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富集,優勢明顯,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卻是陝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形成了“科技資源存量排名與經濟發展水平排序不相稱”的“陝西現象”,如何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兩張皮”
西安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省,高校科研院所眾多,例如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延安大學,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醫大,二炮等軍隊院校,好多),為什麼經濟發展跟不上,怎樣發展?
回覆列表
-
1 # 秦嶺太白山腳人
-
2 # 有關高考的那些事
科技推動經濟的發展,必須得依託企業,把科技創新融入到企業發展過程中,相反企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科技創新,二者相輔相成。而現在陝西大多數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經費主要靠政府,同樣創新方向課題也都是依靠政府引導,沒有足夠的創新源動力,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很低。另外沒有企業對人才的吸納,就靠大學科研院所也留不住很多真正創新人才。
這種問題,筆者覺得還是官方的說法最有力。
名副其實的科技大省 70%成果卻被外省買走
陝西科研基礎雄厚,西安的綜合科教實力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至2015年,陝西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174家,普通高等院校80所,其中,國家“985”重點建設高校3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8所,共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26個,兩院院士64人。
同時,陝西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並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8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6家。
在全國惹人矚目的科技資源背後,與之形成巨大落差的是陝西略顯滯後的經濟發展規模。豐厚的科技資源,沒能有效地轉化為經濟發展成果,科技成果的本地轉化率非常低,甚至曾出現過70%的科研技術被外省買走的現象,而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陝西現象 問題分析:科技力量各自為戰 科研機構與地方存在脫節
陝西科技資源分散,從中央到省市,隸屬於不同的領導。在傳統的經濟執行體制下,這些龐大的科技資源很難共享。婁勤儉提到,“陝西的科技資源比較豐富,但比較分散。比如說,裝置分散,比如我們有1000多個研究所,研究所的裝置,有的裝置呢,要做這個研究的話,一年就用幾次,浪費太大,但是沒有又不行,別的研究所再買就浪費。”
科研機構和人員分散在不同的條線和區塊,彼此缺少資訊溝通和專案合作,致使資源共享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科學儀器裝置、圖書文獻、資料資料等重複浪費,共享水平低,面向行業服務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開放程度不高,合力優勢很不明顯,讓陝西的科教優勢面對快速增長的經濟顯得蒼白無力。
在高等教育層面,婁勤儉認為,隸屬中央的高校,與地方存在一定的脫節。他提到,“大學,我們比較多,985的大學我們有3所,這些都是教育部的大學,都是國家的大學,國家的學校和地方,它是有脫節的,再加上陝西原來是個欠發達省份,欠發達省份對這些大學的投入少,你投入少,我跟你關係就比較淡薄,所以這是一個原因。”
對於科研機構的脫節,婁勤儉說,“我們有1000多個研究所,但這些都是國家的科研機構,只是說這個企業在陝西,它不是陝西的,所以這樣就形成了脫節,地方認為你是國家的單位,我也不好去跟你(合作),那麼國家單位說你又不能給我投入,我只是完成任務為主。”
因此,國家在陝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形成的科技專利和智慧財產權,最終又回到國家層面,從國家擴散至全國。這樣一來,雖然對全國科技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僅有極少部分的科技成果能留在陝西。
陝西科研基礎雄厚,西安的綜合科教實力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第三位。
科研任務由中央下派 缺乏為當地服務主動性
陝西曾承擔了全國相當大比例的高新武器裝備研製任務和軍品技術改造和條件保障投資。這種以國防系統為主,具有顯著的“遷入性”特徵的科教資源佈局和管理體制,使得中央所屬科教資源主要完成系統內下達的縱向科研任務,缺乏為陝西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動性。
如此一來,此類中央所屬高校的研究專案和科研任務基本是由中央直接下派,陝西除了對這些高校有補貼之外,沒有充分利用這些高校所做的科研專案和科研成果,沒有形成具有針對性的配套產業與之配合,達到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的效果。
婁勤儉說:“它(科研成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它很難反饋出我需要什麼,這樣以後來講的話,它的研究的目的性就沒有這方面強,又加上來講呢,研究所在往上延伸的時候,雙方是競爭方,這種競爭客觀上導致了它(科研成果轉化)就要萎縮。”
由於陝西省企業中新產品開發投入低,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開發的積極性不夠。陝西的科研成果一半以上被省外單位吸收、轉化,出現了“省內開花,省外結果”的局面。
解決辦法政府出面成立科技交易平臺扭轉局面
為打破行業、行政藩籬等侷限,“十二五”以來,陝西透過建立省、市、縣各級科技資源統籌中心,開展全方位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創業服務,極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婁勤儉在談到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時形象地解釋,“把我們的專利能集中起來,在這兒做一個交流平臺、交易平臺,就是說企業想尋找產品的可以到這個地方,另一個把人才資源,就是需要什麼人才資源在這兒進行招聘。”
在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成立以前,陝西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僅在30%左右。2012年陝西成立科技資源統籌中心,並逐步在西安、寶雞、西鹹新區等地建立了9家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形成了以市縣分中心為支撐,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為補充,各級科技園區聯動的大格局。
據統計,目前省級平臺已經統籌了我省432家科研單位,上萬臺單價在2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學儀器進行共享,凝聚彙集了超過5000人的科技專家人才,和300多家金融中介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僅去年,全省科技成果交易額達到722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率升至7成左右。
透過各級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處在上游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了一個展示科研成果獲得回報的平臺,促使其擁有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科研工作,處於下游的相關產業可以在這裡挑選自己需要的最新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投入到產業市場中,獲得更豐厚的市場利潤。此外,科研機構和產業的上下游直接對接,無形中也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雙方的交流可以讓科研人員隨時瞭解市場動態和需求,而市場則甚至可以按照自身發展“定製”科技研究方向。
一個科技資源統籌平臺,直接從源頭打通科研的全過程,給研究者提供寬鬆的科研環境,為終端企業帶來巨大的科技紅利,更讓陝西逐漸脫掉了“陝西現象”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