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楊品史
-
2 # 歷史趣聞008
只要諸葛亮死了,依然滅亡,內部矛盾,
蜀漢這些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劉備自己帶的軍隊,稱外來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爭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這樣下來外來人實力就會慢慢壓倒本地人。
-
3 # 蒲江黎懷義
三國演義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自家養精蓄銳,那麼其他吳,魏二國的精力更加q旺盛。因為蜀國山河與二國相比,少的可憐。如果不北伐,二國可隨手拈來。
-
4 # 白龍赤子
有一部分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導致了蜀國的短命而亡,有一定的道理,也讓喜歡諸葛亮的人為其深深地惋惜!於是,人們不禁在想,如果當初諸葛亮不急著北伐,而是養精蓄銳,那麼,結果會怎麼樣呢?我的回答可能會讓有些朋友失望,我認為仍然會快速地走上“三家歸晉”的道路,我的理由如下:
諸葛亮的年老“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2歲了,步入了“退休年齡”。用現在的視角來看,這一年齡正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但是在醫療衛生條件落後的東漢末年,就不是這樣了。因為那一時期許多人都死於五六十歲,比如魯肅活了45歲、劉備活了62歲、劉表活了66歲。他們都沒有活夠70歲,可見當時人們的平均年齡可能也就60歲左右,這還高估了,因為這些人是當時物質條件最好的人。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主人公諸葛亮只活了53歲。所以,從一個國家發展的角度而言,十年左右的時間不會讓一個國家有很大的變化,古代社會尤其如此。
(電視劇《三國》中的諸葛亮)
後主劉禪的無能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任用諸葛亮、費禕、董允、魏延等人,國家執行良好。但是在公元234年,蜀漢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諸葛亮的去世,從此蜀漢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危機。從危機發生的時間之快來看,諸葛亮才是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的實際領導者,而劉禪只是一個擺設,因為劉禪沒有一點兒能力處理當時的政治局勢。
(電視劇《三國》中的後主劉禪)
蜀漢後期軍事人才的凋零劉禪繼位後,劉備、關羽、黃忠、馬超和張飛已經都去世了,趙雲也垂垂老矣,昔日劉備手下最主要的軍事將領基本上都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樣一來,在三國時期的亂世之中就失去了主要的依靠力量。另外,諸葛亮死後,魏延、姜維等蜀漢後期重要的將領都走上的反叛之路,這是令人失望的。沒有了帶兵打仗的將領,我認為最後還是會被司馬氏所吞滅,因為在那個年代只有槍桿子硬才不會被人欺負。
(電視劇《三國》中的魏延)
結語
諸葛亮的北伐,對於蜀漢的滅亡有著加速的作用,但我認為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沒有諸葛亮的北伐仍然改變不了“三家歸晉”的命運。劉備死後,諸葛亮才是蜀漢集團實際上的領導人,他的年老是不可阻擋的,他的去世勢必會引起蜀漢朝廷的“地震”,這是可預料的。同時,劉禪繼位後,蜀漢軍事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態勢,魏延、姜維等少數有能力的人物最後也背叛了蜀漢,所以,蜀漢的快速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
5 # 直眼看世界
劉備擁有荊州、益州後,天下三分初定。魏蜀吳三國,無論國土面積、人口資源,還是軍隊實力,魏曹排名第一,蜀漢排名末位。諸葛亮對天下大勢十分清醒,所以他一直堅持“聯吳抗曹”策略。
諸葛亮非常清楚罷兵歇戰、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但是為形勢所迫,不得不一次次興軍北伐。首先是先主劉備的重託。白帝城劉備歸天前,把後主劉禪和興復漢室的“雙重”責任託付給了諸葛亮。為了報先主知遇之恩,北伐成為諸葛亮的“必選題”。其次是蜀漢君臣的期盼。諸葛亮名盛當時,可以說是凝聚蜀國上下的領軍人物和“靈魂人物”。全國上下翹首以待諸葛亮討賊興漢,北伐成為諸葛亮的“必答題”。
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果諸葛亮選擇暫停北伐養精蓄銳,他還得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時間減員的損失。隨著時間的流逝,蜀國精兵良將和文職官員相繼離世的很多,這些人員起於亂世,鬥敵、治世經驗豐富,“安境保民”政策不利於及時發揮他們的作用。二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實施。每次北伐,諸葛亮都是興師動眾,聲勢浩蕩,讓魏曹全國嚴陣以待,奉派精銳之師加以應對。攻防轉換之間,無論諸葛亮北伐進展怎樣,蜀國國內是平安穩定的。
按照當時天下三分局勢分析,如果沒有國界、國土、人口、軍隊等條件的變化,蜀國偏安一隅的所謂“養精蓄銳”是行不通的。如果諸葛亮選擇了這條路,蜀國將會像一支蠟燭,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耗盡。
-
6 # 歷史檔案館
三國的歷史硝煙,早已經淡去。但是留存在歷史長河中各種故事,還在慢慢的延續。時至今日,眾多經典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在老一輩的口中代代相傳。這其中也塑造了眾多有名的人,曹操千年來的奸雄的標籤,以及劉關張的兄弟之情。他們都在歲月中被人們所熟記,所流傳。
那麼當年的魏蜀吳三國當中,各自有了屬於自己的陣營。他們各自發展著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他們如果保持原狀,歷史又會是什麼模樣的呢?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會怎麼樣?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蜀國實力現狀
>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開始的。也就是此時,劉備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者,變成一了一個擁有地盤的實力派。曹操失敗之後,東吳和劉備兩方勢力,開始爭奪曹操遺留下來的荊州。也就是此刻開始,劉備才真正意義上的開始了他的霸業之路。
借荊州,留下關羽鎮守。自己帶著軍隊前往巴蜀之地,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建立了蜀國的政權。在劉備再世之時,五虎上將還活著的時候。蜀國的力量可以說是十分強悍的,沒有人可以藐視這股力量。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可以建立蜀國政權。
但是也就是這個原因,劉備能夠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全部依靠於諸葛亮的謀劃,但是這也正應了古人的一句話,福禍相所以靠的道理。蜀漢在建立之後,緊接發生了兩件令人意外的事情,這便是關羽敗走麥城,被俘殺害之後,荊州也隨之丟失,被東吳以武力收了回去。同時劉備了替自己的結拜兄弟報仇,便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夷陵之戰,最終以慘淡的結局收場。劉備也隨之鬱悶死亡,蜀漢的未來託付給了諸葛亮的身上。
所以在劉備死後,蜀漢的實力可以說是大打折扣。早已經復當年的勢力存在,這不僅在蜀漢的國力上面,同時還有武力戰將上面。五虎將領的凋零,以及文臣謀士的缺乏。蜀漢開始了走下坡路,即使有諸葛亮多年的苦心經營,但是相對比其他兩方勢力,蜀漢成為了最弱的一方。
>蜀漢的內部環境
>巴蜀之地,也就是現如今的雲貴川。古時候,這塊地方地理環境複雜,顯然比不上魏吳兩國的地方更佔優勢。此地雖貴為""天府之國"",但是對於擁有雄心的蜀漢來說,不一樣的生活狀態,很容易就會消磨掉整體的戰鬥力。荊州丟失,以及夷陵之戰的失敗,這讓諸葛亮整整修復了許多年。才有了信心決定,要開始北伐的征途。
巴蜀之地,人口稀少。不論是發展經濟,還是發展實力,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況且當年的漢高祖劉邦,也是在精心謀劃之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跳出巴蜀,和項羽開始一爭高下。這也就表明了,巴蜀之地。絕對不是一個可以長時間停靠的地方。如果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走出去。
>蜀漢的人才缺乏
>劉備在打下了江山之後,所依靠的一方面是益州派,一方面是荊州派。兩方勢力,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荊州派系幫助劉備完成想要達成的目標。最為重要的便是諸葛亮這個靠山,不過我們可以從後期的一些例項可以看出來,在經過劉備的一番折騰之後,以及蜀漢的穩定下來之後。從諸葛亮離開人世為界限,蜀漢幾乎是註定要滅亡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縮影。
人才的缺失,以及派系爭鬥。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經過楊儀的策劃,在撤軍途中,魏延被定性為叛軍,死在了半路之上。一個可以堪稱猛將的人才,也就此凋零。自此雖然有姜維的多次小規模的戰爭,可終究還是無能為力,反而更是進一步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人才大都依靠在北方。曹氏陣營當中,不論是謀士還是武將都人才濟濟。反觀蜀漢,後面可堪當大用的人寥寥無幾,諸葛亮作為一個能臣,這點肯定想到了。後繼無人,是蜀漢面臨的重要關鍵,這在六次北伐中很多都能見到。
>巴蜀之地資源遠比不上北方
>赤壁之戰雖然曹操失敗了,但是並沒有觸碰到他的根基。但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蜀漢來說,就像是給蜀漢的人才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北方不管是發展經濟還是士兵戰鬥力,都有著很好的基礎。然而蜀漢來說,如果沒有戰爭的磨礪,以蜀漢的狀態,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翻版劉璋統治下益州。
>曹魏和東吳的壯大
>現實的壓力,往往比什麼都能夠強迫你前進。想必這也是壓在諸葛亮身上的重擔,如果蜀漢不能夠有一個走出去的道路,那麼將來只能眼睜睜看著蜀漢滅亡。正是因為實力的不足,才有了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現實逼得他不得不發動戰爭,即使戰爭需要更大的損耗。孫權在位幾十年,精心維護東吳的發展。雖然發動的幾次戰爭,都沒有佔到便宜,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東吳的發展。
曹魏同樣也是,在魏國大批的能臣的出現,幫助曹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管是地域還是綜合國力。顯然都是蜀漢比擬不了的。至於諸葛亮,他顯然很明白這個道理。蜀漢的內部也並不是那麼的團結,派系的爭鬥,以及皇帝的昏庸。這讓諸葛亮更加堅定了,不能坐等而無視一切。即使戰爭不能勝利,也要為蜀漢爭取到一定的時間。要麼不打,要打就要打出來幾十年的太平。很顯然,在諸葛亮離世的這麼多年,蜀漢並沒有遭受到其他兩方勢力的衝擊。反而平穩的過度了許多年。
總結,所以說,在蜀漢這一塊來說的話。如果諸葛亮真的選擇了努力發展經濟,那麼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因為蜀漢不管是經濟還是實力,以及戰員補充,都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北伐時蜀漢堅持下去的唯一的做法。
-
7 # 華夏問長安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會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記憶尤深,更為這個傑出人物的悲劇命運而感到無比嗟嘆,每當想起五丈原秋風中那個蕭索的身影,總是叫人淚流滿面。
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
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資料: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曹魏總人口接近400萬人,全國常備軍力約有60萬人,其中單純部署在關中和涼州一線對付雍涼兵團便有15萬人以上。而另一方面,緊鄰雍涼的荊州軍團也有15萬人的規模,一旦關中戰事吃緊隨時可以進行支援。
綜合上述資料,蜀漢與曹魏整體國力對比1比4,正面交戰兵力差距最小也在1比2左右,大部分時間在1比3左右。如此巨大的懸殊,諸葛亮想要迅速的擊敗曹魏確實是太難了。所以,我們首先要肯定的是按照“老方法”,諸葛丞相成功的機會確實不大!
那麼如前文所述,我們換一種思路,讓諸葛亮在蜀中養精蓄銳積蓄實力會是什麼結果呢?
二、長期來看,蜀漢與曹魏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一是魏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在古代,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極為重要指標。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口就代表著兵員,代表著勞動力,代表著人才產出等等,所以哪一方人口多無疑會有極為巨大的優勢。更為關鍵的是,人口基礎越大其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會越快,曹魏的人口四倍於蜀漢,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人口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當蜀漢組建起20萬大軍的時候,恐怕曹魏已經是百萬雄師南下了。
二是魏國所佔區域是華夏的精華。曹魏所佔的區域是華夏版圖的北方地區,這一區域在東晉以前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地區。那麼曹魏佔據這些地區之後,其“回血”的速度自然而然要比偏處一隅的蜀漢政權要快出好幾倍。而更恐怖的是人才的產出差距,蜀漢後期青黃不接的現象已經顯現,而曹魏卻是鄧艾、鍾會、羊祜等等一流名將一個接一個的跳出來,這就是中心區域和偏遠地區人才培養的質的不同。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諸葛亮在蜀中積蓄實力而不急於北伐,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蜀魏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諸葛亮北伐的難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魏國持續保持平穩發展的狀態!
三、魏國有變,而且是大變,則蜀漢就有機會諸葛亮在《隆中對》當中為劉備進行戰略規劃,在談到擊敗曹魏之時曾經深刻的指出:哪怕是蜀漢橫跨荊州益州兩地,要擊敗曹魏仍然必須要有一個先決條件——曹魏有變!
那麼這裡我們做一個大膽的猜想:若是諸葛亮坐鎮蜀中積蓄國力,並沒有因為積勞成疾而過早病逝,而蜀漢趙雲、張苞、關興等一流將領都還健在。而魏國曆史上所有發生過的劇變在一個時間段內接連發生,那麼北伐就可能真的出現轉機!
這些劇變分別是興勢之戰、高平陵之戰、淮南三叛、石亭之戰,而他們連續發生的大體的邏輯是這樣的:
諸葛亮屯田於漢中,而曹魏由於沒有外患於是內部開始出現問題。首先發生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真開始互相傾軋爭奪權力。曹真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進而率領15萬大軍南下伐蜀。這就提前拉開了興勢之戰的序幕。諸葛亮坐鎮漢中,按照後世王平的打法重創魏軍,使得曹真大敗而回。如此一來,則曹魏雍涼軍團遭遇重創,短時間內難以恢復戰鬥力。
接下來,曹真逃回魏國之後威望大減,司馬懿則是趁機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真畢竟不是曹爽,並沒有妥協而交出兵權,反而是帶著皇帝逃到洛陽起兵與司馬懿交戰。這個時候,對司馬氏舊有不滿的淮南軍團以加入曹真討伐司馬懿的作戰之中。這樣一來曹魏就算是暴發大規模內戰了。
緊接著東吳孫權趁著曹魏淮南軍團北上之時進攻合肥,由於淮南軍團無心東顧,只有前來增援得到荊州軍團和吳國交鋒。而東吳的陸遜則採取石亭之戰的打法,直接將曹魏荊州軍團打殘。
當這幾步棋全部成功之後,曹魏在東西兩線的防禦全部陷入崩潰,可以說面對吳蜀兩國算是“空門大開”,而國中的兩股勢力又在進行著長期內戰……這才是諸葛丞相北伐的天賜良機!
四、蜀漢北伐的打法大體上按照第一次北伐的思路,讓趙雲率軍前往箕谷吸引魏軍主力,而諸葛亮則是親率大軍20萬北出祁山攻佔隴右諸郡,在奪取天水、安定、南安等郡之後,兵臨渭水兵鋒直指長安。此時此刻,雍涼軍團在前期興勢之戰中遭受重創,故而其戰鬥力自然大減,自然不會再出現張郃偷襲街亭,曹睿兵出關中夾擊蜀軍的情況……
這樣一來,蜀漢就基本上可以全面奪取關中、涼州二地,而東吳則有可能攻佔徐州、淮南等地區,內戰中的曹魏即使最終沒有分裂也只有河北、中原地區。此時此刻,三國的形勢便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先是兩弱一強,曹魏只需要耗到最後,吳蜀兩國一定輸,但是現在卻成為三國真正的勢均力敵,誰勝誰敗猶未可知。
-
8 # 胡圖的胡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魏強蜀弱,國土面積魏國有天下一十三州,蜀漢只有益州和荊州一小部分,長此以往兩者差距只能越來越大,所以只能透過北伐削弱曹魏的實力。諸葛亮北伐曹魏雖然沒有北定中原,但卻保證了蜀漢政權的安穩。
二 、從228年春至234年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一次中型區域戰爭、兩次小型區域性戰爭。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子龍等作疑兵,擺成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趨勢,以吸引住魏軍;自身則率主要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位攻擊,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陸續叛魏降蜀,又馴服了姜維,一時陝西關中大震。但是,馬謖違反諸葛亮佈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子龍等出兵也不好,諸葛亮僅有退還漢中。沒多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
是同一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擊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著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北),進攻二十多天未破,魏的增援趕來,他迫不得已又退還漢中。
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亮攻擊武都(今甘肅成縣)、陽平(今甘肅文縣大西北),擊敗魏增援,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身率軍回師。第二年,魏軍攻擊漢中,諸葛亮提升防禦,又增調增援,再因為持續暴雨,子午谷、斜谷等路面堵塞,魏軍撤離。
第四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了齊山,魏司馬懿進攻,諸葛亮事先準備了血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用口糧很少,憑險恪守,不予上場。諸葛亮想要退兵的方法誘惑對手,但司馬懿追逐很慎重,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劉禪輕信諸葛亮早晚即位的傳聞,命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的糧草,諸葛亮只有班師,在回程中伏兵殺死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是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精兵出斜谷口,
抵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不與蜀軍作戰,知道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壓垮蜀軍。諸葛亮也是提前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性戰事的準備。諸葛亮在此次出兵前曾與孫權承諾一起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敵,撤銷江東,因此蜀軍僅有與魏軍單方周璇。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況日趨嚴重,沒多久就與世長辭。人死後,姜維等人遵照他的遺書,全軍退入了斜谷。
從結果上看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相反多少都略有收貨。所以他並不是盲目出征,只是有時候或天時 或地利 或人和導致失敗。
至於說到養精蓄銳,曹魏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增長的速度一定比偏居一隅的蜀漢要快的多。因此如果不實施北伐,蜀漢滅亡只會提前不會更晚。
諸葛亮作為智謀之士,人臣楷模,以一隅之地挑動天下,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在讓人傾佩!
-
9 # 不會念經下山
諸葛亮急於北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公元227年到234年五次北伐,不是一時衝動。
如果養精蓄銳形勢對蜀國大為不利,1、經濟形勢發展對蜀不利,自東漢末年以來曹魏地盤上經過黃巾之亂、董卓之亂、滅袁紹之戰,百姓“十戶不存一戶”社會受到嚴重破壞,蜀漢地盤卻如世外桃源沒有遭受大的戰亂破壞,劉備入蜀前諸葛亮、法正都說這裡“民殷國富、沃野千里、戶口百萬”,百姓生活條件好,這也就是說魏蜀發展潛力不一樣,加上地盤面積、人口基數不一樣,曹魏據十州,分別是徐、兗、豫、冀、青、並、司、幽、雍、涼,可以說長江以北盡歸曹魏,面積290萬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戶400多萬人,而當時蜀漢僅據一大州益州,包括現在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及廣西的一部分,面積107萬平方公里,28萬戶約90萬人口,同時養精蓄銳蜀漢很快被拋開距離,何況蜀漢南邊山區、如“七擒孟獲”的偏遠山區半獨立狀態,經濟無法長足發展。
2、人才儲備方面發展潛力不一樣,曹魏推行“唯才是舉”制度,打破東漢舉孝廉制度,曹魏曾三下“求賢令”,儲存了至少兩代人才,文臣武將人才濟濟;蜀漢政權是一個流民軍閥集團和蜀地土豪士族組成的一個政權,土豪士族看不上流民集團,據金文京研究《三國志*蜀書》指出蜀國群臣好內鬥,和平下來外來軍閥和本土士族爭奪資源無法調和,只有對外擴張打仗爭奪資源。蜀漢人才如五虎將逐漸凋零,劉備223年病逝於白帝城、關羽219年戰敗被殺、張飛221年被部將所害、黃忠220年病逝、馬超222年死,一增一減,時間不在蜀漢一邊。
3、曹魏廢漢,新帝登基時間節點,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廢漢自立登極,226年曹丕崩,魏明帝曹叡繼位未穩,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承天時之意。
不以攻代守,搞“和平競賽”、等到曹魏政權調和矛盾整合資源完成,國力天壤之別,曹魏可輕易滅掉蜀漢。諸葛亮只有盡人事,聽天命,“鞠躬盡瘁”奮力一博,別無選擇。
-
10 # 小謝人家
依然會被滅,
北伐,
一則是為了匡扶漢室,隨著時間推移難度越來越大,人心漸漸離散,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孔明一個人的心願,孔明再不打就老了,談何實現!
再則,曹魏佔據了大量的良田,並且將很多人口強行遷走,論發展的速度,蜀漢遠遠不及,甚至比不過東吳,東吳佔據了荊州,如果拖到後面比拼國力,被滅只是早晚的事。
一句話,晚打不如早打,六出祁山,完全是被馬謖給坑了,坑吐血,差一點都能直搗長安了。可惜後來曹真病死,被司馬懿接過大權,還有孟達這個暗棋也被司馬懿擊破,先後被離間計搞的頭大!!
打南蠻也花了不少心思,耗費不少兵力,被藤甲並噁心,不得不火攻!
-
11 # 小太拾
結果就是坐等曹魏徹底佔領漢中一帶,最後滅亡蜀漢。
蜀國這地理位置註定了,你閉關鎖國,就不可能發展的起來。
結局就猶如戰國時期閉門造車的魯國一樣。
-
12 # 嗥月小築
答案是:孟昶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劉備得以成就一番事業的根基:匡扶漢室的目標,振新天下的理想,知人善任的能力,義薄雲天的情誼。
劉備死後,後兩者不復存在。那麼能夠凝聚所有人的只有匡扶漢室的目標,振新天下的理想。如果不北伐,這二者再失去,季漢已經變成了偏安的土豪,再難聚集天下英雄,仁人志士。那麼最終孟昶的十四萬將士齊解甲的故事,會提早出現。
王業不偏安!志士仁人,英雄豪傑會投靠偏安之主?沒有這些王佐之才,別人吞併,遲早的事。
-
13 # 杭州餘杭立鶴書畫
個人愚見,如不北伐,蜀亡的更快,蜀漢在魏強的情況下一直北伐,其實有個深層次問題就是人口不足,歷次北伐其實都是在掠奪人口,北伐一直進行除了搶糧,人口,還使魏疲於應付,沒有時間大規模結集兵力入蜀,如果不打仗乾耗,最耗得起的就是魏,魏一有人口,二有糧食,三有騎兵,最耗不起的就是蜀,蜀窮困到打南蠻補充兵力才敢北伐,如果幹耗,蜀會越來越弱,不用伐蜀,蜀自己就撐不下去
回覆列表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蜀國耗損巨大,曹魏損失有限,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很失策的舉動。倘若諸葛亮不急於北伐,而是進行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蜀國的國力來看,統一天下基本上還是不太可能,但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
就算是養精蓄銳,也不可能統一天下魏蜀吳三家,蜀國在領土面積、人口數量、軍事戰力等方面都不佔優勢,排行老末。
領土面積上,魏國主要控制北方九州,面積約為290平方公里;東吳控制江南,面積約為145平方公里;蜀漢控制著西南一帶,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
人口上,魏國大約有440萬人口,東吳約有230萬人,蜀漢最少,不滿100萬。人口是綜合國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人口多就意味著能夠生產的糧食多,能夠徵發的兵員多,蜀漢與魏、吳相差太大了。
軍事方面,曹魏大約有40萬~50萬兵力,猛將如雲;東吳大約有20萬,能打的將領也不少;蜀漢人口少,兵力也不多,10幾萬——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量了,意味著八九個人裡面,就要抽出一個來當兵。
三國領土面積、人口數量、兵員人數時常發生變化,以上資料可能不太準確,但是長期平均下來,還是能夠客觀分析三國國力的。
蜀漢底蘊有限,軍事實力相差太大,統一天下自然不大可能了。
蜀漢居巴蜀之地,足可自保諸葛亮在戰場上用的心思多,在國內治理方面用力不多。倘若不打仗了,養兵蓄銳,在內政方面多多用心,蜀漢還是很有前途的。
首先,自保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蜀漢地理位置優越,把向北、向東的幾個關口一封,曹魏、東吳的大軍想要攻進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巴蜀之地,平原多,水量豐富,土地肥沃,只要不打仗折騰,經濟很快就能恢復,人口數量也能慢慢的上來。
其次,休養生息,糧食產量具有很大的上漲空間。長年累月的戰爭,按照上面的資料分析,蜀漢總人口在90萬左右,總兵力10多萬,按最少的10萬算,再加上各地的官員,剩下的人口最多也就80萬,出去老人、孩子,長年累月為戰爭服務的百姓,真正用來耕作、生產糧食的人口非常少。倘若不打仗的話,就算軍隊數量不減,長期搞糧草運輸的百姓就可以在家耕作了,糧食產量會有大幅度的增長。
最後,人口數量也會增長。糧食增多了,青壯年又長期在家裡,人口怎能不增長?人口增長了,經濟、軍事也會相應得到加強,這就進入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