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風一樣吹過4
-
2 # 繁華消盡
無論自己的孩子長到多大,在自己的父母眼裡,永遠是個孩子,永遠關心著孩子的生活飲食生活和住行,並且當人面到了40歲的時候,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也是一個需要自己無時無刻的關心的孩子,為什麼在父母眼裡我們總是孩子呢!中國家庭往往都會將孩子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孩子優先,孩子第一。這種本末倒置會導致惡性迴圈,越是夫妻關係不夠親密,越是需要孩子來填補雙方之間的縫隙,越是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人往往喜歡保護弱小群體,在父母看來孩子永遠是弱小的,常常有保護孩子的慾望,這是人的本性使然。另外孩子越大自主意識越多,慢慢的會脫離父母的掌控,這時父母就會越想從孩子這裡得到價值感的肯定。說到底還是父母對孩子放不開手。
-
3 # 應作如是觀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孕育的,無論什麼時候,孩子在父母眼裡當然還是他們的孩子。無論孩子有多麼成熟,多麼能幹,父母對他的關心是始終如一而且無可替代的。每當父母把自己當孩子的時候,多是充滿寵溺和關心的。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無論孩子走到何處,父母關愛的心就像那衣服上的一針一線,那都是愛的象徵。不管對麼強大,父母都想充當孩子的保護傘,無怨無悔地照顧他,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這就是父母的偉大,不管你強大成什麼樣,他們都將你視若珍寶,用心呵護。
-
4 # 小獸Time
沒有為什麼啊,我們是父母生的,我們在長大,他們在老去,但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是,他們始終是我們的父母。
因為父母曾經以為孩子是他們生命的延伸,是他們意志的產物。他們對孩子的人生有著自己的計劃和預設立場,孩子正在做什麼,即將做什麼,他們通通胸有成竹。可是事情不是這樣子的。每個人都會有叛逆期,會和父母,和家庭有決裂的時候。他會成長,會犯父母曾經犯過的錯,也許沒有,也許是新的錯誤。但是就是這些互相的不理解,控制與反抗控制,讓彼此到最後原諒並接受彼此。父母對孩子有無盡的憂慮和憐憫,相對的,孩子對父母有無盡的反叛與諒解。以及,我非常喜歡謝霆鋒寫給lucas生日時的那句話“ I fight so you don"t have to”. 如果我爸爸用英文表達他對我無盡的操心和愛的話,那一定是這句了。
-
5 # 木子李
1)父母是愛孩子的,但是,在一些時候,父母又無法擺脫長者的身份,喜歡讓孩子成為自己渴望的那種人,於是,在孩子身上繼續使用著自己的控制權;
2)子女在父母的管教中聽了太多的‘你應該怎麼樣’‘你不能做什麼’,導致,孩子渴望獨立的思想,不想以‘你還小’,繼續被父母控制。
為此,每個父母都應該反思一件事情:你所謂的對孩子好,是真正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還是想讓子女替你去彌補你的某些遺憾?
所以,子女在某些時候並非不能接受自己‘還小’這樣的稱謂,而是想透過自己‘已經長大’了,來爭取自己獨立的思想,做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成為父母想讓他們成為的人。
-
6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子女無論多少歲,只要父母健在,那麼在父母的眼裡,你始終都是個孩子。即使你已年近不惑。
這是因為父母總覺得孩子沒長大,擔心孩子受苦。怕孩子辦錯事,認為自己還可以再幫孩子完成一些,讓孩子的成長儘量完善。
也算是對子女一種期盼的體現吧。
而作為子女卻不這麼想,認為父母這是一種太保守的思想,認為自己已經可以應對生活的風浪了。
卻不明白,這其實也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愛。
-
7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好像這屬於一種通病,父母都會感覺自己的孩子是長不大的,而且對於長大會心存疑慮。畢竟,在我自己看來,孩子長大後,意味著有一天就要離開你獨自生活,而且孩子的漸行漸遠是伴隨著自己的衰老的,你是透過見證孩子的成長來印證自己的年齡的,似乎女性都不喜歡這一點。
因此,無論願不願意,孩子都在成長,而你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培養他們獨立適應社會的能力,即便她在你的心中是小女生,離開你後照樣可以生活得很精彩。
-
8 # 舒藍Shirley
1、哪有為什麼啊!因為這是我爸媽啊,是平時給我安慰,最遷就我的人。
很小的一件事不開心,你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怎麼了,就跟爸媽發了脾氣。
在外受了委屈,回到爸媽這裡來,馬上給你無限的安慰。
病痛纏身時,父母會無條件照顧你,陪伴你,永遠不會離開你。
你所有的不堪,都可以在父母面前展示,
父母的愛,永遠不減,無限包容,將你包裹成一個孩子。
2、另一方面,隨著我們的成長,父母與我們的交集越來越少
這種資訊不對稱讓父母看不到我們的“長大”,對我們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那個無理取鬧的小孩。
3、華人大多沒有界限感,形成了很多“巨嬰”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爸見過的人事多了,還是好好當個公務員,別出去瞎折騰”
“你聽媽的,小A不適合你,你不要和他來往了”
我們是成年人了,難道選什麼工作、什麼時候結婚不應該我們自己決定嗎?
可是我們很多人就是由父母包辦了,長成了一個個依賴父母的“巨嬰”
回覆列表
無論自己的孩子長到多大,在自己的父母眼裡,面永遠是個孩子永遠關心的孩子的生活飲食生活和住行,並且當人面到了40歲的時候,在自己的父母裡面也是一個需要自己無時無刻的關心的孩子,為什麼在父母眼裡我們總是孩子呢!
中國家庭往往都會將孩子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孩子優先,孩子第一,這種本末倒置會導致惡性迴圈,越是夫妻關係不夠親密,越是需要孩子來填補雙方之間的縫隙,越是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又越是會引發夫妻之間更多的問題,很多夫妻因為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方法、理念、態度、想法上存在巨大差異,於是,雙方圍繞孩子不停互相指責和對抗,表面看孩子是夫妻矛盾的導火索,孩子很無辜地“背黑鍋”,似乎是因為孩子引起父母之間的諸多矛盾,實際上依然是夫妻關係出了問題,是夫妻兩人的“不同”尤其是教育理念上的不同造成的投射外顯。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華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親分離的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
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里非議,因為,面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象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華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
但是對於心理層面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華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的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圖片來自於500px網)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心理解讀: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人的不同”,導致的是對抗和互不相讓,保護著自己,也封閉了自己,看不到他人;“不同的人”,是可以看到人的存在,同時藉助與不同,互相看到,互相瞭解那些不同,互相學習不同的呈現,當“不同”被用來學習和看到獨特的彼此,而不是用來抵抗和爭鬥的工具,這樣兩個人之間,兩個生命之間,就可以透過不同,互相學習到允許,互相學習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到尊重和理解,用彼此的獨特看到自己的狹隘,去滋養出更美好的關係,和看到外顯與自己那麼不同的生命存在。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在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多加重視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問題,如果自己的父母經常性擔心自己的生活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找一份合適自己的穩定工作,並且透過不斷的學習努力讓自己不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