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russia
-
2 # 丁朵78479072
這個問題和德國納粹為什麼放過敦刻爾克四十萬英法聯軍的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德國壓根沒有打算下大力氣去進攻。
敦刻爾克和聖彼得堡一樣都是個港口城市,德軍的最大的軟肋是沒有海軍(只有偷襲商船的潛艇)。德國的裝甲部隊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這樣裝甲部隊開到海邊上,在大口徑戰列艦炮口的威力下,只能望而卻步(當時戰列艦主炮口徑380毫米,射程三、四十公里,而德國二號坦克炮口徑才幾十毫米,射程才數百米)。這就是德軍裝甲師對敦刻爾克圍而不殲而使用戈林空軍進行轟炸的原因。這驗證了“制海權”的重要性。
如果當時的德軍讓中國張召忠式的“磚家”指揮,古德里安的裝甲精銳固然能夠全殲敵軍,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一年後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裝甲洪流就會小很多(特別是優秀的坦克指揮員)。所以用飛機去轟炸載滿大量士兵的驅逐艦是最划算的。
再回到聖彼得堡,它是俄國最重要的海港,蘇聯紅海軍四大艦隊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波羅的海艦隊,它有若干大口徑戰列艦,可以有效保護港口周邊。同時聖彼得堡也是英美援助蘇聯的貨物的重要港口,美英的護航艦隊實力也很強。德軍對付的辦法是圍而不殲,主力部隊遠遠的躲在戰列艦的射程外對城市進行封鎖,還是用空軍對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打擊。打算困死朱可夫。
另外,德國的實力有限,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部隊只有350萬人,其中還有部分是外國志願軍(什麼羅馬里亞義大利之類的)。本來北部進攻聖彼得堡、中部進攻首都莫斯科的部隊是次要進攻方向,是掩護南部方面軍的,只是沒想到俄華人這麼不經打才勢如破竹直逼城下。德國主攻目標是南部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那裡有豐富的糧食和石油等工業原料。由於是輔助進攻部隊,所以實力根本不足。這也是打不下近在咫尺列寧格勒的原因之一。
-
3 # 東望臨江
初期力量雖強,可不是最主要的目標。對於列寧格勒的進攻動機主要有兩個:摧毀蘇聯重型坦克的生產地,從北方迂迴進攻莫斯科。所以在對待列寧格勒的態度上從一開始就是把它當做一個重要的路過城市而已。另外,希特勒對於列寧格勒策略就是透過封鎖來餓死這座城市,可具有諷刺的是它從來就沒有徹底包圍住。
-
4 # 探測衛星A
圍困列寧格勒是德軍東線的大敗筆,拋棄了所擅長的運動戰,和蘇軍玩起了陣地戰,不但被拖死了大量精銳部隊(其它戰線急需步兵),而且死傷巨大。如德軍東線最大的第18集團軍,直到45年被趕到庫爾蘭,也沒怎麼大動過。起初,巴巴羅薩計劃把列寧格勒列為第一目標的,對莫斯科的進攻是放在攻取列寧格勒的基礎之上的,戰爭開始後,由於一系列的原因,把列寧格勒排到了莫斯科之後,而且由於希特勒錯誤地認為,只需圍困就會達到目的,怕攻堅引起巨大傷亡,但實事正好相反。東線開戰後,德軍北路攻勢的實力是三路中最弱的,且地形也最為複雜,有多座關鍵大型橋樑需奪取,但實事缺出人意料的順利,在7月5日就在盧加河對岸建立了橋頭堡,第4裝甲叢集的萊因哈特將軍再三請求萊布元帥前調步兵部隊,以求快速突入列寧格勒(此時列寧格勒基本是空城),但萊布元帥由於不可告人的私人目的,遲遲不去滿足萊因哈特將軍的建議,以至第4裝甲叢集主力在盧加河等待了18天無所事事,眼看蘇軍調兵築防,喪失良機。8月在曼斯坦因將軍的第56裝甲軍打敗在舊魯薩附近的蘇軍反擊後,北方集團軍群全力壓向列寧格勒,城市基本處於孤立狀態,城外製高點盡數被德軍奪取,城中蘇軍也只有正規軍加工人營大致二十幾個師,一鼓作氣即可拿下時,希特勒卻調走第四裝甲叢集用於莫斯科,把對列寧格勒的進攻改為圍困……
-
5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原因很簡單,首先要搞清德軍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德軍能勢如破竹:
一、蘇聯斯大林時代的大肅反,軍隊大批高階將領被清洗,軍隊高階幹部被清洗百分之八九十,出現斷層,蘇德戰爭發生時許多方面軍、集團軍的司令是軍、師、團長剛剛提拔上來的,他們對新任的更高一級的崗位還有個適應的過程。如大縱深理論的創立者貶職遠東軍區的圖哈切夫斯基等首批五元帥被幹掉三個,伏龍芝元帥的死因也成謎。
二、蘇軍在西班牙內戰後,只有朱可夫等極少數高階將領對坦克兵團為代表的機械化作戰有較深刻的認識。
三、斯大林對來自中共潘漢年系統、閻明覆系統的德軍侵蘇情報缺少起碼的重視,對朱可夫這個參謀長的德軍入侵準確預言也置若罔聞,甚至還把他降為預備役方面軍司令員。
四、蘇軍也有從波蘭進攻德軍的計劃,可惜比德軍晚了兩個星期,後下手遭殃。
下面我來解答為什麼啃不下列寧格勒,原因如下:
消防隊長蘇聯第一大名將朱可夫以副統帥的名義執掌帥印,蘇聯坦克完成集團軍級的集結;
遠東哈勒欣哥戰役,幾乎同等兵力裝備的日軍被朱可夫打得丟盔卸甲,從此心有餘悸,不敢西進,蘇聯得以從東線抽調大批兵力往西線。
蘇聯巨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精神。
以朱可夫為代表的蘇聯新一代高階將領從戰爭中學會戰爭,迅速地脫穎而出,成為蘇德戰場的中流砥柱。
蘇聯人的必勝信念和斯大林的鋼鐵意志和必殺令產生的威懾效果。無論擔任哪級官職,誰再敢後退一步,等待他的將是死刑。
使得希特勒屯兵堅城之下,閃電戰開始走向失敗。
望斧正。
-
6 # 薩沙
原因這幾點。
第一,蘇軍在列寧格勒的實力過強。
德軍進攻列寧格勒的部隊一共只有70多萬,而防禦蘇軍高達90多萬人,另外還有約300萬蘇聯民眾的支援。
在那個年代,攻擊方的兵力一般要是防禦方一倍左右,才有比較大的把握。
而現在蘇軍數量如此之多,還有大量民眾的支援,又是防禦作戰,德軍自然很艱難。
第二,這裡地形不適合進攻
德軍以摧枯拉朽的勢頭,掃平了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軍,但進入列寧格勒地區就前進艱難。
列寧格勒附近的地形,同莫斯科有很大不同。
這裡是河網綜合交錯的平原地區,完全不適合大部隊進攻,相反很適合防禦一方作戰。
同時,這裡還有大量的森林和沼澤:森林面積佔全州面積的55.5%,沼澤佔12%。
德軍大部隊,尤其是機械化部隊,在這裡寸步難行。
第三,蘇軍有著完整的防禦工事
列寧格勒是蘇軍重點防禦地區,因為它距離芬蘭只有180公里,是蘇軍的第一線,向來非常被重視。
早在沙俄時期,這裡就修建無數工事。蘇芬戰爭前後,蘇軍也在這裡大興土木。
到了德軍進攻之前,列寧格勒地區有長達300公里的縱深防禦工事。
第四,列寧格勒的軍事意義並非很重要
列寧格勒相距芬蘭很近,孤立在蘇聯的左上角。
佔領列寧格勒,主要是摧毀蘇聯最大的工業城市,摧毀交通樞紐城市(有12條鐵路經過這裡),封鎖港口,壓迫波羅的海艦隊控制整個波羅的海,僅此而已。
換句話說,列寧格勒即便被佔領,也沒有太大的軍事意義。
所以,希特勒在列寧格勒久攻不克以後,立即將主力調出,用於莫斯科方向。圍攻列寧格勒的德軍兵力有限,只得改為在列寧格勒進行封鎖戰。
因為,封鎖戰也能達到目的,佔領不佔領列寧格勒並非很重要。
為了佔領這座城市,多損失幾十萬主力也沒有必要。
第五,蘇聯堅決防禦
蘇聯防禦列寧格勒主要是政治考慮,當然也有一定軍事考慮。
政治上,列寧格勒是以列寧命令的城市,又是十月革命的搖籃,丟失了的政治影響非常大。
軍事上,這裡畢竟牽制了幾十萬德軍,一旦被攻陷會導致蘇聯西北方徹底失控,莫斯科也會受到更大壓力。
然而,蘇聯為此卻付出了讓人無法想象的巨大代價。
首先,蘇軍傷亡高達30多萬,佔守軍的三分之一還多。
其次,整個列寧格勒基本被摧毀,成為一片廢墟,工業城市早已不復存在。
還有,在900天圍困期間,大量平民餓死。蘇聯認為,餓死的平民高達120萬人,希望認為至少有60萬。
列寧格勒政府有限供應軍人,給普通使命提供了每人每天125克麵包的供給,只相當於當下一片面包的供給。
在零下40度的嚴寒,以一片面包自然無法活下去,後來連一片面包也沒有了。
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飢餓的市民全部吃光,最後吃樹葉、接下來是野草,最終墳地裡的野花也被吃光。
當時列寧格勒就像地獄一樣。
一個倖存者回憶,1942年末,在大街上暈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身上的麵包會被搶走,衣服會被扒光。“我遇見過好幾次,人剛一暈倒,衣服就被圍過來的人扒光了,人很快就凍死了。”“手腳已經凍僵了,情況似乎越來越差,大街上排隊等麵包的人從凌晨到深夜,很多人在排隊時一頭倒下就死掉了,沒有人理會這些剛剛死去的,大家緩緩地移動著腳步,眼睛盯著麵包。”
很多警察也餓死了,社會陷入了一種半混亂的狀態。白天還好,但是到了夜間為了一塊麵包,飢餓的人們會變得很瘋狂,針對麵包的搶劫、殺人案件頻發。整個保衛戰期間警方處決的搶劫犯、小偷和殺人犯足足有3000多人,這一資料是戰前的100倍。而這些人犯罪的唯一目的,就是糧食。
無奈之下,他們只得開始吞食餓死者的屍體。因為這是普遍現象,導致列寧格勒警察組成一個特別師,阻止吃人現象。
1943年人吃人已經不是秘密,每到夜晚大街上就會傳來金屬摩擦骨頭的聲音。等到了白天路邊就會出現裸露著白骨的屍體。
飢餓讓人們沒有了任何尊嚴,甚至將朋友和親人殺死吃肉。
倖存者傑娜回憶,有一次一個女同事叫她去家裡做客。同事家裡的人都死了。“同事叫我寫文章,我寫著寫著感到不對,回頭看見同事拿著刀在我背後。女同事用刀打了我的頭,不過因為她已經餓得沒有力氣,打的不是很嚴重。我帶著傷逃了出來。
在大街上傑娜暈倒了,醒過來時已經在醫院住了2個星期。“後來警察來了問我,你知不知道,你的同事想吃掉你?”
據資料顯示,在當時警方不得不成立了一支約兩萬人的隊伍來阻止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發生。
“警察的作用不是很大。”一位女性倖存者說,大街上吃人肉的現象少了可房子裡吃人事件依舊在發生。我有個鄰居是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男教師,戰前經常義務幫鄰居修理電器。可在1942年,他殺死了妻子,把肉端到了女兒面前。“隔著門我都能聽見小孩在哭,我不吃媽媽。”
前蘇聯秘密警察部門在1942年1月12日的一份編號為10042的報告中引用了一封信的內容:“列寧格勒變成了一座死亡之城,成了停屍房。地下室、醫院、大街上到處都是死人。24年來誰都沒有糧食儲備……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像蘇聯這樣不為自己的人民著想。”
-
7 # 漩渦鳴人yy
對於列寧格勒的圍攻這一點主要是出於三個方向的考慮,首先一點,當時盟軍方面太出自己的遠洋部隊去運輸補給給前蘇聯的時候,有一條路線就是運送到北極圈內的不凍港,透過攻克列寧格勒,然後斷絕對於前蘇聯有北極圈輸送過來補給的這樣一個念頭。
第二點,列寧格勒是前蘇聯蘇維埃革命的搖籃,如果說能夠把這個地區給拿下的話,對於前蘇聯的抵抗意志將是一種削弱。
第三點就是大家不為人所知的kv系列重型坦克,曾經有一輛kv一重型坦克在一個槽頭保守了兩天兩夜,德華人愣是不敢前進一步,那一天,德華人回想起了自己被鋼鐵巨獸支配的恐懼,生產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生產線就在列寧格勒,而且列寧格勒擁有大量的鋼鐵生產的資源,如果說能夠把這個地區給拿下了的話,那麼對於前蘇聯來講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對於納粹德國來講,在東線戰場上面,他們將獲得更大的主動進攻的優勢。鋼鐵是什麼?鋼鐵可以用來生產槍支生產坦克生產炮彈。總之什麼東西都需要鋼鐵的生產來支援,我拿下的列寧格了,等於把這一條路給斷死了,你永遠都別想從這裡拿到一噸重的鋼鐵。
所以說當時德華人進攻前蘇聯的時候,兵分三路,其中位於左邊的這一條路就是用來進攻列寧格勒。
但是很快其他線路上面出現了問題,首先重點進攻的中路集團因為南方集團吃緊,所以派軍隊前去男方進行支援,這樣的話打亂了德華人原先的戰略部署,本來說好的三路齊頭並進,一下子變成了重點照顧某一路,自然照顧到北線戰場上面的東西也就少了,這樣的話,造成守衛列寧格勒的前蘇聯軍隊有90萬人,再加上大量當地民眾的支援而進攻的德軍只有70萬人。
除此以外,除了人員上面帶來的劣勢,更多的是地形上面給當時的德國軍隊帶來的一種劣勢,德華人驚訝的發現列寧格勒這個地方不適合進攻,為什麼這個地方和網交錯,而且沼澤跟森林密佈,不適合裝甲集團的大肆規模衝鋒,也不適合大兵團的展開,總之這個地方需要單獨的,獨立的,綜合的兵團來對它進行進攻,比如說曼施坦因進攻薩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那支兵團,由於南線吃緊。曼施坦因的作戰部隊,原本是要調過去支援列寧格勒的,但是後來只能夠留在當地進行作戰。
並且對於德華人來說,他們圍困列寧格勒的作戰計劃已經可以說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首先阻止這個地方再次運輸某些重要的作戰物資給前蘇聯輸血,你想透過列寧格勒獲得從美國和英國的援助,這一點你想都別想。這個地方被我給圍困死了。第二,隨著圍困這個地區的圍困的時間越長,這個地區所能體現出來的戰略作用也越來越弱,為什麼你的人都快餓死了,別說主動出擊了,我再圍困他幾個月,他說不定自己就要投降了。(當時德華人沒有考慮到前蘇聯透過湖面結冰,然後運輸物資給列寧格勒)
第三,這個地方他對德華人一開始產生的威脅,也就是kv系列重型坦克,可以說已經消失了,你沒有其他的物資了,你沒有工廠裡面生產的工人了,你拿什麼去生產這個坦克?或者說生產鋼鐵?你沒有坦克生產出來那麼我圍困你這個地區的戰略目的,我就已經達到。
根據前蘇聯方面的記載,當時列寧格勒裡面每個人平均每天只能拿到100克黑麵包作戰士兵200克,黑麵包,而且每個人所拿到的黑麵包質量都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在裡面摻雜著木屑,城市裡面能夠吃的東西可以吃的東西,全部吃了個乾淨,包括人的屍體。
後來,前蘇聯方面確實開闢了透過冰凍的湖面給列寧格了輸送新鮮的血液,但是湖面結的冰那並不是全部都是結實牢靠的,很多汽車在行駛過程之中會悄無聲息地城到冰面以下掉到冰水裡面,裡面的司機還有物資全部無一倖存,因此,在運送物資的時候,前蘇聯的汽車部隊嚴重規定你的車必須得跟著大部隊一起排成一條直線,前面有車停下來,或者消失了,立刻停止前進下來檢查一下,然後再發動,再運輸五次。
以最慘烈的代價贏下了歷史上面最為光榮的為國戰爭的勝利,前蘇聯就用這樣的鮮血和抑制力去抒寫了自己是戰鬥民族,光是這份意志力確實值得所有人感到敬佩,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如今一直在批判斯大林模式,但是我們去查一下俄羅斯的某些論壇或者是他的教科書裡面對於斯大林的個人評價仍然還是隻高不低的,因為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場正確的戰爭的勝利能夠讓一個人名留青史,其他的人永遠都無法磨滅。
-
8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如果說在二十世紀最讓人刻骨銘心的重大事件,莫過於慘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在這場人類史上最為悲慘的戰役中,曾經有過一次戰役造成了150萬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其中絕大多數人是死於飢餓。該戰役的人員損失超過了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這就是被列入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是偉大十月革命的搖籃,也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海港和鐵路、河運樞紐,更重要的它還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因此,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時,一再強調要攻佔"布林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並狂妄地叫囂一定要把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
奪取列寧格勒,是阿道夫·希特勒“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原定的三個戰略目標之一。1941年8月6日,希特勒再次重申了他的命令:“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由威廉·馮·勒布陸軍元帥指揮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主要的目標就是列寧格勒。
在最初的攻擊行動中,德國第4裝甲集團從東普魯士進佔了普斯科夫,在進攻列寧格勒的行動中,到達了列寧格勒附近的盧加及諾夫哥羅德。1941年8月,僕從國芬蘭的軍隊,已推進至距離列寧格勒北部住宅區20公里內,從北面威脅該城。1941年9月8日,德軍開始大規模包圍該城,並切斷了列寧格勒及其住宅區的對外物質補給線,由此開始了長達900天的列寧格勒圍困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是近代歷史上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包圍戰。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至1943年1月18日,一條狹窄的通往城市的陸上通道被建立為止,而圍攻全面結束於1944年1月27日。
戰爭開始時,希特勒狂妄地叫囂一定要把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但在蘇聯人的頑強抵抗下未能得逞,而列寧格勒解放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聯邦政府設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蘇德雙方在進行長達近900天的圍困作戰中,蘇軍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付出了世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在為期872天的圍城戰中,德軍切斷了列寧格勒對外的一切連繫,破壞了公共設施、食水、能源及糧食供應,導致列寧格勒地區空前的大饑荒。
1941年9月初,德軍對列寧格勒多處投擲燃燒彈,其中有數發命中了蘇軍死守的巴達耶夫倉庫,那裡儲存著下半年300多萬城內居民所需的生活物資,大火燃燒了好幾個晝夜。
蘇軍內務部迅速統計了城內的物資及儲備糧:
麵粉僅夠半個月之用,航空汽油勉強只能撐過10天,汽車和坦克的燃油只夠用7~8天,列寧格勒城防司令伏羅希洛夫立即致電莫斯科尋求支援。
曾經指揮過察裡津保衛戰的蘇軍統帥斯大林,馬上意識到了列寧格勒情況的嚴峻性,於是他立即命令最高統帥部直屬的莫斯科特種航空大隊,對列寧格勒進行空運,整個9月,這支強大的“軍艦鳥”分隊一共緊急飛行了258架次,運輸了502噸物資。但這種單薄的空中補給線,是絕對無法滿足數百萬人口的物資供應。
從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吃光後,最後城內竟出現了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為此,列寧格勒的警察專門組成一個特別師,目的就是以了阻止人類同類相食的情況發生。
戰後人們發現了一個十一歲女孩,坦雅·薩維切娃的日記,她的日記中記錄了列寧格勒當時的飢餓情況,以及她祖母、舅父、父母和兄弟全部因飢餓而亡,日記的最後寫到:“只剩下坦雅自己。”在圍城結束後不久,坦雅也死於營養失調,她的日記曾在紐倫堡審判中被作為證物展示。
1944年1月14日,列寧格勒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反攻又開始了。經過二週的激烈作戰,蘇軍取得了重大勝利。1944年1月27日,這是列寧格勒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一天,列寧格勒方面軍莊嚴的宣佈:"列寧格勒城現在已經從敵人的包圍中,從敵人的野蠻炮擊中獲得了徹底解放。"列寧格勒人民終於取得了保衛戰的重大勝利。
1944年2月12日,蘇軍在游擊隊配合下攻佔了戰略要地盧加。至2月15日,蘇軍完全突破了德軍的防禦。歷時長達900天之久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是"生命"的奇蹟,更是20世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
9 # 島主說事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為什麼始終打不下近在咫尺的列寧格勒?這個問題要從希特勒調整進攻策略說起,最主要原因還是跟進攻莫斯科戰役有關。
首先,北方集團軍群沒有完成巴巴羅薩計劃任務。
1941年6月22日,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後,按巴巴羅薩計劃指令,北線的進攻應該首先完成,因為希特勒當初想法就是先佔領列寧格勒、後佔領莫斯科再基輔的順序。但是,北方集團軍群在進攻中遇到了兩個難題,一個是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闖進了沼澤和原始森林出不來,一個是老勒布元帥比較保守,不敢發起大規模的凌厲攻勢。
1941年7月20日,希特勒發現北線進攻進展太慢,他親自來到北路軍指揮部,要求勒布元帥必須在9月底拿下列寧格勒,但結果並未如願。主要原因還是德軍情報部門事先對波羅的海的地形和戰場環境瞭解得不夠,使德軍閃擊戰大打折扣。而此時,中路德軍進展神速,前鋒已經到達莫斯科西部門戶斯摩稜斯克,南路德軍也將蘇軍西南方面軍攆進了基輔突出部等待圍殲。
8月初到中旬,希特勒決定調整進攻策略,暫停中路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而讓中央集團軍群的第3裝甲叢集北上增援列寧格勒之戰,讓第2裝甲叢集南下增援基輔包圍戰,他的想法是,等南北兩路大軍完成既有任務後再集中精力進攻莫斯科,這樣,到1941年底就能完成巴巴羅薩計劃戰略目標。
但事與願違,在德軍頻繁調整進攻策略的同時,蘇軍也在戰場換將。9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接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在他嚴防死守的命令下,列寧格勒軍民加強了戰鬥防禦,並依託拉多加湖建立了水上生命線,到10月6日,德軍的裝甲主力全部南下增援莫斯科戰場,朱可夫也被派到了莫斯科指揮防禦作戰。
從這個層面講,希特勒當初佔領列寧格勒的目標很明確,一是列寧格勒是十月革命的誕生地,佔領這裡可以打擊蘇軍士氣;二是佔領列寧格勒就可以和北方的芬蘭軍隊匯合,既可以確保波羅的海通道的運輸線,還可以南下進攻莫斯科。但這個目標都沒完成。
其次,列寧格勒保衛戰,不僅大量牽制了德軍有生力量,還迫使希特勒改變了戰略戰術。
從整個蘇德戰爭程序來看,德軍在北線的進攻是失敗的。三路大軍閃擊戰,唯有北方集團軍群收效甚微,而且列寧格勒戰役以後,北方集團軍群殘餘兵力近20多萬人組成一個庫爾蘭集團,除了自保外,並沒對蘇軍構成什麼威脅,最後被圍投降。
列寧格勒圍城之戰最後失敗,始終是與莫斯科攻防戰鬥連續在一起的。一方面由於基輔包圍戰的原因,希特勒暫停了8月份進攻莫斯科的機會,導致莫斯科戰役受到冬季氣候影響而困難重重,而第4裝甲叢集和第3裝甲叢集參加莫斯科戰役以後,就再也沒有北上,蘇軍在北方有波羅的海艦隊、西北方面軍和列寧格勒方面軍三支力量,加上西方面軍側應,這種拉鋸戰一直進行了900天之久,德軍最終失敗。
另一方面,德軍對列寧格勒圍城之戰的失敗,還與希特勒調整進攻重點有關。佔領列寧格勒的目標沒有如期完成,佔領莫斯科的目標也失敗了,1942年夏季作戰,希特勒再也沒有心思考慮打擊蘇軍士氣的問題,他首要解決的是德軍戰線拖得太長,補給不足和資源缺乏的問題。因此,他以北線列寧格勒戰場和中線勒熱夫戰場作掩護,牽制蘇軍主力南下,而將主要裝甲坦克集中到第4裝甲集團軍,發起了高加索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客觀上講,從莫斯科戰役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已經顧不上列寧格勒戰場了。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主要目的是打通波羅的海通道,和南下進攻莫斯科,但莫斯科戰役失敗以後,北方集團軍群等於陷在列寧格勒戰場動彈不了,攻不進退不出,成了一支偏師。而在中線和南線的德軍,經過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自顧不暇。1942年8月,希特勒也派曼施坦因到列寧格勒指揮作戰,不料朱可夫在11月19日發起了圍殲保盧斯的“天王星行動”,曼施坦因又被抽調南下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第6集團軍,蘇軍就是用這種持久戰消耗戰最終打贏了德軍的閃擊戰,獲得了列寧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
回覆列表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從蘇聯西部的北、中、南三個方向對蘇聯實施‘’巴巴羅薩‘’戰略突襲。然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卻止步於列寧格勒城下。
德軍失誤綜合分析如下:
一、戰略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投入兵力也不足。列寧格勒位於芬蘭灣東岸涅瓦河三角洲上,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波羅的海沿岸最大海港,蘇西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基礎工業發達,不僅是蘇聯重要的坦克生產基地,波羅的海艦隊基地,更是蘇俄傳統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支柱。對於當時的戰爭形勢,德軍攻克斯摩稜斯克之後,要向莫斯科推進以擊敗蘇聯,就必須保證其廣闊的側翼安全,而聚集在基輔和列寧格勒的蘇軍龐大軍團,將嚴重威脅德軍前進的側翼。另外從政治和軍事戰略上看,佔領列寧格勒並同芬蘭軍隊會合,就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鞏固,迫使其他一些仍在動搖的國家加入反蘇戰爭。雖然早已看到這些的希特勒曾多次提出“南北分兵”:將中央集團軍群的第三裝甲叢集北調,支援北方集團軍群,以便迅速拿下列寧格勒,改變德軍侵蘇計劃徹底失敗的不利局面。但由於受到國防軍高層持不同見解將領的強烈抵制,最終北方集團軍群得到的支援只有摩托化第三十九軍和第八航空軍。這樣的兵力怎麼可能攻下擁有龐大兵團堅守,堅固築壘圍繞的列寧格勒呢?而由於當時德國國防工業的嚴重失衡和蘇聯境內的交通不便,攻城戰所需的後勤保障就更不要說了!
二、德軍對列寧格勒並沒有進行徹底的合圍。德軍在圍困列寧格勒城時,錯將拉多加湖當成了幫助其達成合圍的一道天塹。殊不知正是這道天塹為被圍蘇軍保留了與外部聯絡的唯一通道,從而使後勤補給,援兵不斷湧入列寧格勒。事實上拉多加湖就像伏爾加河一樣,是阻止德軍合圍行動的天塹,而遠非是德軍所想象的天然幫手。德軍不僅在東南面沒有將列寧格勒徹底合圍,更是在西面也任由列城蘇軍透過芬蘭灣與塔林,奧拉寧包姆被困的蘇軍互相支援,以至形成了對圍城德軍側翼和後方的嚴重威脅,分散了用於圍攻列寧格勒的有限兵力。從而最終在列寧格勒城下形成了不利於德軍的消耗戰。
三、德軍在戰役前期的全面突擊。雖然是分割了蘇盧加戰役叢集,卻在之後將突擊方向變為平行推移,擠壓列寧格勒外圍的蘇軍退入該城,從而使列寧格勒的城防力量大增。而後在盧加戰役叢集基礎上組建的第四十二、第五十五集團軍,更是成為德軍攻城行動的強大阻礙。 當曼施坦因取得了克里米亞的輝煌勝利之後,率領其龐大的炮兵集團北上增援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時,其後備彈藥卻遠遠不足。沒有了強大的炮火的支援,連偉大的曼施坦因元帥都自稱平庸之時,德軍攻陷列寧格勒也只能成為夢境想,德軍航空兵在戰役初期就沒有對該方面的蘇軍形成絕對優勢。在圍困列寧格勒的過程中,更是沒有完全奪取制空權,以至於任由蘇軍飛機出入列寧格勒上空,而沒能切斷蘇軍的空中運輸補給通道,從而更增加了圍困的難度。
四、由於在前期的突擊中,德軍沒有奪取沃爾霍夫及其附近地區,從而在拉多加湖南岸沒能佔據有利地勢,形成堅固的外圍防線,以阻止蘇軍的解圍行動。致使最終讓蘇軍在此地突破德軍防線與合圍的蘇軍會合,徹底失去攻佔列寧格勒的機會!可以說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外圍防禦是失敗的。雖然在後期的圍困中,德軍總試圖向沃爾霍夫河東岸地區進行突擊,並取得了一定的收穫,但那是在列寧格勒得到充分增援之後變的堅不可摧後才發起的。從根本上說,就沒有達到分散增援列寧格勒的目的,也沒有達到迫使沃爾霍夫地區的蘇軍撤退的目的,反而變成了一種自殺式的無謂消耗。於是,德軍註定圍城九百天後最終兵敗列寧格勒。
涅瓦河畔的彼得堡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