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耕硯田

    首先,第一步讀帖,這是臨帖的第一步,不是把帖中的字讀出來,而是要你靜下心來去觀察九成宮中的字,這些字有什麼特點,整個碑帖的書法風格等,這些都是你以後書法創作的基石。

    第二,記帖,讀帖基礎上的延伸,把你觀察到的每個字的特點在腦海當中加深記憶。每個字的字行是什麼樣的,每一個筆畫寫到什麼位置,都要在腦海中有清晰的影像,就像碑帖當中的字刻在你的腦子中一樣,這樣當你臨帖的時候就不會寫一筆看一筆寫到最後發現味道已經變了。

    第三,精臨,切記不可著急。有的人先上來就寫好幾遍,看似有幾分相像,實有諸多不到之處,長期下來還是在門口徘徊。剛開始臨帖力爭一字字過關,反覆臨寫與原帖對比,書法沒有捷徑可走,週而復始如是而已。

    最後,通篇臨寫。字的問題解決了,那就到了行與行的問題。一定要把你臨的作品懸掛在牆上,再與原帖對照,一行中字的重心在不在一條線,哪個字該寫大,那個字該寫輕。這樣你會看的更加清楚。

  • 2 #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提的不錯。系統的臨帖,首先從字帖中挑選字跡清晰,筆畫完整,字形美觀,筆畫數少和易於書寫的字進行初步的練習。

    每一個字在臨寫時,筆畫的位置安排和落筆角度要看準。學習書法不是抄書,寧可看三眼寫一筆,也不能看一眼便唰唰唰一口氣寫完。寫完一字後,與字帖相對照,看看有哪些地方可取,什麼地方需要改善,然後再來。如此反覆數遍,不必計較寫多少遍,寫至合乎規矩為止。(不是一個字寫不好就不能寫其他)臨帖的另外一個目的,便是要對臨寫的字帖產生記憶。在初始階段亦步亦趨的照葫蘆畫瓢式臨習過程中,很少形成牢固記憶。牢固記憶的形成靠的是背臨。背臨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雖然說是背臨,也要與字帖進行對比。不能因為是背臨而隨意書寫,就失去“臨”的意義,成了意臨了。(意臨最後再說)

    在初步掌握了字帖的基本要領後,則可以分段進行臨寫,學習初步的整體佈局。字型間的行距,字型大小,怎樣使字處於格子的正中位置|及書寫格式等方面的訓練。透過上面的練習,技藝日臻完善後,便可以進行通遍臨寫了。

  • 3 # 創新炎黃

    沒有一個系統臨帖集累過程,書法人無論在筆法上、結構上、章法上可能都要多花費更多時間精力。當然選貼是選擇書法方向的環節,決定了未來發展方向。是成功與否、效率的入門關鍵。

    雖然說,學海無涯,滴水穿石,但是書法譫語說,一書一畫。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寫好書法的難度。

    學習書法,選楷書臨帖(臨摹)是最容易的入門捷徑。其實字帖本身無非是別人書寫的一種經驗與教訓的字例。站在別人的經驗教訓面前,你獲得的經驗教訓會是最快的。

    那臨帖臨什麼呢?

    不妨將臨帖分為詳摹與泛臨。詳摹,當然只能對一部分字帖實施。詳摹時,不光關注字帖的結構經驗,更主要的是還要更關注筆法細節。一些儘量臨到與原帖9成相似最好。

    能夠完成500到1000字的豐富詳摹經驗後,很多字你也會寫得相當氣派了。

    進而展開“泛臨"工作,這部分工作主要關注於書法結構經驗的收集。一個字合理的結體方式是書寫優劣的關鍵因素。不同字帖可能都有不同的成功布局經驗。見多識廣,有了大量結構經驗,書寫時,就容易融匯貫通,遊刃有餘。學習啟功大師臨帖經驗,我們可以把字帖的字放到米字格、九宮格中輔助觀察,這樣容易建立總體的結體觀念。當初啟功大師的黃金律結體就是這樣研究出來的。

    在實際創作中,書法結構重要,但筆法同樣重要,精緻的筆法可能讓書法作更顯精品氣質。行書中聯筆的流暢,工筆楷書中的方筆直筆形態都會為書法作法"錦上添花"。

    臨帖之外還涉及很多"書法"結果之外的輔助功夫。比如腕法手法肘法,還包括選紙選墨選筆等等。書法畢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功夫。有書法理論的認識,還得能有一種動手實施的工匠精神,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書法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對比大眾同級別車保養費用差別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