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行天下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說說我自己喜歡的美食

    三、西安羊肉泡饃

    三、武漢鴨脖

    四、內蒙奶茶

    五、上海黃魚面

    七、新疆大盤雞

    八、新疆烤串

    九、東北醬棒骨

    十、北京冰糖葫蘆兒

  • 2 # 廢柴柒叔

    回民街

    彭于晏喝過的同款酸梅湯哦! 味道其實很贊!有賣自己熬煮和已經制成粉末直接沖泡的。 但是都沒有買,怕買回家就不是那個味道了。 這款酸梅湯裡面的料超級足,有青梅、話梅肉還有其他N多種…不太能記住了……

    孫家老鋪肉夾饃 一大早就開始排大隊! 味道真心是不錯! 不像在北京吃的肉夾饃 這個是先在饃裡面抹上醬料,然後剛燉出來的牛肉,切碎後直接夾在剛出鍋的饃裡面,最後在上面淋一點燉肉的湯水! 味道真心是贊!吃一個都吃不飽哦!~ 但是不太喜歡牛羊肉的朋友們就不要嘗試了。會稍微有一點點羶。

    用紅柳的樹枝削成木籤來烤羊肉串,羊肉的香自不必言,用紅柳枝串著烤,更添了幾分紅柳的樹香。羊肉串塊頭大,焦脆的羊肉外皮,飽滿新鮮的肉質。北方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看著過癮,吃著帶勁,用最簡單的方法體現最原始的美味。

    桂花糕以糯米、桂花為原料,鋪上蜜棗蒸制而成,色澤金黃,吃的時侯切成小塊,蘸著桂花蜜,很是香甜。北方的甜點不比南方精緻,豪邁中卻又帶著幾分細膩。

    回民街小吃快走起!

  • 3 # 美食家大雄

    看到這個題目,感覺會引發一場有趣的回想,“哪些地方的小吃和美食最令我難忘?”這個問題可以用一萬字來回答也說不完,不過有所篩選,我還是單說十年前,幾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原因,留在我印象裡,讓我難忘的美食吧:(當時沒照相,所以文中圖片都是在網上找的,並不是實景,只能儘量還原)

    它們是10來前鳳凰古城的一碗米粉,是西藏林芝附近的一海碗松茸火腿雞湯,是貴陽街頭的一碗牛肉粉,是嘉善西塘古鎮的一籠小籠包!

    一、湖南鳳凰古城米粉

    十來年前去鳳凰古城的時候,正是春節前的一個月,在銅仁、懷化、吉首幾個地方等車換車,忘了順序,總之最終到達鳳凰的時候,天還沒有大亮(當然,和那天是雨天也有關係),當時大概是早上八九點鐘的樣子,從被一車人的體溫暖和了的小巴車上下來,立馬有一股南方雨天的溼冷氣息撲到身上來,我像做夢一樣跟著幾個本地人走過虹橋,走進古城裡來,找到預定的客棧,放下行李,跑到陽臺去看沱江水。

    我住的是一家吊腳樓客棧,那幾天一直下雨,沱江的水黃黃的,流的很急,我第一次見到書裡的景物出現在眼前,又恍惚又激動又困.....

    當然要先填飽肚子再說,走到溼漉漉的青石板上,看著兩邊店鋪糕點鋪支出來的大蒸籠,騰騰冒著熱氣,雖然是一些平常看見一定不會想吃的麵食,這個時候也被饞得一樣買一點拿在手上吃了。邊吃邊逛,那時候古城的遊客也多了,但仍然沒有現在多,轉著轉著就到了一條非常寬但非常冷清的巷子裡來了,就是在這個地方,我碰見了讓我難忘的那一碗米粉。

    米粉店是開在一戶人家臨街的一間屋子裡的,從旁門穿過去,就可以去到這戶人家的天井。米粉就是最簡單的那種,連肉哨子也不多,作料罐子卻很多,幾乎一律是辣椒,不同種類的,比如整個泡椒剁碎了的,比如辣椒麵、辣椒油、生辣椒碎等等等等,顏色有紅、有綠、有黃,擺滿了半邊桌子。

    吃過一碗,雖然米粉口感比米線略硬,但我還是想到了第二碗。因為在書上看到湘西人喜食酸辣,就想著應該有專門的酸辣米粉或是酸湯米粉,我把這個意思向店主一說,她思考了一下,又做了一碗米粉,和之前相差不大,但特意端來了一個調料罐,開啟一看,裡面裝的還是辣椒......我就用這個帶著酸味的辣椒醬的汁水泡在米粉裡,當成一碗酸湯米粉,吃得心滿意足。

    之後,在鳳凰待的幾天,吃得都是這樣的米粉,它不像現在流傳到外省米粉那樣肉帽子多,也不像長沙的米粉那樣富於口味的變化,幾乎就只是清湯寡水加辣椒,卻讓我念叨到如今。

    二、西藏林芝附近的松茸火腿雞湯

    有一年的十月份,到西藏去,去之前就有人跟我說那邊很多地方可能因為大雪封山關閉了,沿途的餐館也大多關門回家等待旺季來臨再開業,不但可以去玩的地方少了,吃飯的地方可能也要考慮。然而不管不顧,全憑一股熱情,我去了(一行大概20多人,各人之間不認識,但也不算一個旅遊團)。

    西藏的美是無需形容也無法形容的,“震驚”這種誇張的情緒,在高原上也是表現不出來的,只能一路美。一路上聽著藏歌,看著西藏的一切一切,大部分時間卻是透過車窗去看去聽去想,西藏景點之間動輒幾百公里路程,其實無需到達景點,光是這一路上的風景,就已經西藏得不能再西藏了。

    看飽了美景,在氣溫變化很大的高原上,肚子仍然沒有因為高原反應而少餓一些,仍然是每到一個地方就想找飯店吃飯。各人都早被知會,帶了一些各自家鄉的下飯菜,一路上不管是餐館也好,農家也好,只要能弄出點白米飯就吃的很香,蔬菜是不多,但半個月吃的其實都還不錯。

    然而最香的一頓卻是在一個前不挨村後不挨店的一座山埡口,一個看上去像是荒廢了幾年的餐館,就這麼孤零零的憑空開在那裡,店主、服務員、擺設居然一應俱全,而且菜品十分豐富。做起菜來彷彿像是從後山隨手摘來食材那樣豪氣,我看那餐館背靠著的山,從山上流下的一股清冽的水,就像是雪山水,清涼涼的,植被都很好,彷彿到那山上去,真是能得到不少好吃的似的。

    那一桌是在西藏吃的最豐盛的一桌,每一桌都擺得滿滿當當的菜,每一桌的菜都吃的乾乾淨淨,最讓我驚歎的是一個大海碗裡裝的松茸火腿雞湯,內容豐富到那個樣子,好吃到那個樣子,便宜到那個樣子,都不是我能想象到的。

    要知道,那個時候,松茸已經開始被炒起來了,而我們吃的那幾大湯碗確確實實的松茸,讓一個外人來計算價錢的話,估計幾千幾萬都不為過,而實際上,我們結賬時店家給的價格彷彿是,我們只是吃了最普通的一個蘑菇湯罷了。松茸那樣做法,也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松茸做法:火腿+松茸+老母雞湯,熬到乎爛!

    三、貴陽街頭的羊肉粉

    貴陽街頭最多的店,大概是羊肉粉店吧?有一年,去貴陽,不知怎麼回事,到後是我一個人去逛去找吃的,走過許多條路,過了許多人行天橋,路過了一座車站,也路過了無數家羊肉粉店,我統統沒有進去,最後卻仍然停在了一家羊肉粉店面前,走進去,坐定,照著別人的樣子點了一份羊肉粉。

    照例這樣的粉店人是很多的,互相之間不會好奇別人吃的是什麼,人人都是端到一碗粉在手上,加上自己隨意新增的青蒜、薄荷,辣椒油、辣椒麵、花椒粉等,拌合開了就吃,我一個外地人在這樣的氣氛下,也很能融入,居然一吃就吃了兩碗......

    這家店我是再也找不到了,我所路過的貴陽的街道我也再也想不起來了,不過,這樣的羊肉粉,我卻相信,我還能在貴州千千萬萬次的吃到,在幾乎任意一家小店裡。

    一想到每個地方都依然有這樣的美食存在,就覺得人生更加美好。

    四、浙江西塘古鎮的一家小籠包

    第一次去西塘的時候是最熱的三伏天,提著行李過了那座最高的拱橋進到明信片上的古鎮的時候,感覺自己已經化了。到臨水的客棧吹著空調先睡了一大覺以後,又到大堂裡吹了半天風扇,聽著客棧主人用本地話招呼來往於此、做著各樣事情的本地人和外地遊客,不知不覺就涼了下來。

    到太陽只照到另一半風雨廊,而這邊已經有了遮陰的時候,我就出去找吃的了。也是餓狠了,隨便走到旁邊一家小籠包店就開吃起來,說是小籠,包子雖小,籠卻不小,一份小籠包,裝的有十幾個包子,蘸醋吃,一籠下肚,毫不猶豫又要了第二籠,我想我一定是餓壞了才會這樣。

    這家小籠包麵皮是有韌勁的那種,咬下去需要費點勁,在平常這樣的口感我是吃一個都吃不完就要打住的,可這家小籠包,這樣的皮咬破以後,肉餡和肉汁味道是那樣好,我都來不及思索其他,兩籠就下肚了。

    這邊小籠包是現包的,我們一邊吃,店主人一家三口就在迎門處包著新鮮餡料的包子,很有生活氣息。吃完包子戀戀不捨的走出來,晚飯是在其他地方吃的。可是第二天,早飯仍是到這店裡吃,仍是兩籠,甚至好幾頓午飯晚飯也是吃的它。

    在西塘的幾天裡,我也嘗過其他家的小籠包,但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家來吃上兩籠,撫慰一下自己試吃的艱辛。這家小店,和我在旅行中遇到過的所有驚豔的有緣分的小店一樣,以後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不過,像這樣,曾經能夠遇到,就已經是最好了!

    (食物部分圖片整理自網路)

  • 4 # 悅會會員YHOUSE

    Y君很開心自己從大學開始都會去旅遊,這讓我有機會可以嚐到各地的美食。

    讓我最難忘和覺得最好吃的當屬四川和重慶的美食(僅代表我個人的口味~)

    四川:中華老字號——麻婆豆腐

    正宗的麻婆豆腐,色澤淡黃,豆腐嫩白而有光澤。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如今麻婆豆腐已成為國內外川菜館的招牌菜。據說做麻婆豆腐的所有的花椒非常考究,要用漢源進貢朝廷的貢椒,這才麻味純正,沁人心脾。30年代初,軍閥割踞,漢源花椒告罄,店鋪除向外縣重價購買漢椒外,還在鋪門貼出告示宣告無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寧停不賣。這一經營做法,成為同行佳話。

    天府美食之奇葩——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區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相傳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為郭朝華,與其妻一道以製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因為他們經營的涼拌肺片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為了區別一般肺片攤店,人們稱他們為“夫妻肺片”。設店經營後,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肉、心、舌、肚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質量日益提高。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夫妻肺片”已成為中華老字號,在成都市擁有大型酒樓、小吃中心、餐館、熟食外賣、酒樓等多種經營模式的店,歷史最悠久的距今已有50餘年。

    如今作為中華老字號的夫妻肺片已經開遍全國各地,但來到四川怎麼可以不嘗試一下土生土長的夫妻肺片?

    重慶:最老火鍋——白樂天毛肚火鍋館

    "不吃白樂天,妄作重慶人。"作為重慶火鍋始祖,白樂天毛肚火鍋誕生於1921年。為了重現第一家火鍋店的昔日景象,一群火鍋發燒友自助籌錢重建,白樂天毛肚火鍋館在較場口原址重建,並於2014年開堂(營業)。這家店還還原了民國時期火鍋店景象:鳴堂叫菜、樂曲彈奏……

    必點菜:白家肥腸、水牛毛肚、特色鵝腸、紅糖餈粑

    麻辣豆魚

    麻辣豆魚,盛行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麻辣豆魚不是魚,所謂的“豆魚”其實是利用豆油皮作為卷裹後成扁條狀,似魚形而得名。

    重慶小面

    重慶美食最親民的莫過於重慶小面了。在重慶你也許能看到這種有趣的景象。不管是濃妝豔抹的美女還是西裝革履的男士都能擠到路邊的一處小麵攤,為的就是一碗重慶小面。吃麵的有白領、山城棒棒、學生,形形色色的人,不論身世地位都離不開那一碗載著熱度的小面。

    小面的靈魂所在就是佐料了。街邊麵攤小到十幾種多到幾十種佐料的小面勾勒出麻辣鮮香的重慶本土味。每碗小面不同的形式賦予了它無窮的表現力。“幹溜”(少水乾拌麵)、“提黃”(麵條偏生硬)、“多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吃的人不同面也就不同,這就是為什麼重慶人愛小面愛得無法自拔的主要原因。

  • 5 # 使用者60519430849

    由於本人所在的地方美食實在太少,所以對外地的美食就有很強的包容性。而給我印象最深的美食有這幾個。

    一、長沙臭豆腐。本人大學在湖南。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口味比較重,也比較辣,很符合我的胃口。大到各種火鍋、剁椒魚、臘肉,小至手撕包菜、茄子煲、米線等等都特別好吃!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長沙臭豆腐!剛炸出來的臭豆腐香脆,沾上特別調製的湯汁,簡直讓人慾罷不能!一塊小小的臭豆腐,蘊含了湘菜的精華,所以才能深受喜愛。畢業以後去過長沙幾次,臭豆腐都是必須要吃的。

    二、蘇州生煎。喜歡生煎,得從去無錫吃小籠包開始。無錫菜特別喜歡放糖,由此被不少人詬病。但是我吃的蟹粉小籠包,不光皮薄餡大,湯汁鮮美,還能透著一絲絲甜味。後來在蘇州,那裡有餡的麵點,包括小籠包、生煎、鮮肉月餅,都有這麼一絲絲甜味。正是這個味道,讓我印象深刻。這其中最獨到的就是生煎!其實生煎的樣子就是包子倒過來煎,剛出來的生煎皮薄肉多底還脆,非常好吃!我曾經一次吃了八個!而北方我也吃過幾次,有型、也能做到皮薄大餡,但是沒有那絲甜味,也就沒法再吸引我了!

    蘇州生煎最著名的是啞巴生煎,不過那純粹是另一個狗不理!如果想去吃生煎,建議去吃彩香新村的鑫震源,那裡不但有傳統豬肉生煎,還有蝦肉的,味道更好,最重要的是,物美價廉!

    三、蘇州鑫花溪米粉。雖然不算是蘇州傳統小吃,但是貴州米粉來到蘇州改良以後,就有了不同的味道。我覺得它最絕的地方有三點,一是湯,絕對不是用調味劑勾兌的,而是長時間熬製的骨肉湯,所以才特別地鮮美!二是料好,包括牛肉、牛雜等等,塊大、味美,還捨得放,這讓主角米線都顯得那麼普通了。三是那裡的酸白菜,更能開胃。正是這幾樣結合,讓我每次去蘇州,都至少吃兩次!

    四、新疆面試和手抓飯。本人雖然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卻不怎麼喜歡麵食。北方各種麵條,什麼老北京炸醬麵、山西面、陝西面、蘭州拉麵等等,都感覺一般,除了特殊情況不會去吃。

    但是新疆的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只有一個:太筋道了!可以這麼說,牙齒不好的,可能都咬不動!但是這種筋道使得口感特別爽滑,再配合新疆菜碼,組合成非常獨特的口味。

    再說說手抓飯。我記得一個在新疆工作得山東人說過,他覺得全國最好吃的米是新疆米,因為口感更加儒軟。事實確實如此。新疆手抓飯用的米外觀是細長的,跟東北大米和南方米都不一樣,口感也很不錯。再加上新疆手抓飯搭配的黃蘿蔔(這個必須有,否則都稱不上手抓飯)、胡蘿蔔、洋蔥等,都不要加什麼肉,就十分地美味了。

    這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美食,都不是什麼硬菜,稱不上山珍海味。但是正是各地人民經歷代代相傳的做法,造就了這些看似普通卻讓人久久難忘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這些美食離開原產地,就變了味道了。這也算是一種遺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