名睦仁,父親孝明天皇(第121代天皇),生母典侍中山慶子,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天皇,後世尊稱“明治大帝”。

    公元1867年,睦仁繼承皇位,次年改元“明治”,採取“一世一元制”,是為明治天皇,後推翻德川幕府,實行“王政復古”,“大政奉還”,實權回到天皇手中,遷都江戶,並改名“東京”,實行明治維新,日本從落後的封建社會轉變為富強的資本主義社會,公元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公元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明治天皇因尿毒症去世,終年60歲,漢風諡號“明治天皇”。

    寧可一日一餐,也要強軍的軍權思想

     甲午戰爭前,據說明治天皇甚至乾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飢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

    隨著軍費開支的逐年增多,日本議會不斷有人反對。1893年的第四屆議會再次削減海軍軍費,明治天皇便自己拿出30萬元,又要文武官員在6年內交納其俸祿的十分之一,以彌補建造軍艦的不足費用。

    歷史評價

    明治維新

    日本明治維新,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蹟。一個又小又窮,資源貧乏的偏僻島國,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便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多方面的脫胎換骨,成為一大世界強權。這一切,都和“明治”這個年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軍國皇權主義吞併北韓,欺壓我中華。

    在位期間,擴軍備戰,推行軍國主義道路。

    從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以中國為假想敵,不斷進行擴軍備戰。在天皇的支援下,到1893年,陸軍總兵力達到23萬人。海軍已有大小艦艇55艘,總噸位達7萬多噸。此後日本於1895年戰勝了中國,確立了自己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十年後,於1905年又透過日俄戰爭打敗俄國,使自己正式跨入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行列,成為了世界性的大國。1910年日本又正是吞併了北韓。

    個人評價

    明治天皇從繼位、維新、對外戰爭,發展資本主義到資本主義在日本最後確立的歷史,不能不說明治天皇在繼位之後,順應了歷史發展,控制住了日本國家的航舵,使其擺脫了落後和民族危機的局面,且迅速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人自己把明治天皇統治的時間稱之為“明治中興”。所以明治天皇在日本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必然會得到肯定。但是他本人窮兵贖武的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給日本人自己和他華人民帶來慘重的戰爭災難和歷史教訓,這是明冶天皇不能更改的歷史罪人。

  • 2 # 上聊歷史下談地理

    明治天皇,這個日本歷史和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天皇,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重新奪回了被德川幕府掌控了兩百多年的統治權,並實行了19世紀的一次最偉大的改革,使日本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危機,併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而在經歷這一切的過程中,他也由一個懵懂少年逐漸成長為日本的“神武”天皇。

    懵懂少年的成長

    1853年,日本正經受著一次前所未有的衝擊。7月,美將佩裡帶著四艘冒著黑煙的大船和日本必須同意通商的決定,來到了日本江戶附近海域,讓閉關鎖國已久的日本大為震驚。而在近鄰中國發生的鴉片戰爭,又時刻提醒著天皇、幕府和日本人民,如果不能給佩裡一個滿意的答覆,很可能今日被瓜分的中國就是明日的日本。想到這一點,孝明天皇就禁不住嘆氣,覺得他的生活簡直就像當時的悶熱天氣,有一股難以言說的抑鬱。自神武天皇建立日本以來,天皇統治已持續了兩千多年,可到了孝明天皇這裡,日本早已是幕府的天下,他只不過是個傀儡。如今日本外憂內患,人民也過著疾苦的生活,作為天皇卻什麼都不能做,為此孝明天皇焦慮不已。

    1852年11月3日孝明天皇的第二個皇子出生了,這個孩子的母親是權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母親只是典侍,即眾多嬪妃中普普通通的一個,而她的兒子也不會繼承天皇的大位,何況這個孩子還天性羸弱,屋內稍微有些聲響就嚎啕不已,所以這個嬰孩並沒有成為眾人關注的中心。而隨著他的四位兄弟的出生,這個孩子幾乎被人忘卻了,直到1860年。

    1860年的日本更加動盪不安,保幕與倒幕的呼聲此起彼伏,起義與暴動也時有發生。此時皇宮內也是一片混亂,因為孝明天皇的五個皇子先後夭折,繼承皇位的大任就落在了那個身體瘦弱,母親只是個平凡典侍的宮身上了。面對這種情況,當時無子的英照皇后過繼了宮,並賜名睦仁,從此註定了這個孩子不平凡的一生。

    孝明天皇是一個頑固的保守派,雖然他也感嘆天皇權力的限制,但卻完全不支援倒幕,所以倒幕派自然將希望放在了天皇繼承人的身上。在睦仁的成長過程中,大家越來越清晰地發現,這個孩子雖然身體瘦弱,性格內向,但卻十分聰穎。在日本面臨大變革的時代,維新志士們推測,他將來必會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天皇,所以有意地讓他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

    1867年,孝明天皇因病去世,年僅15歲的睦仁登上了天皇寶座。翌年1月9日,舉行踐祚典禮,成為明治天皇。當時正是倒幕運動發展的高峰,這個15歲的天皇,還沒有確立他自己的思想,這也成了倒幕派的依託。在倒幕派的鼓舞下,剛剛登基的明治天皇斷然實施了“王政復古”,將江戶改名為東京,並改年號為明治,從此揭開了日本歷史的新篇章。

    明治維新

    在明治執政初期,日本政治基本上是改良派、大名和公卿的鬆散聯合。但是隨著倒幕的成功和新政府的建立,天皇手中無實權的情況有了改變,明治天皇也漸漸瞭解到日本的現狀,並且明晰了心中的方向。1868年新政府一成立,日本政府就以天皇的名義頒佈了《五條誓文》,明治天皇還在紫宸殿向天地之神立下了重誓:廣興公議,萬機決於公眾;上下同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理正氣;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

    從本質上來講,《五條誓文》是新政府上臺之後的第一個具有政治綱領性的檔案,它確立了新政府以後的工作方向。隨著倒幕派掌握了政權,同年6月,新政府又公佈了《政體書》,開始為一系列的改革做準備。

    1868年1月,倒幕派與保幕派之間發生了戊辰戰爭,幕府被徹底打敗,新政府完全掌握了政權,並且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援。而以明治為首的維新派則開始著手進行改革,一道道政令從皇宮中頒發出來,對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劃,讓各藩以及人民又大吃一驚。

    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要建立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就要廢除藩制,解放土地,這也是改革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一項。明治天皇以及維新派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在實施上,他們採取了削藩置縣的政策,剝奪藩主們的土地、人民所有權,使他們遷往首都居住。繼而在原來的藩地上設定了3府72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從此,日本結束了漫長的封建領主制體制,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為後來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改革首戰告捷的情況下,明治政府又緊鑼密鼓地推行了廢除土地買賣禁令、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徹底改變了日本的面貌。其中透過實施廢除土地買賣禁令,將土地收歸了國有,使用者必須向國家交納地稅等政策,擴大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文明開化政策是指日本以國家派使團的形式向歐美國家學習,這為日本帶來了西方文明的全新空氣。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明開化政策的推動下,明治天皇倡導日本取消儒佛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建立了新教育體系。但與此同時,日本也留存了濃厚的專制思想,如對天皇個人的神化思想等,這些都使它並沒有真正地“脫亞入歐”。

    總之,在明治天皇的帶領下,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功,為日本在20世紀成為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治日本的舵手

    明治天皇可以說是日本天皇中最特殊的一位。明治初登皇位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少年,對維新與保守根本沒有任何概念。但是在歷史洪流的推動下,他被動地踏上了維新的征程,並最終成長為一位優秀的舵手。

    在天皇制度上,他採取措施加強專制,並逐步將天皇神化。明治維新前,日本允許女性登上天皇寶座,年號也可以變更。但明治維新後,日本天皇只能由男性擔任,也規定一個天皇只限一個年號。明治天皇將天皇從傀儡的窘境中解放了出來,並制定了皇室制度的基本法律,從此確定了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此外,明治天皇在日本新制度的確立方面,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倒幕運動的象徵力量,在維新運動中成為了總後臺,也是日本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從日本國內來看,他的措施與政策取向,使維新運動少了許多波折和不確定因素,從而促進了日本的崛起。從世界範圍來看,明治維新的成功,第一次證明了東方同樣也可以實現工業文明和現代化。

    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在明治天皇統治時期,日本開始大肆地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近鄰國家進行侵略,給這些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等手機換代再用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