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尼黑安聯屠宰場
-
2 # 崎峻戰史
在二戰期間,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攻擊機型,當時只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組建了航母艦隊並積累了實戰經驗,因此在艦載魚雷機和艦載俯衝轟炸機的研製上,這三個國家也最有代表性。在作戰方式上,魚雷轟炸機的主要是掛載航空魚雷進行魚雷攻擊,同時也能掛載炸彈進行高空水平轟炸,由於需要在低空投放魚雷,魚雷轟炸機主要從低空發起攻擊,同時為了應對目標的機動規避,魚雷轟炸機也要能夠靈活地改變航向,以賦予魚雷最佳的射擊航線,因此魚雷轟炸機對於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和操縱性有較高的要求。俯衝轟炸機的作戰方式是進行大角度俯衝轟炸,由高空俯衝,低空投彈,命中率較高,由於需要承受俯衝後改平、拉起的巨大應力,因此對機身結構強度要求較高。戰時各國研發艦載魚雷機和艦載轟炸機基本依據上述特點進行設計。
珍珠港上空的日軍99艦爆。
在二戰爆發時,日美兩國航母艦載機的機種構成相同,均為艦載戰鬥機(日軍稱為艦戰)、艦載魚雷機(日軍稱為艦攻)和艦載俯衝轟炸機(日軍稱為艦爆),而且全部都是單翼全金屬機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的艦攻主要有兩種型號,早期為中島97式艦攻,後期為中島“天山”艦攻,艦爆也有兩種型號,早期為愛知99式艦爆,後期為空技廠“彗星”艦爆,在戰爭末期還研發了攻爆合一的愛知“流星”/"流星改”艦攻,但數量很少,也沒有上艦作戰的經歷。與日軍相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艦載魚雷機也主要有兩種,早期是TBD“蹂躪者”,後期是TBF“復仇者”,艦載轟炸機也主要有兩種,早期是SBD“無畏者”,後期為SB2C“地獄俯衝者”。因此,日美同類機型最具有可對比性。
中途島海戰中向日軍航母俯衝的美軍SBD機群。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97式艦攻在各方面效能上都壓倒了美國的TBD,97式艦攻的最大時速是377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993公里,爬升率6.52米/秒,可攜帶魚雷1枚或800公斤炸彈。TBD的最大速度為331公里/小時,最大航程為700(攜帶魚雷)-1152(攜帶炸彈)公里,爬升率為3.7米/秒,可攜帶1枚魚雷或454公斤炸彈。當時97式艦攻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魚雷機,也正因為效能上的差距,TBD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後就退出一線,被TBF所取代。
攜帶800公斤炸彈的97式艦攻。
進行魚雷攻擊的美軍TBD。
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換裝了“天山”艦攻,效能比97式有明顯提升,由於採用1850馬力的大功率發動機,最大速度達到481公里/小時,最大航程達3045公里,爬升率8.98米/秒,載彈量與97式持平;美軍的艦載魚雷機從1942年下半年就全面換裝了TBF,該機是二戰期間最成功的艦載魚雷機,並且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採用1900馬力發動機,最大速度442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610公里,爬升率達10.5米/秒,可搭載魚雷1枚或907公斤炸彈,而且採用內建彈艙,減少了飛行阻力。兩相比較,“天山”在航程和速度上有優勢,TBF在機動性上略勝一籌。
編隊飛行的日軍“天山”艦攻。
低空投雷的美軍TBF。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艦載轟炸機是99式艦爆,其最大速度381公里/小時,航程1473公里,爬升率5.9米/秒,可攜帶250公斤炸彈1枚,30公斤炸彈2枚;美軍的艦載轟炸機為SBD,最大速度41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795公里,爬升率8.6米/秒,通常攜帶454公斤炸彈1枚,最大載彈量可達1020公斤。從資料上分析,SBD在航速、航程和機動性上都略優,而且可以攜帶更大重量的炸彈,攻擊力強於99式。
編隊飛行的日軍99艦爆。
俯衝投彈的SBD。
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的艦爆主力更換為“彗星”,這種最初採用液冷發動機、內建彈艙的艦爆可謂異類,最大速度552公里/小時,航程1574公里,爬升率9.17米/秒,可攜帶500公斤炸彈1枚,30公斤炸彈2枚,效能較99式有明顯提升,不過日本中國產液冷發動機質量較差,“彗星”的可靠性堪憂。美軍在戰爭後期開始用SB2C取代SBD,最大時速475公里/小時,最大航程1876公里,爬升率9.1米/秒,可以在彈艙內攜帶907公斤炸彈1枚或魚雷1枚,並在機翼下攜帶227公斤炸彈2枚。從效能上比較,“彗星”有速度優勢,也更為靈活,但載彈量和攻擊力不及SB2C。
進行飛行準備的日軍“彗星”艦爆。
編隊飛行的美軍SB2C。
綜上所述,在艦載魚雷機方面,日本機型一直保持了航程和速度優勢,而在艦載轟炸機方面,美軍機型在各項效能上略有優勢,在載彈量方面優勢明顯,具備更強的攻擊力。除了紙面資料之外,日本海軍艦載機還存在通病就是防禦力低下,相比之下美軍艦載機的生存性要高出很多,諸如防彈裝甲、自封油箱都是標配,不過在尺寸、重量上普遍大於同類日軍機型。
英國海軍的艦載機與日美有很大不同,由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航空兵一度被併入皇家空軍,所以其艦載機的研發也受到空軍的壓制,基本上是採用空軍機型的艦載改型,直到30年代後期,海軍航空兵恢復,才著手研製專用艦載機,但地位仍居於空軍飛機之後,所以英國海軍對於艦載機的研製思路就是一機多用,以儘可能少的型號完成儘可能多的任務。所以,英國艦載機的定位相比日美顯得很模糊,所以難以比較。
在二戰初期英國海軍裝備的俯衝轟炸機是布萊克本“大鷗”,但實際上該機還兼用為雙座戰鬥機和偵察機,其速度為363公里/小時,航程1223公里,爬升率8米/秒,裝備7.7毫米固定機槍4挺,7.7毫米活動機槍1挺,攜帶227公斤炸彈1枚,但是實戰證明,“大鷗”既不是稱職的戰鬥機,也不是出色的轟炸機,速度甚至追不上德軍的Ju 88,1941年初就退出一線。
飛行中的英軍“大鷗”戰鬥轟炸機。
二戰時期英軍最著名的艦載機是費雷爾“劍魚”,相比日美的單翼金屬機型,其設計堪稱古老,“劍魚採用金屬骨架帆布蒙皮雙翼結構,固定式起落架,敞開式座艙,簡直讓人懷疑是一戰的飛機,最大速度224公里/小時,航程1658公里,爬升率4.42米/秒,可攜帶1枚魚雷或700公斤炸彈,作為魚雷攻擊機之外,還兼用為偵察和校射。“劍魚”在效能上絕對落後於日美同期機型,但在實戰中卻屢建奇功,除了特定的戰場環境外,關鍵原因在於其低空低速效能極佳,飛行穩定,轉向半徑小且易於操作。在“劍魚”之後,費雷爾又設計了“大青花魚”,依然沿用雙翼設計,但改為金屬機身,封閉座艙,並具備俯衝轟炸能力,但是尺寸重量都較“劍魚”增加不少,機動性下降,實戰能力不升反降,於1943年就退出一線,“劍魚”卻在一線一直服役到1946年。
攻擊“俾斯麥”號的“劍魚”
飛行中的“大青花魚”。
在“大青花魚”之後,費雷爾公司又研製了“梭魚”艦載轟炸機,這次英華人總算趕上了潮流,採用單翼全金屬設計,兼用為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最大速度367公里/小時,攜帶魚雷時航程為1165公里,爬升率為4.2米/秒,可攜帶1枚魚雷或750公斤炸彈。“梭魚”於1943年服役,但是與同期日美艦載機相比,其效能真心不夠看,所以到戰爭後期反而被引進的美製TBF所取代。
掛載魚雷的英軍“梭魚”轟炸機。
總體來說,由於堅持一機多用的理念,二戰時期英國海軍艦載機的效能與日美存在明顯差距,“劍魚”的輝煌除了本身的效能特性外,很大程度上與歐洲戰場上德意沒有海軍航空兵有關。
回覆列表
俯衝轟炸機是指從高空俯衝到目標低空投彈的轟炸機,由於投彈高度低,所以精度高,魚雷機是透過發射魚雷攻擊敵艦的戰機,至於為什麼魚雷機在發射魚雷時要低飛,因為魚雷從發射到擊中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需要精確計算魚雷速度與敵艦航速,為了擊中要害,如果投彈高度過高,會很難擊中,所以必須低飛,才能保證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