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夢江湖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南韓,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南韓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絡。南韓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昭王四十七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佈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幾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 2 # 對生活撒嬌

    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中的“怛”,讀作dá,是唐玄宗時唐帝國與大食帝國(黑衣大食)在中亞的一次直接軍事對話。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751年(玄宗天寶十年),最終的結果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勝利。但它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這也是一場世界上最強大文明間的碰撞,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亞歷史的發展,更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程序。

    宗教之禍:東西戰火,一觸即發

    大戰發生前,西歐正處於“黑暗中世紀”,基督教會利用宗教意識形態鉗制一切思想發展。而同時代的亞洲地區,卻已經產生輝煌燦爛的文明。唐帝國在幾代君王勵精圖治後,已經步入巔峰;中東地區阿拉伯帝國也進入阿拔斯王朝時期,橫掃區域群雄,所向披靡,擴張矛頭指向東方。

    http://www.3023.com/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天寶早期,國力鼎盛。雖然此時唐帝國也進行過多次對外用兵,但整體而言,大唐以外皆是蠻荒,吸引力並不大,軍事行動多是因為周邊民族屢屢進犯邊境並經常進行大規模屠殺、劫掠和騷擾,出於穩定邊疆、維護國家尊嚴的目的才大舉興兵。

    高宗年間,東、西突厥汗國這兩大外患先後被大唐所滅,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後幾十年間逐漸內附,唐帝國以此為基礎建立安西四鎮——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焉耆(今新疆焉耆),都護府坐落於龜茲。

    儘管正統世界史學家對安西都護府轄境主權存在很大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直到天寶年間,這一帶始終處於中華文化圈內。

    再來看阿拉伯帝國。

    自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以來,穆斯林已經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國。其西部,幾乎控制整個北非和大部分西班牙地區;其東部,則佔領西亞大部分地區並染指中亞。

    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東方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素福,派出手下將領——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率軍向東擴張。曾有傳說,哈賈吉•本•優素福允諾,誰先征服中國,就任命誰做中國最高軍事長官。

    (阿拉伯士兵)

    於是,穆罕默德攻入印度,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則負責征服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但開元三年和五年,阿拉伯帝國對安西四鎮發動過兩次試探性進攻,均被擊退。

    此時,由於唐帝國主要軍事力量被吐蕃牽制於青海地區,阿拉伯帝國便趁機在西域大力擴充套件影響力。西域諸國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宗教,對伊斯蘭文化入侵十分排斥,但面對強悍的穆斯林軍隊,他們無力與之抗爭,於是,不少國家向唐帝國求援。

    戰火爆發:兩軍對壘,勝者為王

    天寶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與之聯姻,此舉迫使西北二十餘國臣服吐蕃,中斷對唐納貢。當時,李唐朝廷曾三次派出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討伐,但均未成功。

    到公元747年(天寶六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招討使,率步騎一萬遠征。高仙芝從安西出發,僅用百餘日便到達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薩爾哈德)。

    連雲堡地勢險要,還有萬餘吐蕃兵防守,易守難攻。但高仙芝從容指揮,唐軍作戰神勇,半天時間便拿下該城。此後,高仙芝率兵繼續深入,越過坦駒嶺,進入阿弩越城,徹底佔領小勃律國,活捉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

    此役後,高仙芝被提拔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公元750年(天寶九年),高仙芝再度奉命擊破車師,俘虜其國王。

    這兩次遠征,使高仙芝在西域獲得極大聲譽,也標誌著唐朝在中亞擴張達到頂峰。

    幾乎同時,阿拉伯帝國內部發生政變,阿拔斯王朝(因旗幟尚黑,史稱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馬亞王朝(因旗幟尚白,史稱白衣大食)。初步解決吐蕃方面威脅的高仙芝,又計劃利用大食內部不穩這一機會,逐步恢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控制權。

    (阿拔斯王朝版圖)

    公元750年,唐朝統治者以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為由,派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然而,戰場之上怎會放棄戰機,更何況兩軍實力相較如此鮮明。不久,高仙芝又攻佔石國,並劫持石國國王。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國王獻於玄宗面前,並因戰功授右羽林大將軍。

    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求救。於是,大食計劃派出援軍,襲擊唐朝安西四鎮。得到敵軍這一訊息後,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

    (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隨即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阿拉伯帝國邊界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唐帝國要掌控中亞,必須擊敗阿拉伯帝國,而阿拉伯帝國要在中亞擴張,則必須打敗大唐帝國。

    雙方歷史性碰撞,就此展開。

    夾縫中亞:古代文明,次第隕滅

    怛羅斯之戰後,安西都護府精銳兵力雖然受到一定損失,但主力並未受重創。再加上盛唐時期國力驚人,僅兩年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便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進攻吐蕃屬國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巴勒提斯坦)。史書記載“大破之,受降而還。”可見,安西都護府實力已無大礙。

    反觀大食,怛羅斯之役後不久,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功臣阿布•穆斯林,就因功高震主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由此引來大規模叛變。阿拔斯王朝忙於平亂,在怛羅斯之役後便沒有對大唐乘勝追擊,只是鞏固在中亞的統治。

    但彼時的大唐帝國,也是內患不斷。

    很快爆發的安史之亂,導致李唐王國在不斷內鬥中,國力嚴重消耗。以至於,應接不暇的大唐只能放棄在中亞的權利擴張。

    最終,兩大帝國曆史性直接軍事對話,至此結束。

    對於這場戰爭的認知,中外學者至今沒有統一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怛羅斯之戰,阿拔斯王朝認識到唐帝國戰鬥力之強悍,所以其對進一步向蔥嶺東部擴張一事,開始表現出謹慎態度。這就為中華文明爭取到一個相對緩和的外部環境。

    相較而言,其他古代文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比如埃及地區——作為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在尼羅河哺育之下,埃及既創造出輝煌燦爛古代文明,也成為地中海上一顆明珠。然而今日,除卻漫漫黃沙中聳立著的金字塔與殘破不堪的獅身人面像,古埃及文明已經成為一個名詞,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再比如伊朗高原——曾經是波斯帝國核心地帶,波斯人在這裡也創造出輝煌文明,也曾閃耀中亞。可時至今日,除部分文明符號外,這一文明也已經被伊朗人遺忘,難覓蹤跡。

    還有伊拉克地區——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即誕生於此,其在科技、藝術、經濟等方面都曾達到人類文明的巔峰,兩河流域也一度由楔形文字所頌揚。但今天,伊拉克人只能將楔形文字典籍視作天書加以仰望。

    這一系列古老文明的遠逝,都不得不使人將目光投射到彼時迅猛擴張的阿拉伯帝國。

    原本,這些古老文明都曾有機會順利傳承、為今人留下更多精神遺產,可是,在戰爭鐵騎的踐踏之下,無數文明財富灰飛煙滅。如今,我們只能在書本中感嘆他們曾經的偉大與輝煌。

    因為,仔細研究中東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自阿拉伯帝國之後,中東地區便出現歷史斷層,古老中東文明也逐漸開始消亡。

    試想,如果沒有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很可能舉全國之力東侵。因為數年後,其傳承者帖木兒帝國就曾試圖入侵中國明朝內地,完成阿拉伯帝國時期未能完成的願望。可天佑中華,帖木兒突然病逝,東侵計劃就此擱淺。

    如此看來,怛羅斯之役最後的結果雖然是一時戰敗,但名將高仙芝重創阿拉伯聯軍亮劍中亞,也無意中保衛了中華文明。

    一個國家滅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消亡。中華文明非常幸運,但一個文明的延續,不能僅僅依靠幸運。外來文化的入侵固然是一柄能刺傷它的利劍,但更多時候,這種摧毀的力量來自於我們自身的漠視與遺忘。文化需要保護,然後才能傳承。當下一次消亡的力量跨越蔥嶺席捲而來,我們每個人是否都能化身高仙芝,橫刀立馬護我中華

  • 3 # 國家人文歷史

    結束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長達500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以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為結局,至今令人心悸不已。當時的趙、秦兩軍可以說是中原最強大的兩支軍隊。趙國軍隊的戰鬥力素來很強,閼與之戰時,全副武裝的趙軍步兵從邯鄲出發急行軍至閼與,“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按古閼與城在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與邯鄲的直線距離約為530十里,以當時裡制估算,趙軍的日行軍速度已接近200裡,沒有嚴格的訓練與強健的體魄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與此同時,新興的鐵兵器也正在進入趙軍的武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之後,趙國在華夏諸侯國中率先引入了騎兵這一兵種。

    反觀秦軍,其邁入鐵兵器時代的步伐比趙軍緩慢得多,譬如迄今從西安兵馬俑出土的40000件兵器,幾乎全部由青銅鑄成。但秦國在商鞅變法中實行的軍功爵制形成的制度優勢完全彌補了秦軍在技術上的落後。對於秦國的老百姓而言,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完全取決於在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爵位。因此,秦軍對戰爭的渴望與熱情遠非六國軍隊可比,韓非子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無所謂生死。

    趙國的大將就是廉頗,從公元前283年因戰功封上卿算起,廉頗已經做了20多年大將,軍事經驗極為豐富,被後世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之一。然而在戰爭後期卻被“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叫我四角吞金獸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