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hongjiu99

    就像二戰是不可避免的一樣,蘇德之間的一場大戰、美日之間的戰爭,同樣不可避免。

    雖然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充滿理想性,但蘇聯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同樣也是箭在弦上。要不是因為沒有準備好而放棄了,蘇軍甚至計劃提前10天(1941年6月12日)就入侵德國。

    從凡爾賽和約後的一無所有,一直到吞併捷克後初步建立對歐洲威懾,這一階段,德國要麼孤注一擲,要麼退縮忍讓,基本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到了訛詐波蘭之時,希特勒的選擇也十分有限,無非是與英、法、蘇三國全面對抗和與蘇結盟兩條路。

    全面對抗有好處,可以獨吞波蘭全境。但缺點是極有可能挑起對蘇大戰,提前兩年走上攻擊蘇聯,奪取東方生存空間的道路。其缺點是不言而喻的,即又要重走上次大戰兩線作戰的老路。德華人在這方面曾經吃過大苦頭,全國上下無人再同意蹈此覆轍,所以,最後希特勒與斯大林簽訂帶有同盟條約性質的互不侵犯條約。

    接下來,橫掃西歐、轟炸英國。但當轟炸久攻不下之後,希特勒犯了急躁病。覺得英國反正已被困在孤島上,泥鰍掀不起大浪,不如反過頭收拾蘇聯,實現為日耳曼民族拓展生存空間這個終極目標。結果反倒將數百萬精銳消耗在了蘇聯。

    蘇聯走的是實用主義路線,哪方出價高就跟哪方結盟。本來他想借援助波蘭之機,派兵進入漸達控制目的。不料,波蘭拒不答應,於是馬上轉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順帶瓜分波蘭。這一時期蘇聯收穫頗豐,昔日老沙皇西部疆域,除波蘭的華沙突出部和芬蘭之外,盡數收歸國有。但蘇聯沒有到此見好就收,卻有些忘乎所以。到1940年11月,又提出了在保加利亞駐軍、自由進出黑海海峽、與德國共同主宰羅馬尼亞等巴爾幹國家的事務,這一系列蘇聯勢力範圍繼續西擴的要求。堅定了希特勒提前侵蘇的決心。

    用斯大林的話來說,希特勒根本不算政治家,而是一名賭徒。蘇聯知道以賭徒的性格,沒有人會天真的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德國當時已征服整個歐洲,很明顯很快就會箭指東方,兩國之戰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蘇聯就已經制定了“大雷雨”計劃。

    蘇聯軍隊準備先發制人進攻對方,在邊界陳兵百萬。一直是處於進攻狀態的,絲毫沒有采取任何的守衛措施。而恰恰是蘇聯軍隊的進攻態勢,沒有任何防守的準備,在戰爭初期,被德國打了個措手不及。

    德國要稱霸歐洲,蘇聯有領土野心,雙方是你死我活的矛盾。無論是蘇聯準備好了主動打德國,還是德國趁蘇聯沒有準備好主動跳進這個坑,兩國之戰一定會發生,只不過是誰先動手、早打晚打的問題。

    日本擴張戰略分為基本和終極兩部分:基本部分是趁中國未完成工業化之機,將其完全摧毀、儘量吞滅,從而既消滅遠東地區潛在競爭對手,又最大限度壯大自身實力。終極目標便是囊括整個東亞、整個東南亞、大部分印度、整個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群,在此範圍以內,建立煤、油、鐵礦、橡膠、有色金屬各項資源具全、在日本統治下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為了實現這個“宏大”的擴張迷夢,日本率先打破一戰後的戰略均衡,早在1931年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肢解中國。但最初行事尚屬小心,只一心一意侵略中國,對蘇聯、英美法均儘量使用外交手段,避免全面衝突。但從德國橫掃西歐開始,它也變得忘乎所以起來。逼迫維希法國讓出印度支那的軍事控制權於前,覬覦英國婆羅洲、荷蘭東印度的石油資源於後,結果自然惹惱了美國。

    美國則實行石油和廢鋼鐵禁運,卡住日本脖子,有逼日本主動宣戰的意味。這時,日本便面臨事關國運的生死抉擇,要麼屈服於美國壓力,全面收縮,設法保住一點點侵略“成果”。要麼放手一搏,打到美國無還手之力,被迫媾和,成就“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若站在日本國家利益考慮問題,日本戰與不戰,國家前途完全一樣,所以日本必須與美國開戰。

    美國在經歷了“大蕭條”之後,透過羅斯福新政迅速恢復了元氣,美國當時是世界頭號經濟霸主。而這時的美國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

    美國的策略是想贏家通吃,憑雄厚經濟實力,一舉掌控全球事務。要實現這個目的,一是要韜光養晦、置身事外,先讓打算通吃的物件們互相殘殺,兩敗俱傷。二是須掌握時機,在弱勢一方還未垮下來之前,拼命輸血打氣,並對強勢一方痛下殺手。等塵埃落定之時,強勢一方徹底毀滅,弱勢也筋疲力盡,都不得不聽任美國來擺佈他們未來的命運。美國在危急關頭,先後用鉅額物資援英、援蘇、援中,目的均在於此。

    由於實力強勁,美國只要制定好基本戰略原則,堅定不移貫徹到底就可以了。縱容國內財團給予納粹黨財政資助,縱容德、意、日踐踏國際公約四處侵略弱小國家,是在為戰略原則服務。提出租借法案,支援反對德意日的國家,也是在為戰略原則服務。最後親自參戰,徹底粉碎德、意、日,更是在為戰略原則服務。美國方面在二戰中使出了最漂亮的政治手腕。

    美國從對日本實行石油和廢鋼鐵禁運開始,就是在誘使日本人入坑,逼迫日本鋌而走險。由於當時日本所追求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前途,決定了日本必須與美國開戰,不存在日本不打美國的問題。

    沒有如果、沒有假設、沒有演變,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 2 # 從何而來

    二戰初期,美國一直在座上壁,同時還在大量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迫於世界輿論壓力,美國暫停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日本為了解決戰略物資睏乏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北上進攻蘇聯,一條是南下進攻東南亞。當時日本的邪惡軸心國的德國,還與蘇聯簽有和平協議,德國還沒有攻擊蘇聯,日本軍隊就放棄了進攻蘇聯的計劃,這也是稀特勒稱日本人是豬隊友的原因之一。

    而南下的菲律賓駐有美軍擋道,為了更快地拿下菲律賓,日軍想到的首先打掉珍珠港美軍。若日軍首先進攻菲律賓,美軍有可能會給日軍讓個道,但日本人選擇了偷襲了珍珠港,這也是稀特勒稱日本人是豬隊友原因之二。如果日本走北線,集中兵力偷襲蘇聯,就可長驅直入蘇聯腹地。德軍再從西線進攻蘇聯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徳日就會在蘇聯會師,而此時的美國是不會去救蘇聯的。

    若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華人有可能還會做壁上觀。只要美國在菲律賓讓出一條路,日軍就會很快就會佔領東南亞,甚至還會佔領澳洲。日軍只要在東南亞站穩腳跟,日軍就會揮師進攻南亞英屬殖民地,英軍根本不是日軍對手,英軍很快就會被日軍趕進印度洋,日軍和德軍就有可能在中東或北非會師。此時的美國再也座不住了,美國會出動70%的太平洋艦隊的力量來攻打日本本土,同時駐菲律賓的美軍在菲律賓向日軍開響第一槍。

    由於日軍的戰線太長,再加上中國軍民的浴血牽制,日軍很快就會收縮到本土和中國東北及半島。由於美國沒有珍珠港損失,又推遲了參戰時間,曼哈頓計劃就會提前完工一年以上,投到日本的原子彈就不止胖子和小男孩了,日本將先於德國投降。

  • 3 # 小鵬遊

    一、德國在海獅計劃後繼續發動對英國的進攻,缺少美蘇支援的英國短期內陷落,德國佔領整個西歐並與蘇聯瓜分東歐;英國陷落後北非無軍事力量,德國與義大利合力佔領北非並交由其管理,義大利對非洲大陸實行猶太政策,德軍主力跨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及中東,兵臨城下,迫使地區主要國家投降,德國在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國駐軍,扶持親德政權執政,德軍指揮僕從國軍隊進軍南亞地區,同意蘇聯佔領蒙古及中國新疆地區。

    二、日本放棄滿洲部分利益換取與蘇聯的和平和資源支援,全面佔領東南亞及澳洲,暫緩在大陸的進攻,鞏固在滿洲,華北及沿海地區的既得利益,短期內大力支援gmd政權,帝國海軍運送士兵登陸南亞與德軍會師

    三、德日意全面佔領亞洲《除蘇聯》,歐洲,非洲,澳洲

  • 4 # 流炎沸魚

    首先,我們先看看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背景。

    1940年5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使得英軍保住了自己的人力,而不列顛之戰的失敗使得德軍無法獲取對英國的制空權,於是原本為入侵英國準備的海獅計劃無法實施。此時,希特勒只得放棄向西繼續擴張轉而向東對蘇聯進攻。否則,已經開始缺乏資源的戰爭機器將更加難以運轉。

    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中中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英國。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並且經過大清洗後蘇聯的軍事實力下滑嚴重,蘇芬戰爭的結果從一定程度上也讓希特勒和德軍樂觀地估計冬季前就能將蘇聯擊垮。

    再來看日本這邊

    早在1939年的時候,日軍就做了“北上”“南下”兩套作戰方案,一開始,日軍也是看上了遠東地區的資源,於是調集陸軍精銳對諾門坎地區的蘇蒙聯軍展開進攻,但諾門坎戰役的慘敗使得日軍對於北進已經不抱希望,南下奪取南洋地區的歐洲殖民地就成了唯一希望。日本遲遲不敢對美開戰,多次取消或推遲南進的預定時間主要原因是華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這麼來看,如果德國不打蘇聯,日本不打美國,那麼遲早兩邊都會坐吃山空從而被反推,全盤皆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牡丹花一般什麼時候開? 花期有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