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宋春秋

    引言:“社稷”是國家的象徵《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就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的意思。崇禎皇帝(朱由檢)

    他17歲登基,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閹黨專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他是個有理想、有作為的皇帝,希望透過自己勤於政事來改變明朝末年政治糜爛的局面。

    崇禎勤儉、節約、勤政,有當擔,曾六下罪己詔,但同時他又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明朝末年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東北後金政權不斷侵擾。崇禎在位十七年,但終究無法挽救腐爛到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

    崇禎皇帝在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前本有機會逃亡南方,但他雖知大勢已去,但堅決不逃走,於煤山自縊身亡,以身殉國,年僅三十四歲。他實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

    金哀宗(完顏守緒)

    金國最後一位皇帝,登基的時候大金正是被北邊的蒙古和南邊的南宋兩面夾擊、搖搖欲墜的時候。他在任的十年,主持北抗蒙古,外和西夏、南宋的政策,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來改變金國危如累卵的局面。

    但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蔡州被圍困三個月後被南宋大將孟珙攻破,宋軍攻入蔡州後為了報“靖康”之仇,進行屠城,金國皇室、軍將、士兵全部被屠滅,完顏守緒自縊而死。年僅37歲。

    既然兩位都是為國而死,那麼為什麼“國君死社稷”的典型代表為什麼是崇禎皇帝而不是金哀宗完顏守緒?

    情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崇禎皇帝是有機會逃出北京,南方還有土地、人民、大臣、軍隊,只要他逃走,與後金或闖王劃江而治然後東山再起。並非不可能。但他沒有選擇逃走,而是死戰。

    而金哀宗情況完全不一樣。金國被蒙古打敗,都城從大都(北京)南遷到汴梁(開封),後來又戰敗遷都最後到蔡州的時候已經是無處可逃了不守蔡州他又能去哪裡?

    所以崇禎皇帝是主動“國君死社稷”,而金哀宗是不得不“國君死社稷”,他甚至為了擺脫亡國之君的稱號,在已經城破的情況下禪位於宗室完顏承麟。

    以上是我的回答,望採納。

  • 2 # 帶志逐夢

    你好,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自《禮記》,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了,但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源自明朝,其實不是。意思是國君應當為保衛社稷而死。

    君王死社稷這一現象朝代更替中有很多例子,比如商紂王,但後人並不關注其和國家一起死亡,而是關注他的昏庸。比如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無力抵擋石敬瑭和遼國的進攻自焚而死,但後人關注的是傳國玉璽而不是歌頌他的事蹟。為什麼同樣一件事,後人的看法不同,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民族問題

    金哀宗和崇禎對於傳統士大夫而言,一個是少數民族,一個漢族,漢家天子自當由漢家人來歌頌,而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者而言,定遜色不少。

    2、朝代問題

    崇禎作為漢家最後一個朝代,最後一任天子,少數民族建立清朝後,一大片亡國之人思慕前朝君主。

    3、能力問題

    雖然關於崇禎皇帝本人能力方面爭議頗多,但他不是昏君還是得到大多數人認可,很多人甚至對他國破身死倍感惋惜、同情。

    4、後朝的認可

    金哀宗死後,後世朝堂也沒重視過他;但崇禎死後,清廷都給予其極大的尊重,變相認可他。

  • 3 # 抱影無眠夜歸人

    《禮記·曲禮》原句是:“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明思宗(崇禎)朱由檢和金哀宗完顏守緒都是自縊而死,這是他們的共同點。崇禎為什麼會被作為“國君死社稷”的典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有其獨特的民族認同感。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內城破,崇禎留書自縊。到駕崩前的那一刻,明思宗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明亡的原因。

    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明思宗的死亡標誌著最後一個漢族王朝的覆滅,所以漢族人民對明有一種特殊的民族認同感。明思宗也就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典型人物。

    金作為女真族入主中原地區的王朝,曾經給中原地區帶了來靖康之恥,所以金朝的滅亡對於中原地區來說,並沒有受到中原地區人民的憐憫。金哀宗相比於明思宗就略差一籌了。

    第二:金哀宗臨死前,將皇位傳給了完顏承麟,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背上末帝的名號

    金哀宗和元順帝多少有點相似,他們都曾經試圖挽狂瀾於即倒,可惜感到無力迴天後,開始耽於玩樂。

    天興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逃離汴京,前往歸德,第二年六月,他又逃往蔡州。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攻下,蔡州城破。城破前,金哀宗將皇位傳給完顏承麟,自己自縊於幽蘭軒,完顏承麟在做了不到一個時辰的皇帝后,死於亂軍中。

    金哀宗倉促傳位,也是不想承擔末帝之名,有逃脫責任的嫌疑。

    第三:明思宗在位十七年,勤政是他最大的優點。

    死社稷的君王其實不止明思宗和金哀宗,還有很多末代皇帝都是死社稷的。南宋在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揹著年僅八歲的末帝趙昺跳海自殺。

    與趙昺和金哀宗相比,明思宗在位十七年,雖然他能力有限,卻是兢兢業業地付出,這一優點是其他末帝所不具備的。勤政是崇禎的得分點,能力不足剛愎自用,讓他的勤政變得勞而無功。

    綜合以上三點,明思宗成為被人們牢記的“君王死社稷”的典型,也就順理成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懂小耳畸形?