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中少年
-
2 # 芙蓉媽媽故事小屋
孩子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簡單的就是想做或就是不想做。孩子執拗的背後都是有不被滿足的需求。仔細觀察和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很多大人覺得很小的事在孩子眼裡都是天大的事情。蹲下來跟孩子溝通。告訴他:媽媽覺得你肯定有其他原因才非要去做這件事的。是媽媽哪裡做的不好,你才非要用這種辦法表達是麼?
家長的態度是融化孩子心靈最好的辦法,理解孩子是讓孩子改變最有效的途徑。你理解他了,他自己就會想去改變了,試試看
-
3 # 茵苗教育
搞破壞是為了引起注意,你的小孩4歲了處於這個階段,他搞破壞說明你們平時對他關注不多,所以就多關注他下,並引導他轉向其他方面去這樣他就不會再繼續,說是沒有用的,這種要家長引導,關注他。
-
4 # 積木育兒
面對叛逆期孩子,父母更好的辦法是接納,並引導。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即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如,進家後,父母與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如換成可供孩子選擇的陳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或是放在鞋架上。”睡覺的時候,父母給出的選擇可以是:“咱們是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
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並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會產生被控制感,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除了粗暴迴應孩子,我還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覆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孩子在面對固定的那個照顧者(比如媽媽)時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建議家中其他人多參與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特別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規矩、不能等待、脾氣大的情況,會更容易發生。
而爸爸參與孩子成長的要點,即多帶孩子玩,而非找問題、苛求孩子改正某個行為習慣。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做好榜樣,孩子會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為,並且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因為爸爸的一言一行裡都是規則。
回覆列表
有叛逆心是人類的通性,別說孩子了,就是大人也有這樣的心理呀,青春期啊,更年期啊,絕對不是蓋的,那可比孩子叛逆更讓人頭疼了。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偏偏要去做,這都是小事,大可不必擔心,只要按照一下方法開導孩子,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1、首先切記不可用強硬的去阻止孩子,必須從其它方面慢慢的開導孩子,轉移孩子注意力。孩子只有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刻意去做,刻意去做就說明他對這個東西很好奇,這個時候你必須要順著他,多瞭解孩子的愛好和好奇心,千萬別去罵他,打他,你可以陪他一起做這些看起來很離譜的事,相信我,慢慢的這件事變得沒有吸引、誘惑了,他自己就會發現這個事情很無聊,還很丟人,你求他做他都不做了。
2、其次,多給孩子講故事,有針對性的講,旁敲側擊,不直接針對問題,從側面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是好孩子,做好孩子的好處,讓孩子懂得道理,懂得規矩,只要孩子慢慢懂得了,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聽話,孩子不是不講理,他們很講道理的,哪怕是歪理,他們也會講,只是他們意識不到那是歪理,畢竟孩子都是較真的。
3、最後強調一下,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屬於適齡年齡的特點,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切記矯枉過正,另外家長必須耐心引導,抑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要做的事情就讓他們做好了,只要在你的指導安全範圍內就好,順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筆財富,會對孩子後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