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書君

    百度百科上是這麼定義“中年危機”危機的: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徵”。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當我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的時候,其實已快速步入了中年。或許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里,很多事情無需親身經歷就宛如感同身受。

    在日常生活方面,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真的會比父輩們更健康麼?父輩們四十來歲才能遇到中年危機,而我們“很爭氣”,提前完成任務:透過熬夜、拼酒、吃“豐富多彩”的食品、懶於運動,於是早早地脫髮謝頂、腸胃紊亂、體型臃腫。

    當父母們靠著泡一杯枸杞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一代早熟的年輕人呢?真怕枸杞是解決不了問題了。如果到了四十來歲,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隱藏的危機,只怕比父輩們表現得要“豐富”得多啊!當然,我希望自己是杞人憂天。可想想自己的生活習慣,貌似也避之不及,關鍵這些壞習慣還改不了。人們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富足,醫療水平進步,人均壽命會越來越長。

    是啊,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只不過都是渾身毛病罷了,保你不死而已。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曾經說過:人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經歷。有的人活到一百歲也沒經歷過什麼事。

    話是這麼說,但當你二十二三歲走出大學校門的時候,你所要面臨的義務和責任便撲面而來,好像是蓄謀已久等待。過去網際網路不這麼發達、接受的資訊量也遠不如今。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慢了半拍(是否想起了《從前慢》那首詩)。

    可事到如今,大多數人應該都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中國速度,那可真的是一日千里,國外的留學生都害怕在國外待久了而跟不上國內的發展速度。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大的提高了交流效率、生產效率,所有的事情又好像快了不止半拍。

    找物件、買房子、結婚、工作又不是那麼穩定,對於剛從大學“溫室”裡出來的很多人來說或許不那麼敏感,但是當你工作四五年以後,看著世界的日息萬變,而自己卻依舊拿著那點收入的時候,怎麼會沒有“中年危機”之感呢。

    放眼望去,一大堆平凡的日子擁擠在未來啊!

  • 2 # 遠方999

    90年出生的人都快要三十了,而00後也都成年了,這成為了2018年的熱門話題,轉眼2018年就要結束了。或許你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是自己並沒有什麼成就。對於90後來說承載了很大的社會壓力,大學剛畢業的,自己生活狀況過得勉勉強強,畢業多年的已被職場所小消磨,但是我想說的,要相信這是做好的時代。樂觀的看待總比消極的看待生活會更有機會。畢竟社會的原則依舊是二八定律,有夢想總是可以的。

    針對上訴的問題,做出了以下幾點總結:

    一、做自己的主人、學習提升自己。

    老子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講的就是在自己一無所有的同時更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先讓自己變得值錢了,才打算去掙更多的錢。要相信術業有專攻,自己有一門殺手鐧要更具有優勢。無論你現在從事什麼行業,你都要成為中國行業的頂級。從這個維度出發。做好工作的事,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尤為總要。有句話這麼說,當自己的野心支配不了自己的才華時,就該靜下心來,提升自己。比方說,我現在從事的是新媒體廣告行業。做媒體營銷的,更應該學習各行業知識。這樣才能做出更優的營銷方案,收入還可觀,同時自己也與合夥人開了工作室,平時也會製作短影片及宣傳片。相對來說,我對自己的未來更充滿信心,畢竟我在路上,不斷學習。只有是少部分人先看到未來你自己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學習的方式很多,你可以透過各種書籍和媒介或許知識,養成每天總結的習慣,總有一天會蛻變的。

    二、行動起來、執行力尤為重要

    執行力是決定你是否會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也是你拉開與別人的差距。做好馬克吐溫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很香。無論怎樣,你得規規矩矩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這句話其實很好詮釋了執行力的重要性。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但真正去做的卻很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而這個理由無非是為自己的懶惰尋找新的藉口。什麼是真正的執行,真正的執行力,不是衝動的決定,而是強有力地行動和長久的堅持。想得到某件東西,就努力去做,在遇到挫折時依舊不退縮,終究會取得想要的成功。

    三、打造個人IP、建立自己有效的社交圈子

    個人IP所指的是自身的名片,自身的名片決定了你將會與生命樣的人相處。圈子文化的重要性,也決定了你將會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在社交群體裡以各種各樣的身份存在,扮演著各種角色。我們用一些華麗或者簡單的語言介紹著我們,同時,我們有被其他人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我們從他人身上索取我們需要的,同時也給與他們我們所擁有的。久而久之,我們都習慣了這樣互利共生的合作關係。可是,時間久了,我們有時候就會想:我到底是誰。我其實不是我口中介紹的那些代名詞,我也不是他人給我貼的那些標籤,我更不是一個在各個場合平臺轉換著的角色。那我,到底是誰?換句話說:離開了這個社交平臺,離開了那些交際圈子,我又是誰?拋開那些光環,扯掉你那些發光的過去,你,又將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所以應該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拒絕無效的社交,這樣更有助於自身能力的提升。

    先定個小目標,逐步實現,整理好自己的心態,踏踏實實才會走出來。相信2019將會更好的,做好自己,承擔起該有的社會責任,加油吧,90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亞寧是男主持人中最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