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晚報
-
2 # 夢想成真79620495
我老家的習俗是立夏是、春耕,夏種,秋收,冬蕆。今天是立夏就是夏種,什麼該出種的種子都己經種好了,可以休息一下做點立夏圓圓吃吃不會腰疼。所以我們老一輩人都到了立夏就吃湯圓圓的人多。
-
3 # 心想事成zhang666
立夏以後我會更加註重養心,因為在四個季節裡,冬季養腎吃黑色食物,秋季養脾,多吃黃色,春季養肝,多吃綠,夏季養心,多吃紅。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在夏季可以吃一些參,具體吃什麼參,要讓醫生根據你的體質,個性化一人一方。
-
4 # 國學臺
立夏的民俗
迎 夏
《呂氏春秋·孟夏紀》記載:“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赤衣,服赤玉……。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齋。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乃行賞,封侯、慶賜,無不欣說。”
這段文字講述了古代的帝王順天應人、治人事天而治理天下,為了迎接立夏所做的事情:……此月有立夏節氣。在立夏前三天,太史會向天子稟告:“某日立夏,大德在於火。”也就是火德要正式旺盛起來了。天子於是進行齋戒,準備迎夏。
立夏這天,帝王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去迎接夏的降臨。禮畢歸來,則賞賜功臣,分封爵位和土地,群臣無不欣悅。(編者注:為研究節氣文化全貌,特保留《呂氏春秋》所記載的如上內容。)
《禮記·月令》中也有對於迎夏的相同記載。這種迎夏的儀式很莊嚴隆重,連服飾配飾器具的顏色都要順應夏天之火象。其實這些配飾和形式的選擇並不只是徒有其表,而是形名學當中重要的一環。
(編者注:《黃帝四經·道法》“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槀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黃帝四經》當中,提到的是慧識哲學文化的形名之學,慧識哲學對形名的洞徹,則是道生,即形名先覺。
凡是後天智識能理解掌握和肉眼可看見的一切有相的事物,源自於虛無的大道。虛無的大道,用德一來化生萬有。
萬物不分鉅細,都是她所化生。道所化生的一切,都必定具有形態和名稱。形狀一具備,名稱一產生以後,就是“一生二”,從此進入了陰陽、黑白、善惡、美醜的分別之境中。《黃帝四經.道法》同時指出,“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當萬物名相具備後,必然會受到宇宙法則的規範與制約。)
《帝京景物略》中還記載說:“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在立夏這一天,將去年冬天儲藏在地窖裡的冰塊取出來,由皇帝賞賜給文武百官,等於說是賜予了群臣一個水火相濟的機會。
火來了,冰水迎,形成一種動態的水火平衡。(編者注: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宇宙有天地,人體也有內天地。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於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而屬於陰。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心腎之間的功能才能協調,而稱為“心腎相交”)
立夏秤稱人
《丹溪心法·中暑》曰:“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倦者是。”疰夏,屬於季節性疾病,一般會在春末夏初發生,主要是由於身體陰虛、元氣不足引起的頭疼腳軟、厭食體乏等症狀。
而小孩子們由於身體抵抗力較弱,比較容易出現疰夏的症候。另外,有的地方有用五色絲線搓繩為孩子系手繩的習俗,稱為“立夏繩”,希望借用齊全而且均衡的五德五行色象,以外影響體內,使孩子在夏日裡不會發生疰夏的病症。
這屬於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應用的一種方式。(編者注:五德即仁義禮智信,對應的五行為木金火水土,五色對應為綠白紅黑黃。因五德五行,又對應肝肺心腎脾五臓,隨著時代的變遷,內文明的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後,此習俗演變生成,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徵。)
民間在立夏日這一天,還有吃過午飯後“秤人”的習俗,稱之為“秤稱人”。
範寅《越諺·風俗部》“秤人”條記載:“立夏日秤之,可免疰夏。”清代顧祿《清嘉錄》雲:“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民國《蕭山縣誌稿》記載:“立夏市青梅、櫻桃,分餉家眾,又摘蠶豆嘗新。以秤權人輕重,謂可免疰夏之患。
食煨筍,謂可健腳骨。”《寧國縣誌》記載:“立夏,以秤稱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
立夏人文養生的民俗
立夏的習俗很多,各有特色。比如安徽等地有立夏日毋坐門檻的習俗,道光十年的《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檻,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
”《寧國縣誌》記載:“俗傳立夏坐門檻,則一年精神不振。”《清嘉錄·卷四》曰:“是日雖寒必著紗衣一襲,並戒坐門檻,俱令人夏中壯健。”
立夏日這一天,人們將剛挖出來的新鮮竹筍與莧菜一起熬湯,做成新鮮美味的羹喝,這是在順應時令以食進補、以應夏氣。
同時,彼此相互警示當日不要坐在門檻上,整個白天也不能睡覺,否則容易導致神昏而不利於一年的健康,人在整個夏天裡都會感到疲倦而多病。
民俗相傳,如果立夏這一天坐門檻,整個夏天就會腳骨痠痛。如果不小心坐了一條,就需要連著再坐六條,合成七數,這樣才可以解魘。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並用糃面煎作各式果疊,往來饋遺。”在浙江東部的農村,立夏日當天有吃“七家粥”的習俗。將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彙集起來,加上各種顏色的豆類及紅糖,烹煮成一大鍋營養豐富的粥,然後大家一起分食。吃了七家粥,就會鄰里和睦,大家團結一心進行夏耕夏種。
類似的,七家茶,就是鄰里鄉親帶上自家烘焙的新茶,混合後進行烹煮。或者泡成一大壺茶,大家歡聚一堂共飲。“七家粥”與“七家茶”都是立夏嘗新的形式,而且有益於身心健康。同吃七家粥,共飲七家茶,還具有和睦鄉里、維繫鄉情的重要人文內涵。
眾多的飲食習俗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比如,吃竹筍拄腿,寓意人的雙腿也會像春筍那樣充滿生機、健壯有力,能行遠路;吃豌豆拄眼,因為帶殼的豌豆形如眼睛,為了消除眼疾,需要吃些煮豌豆,寓意眼睛在一年中都像新鮮豌豆那樣,心明眼亮。
立夏的飲食習俗,都是人們利用食物中的形、名、色等外求法,誕生出的夏天祈福安康吉祥的種種飲食方式。人們賦予飲食中這些寓意,其目的都是於立夏日祈求身、心、眼、腿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免除時氣相侵,以順利度過炎夏。雖然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和營養價值,但遠不如在立夏這天順時法天法地地進行修身實踐,吸收天德地炁(氣)進行養生更為有效。
(編者注:法天法地,見老子《德道經》第69章“昆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大宇宙。人和宇宙有相對應的特性,內景圖中,人體內有地有天,人要和宇宙自然規律一致,需要逐層級地效法和合同於外天地的品級,從而達到與自然規律的一致。)
-
5 # 李暖意的書影時光
《透過物候窺探節氣,立夏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過了春盡日便是長夏時。
所謂春盡日就是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它緊承穀雨,寓意著夏天的到來。
二十四節氣是農耕社會里勞動人民觀察自然而得到的經驗總結。
透過每個節氣的特點而安排農時,以保證農業生產有時可依。
而植物長久賴以生存的天氣、水文、土壤等這些影響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就是物候。
物候是更深入瞭解二十四節氣的開關。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伴隨著三個物候,每個物候十五天。
在立夏這個節氣中,所展現的物候是什麼呢?
走過春好處,芳菲鬥炎夏。
立夏之日,最先等候的便是萬紫千紅的花卉。一候稠李 二候鈍葉杜鵑 三候泡桐春天萬物始發,到來夏才開始蓬勃生長。
這是因為到來夏天,溫度升高,降水增多,植物有了高溫降水的加持,肆無忌憚的瘋長。
稠李,這種在北方生根發芽的植物,隸屬薔薇科。
春季播種,春季含苞的李樹,只有到了夏天,才開始絢爛綻放。
潔白緊促的稠李花,像毛茸茸的蘆葦草抱成了球,清新自然,又過分的可愛。
而稠李在初夏最惹人愛的,是花落成果,不僅看嬌花還能期盼酸甜可口的果實。
再過些時日,氣溫越發升高,此時便是對光照需求大,對水分要求高的灌木花卉大放異彩的時候了。
杜鵑多是春天開放,而獨特的鈍葉杜鵑卻要等到夏時令,那紅火火層層疊疊的花瓣才婀娜開放。
鈍葉杜鵑是日本的原產品種,引進中國以後透過培育和雜交,讓它在中國這片土地落地生根。
到了立夏的最後一個物候,所候的便是喜溫暖不耐寒的喬木泡桐。
高挑的喬木,遍佈街巷山野,淡粉的小花掛滿枝頭,彰顯著夏天的熱鬧。
如果說春天的自然萬物是剛剛從沉睡的冬天睜開眼睛,淺嘗輒止,那麼到了夏天,這便真真是繁華似錦了。
萬千紅紫鬥芳菲,植物們一露真顏,那些藏躲了一冬天的動物們也開始躍躍欲試了。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因為成蟲的趨光性,所以,只有在光照時間長,Sunny充足,氣溫全天達到18度以上,螻蟈才會出來活動。
啾啾而鳴,有點聒噪又透著歡快活潑。
它來了,夏天也就來了。
蚯蚓這種珍貴的中藥材,因為缺少呼吸器官只能用面板來進行呼吸。
溼潤的環境對於蚯蚓面板的呼吸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多雨水的夏天,正是喚醒這些生存在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的最佳時機。
螻蟈啾啾,蚯蚓蠕蠕,降水瀝瀝,藤蔓纏生,便是種瓜的時節了。
除了這些自然存在的植物動物吃,也是立夏不可錯過的重要戲碼。食色,性也。
智慧的勞動人民,把這些節氣物候的植物動物加以組合,便是最美味的節令食物啦。
在南方,立夏之時的氣溫比北方還要略高些,降水也要更多。
此時,各種瓜果蔬品應時而出。
蘇州人民,家裡擺上“立夏三新”,即櫻桃、青梅、大麥。
招待客人則有芥菜、鴨蛋、松花、麵筋、饅頭這些美食。
南方諸多的沿海沿江城市,在立夏時令飲食中,則關係到很多海鮮江鮮。
比如蝦,江蘇便有清風三蝦,三蝦面。
甚至在閩南,把加了紅曲的紅彤彤的麵條叫蝦面,在立夏食用。
蝦面即有夏面的諧音,也表示著這一碗麵有季節交替之意。
南方還有的地區,吃鰣魚,喝七谷粥,煮淮山百合,也是花樣百出。
北方在立夏時節,能應時令的果蔬往往少一些,但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便在主食上下功夫。
煮鼎邊糊、煮五香蛋、炸麻花、撈麵條、五色飯等等。
把水稻小麥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在我的家鄉東北,就是以立夏吃麻花這樣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節氣。
北方有苦夏的說法,所以在立夏這天用大秤稱人也是北方特有的節氣特色。
以此記錄這一夏苦掉多少肉,到了秋天好“貼秋膘”補回來。
自然美景加美食給人無限的賞心樂事,但在立夏,養生也是不能忽略的。中醫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即春天主生髮。
萬物復舒,氣象更新。
到來夏天,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自然萬物開始生長。
在人體,則表現為陽氣開始滋長。
在中醫裡,夏季對應人體臟器的心。
此時,陽氣上升,心志容易煩亂。
要注意作息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可以,最好增加睡午覺來保證體力。
立夏體質最為虛弱,這時候在運動上要選擇散步這樣不耗體力的活動,減少出汗。
運動後要多飲水,保證體液充足。
在飲食上,宜清淡飲食,多吃紅色植物養胃養心。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立夏過,便是夏天,約上家人朋友,樂享一夏吧!
回覆列表
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立夏這個節氣,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節日來對待,稱作“立夏節”。在民間,有著許多源遠流長的傳統立夏習俗。
民間有歌謠唱道,“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鹹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歌謠裡提到的都是有關立夏“嘗新”的吃食,時令的新鮮蔬菜水果接踵登場,舌尖上的立夏也就此蔓延開來。
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具特色,最典型的就是要吃“立夏蛋”。立夏的前一天,很多人家就開始煮“立夏蛋”。一般是用茶葉或胡桃殼和雞蛋一起煮,雞蛋殼的顏色慢慢變紅之後,就算煮好了。煮好的雞蛋要趁熱吃,倒上好酒,撒些細鹽,酒香茶香蛋香,沁人心脾。在古人的心目中,只要立夏吃了蛋,就不會生那種熱天難以治癒的病了。可見,立夏日吃蛋是祈禱夏日平安,表達了人們追求健康的願望。
福建閩東地區有立夏吃“光餅”的習俗。“光餅”是麵粉加少許食鹽烘烤而成的一種餅。福安、周寧等地的人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食之,蕉城、福鼎等地的人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夾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食之。
在浙江農村,立夏日有吃“七家粥”的習俗,這種粥也叫“七家茶”。這裡所說的“七家”並非實指“七個家庭”,而是指多家。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在湖南長沙,立夏有吃湯丸的習俗。人們用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湯丸食之,謂之曰“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思是吃了這種羹,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江南農村立夏必吃烏米飯。這種米飯是將糯米浸入烏樹葉燒製而成的,看起來又黑又糙,但吃起來卻清香可口,意味深長,據說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孫臏。孫臏受龐涓迫害入獄後,一位好心的老獄卒用烏樹葉浸拌糥米,煮成飯後捏成小糰子,形狀、顏色跟豬糞相似。孫臏在獄中披頭散髮,大吃這種“豬糞”。龐涓以為孫臏真的瘋了,便放鬆了對他的看管,老獄卒趁機救出了孫臏。孫臏非常感激那位老獄卒,每到立夏,就要吃一頓烏米飯。人們欽佩孫臏的氣節和才華,也在立夏時做烏米飯吃,此風俗便逐漸形成了。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食用麵食的習俗。北方多種小麥,立夏正是小麥拔節時期,為了祈求小麥豐收,北方人普遍製作麵食。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捲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花樣眾多,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麵餅又分甜、鹹兩種,甜麵餅多加砂糖,鹹麵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春捲是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肉絲等,再用麵粉和蛋清粘住封口,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即可,趁熱食用。
青梅、櫻桃和鰣魚,是立夏之日必備的三鮮。未熟的梅子比比皆是,而最好的櫻桃是在南京玄武湖的櫻洲上。康熙南巡,江寧織造曹寅進貢櫻桃,康熙捨不得食用,讓快馬連夜送去北京:“先進皇太后,朕再用。”而鰣魚,更在揚子江心。因為難得、稀罕,官宦富商之家立夏日便爭相食用。而尋常百姓,攀比不得,就只能用梅子、豌豆和河蝦替代三鮮了。
其中帶殼的豌豆,女孩是一定要吃的。因為豌豆莢形如美目,傳說立夏這天吃了,便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小孩呢,要吃上一塊香糯甜軟的豌豆糕。據說立夏吃了豌豆糕,整個夏天就會不厭食,長身體。
除了吃,立夏這一天,在中國的民間,還有稱人、忌坐門檻、牽牛鼻子等習俗。
稱人的習俗跟三國時蜀國的皇帝——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有關。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很少有人在意這習俗的來源。大人們早在屋前的大槐樹上,用麻繩吊起了一杆大秤,秤鉤上懸掛著一隻四腳朝天的長凳。先是稱孩子,因為孩子們好玩且性子急,一個接著一個,爬上凳子,雙腳懸空。秤砣一定要往外捋,只能增重,不能減重,如此便會不怕炎熱,長壽健康。女孩子稱過之後呢,輕的便是燕瘦,重的則是環肥,都美得很,個個喜笑顏開。
在安徽、江蘇一帶,有立夏忌坐門檻的習俗。據道光十年《太湖縣誌》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檻,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上世紀30年代《寧國縣誌》也記載:“俗傳立夏坐門檻,則一年精神不振。”
雲、貴一帶,立夏時非常重視厭祟避蛇。據清乾隆元年的《雲南通志》記載,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就是希望透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生態平衡了,人自然就會平安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