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益,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 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擁兵自重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吳三桂初鎮雲貴,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順治十七年,雲南省俸餉九百餘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餘萬。鄰近諸省挽輸不足,則補給於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於三藩。吳三桂自恃勢重,益驕縱,踞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圈佔民田,迫令“照業主例納租”,並“勒平民為餘丁”,“不從則誣指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專制雲南十餘年,“日練兵馬,利器械”, 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雲南每年數千匹。他遍佈私人於水陸要衝,各省提鎮多有心腹。部下將士多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勇健善鬥。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於是,吳三桂自以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終究不會從他手中奪去雲貴。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於閩”,縱使其部下“苛派伕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將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招納奸宄,布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擬,所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佈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

    矛盾眾多

    以往史學界對三藩之亂眾說紛紜,或者認為它是一場“清廷與其‘老牌奴才’之間的‘大火併’”,或者認為它是明清之際民族矛盾的繼續和發展。因此,需要對三藩之亂的性質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

    三藩在變亂後釋出的檄文中,指斥清朝統治者“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聲稱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這正是利用了當時的社會形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 2 # 大語文走四方

    進兵策略改進。

    吳三桂如果能和廣東的耿精忠深度聯合,從廣東向北而不是從四川進攻,取勝的把握更大。佔領南京,控制長江以南,進而控制全國的經濟脈絡。有了經濟作為依託,政治上的進攻就有了目的。

    宣傳工作跟進。

    清軍入關還是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的。最著名的當屬“揚州三日”,簡直是屠殺。所以如果吳三桂從南方進攻,老百姓的支援會更多。

    重用漢族將領,許以高官厚祿。

    清軍中漢族將領所佔比例還是很高的,如果能夠重用他們,在反清復明口號的鼓舞下一定會高歌猛進。

  • 3 # 當代曹植

    關鍵在於能否得到漢人支援!

    由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為清朝打下七省地盤,還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漢人對其恨之入骨。

    吳三桂起兵後,應該立一名明朝宗室王爺為帝,作為招牌,吸引全國漢人的支援。還要與葡萄牙及荷蘭等國大力開展貿易,引進西方火器,編練西式軍隊,貫輸以武士道精神,大力發展工商業,拓展海外貿易。

    請荷蘭、葡萄牙、俄羅斯、蒙古、西藏以及鄭經聯合出兵。

    飲馬長江之後,不要停留,迅速渡江北上,直取中原,一鼓作氣,收復北京。

  • 4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造反初期,清軍是有勇氣和吳軍打野戰的,結果幾次會戰都是慘敗,長江以南的機動兵力都被打光了,不得不縮在大城裡防禦。吳三桂軍一直在邊境,不管是剿滅國內的土司還是防禦境外的騷擾,都是對軍隊的鍛鍊。他是真心想把雲貴經營成自己的獨立王國並一代代傳下去,所以練兵用兵都很認真。

    吳軍不過長江,有種說法是要確保北線進攻,南線防守。還有最關鍵一點,三藩之亂持續八年,武昌始終牢牢的掌握在清軍手裡,這個長江南岸的釘子不拔掉,對吳軍就是如芒在背。吳軍在戰略上被清軍套住了,清軍利用長江天塹托住了吳軍主力,而清軍主力卻在東南戰場活動,當英親王打掃完東南返回湖南準備合圍吳三桂時,勝負基本見分曉了。

    清軍平叛過程其實極其兇險,重大決戰有六次,吳軍贏了四次,南線一勝一負,卻把清軍嚇得躲在銅陵,五年不敢動彈。可惜吳三桂突然去世,耿、尚、鄭經這些豬隊友竟然還有空自己火拼。剩下的龐大叢集各自為戰,便宜了康熙。吳三桂家族在明朝就已經是世襲罔替伯爵了,到了清朝立了不世之功也就是個世襲罔替郡王,滿打滿算也就是提了三個大級別,這要求說實話是真不高。

    要說異姓諸侯不能給宗室爵位什麼的,蒙古爵位裡面世襲親王、郡王還不是一車車裝,連汗都封了三個,含金量低點、虛名在,不就行了,說到底康熙是解決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問題。削藩是康熙早年政治上不成熟的一個典型,實在要削藩,再等10年吳三桂死了再削藩也來得及,說到底就是不肯再養三藩那幾萬兵馬,捨不得那點錢糧,可是一旦開戰,軍費何止多少倍於那些錢,根本沒有戰略眼光。

    雖然從傳統戰爭的角度看三藩的實力和中央不是一個量級,但勝算在於把天下“攪渾”。當時清廷對整個中國的統治似乎沒有康熙原本想象的那麼穩固,所以吳三桂起兵後全國特別是江南計程車族都紛紛響應,甚至各地反清復明的幫會和少數民族首領都與他結成短暫同盟。鼎盛時期吳三桂甚至佔據四川湖南一帶,如果吳三桂的策略不是割據而治而是繼續北上把水攪得“更渾”,如果三藩的精神領袖和用兵高手吳三桂沒有早死,如果臺灣堅定地站在三藩一邊結成鞏固的後方……即使三藩失敗,天下會不會有可能重新大亂而由新的實力重新上位?這都是值得研究的事情。

  • 5 # 樹人園丁

    歷史沒有如果。吳三桂在三藩之亂中,大敗,自己病死,陳圓圓也下落不明。

    敗局無法挽回,後人只能透過覆盤“三番之亂”,從吳三桂的“昏招”和康熙當年的弱點中,總結出“取勝知道”。

    朝廷為什麼要撤蕃

    康熙初年,朝廷的稅收的十分之二,都要投餵給三藩,負擔太重、並且1養虎為患。再加上國庫空虛,無力應對蒙古威脅,再拖下去,腹背受敵。所以,康熙不得不排除眾意,決心撤蕃。

    說來說去,其實核心就是一個“錢”字。國家經營需要錢,造反,打仗也需要錢。

    (撤藩之前,各勢力範圍)

    吳三桂要怎樣做,勝算才大呢?

    1、造反要“名正言順”!

    吳三桂起兵造反初期,有很多反清復明的勢力與之呼應,包括很多在清政府做官的漢人。尤其是臺灣的鄭經,更是積極響應,攻打福建,佔領了漳州、泉州等地。

    他們的心思只有一個—“反清復明”。但是鄭經慢慢地發現了吳三桂的野心。

    1674年,在貴州,吳三桂封自己為周王。這個致命錯誤,為以後的失敗,埋下隱患。

    據史料記載,鄭經指責吳三桂說:“我在臺灣幾十年,一直是奉大明的年號。可是你卻建國號為“周”,你就是我的敵人,我就要調轉矛頭,打你”。

    這是吳三桂的“昏招”之一。他只有堅定的走反清復明之路,才能增加獲勝的機率。否則,不得人心,處處為敵,怎能取勝?

    2、要拉攏一切康熙的敵對勢力,統一行動。

    吳三桂起兵造反之前,沒有充分與另外兩個藩王溝通。也沒有聯合喀爾喀各部落首領,而是獨自為戰。

    俗話說一拳難敵四手,如果吳三桂和其他勢力統一行動,效果會翻倍。大勢形成,清軍人心動搖,吳三桂就能打敗康熙。

    3、乘勝追擊,不能給康熙任何喘息機會。

    1674年,吳三桂的軍隊佔領了6個省區。1674年4月20日,耿精忠也造反了。1675年1月,王輔臣也起兵造反了。

    自此,三番勢力已經佔領了11個省區。還有蒙古叛軍的呼應,朝廷振動,軍心動搖。如果此時,吳三桂趁機打過長江,說不定這事就成了。

    (三藩之亂初年,形式對吳三桂十分有利)

    但是,吳三桂保守了。不想打了,想以長江為界,與康熙分而治之。聰明的康熙怎能浪費這個翻盤的好時機,先是調集優勢兵力,打敗了王輔臣。隨後,耿精忠,尚之信接連戰敗,局勢急轉直下。

    哎!真是應了劉華強那句話: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吳三桂抓了一手好牌,讓他打了個稀爛。

    後來,吳三桂鬱鬱而終。叛軍也被康熙消滅。

    鬥爭就是你死我活,不能給對手留下一點機會。

    結束語

    透過覆盤三藩之亂,我們可以看到,吳三桂剛愎自用,任性。而且對敵人仁慈,幻想和康熙分而治之。這些都是鬥爭的大忌。如果,當時吳三桂能夠多聽屬下的意見,歷史也許會重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病毒實驗室P1 P2 P3 P4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