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豆媽媽育兒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有的孩子只是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有的孩子只是因為害羞;有的孩子只是因為不習慣與別人交流,會對身邊不熟悉的人敬而遠之;也有的純粹是不喜歡那個人;還有的只是他打招呼的方式不同,只是微微一笑……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與眾不同的方式。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不管去到哪兒,遇到熟人都要微笑著招呼,熱情地與人攀談,好心情是會傳遞的,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父母與人交流的快樂,也會慢慢融入環境,親身去感受那種快樂。

    最後,不要逼孩子與人打招呼,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當著別人的面去數落孩子的不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不知道道喊人啊,唉,我家孩子不懂事,千萬別跟他見識,或者我家孩子太膽小了,不好意思啊……)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那樣的話以後他會越來越覺得父母不尊重他,既然覺得丟臉,那以後不要帶我出來了。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最好讓孩子順其自然去發展,父母只要把自己的正能量以及快樂傳遞給孩子就可以了。

  • 2 # 萌媽小施

    孩子不需要父母去改變,父母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引導者。孩子不喜歡跟人打招呼,首先要與孩子溝通,仔細詢問,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是什麼,是害羞還是害怕?是自己不想說話?還是討厭某些人?把具體的情況弄清楚以後,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不會天生就如此,定是有原因的。

    正面管教有一個方法是溫柔而堅定,用溫柔而堅定的眼神看著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體會,這個方法不但能在這個問題上大有幫助,其他的事情基本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解決,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方式。

  • 3 # 泛泛悠悠

    我女兒以前是超級不愛和人招呼的,現在經過慢慢調教,有了很大改觀。

    記得有一次和女兒出門散步。路上遇到同事,同事熱情和女兒打招呼,女兒頭一扭,作出不理人的架式。我看了,只好給同事賠笑臉,嘴裡也沒有說什麼。同事也理解,彼此打哈哈就過去了。

    一路上,我心裡盤算著怎麼教育女兒。我想起正面管教中,阿德勒講的“被人討厭的勇氣。”

    於是,在走了一段路之後,我對女兒說:“今天呀,我要表揚你,因為你有了被人討厭的勇氣。”

    女兒好奇地歪起腦袋,“我怎麼有被人討厭的勇氣啦?”

    我說:“因為你剛剛有勇氣沒和媽媽同事打招呼呀。”

    女兒想了想說,:“我不認識那個人,所以我不想和他打招呼。”

    “哦,這樣呀,”我回答她:”那個人是媽媽同事,你不認識他,我可以把他介紹給你,這樣你就認識了。“

    女兒說:”好,如果我認識他了,我就和他打招呼。“

    我很慶幸剛剛沒有直接批評女兒,而是讓女兒說出了心裡話。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總有他們的原因,家長在耐心對待,細心引導。

    剛剛舉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平時,我還注意遇到人自己大聲主動打招呼,給孩子做示範,讓她知道遇到了熟人應該熱情打招呼。

    同時,我也注意不要女兒面前說她害羞。

    有時候,她在扮演玩偶時,會說這個玩偶很害羞,我一般都會糾正她:它不是害羞,只是還沒有準備好。

    我知道,其實玩偶是她的影射,我也在側面告訴她,她不是害羞,不過是沒有準備好。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有一天發現,女兒會大聲叫人了。

  • 4 # 女王媽媽聊育兒

    總結了觀察 – 示範 – 鼓勵 三部曲,來進行改變。

    觀察

    看看孩子是跟誰都不打招呼嗎?孩子在打招呼上有沒有物件的區別?

    孩子與外界由遠及近的關係通常是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玩的好的小朋友、幼兒園的老師、普通親戚、鄰居熟人、陌生人等。打招呼先從孩子最熟悉的人開始培養。每天進家門,先從一聲“媽媽,我回來了”開始。

    養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21天,所以家長要有耐心。讓孩子從親人到陌生人,慢慢過渡。

    示範

    當孩子初次練習開不了口的時候,家長首先應該示範。

    比如每天上班下班的時候跟孩子打招呼,出門看見其他小朋友先上去問好,跟同樓的鄰居一起坐電梯主動點頭微笑說聲你好。這些動作潛移默化,孩子看在眼裡。

    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鼓勵

    當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具體的誇孩子。比如 “寶貝,剛才在電梯裡,你主動跟隔壁的姐姐打招呼,說你好。媽媽覺得你做的很棒,非常有禮貌。媽媽要向你學習。

    人人都需要被認可,更何況還是自己最重要的爸爸媽媽,孩子被誇獎後會很有勁頭重複這個動作,來獲得更多的誇獎,所以每次孩子表現的好,父母都要鼓勵。

    先鼓勵,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下次孩子做不到,但是隻要做了,還是繼續鼓勵。

    希望你掌握 觀察 – 示範 – 鼓勵 三部曲,幫助孩子養成“打招呼”的好習慣。

  • 5 # 拂景Amber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句子是——“請放過那些不喜歡跟人打招呼的孩子”。

    我小時候也不喜歡跟人打招呼,每次被媽媽催著叫人,被別人哄騙著叫人時,內心充滿憤恨,我就心情不好不想叫怎麼了,你們聊你們的天,與我何干啊?

    為什麼叫不叫人和是否有禮貌有這麼緊密的聯絡?小時候不喜歡叫人,如今也沒人認為我成長為了一個不懂禮貌的人。

    孩子不想叫人的原因當然很多,我只是希望大人不要再強迫孩子叫人,那種感覺很糟糕。爸爸媽媽唯一要做的就是,面對來人主動打招呼並向孩子介紹:“這是xxxx。”僅此而已。

  • 6 # 科學老師藝凌

    首先,對於這樣特點的孩子,請家長給予空間和時間,讓他按照自己的頻率跟其他小朋友交往,尊重孩子自己的頻率,不強制孩子打招呼。如果別的孩子已經過來打招呼,孩子仍然排斥,那這時候,我們注意不能給孩子貼上“害羞”之類的標籤,可以跟別的小朋友說:“對不起,某某(孩子名字)現在好像不太想說話(或者某某現在想自己待著等),等他想說話的時候再找你玩好嗎”?這樣,孩子的內心會感覺很安全。

    其次,“慢熱”是作為家長的判斷,原因也許也有可能是:孩子需要你引導他如何開展人際關係。家長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必要的時候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如何跟小朋友交往。比如孩子膽怯的時候,你可以問,“你想自己過去跟小朋友玩,還是媽媽陪你過去”?(有限的選擇)這樣的孩子往往選擇後者,這時候家長可以牽著孩子的手,過去示範給他看:比如跟別的小朋友打招呼說:“你好啊,我們可以一起玩嗎?”,幾次後孩子有可能會慢慢學會交往的技巧。

    所以,面對孩子的這個情況,家長可以用尊重孩子的頻率和適當的指導人際交流技巧相結合的辦法試試看,過程中要記得和善與堅定並行。

  • 7 # KDC家庭教育

    小時候,如果有人因為我們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而笑話我們是“害羞”或者“膽小”的話,我們的爸媽就會跟著附和說:“唉,是的呀,這孩子就是這樣。這麼大了叫人都不會,唉。。。”完了還不忘順便捎帶上一臉的失望鬱悶不滿意的表情。

    在大人的觀念裡,他們預設所有的小孩都應該是符合天生嘴甜且能夠做到對人熱情又愛打招呼這個標準的。

    如果我們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會因為沒有和人打招呼而感覺到羞愧、難堪或尷尬。

    小時候最怕過年過節,因為家裡人會要求我和從來沒見過面的親戚朋友打招呼拜年送祝福。現在想起來那場面真的是尷尬。

    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待會兒我們要見誰,和他是什麼關係,和我們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淵源,我們之前一起經歷過什麼事情

    附加資訊越多、越完整,孩子對對方的認知就越立體。這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正式見面時的陌生感,孩子們也就願意去打招呼了。

    也要提前告訴孩子待會兒該怎麼打招呼,該叫什麼。正式見面後,鄭重地把對方介紹給孩子,也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式地介紹給對方。而不是把孩子當做成人的附屬品 —— 一個只需要在社交場合表現對陌生人的熱情來給父母長臉,不讓父母丟臉的工具。

    家長需要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成長。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動一動手指,分享給身邊更多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遊戲本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